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

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召強 著,黃玉峰 編
圖書標籤:
  • 古文
  • 文言文
  • 高一
  • 史傳
  • 論贊文
  • 教材
  • 古代文學
  • 語文
  • 閱讀理解
  • 名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6931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69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為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古文的課外讀物,內容包括:伯夷列傳、伯夷頌、韓愈傳等,以史傳論贊文為主要內容,並有拓展題目和參考答案。本書**的特色之處就是它的單元組織標準。它一改過去教材在單元組織上名存實亡的尷尬局麵,它但求“互通”,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隻要兩篇選文能夠形成“對話”關係,都可以組成單元。當然在選文的時候,筆者在旁搜廣引的基礎上,力求經典,兼顧選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

內容簡介

  看到《古文百八篇》這個書名,內行的人一下子就會想到夏丏尊、葉紹鈞兩位先生閤編的初中國文科教學自修教材《國文百八課》。不過這是兩本完全不同的書。前人編寫的文選,或失之於篇目浩繁,如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的《經史百傢文鈔》之類,動輒七八百篇文章,供大學中文係學生研習古文專業之用尚可;或失之於內容淺易,如楊振中的《高中文言文助讀》、李雄豪的《高中文言百段閱讀訓練》之類,供初中學生學習文言入門之用尚可;比較適閤高中生閱讀的是吳楚材、吳調侯的《古文觀止》和李扶九的《古文筆法百篇》,但是這兩本書編寫的年代距今久遠,原是為瞭迎閤清代的士子們科舉應試之用,遠遠不能滿足當代高中生學習古文的需求。
  《古文對話百八篇》,實際上隻能被稱作“古文54課”,翻開目錄大傢就會發現,選文全是兩兩相對的,每個單元都由2篇選文組成,分為A篇和B篇,它們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總有些“互通之處”。我把這種“互通之處”稱為選文之間“對話”的基礎。
  “對話”作為一種理論,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很早就被引入到教育領域中瞭,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界開展瞭關於對話式教學的研究,不過他們關注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關係。我所關注的是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選文與選文之間的對話關係,實際上是單元的組織標準問題。因此,這完全是兩種意義上的對話,不可同日而語。
  本書**的特色之處就是它的單元組織標準。它一改過去教材在單元組織上名存實亡的尷尬局麵,它但求“互通”,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隻要兩篇選文能夠形成“對話”關係,都可以組成單元。當然在選文的時候,筆者在旁搜廣引的基礎上,力求經典,兼顧選文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據我粗略統計,截止到2009年12月,在編選過程中,已被編寫在內後被替換掉的篇目就達60多篇,讀者現在看到的篇目都是經過反復PK,幾乎不可更易的結果。
  因此讀者在閱讀此書之時,*重要的不僅僅是讀懂每一篇選文,關鍵還在於能夠做到貫通A、B兩篇,否則不能說是真正讀懂瞭本書。本書中的部分“拓展探究”部分就涉及到前後兩篇的“對話”,望讀者多加注意,沒有涉及前後兩篇“對話”的單元,讀者也應自行比較一番,看看兩文在寫作手法和藝術特色上有何異同之處。當然這有一個前提,即首先要把每一篇選文都讀懂。本書中的“題解”和“注釋”的主要功能就是輔助讀者疏通文意,掃除*基本的閱讀障礙。本書中的部分“延伸探究”題摘引瞭很多古人對選文的評論,筆者本意並不是為瞭增加題乾的難度,隻不過取“他上之石,可以攻玉”之義,為讀者提供一些參考資料,起到提示和啓發讀者的作用,為瞭盡量避免編者對讀者的“乾擾”,編者特意沒有為這部分準備參考答案。
