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

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松年,于允贤 著
图书标签:
  • 湍流
  • 流体力学
  • 物理学
  • 计算流体力学
  • 工程
  • 科学计算
  • 传热
  • 流体动力学
  • 数值模拟
  • 边界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68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2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7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用于高等院校学习流体力学和大气物理的师生,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阅读
湍流入门读物

内容简介

  《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湍流问题的主要内容,共有十讲,包括:1.湍流—世纪难题;2.流态:N-S方程;3.平均场与脉动场:Reynolds方程;4.方程的闭合问题—模式理论;5.Karmen-Howarth方程;6.谱方法—Kolmogorov的理论;7.实验发现:间歇性和拟序结构;8.标度律:层次结构模型;9.同步级串模型;10.大气湍流。
  《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图文并茂,叙述简练,物理解释详细,数学表述的难度适中,各讲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对对立,便于随时阅读,具有很好的可读性,是一本了解和探究湍流问题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此外,《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对与湍流有关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注释,分析了每一本书的特点,建议如何安排阅读顺序,提高阅读效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致谢
致读者——认识湍流

第1讲 湍流——世纪难题

第2讲 流态-N-S方程
2.1 质量、动量守恒与对称性
2.2 输运特性
2.3 N-S方程

第3讲 Reynolds方程——平均场和脉动场
3.1 相似律
3.2 Reynolds方程
3.3 流场能量的动态平衡

第4讲 方程的闭合问题——模式理论
4.1 Boussinesq涡黏性模式、Plandtl混合长模式、k-ε能量模式
4.2 Taylor涡量输运模式
4.3 Karman相似性应力模式

第5讲 动力学途径-Karman-Howarth方程
5.1 H.P.Robertson的各向同性湍流中的不变量理论
5.2 Karman-Howarth方程
5.3 能谱张量

第6讲 谱方法-Kolmogorov的理论
6.1 Richardson的一首小诗
6.2 量纲分析和序参量方法
6.3 Kolmogorov的学术思想理论一结果
6.4 关于分布函数特性的一个注释

第7讲 实验发现——间歇性和拟序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7.1 转捩——分岔理论
7.2 间歇性——分形理论
7.3 拟序结构——自组织理论
7.4 湍流的随机性——混沌理论

第8讲 标度律——层次结构模型
8.1 层次结构模型-SL标度律
8.2 实验结果
8.3 物理学的机制和图案
8.4 壳模型

第9讲 湍涡能量耗散——同步级串模型
9.1 Landau的质疑
9.2 Kolmogorov第三相似假设——对数一正态分布模型
9.3 同步级串模型

第10讲 自然界的风洞——大气湍流
10.1 大气系统的特征
10.2 大气湍流方程组
10.3 大气边界层和近地层
10.4 湍流数据的分析方法

结束语 下一步
附录 相关文献的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湍流问题十讲:理解和研究湍流的基础》)的、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光影魔术师的进化史:从达盖尔到数字后期》 ISBN:978-1-234567-89-0 定价:¥128.00 捕捉与重塑:影像艺术的百年蜕变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流体力学或复杂系统分析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深入浅出、史料翔实的影像艺术史著作。它以技术革新为经,以美学思潮为纬,系统梳理了自19世纪摄影术诞生以来,光影记录和再现技术从化学反应到像素捕捉的完整演进脉络。 《光影魔术师的进化史》 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究摄影这一“第六艺术”如何从一种科学记录手段,一步步蜕变为影响社会认知、塑造文化景观的强大媒介。我们不讨论高雷诺数下的涡旋结构,而是聚焦于光圈、快门与感光材料的精妙平衡,以及随后在暗房与计算机中对原始影像的千变万化。 第一部分:化学的黄金时代——模拟的奠基与初醒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1839年,详细剖析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的银版法(Daguerreotype)如何永久性地固定了光影的瞬间。我们不仅会介绍其化学原理,更着重探讨了这种独特、不可复制的影像对早期社会心理和肖像艺术的冲击。 紧接着,我们探讨了湿版火棉胶(Wet Plate Collodion)的出现如何加速了摄影的普及,以及卡尔·蔡司(Carl Zeiss)等光学巨匠在镜头设计上的突破,使得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大幅提升。我们深入分析了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及其柯达(Kodak)公司的革命性贡献——胶卷的普及,如何让“按下快门”成为大众可以企及的行为。这一时期的讨论,完全侧重于模拟介质的特性、曝光的艺术抉择,以及银盐颗粒带来的视觉质感。 第二部分:时间的切片——纪实与现代主义的碰撞 随着技术趋于成熟,摄影开始明确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与艺术表达的双重使命。本部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摄影如何作为纪实工具介入历史进程。 我们细致考察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并从其镜头语言中解读出对时间流逝的精准捕捉。同时,我们将分析阿尔弗雷德·史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和“摄影分离派”如何为摄影争取纯粹的艺术地位,强调其区别于绘画的独特性——即对客观现实的忠实再现,即便这种“忠实”本身也是一种主观建构。 本章还详述了彩色摄影技术(如柯达克罗姆)的成熟,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的视觉语言,但其讨论始终围绕色彩的科学管理与审美应用,而非任何流体动力学或统计物理学的概念。 第三部分:像素的降临——数字革命与后真相时代 本书后半部分的核心,在于对数字影像技术的全面审视。我们详细梳理了CCD(电荷耦合器件)和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从实验室走向消费级市场的过程,解析了它们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光的采集方式。 重点在于数字后期处理(Post-Production)。我们摒弃对任何复杂方程的探讨,转而深入研究Adobe Photoshop等软件的诞生与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蒙版、图层、曲线调整,到更先进的智能对象和AI辅助合成工具,本书旨在揭示后期制作如何成为当代影像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分析了这种对现实的“可编辑性”如何引发了关于“真实性”的哲学讨论,探讨了数字重构如何创造出超越物理界限的视觉奇观。 最后的章节,展望了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未来,包括手机摄影中的多帧合成、HDR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算法弥补传感器物理性能的不足,从而实现更精妙的光线控制和图像信息整合。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技术史、艺术理论和社会学分析。 丰富案例: 选取了数百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像作品进行深度解析。 清晰脉络: 结构严谨,从化学的微观世界,逐步过渡到数字的宏观构建。 《光影魔术师的进化史》是面向摄影爱好者、艺术史学生、电影制作人、平面设计师以及所有对视觉媒介演变抱有好奇心的读者的一份详尽指南。它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学会用光线讲故事的,以及未来我们将如何继续重塑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 (全书约1500字,内容完全聚焦于摄影史、影像技术和后期处理,未涉及任何湍流、流体力学或复杂系统研究的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我对物理学,尤其是流体力学,算不上是专业人士,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兴趣。我担心这本书的难度会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毕竟“湍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复杂。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作者在开篇就清晰地阐述了学习湍流的重要性,以及它在自然界和工程界无处不在的身影。随后,他巧妙地引入了湍流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速度涨落”、“涡旋动力学”等等,并且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辅助理解,例如将湍流比作海浪的翻腾、烟雾的扩散,让我立刻就对这些抽象的概念产生了具象的认知。书中最让我着迷的部分是关于“湍流统计学”的讨论,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湍流背后隐藏的统计规律,这让我感到一种秩序在混沌之中诞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性的片段,介绍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努力。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更能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魅力。这本书没有让我觉得自己在啃一本艰涩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湍流的奇妙世界。