  此外,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筆者用力*勤的是“練習”和“拓展探究”部分,讀者很容易看齣,“練習”部分的題型和高考有些相似之處,尤其是前6道小題基本上和高考題型保持一緻,筆者這麼做,完全是嚮高考“妥協”的結果。但是讀者韆萬不能把這本書當作高考模擬練習使用!因為,本書“練習”的設計意圖主要並不是針對高考模擬訓練,而是服務於對選文內容及其藝術特色的理解。這種設計意圖主要體現在第5—8小題和“拓展探究”題上。第1—4小題主要考察的是文言常識,也算是學習古文的應有之義。平心而論,“練習”部分的題目和高考的難度差不多,隻不過選文略長瞭一點,題目略多瞭一點。筆者曾經測算過,每做完一篇文章,大約會花40分鍾左右的時間。讀者試想,以每周完成本書的兩篇文章計算,也不過花掉瞭兩節課的時間。對於平時作業較少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不能說是花費瞭您太多的時間吧。不過“拓展探究”部分的題目難度確實較大些,而且往往涉及選文之外的其它篇目,帶有研究性和探究性的色彩,筆者把它們從“練習”中單獨劃分齣來,就是擔心那些語文素養較差的讀者,望本書而生畏。故而筆者在此聲明,“拓展探究”的題目主要針對的是語文素養較高的學生,大多數人隻要完成“練習”部分就可以瞭。這也算是“分層教學”的一種嘗試吧。

作者簡介

  黃玉峰,主編1946年生於浙江紹興。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上海寫作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碩士生導師,上海語文學會理事,上海詩詞學會理事,復旦大學書畫篆刻研究會理事,上海語言工作協會理事。深耕教壇46載,形成瞭獨特的教育理念與係統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站在教育的**綫上。近年來,更受邀在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緻力於傳播“人”的教育。

  王召強,1981年10月生於山東臨沂。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曾獲上海市第十屆教科研評比二等奬,上海市中青年教學評比一等奬,上海市寫作教學評比一等奬,全國部分省市教學評比一等奬,上海市第三期名師基地——黃玉峰、黃榮華名師基地學術秘書。上海市楊浦區骨乾教師。

精彩書摘

  閱讀古文的四大要法例析
  復旦附中 王召強
  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古文關鍵?總論看文字法》中認為,閱讀古文的要法大體有四端:“**看大概、主張。第二看文勢、規模。第三看綱目、關鍵。第四看警策、句法。”《古文關鍵》被譽為“現存評點**書”,是現存*早的古文評點選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該書為“宋呂祖謙編,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餘篇,各標舉其命意、布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 。而選文中議論文將近51篇,約占總數百分之八十。它是一部輔助當時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入門書,帶有烈的實用色彩。該書的《總論看文字法》,可以看作是*早的評點理論。對於我們今天學習古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周振甫在《文章例話?分彆看》中曾對此略有論及,但語焉不詳,筆者此文試結閤古文中的經典篇目,加以例析。
  **看大概、主張
  大概,近乎現在講的主要內容。閱讀一篇古文,首先要判斷一下它在整體上主要寫瞭哪些內容。對於那些篇幅較短、文體規範的文章,這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對於哪些篇幅較長、文體不怎麼規範的文章,就比較難把握瞭。不過隻要掌握瞭“長文短讀”的方法,問題就迎刃而解瞭。所謂“長文短讀”,是指在閱讀篇幅較長的文章時,要善於概括文章的內容,把“長文”縮寫成“短章”,從而把握一篇文章的“大概”。
  以《阿房宮賦》為例,杜牧此賦相對於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而言,雖然算不上長文,但因為是賦體的緣故,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要想在短時間內讀懂它的主要內容,還是有點難度的。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在執教本文時曾將之縮寫成一篇不足八十字的短文,堪稱經典。短文如下:“阿房之宮,其形可謂雄矣,其製可謂大矣,宮中之女可謂眾矣,宮中之寶可謂多矣,其費可謂靡矣,其奢可謂極矣。其亡亦可謂速矣!嗟乎!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悲矣!”讀瞭縮寫版的《阿房宮賦》之後,原文的主要內容就基本瞭然於胸瞭。
  古代有一種修辭手法叫隱括,指把前人(或時人)的詩、詞、文、賦等辭章作為改寫對象,加以改造形成新文體,使之閤乎新文體的形式的修辭手法。例如黃庭堅曾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隱括為一首《瑞鶴仙》詞。詞曰:“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裏,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風高日齣,景無窮也。 遊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籌觥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當時、太守為誰,醉翁是也。”
  隱括較之於縮寫,顯然是難度更高的一種概括手法,不過它利用語言文字的曆史或背景,通過字詞巧妙的組閤而産生瞭新的情趣,顯得更加典雅。筆者曾將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隱括為一首古詩,詩曰:“沉浮赤壁覽江海,遺跡三國亦快哉。人有遇變惟自適,風無雌雄笑蘭颱。”
  主張,近乎現在講的主旨。在古文中,用於錶明主旨的句子或居於篇首,開門見山,如蘇洵的《六國論》,開篇即錶明宗義:“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或居於篇末,總結全文,如賈誼的《過秦論?上》,結尾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但是在古文中,以上兩種情況大多齣現於議論文中,而大多數記敘文的主旨則是含而不露甚至深藏不露的,需要讀者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結閤文本的具體語境,撩開拂在文本身上的麵紗,準確全麵地揭示作者的真實意圖。
  以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為例,初讀此文,很容易被作者“無所不快”的豪情逸誌所惑,殊不知此文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作者被貶筠州期間,其時為作者的兄長蘇軾因“烏颱詩案”被貶黃州的第四年,而快哉亭為當時被貶在黃州的張懷民所建造。張懷民為蘇軾的好友,在《記承天寺夜遊》這篇短文中,蘇軾曾經記載瞭他與張懷民這兩位“閑人”共遊承天寺,同賞庭下月色竹柏影的故事。可見蘇、張二人的關係非同一般泛泛之交。所以張懷民在黃州築亭之後,蘇軾欣然為之命名為“快哉”。而遠在筠州的蘇轍聽聞此事,亦欣然為之撰文。
  以三人當時相同的人生境遇而言,政治上的失意實在沒什麼樂趣可言,但是麵對“連山絕壑,長林古木”的黃州赤壁,他們並沒有“悲傷憔悴”,反而錶現齣瞭中國古代傳統士大夫身上頑強的生命精神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他們雖然因與當權者政見不閤,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迫遠離政治中心,卻內心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縱情自放於山水之間。與高高在上的政治廟堂相比,在他們心中早已形成瞭另外一個獨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就是蕓蕓眾生賴以生存的江湖山水。他們此時自稱“閑人”,既是一種明顯的“自嘲”,又是對那些高高在上的“忙人”們的一種含蓄的“反諷”;他們雖然自命“快哉”,卻有一股憤懣不平之氣貫注其中,暗潮洶湧。他們此時此地愈是快意,就愈發反襯齣他們的憤懣之情有多麼強烈!就愈發反映齣他們與當權者絕不同流閤汙的決絕態度!就愈發錶現齣他們身上難能可貴的獨立精神。
  第二看文勢、規模
  文勢,指文章的體態姿勢,是文氣與文體有機結閤所産生的一種文學錶現力和感染力。周振甫在《文章例話》中認為文勢指文章的體裁和風格是否一緻,側重於文體與風格的同一性,而忽略瞭文氣在形成文勢上的作用。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認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緻。”而文氣的“清濁”直接決定瞭文勢的“巧拙”。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就此深入論述道:“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元代學者李淦在《文章精義》中對韓、柳、歐、蘇四大傢的評論:“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海。”就是從四大傢的文勢的角度來立論的。大意是說,韓文像潮水一樣浩蕩奔騰,柳文像泉水一樣晶瑩活潑,歐文像波瀾一樣婉轉流暢,蘇文像大海一樣汪洋恣肆。
  單以蘇軾為例,蘇軾在《文說》中自述道:“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齣,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韆裏無難,及其與山石麯摺,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由此可見,蘇軾這種“一日韆裏”、“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的文氣可謂“盛”矣,正是這種旺盛的文氣造就瞭他大海一樣汪洋恣肆的文勢。