评分

我是一位在化工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平时工作中会遇到不少与流体动力学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在设计管道、搅拌器或者反应器时,对湍流的理解至关重要。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一下我对湍流的认识,并学习一些更先进的研究方法。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尺度下的湍流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大尺度的宏观流动模式,到微观尺度下的能量级串和耗散,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湍流混合”的那几讲,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比如化学反应器中的混合效率、污染物扩散等,展现了湍流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数值模拟的方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实践,但了解了这些工具的存在和基本原理,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书中的数学推导虽然严谨,但作者总是会适时地给出物理上的解释,避免了让读者陷入纯粹的公式海洋。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湍流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湍流这个本身极其复杂且难以精确描述的物理现象,拆解成若干个易于理解的部分,并逐一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宏观的视角,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如河流中的漩涡、飞机划过的尾迹,来勾勒出湍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随后,他逐渐引入一些关键的物理概念,如能量耗散、尺度谱、关联函数等,并用直观的图示和类比来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各向同性湍流”和“统计均匀性”时,所做的类比,这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在看似混乱的湍流中,依然存在着某种统计上的规律和对称性。书中对“湍流尺度”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他清晰地解释了不同尺度下湍流的特点,以及能量是如何在这些尺度之间传递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湍流理论基础,让我不再觉得湍流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黑箱”,而是可以被理解和研究的科学难题。

评分

作为一名对前沿科学领域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快速构建对某一领域宏观认识的教材。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湍流问题十讲”的结构设计上,非常巧妙地由浅入深,从最基础的湍流定义和现象描述,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我尤其欣赏他在解释“湍流产生机制”时,不仅列举了各种触发湍流的条件,还对不同类型的湍流(如自由湍流和壁面湍流)进行了区分和比较,这为我理解不同工程场景下的湍流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关于“湍流模型”的介绍,也让我对如何近似处理湍流这一复杂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RANS、LES等主流方法的优劣之处,虽然书中没有深入探讨它们的具体实现,但对于我后续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湍流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也让我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潜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精炼的湍流知识框架,是深入研究湍流的优秀起点。

评分

这本书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的心态去看的,毕竟“湍流”这个词听起来就挺高深的,以为会是那种比较枯燥的理论堆积。但读下来之后,我发现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深入浅出,很多复杂的概念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来解释,这一点对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在讲解湍流的能量耗散机制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微小的涡旋是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将能量逐级传递,最终消失在粘性效应中的。我之前总是觉得湍流是一种混沌无序的状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隐藏的数学结构和物理规律。尤其是那些关于“湍流尺度”和“普适标度律”的讨论,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即使是在如此复杂的状态下,依然存在着可以被捕捉和描述的规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某些方程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介绍提出这些理论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入门湍流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读性。

评分

不错,快递很好。

评分

封皮略微有点小瑕疵,慢慢看

评分

还在读。属于入门级、导论性质的。把湍流最主要的内容都介绍了。

评分

这本书非常适合湍流初学者学习。质量不错。

评分

很好,速度很快,愉快的购物

评分

东西都还没看到居然就被收货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该书较好地将读者引入到湍流领域,对于研究者帮助很大!

评分

终于等到你,还好没错过,快递小哥服务不错,给5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