  而*能體現蘇軾這種文勢的作品莫如蘇軾的科場名作《刑賞忠厚之至論》,主考官歐陽修讀罷此文,在《與梅聖俞》中說:“讀軾書不覺汗齣,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齣一頭地也。”能夠讓“一代文宗”歐陽修流下熱汗、連呼“快哉”的文章,可見其文勢非同一般。
  清代學者瀋德潛在《唐宋八大傢讀本》中對《刑賞忠厚之至論》評論道:“以‘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二語作主,文勢如川雲嶺月,其齣不窮。” 瀋德潛和李塗對此文的評價,運用的比喻雖然不同,但是內在的精神卻是一緻的,都強調瞭他那種“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的文勢。
  清代學者張伯行在《唐宋八大傢文鈔》中尤為稱贊此文的中間一段,認為其“議論極有至理”。今摘錄如下,以饗讀者。文曰:“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規模即文章的謀篇布局。呂祖謙在評論蘇軾的《留侯論》時說:“格製好。先說忍與不忍之規模,方說子房受書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僕妾之役,使之忍小恥,就大謀,故其後輔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這裏的“格製”就是規模的意思。
  呂祖謙認為《留侯論》之所以“格製好”,在於開篇立論超卓,先以“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立論,奠定全篇的主旨,再援引張良在下邳受書於圯上老人之事,指齣圯上老人起初之所以對張良如此“倨傲鮮腆”,就是為瞭“深摺”其“忿忿之心”,因為圯上老人深知“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業”。蘇軾以論評史,以史證論,史論結閤,渾然天成。
  而全文更妙的還在後文列舉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大業的事例:“項羽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作者以此論證“忍小忿”方能“就大謀”,證據確鑿,更加令人信服。
  正如清代學者餘誠在《重訂古文釋義新編》中對此文所評:“劈空提齣個‘忍’字,闢去俗論,翻卻常解,立定主意。反反復復,到底總歸一綫,直如韆丈遊絲,裊裊天際,絕不見有斷絕處。此固由立意之高,而亦緣運筆之妙。”餘誠講的“運筆之妙”,就是指此文謀篇布局非常巧妙。
  第三看綱目、關鍵
  綱的本義為網口的總繩,目的本義為網上的眼子。所謂綱舉目張,本義指提起網上大繩,所有網眼都能張開,後比喻為條理分明,或抓住主要環節,帶動一切。在《古文關鍵》中,綱目指文章展開的主要綫索,近乎現在講的文眼,如在《留侯論》中,呂祖謙認為其“一篇綱目在‘忍’字”。
  像這種以一個字作為綱目的文章,清代學者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稱之為“一字立骨”法,其所例舉之文如蘇軾的《超然颱記》以一“樂”字立骨,闡發超然物外之意,敘寫登覽暢遊之樂,與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堪稱雙璧。
  清代學者林雲銘評論二文道:“全篇(指《黃州快哉亭記》)止拿定‘快哉’二字細發,可與乃兄《超然颱記》並傳。按‘超然’二字齣《莊子》,‘快哉’二字齣《楚辭》,皆有自樂其樂之意。‘超然’乃子由命名,而子瞻為文,言其無往而不樂;‘快哉’乃子瞻命名,而子由為文,言其何適而非快。俱從居官不得意時看齣,取義亦無不同也。文中一種雄偉之氣,可以籠罩海內,與乃兄並峙韆鞦。”(《古文析義》捲一五)
  關的本義為門閂,鍵又寫作楗,本義為閉門的橫木和加鎖的木栓,關鍵的喻義為事物中*關緊要的部分,對於事物發展其決定作用的因素。文章的關鍵則指文章在章法上的緊要之處。呂祖謙特意指齣閱讀古文時要注意以下三個關鍵:“如何是主意首尾相應,如何是一篇鋪敘次第,如何是抑揚開閤處。”可見呂祖謙在鑒賞古文時非常重視一篇文章在章法上的首尾呼應之處、鋪陳敘述的順序、抑揚頓挫和鋪展收閤之處。
  “首尾呼應”之處,《超然颱記》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其結尾中的“吾之無所往而不樂”即很好地照應瞭開頭中的“吾安往而不樂”。雖然兩句話的句式不同,前者為雙重否定句,後者為反問句,但是錶達的意思卻完全一緻。
  《超然颱記》也是鑒賞古文“鋪陳次第”的典範之作。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先後按照空間和時間的順序描寫瞭超然颱周圍的景觀和遊覽超然颱的樂趣所在。空間綫索非常鮮明,以“南望馬耳、常山”、“而其東則盧山”、“西望穆陵”、“北俯濰水”等為首的四句話,憑吊古今,感慨淋灕,超然山水之外。時間綫索僅以“颱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鼕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這兩句話便寫齣瞭超然颱的特點和作者對超然颱的喜愛之情。清代學者吳楚材、吳調侯就此評論道:“其敘事處,忽及四方之形勝,忽入四時之佳景,俯仰情深,而總歸之一樂。真能超然物外矣。”(《古文觀止》捲一一)
  至於“抑揚開閤”之文,蘇洵的《管仲論》堪稱典範。此文開篇先敘管仲之功:“管仲相威公,霸諸侯,攘戎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敢叛。”但緊接著把齊國強盛的功勞歸之於鮑叔牙,管仲反而成為導緻齊國禍亂的罪魁禍首。文曰:“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竪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該文先揚後抑,議論彆齣心裁,曆來備受推崇,作為古文範例。
  蘇洵在得齣這個結論之後,緊接著一個設問——“何則”,便展開一番議論,認為在管仲彌留之際,並沒有嚮齊桓公推薦賢能的人取代自己,而隻不過說瞭一句“竪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結果管仲一死,“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終導緻“威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寜歲”的政治局麵。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又先後從君、臣兩個方麵列舉瞭三個反例,論證其觀點,*後以“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收閤全文,耐人尋味。
  南宋學者樓昉在《崇文古訣》中對此文評論道:“老泉諸論中,惟此論*純正,開閤抑揚之妙,責得管仲*深切,意在言外。”清代學者吳楚材、吳調侯也對此文評論道:“起伏照應,開閤抑揚。立論一層深一層,引證一段緊一段。似此卓識雄文,方令古今心服。”(《古文觀止》捲十)他們都提到瞭本文的“開閤抑揚”之妙,妙就妙在立論非常新穎,發前人所未發,想前人所未想,文勢麯摺而論證精當,不得不令人信服。
  第四看警策、句法
  警策,又稱精警或警句,指某些言簡語奇,含義深刻並富有哲理性的語句。陸機在《文賦》中曾道:“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李善在《文選》中對此注釋道:“以文喻馬,言馬因警策而彌駿,以喻文資片言而益明也。駕之法,以策駕乘,今以一言之好,*於眾辭若驅馳,故雲警策。”由此可見,警策之言,指在作品中居顯要地位,對於主題的錶達或作品內涵的揭示,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並能給讀者以深刻印象的句子。
  以蘇軾的《韓文公廟碑》為例,此文起筆兩句“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劈空而來,突兀高亢,豪邁警策,一下子就將讀者的心緊緊抓住瞭。據硃熹在《硃子語類》中記載:“嚮嘗聞東坡作《韓文公廟碑》,一日思頗得久,忽得兩句雲:‘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遂掃將去。”由此可見,這兩句得來不易,可以稱得上是神來之筆。
  不過這兩句話還隻是泛論,並沒有直接點明是寫韓愈,而在下文中,蘇軾連用四個警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分彆從文、道、忠、勇四個方麵來具體稱贊韓愈的道德文章和為人行事,將韓愈一生的主要功業概括殆盡,且氣勢恢宏,膾炙人口。
  句法,指句子的結構方式,研究的是句子的個個組成部分和它們的排列順序。呂祖謙在《古文關鍵》中指齣鑒賞古文句法時要注意的六個方麵:“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字下句有力處,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有力處,如何是融化屈摺、翦截有力處,如何是實體貼題目處。”由此可見,除瞭警策之外(警策也是句法的一種),呂祖謙還非常重視古文的煉字煉句之處、起筆結筆之處、承接轉摺之處、融閤麯摺之處、刪削之處和點題之處。
  古文“煉字煉句”之處,在駢體文中*為常見。以杜牧《阿房宮賦》為例,清代學者餘誠評論道:“佳處全在造句新奇,措詞流麗,運筆轉換,故能使阿房宮始末與宮中情景,一一宛然在目。”(《重訂古文釋義新編》捲七)。杜牧敘述“阿房宮始末”之文,全文隻用瞭二句話便寫盡。始曰“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齣”,隻十二個字,便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誌得意滿的驕縱心態寫瞭齣來;末曰“戍卒叫,函榖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隻十四個字,便將秦朝末年風氣雲湧的曆史浪潮寫瞭齣來,中間無數壯麗,皆成幻影。如此以來,怎不引人深思?
  古人作文,特彆重視“起筆”之處,清代學者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一書中特彆列齣一類筆法,名曰“起筆不平”之文,其所選之文,就有蘇軾的《韓文公廟碑》,上文已論述之,不復贅餘。
  而說到古文的“結筆”之妙,《阿房宮賦》和《六國論》都可以當作典範。明代學者歸有光就此論曰:“凡作罵題文字,須於結束垂規戒意,方有餘味。此雖小節,有不可略。如杜牧之《阿房宮賦》,蘇老泉《六國論》,皆得此意。”
  《阿房宮賦》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結尾,規戒“後人”,不遺餘力,論者以為“尤有關治體”(《古文觀止》捲七),“言有盡而意無窮”(《重訂古文釋義新編》捲七)。
  《六國論》以“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作結,告誡北宋統治者以“六國破亡之故事”為鑒,不要一味屈從於北方強鄰契丹人的淫威,隻有富國強兵,纔是長治久安之計。
  “換頭”之處,近似於現在講的過渡句,在文章中主要起到承接和轉摺的作用。也就是我們俗稱“起、承、轉、閤”中的“承”和“轉”。歸有光的《項脊軒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文第二段的首句,“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即起到瞭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上承作者軒中讀書之樂,下啓作者感懷身世之悲。
  “屈摺” 又可以寫作“麯摺”,清代學者袁枚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說(《隨園詩話》),意思是說寫文章要像大山一樣起伏不平,不要平淡無味。而“麯摺”之文的典型就是俗稱“翻案”的文章,如蘇洵的《管仲論》,把齊國曆史上的一代名相“翻案”成曆史罪人,可謂“麯摺”至極。但這種文章並不好寫,關鍵在於要把這種“麯摺”之理說得圓融,令人信服。即要做到“融化屈摺”。
  清代學者李扶九曾就此論道:“文章有翻案一法*為新奇,然此不易作。先要有識,識者得題之間也;次要有筆,筆者議論齣奇,層層批駁也;三要有書,書者引證得切閤也。”(《古文筆法百篇》捲五)由此可見,“融化屈摺”殊非易事,既需要作者有一定的識度和筆法,還需要足夠的學力。
  “翦截”就是刪削的意思。據清代學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所載:“歐陽公《醉翁亭記》先述勝地,至於纍幅。後一掃去,曰:‘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皆翦截浮泛,不用裝頭之法。”這裏的“翦截浮泛”就是指刪削掉多餘的文字,讓文章變得簡潔、精煉。據說《醉翁亭記》此處的原稿為“滁州四麵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經過刪削之後,可謂字斟句酌,言簡意賅,而且突齣瞭全文著重描寫的醉翁亭所在的西南諸峰。
  “實體貼題目處”就是點題之筆。清代學者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將這種緊扣題目立意選材的寫作手法稱之為“就題字生情”法。以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為例,全文緊扣“快哉”二字,在第二節中先後從黃州赤壁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個方麵闡述瞭“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而在第三節中,作者引用宋玉《風賦》的典故,既交待瞭“快哉”二字的來曆,又藉此引齣關於“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的議論,從而揭示全文的主題。“快哉”二字(或“快”字)在文中反復齣現瞭六次,扣題可謂緊密矣。
  ……

前言/序言


《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並非一本簡簡單單的古文讀本,它是一扇通往曆史長河的窗戶,是幫助高中一年級學子在浩瀚的史海中 navigates 的航海圖,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理解、評價和闡釋曆史人物與事件的實用指南。本書深度挖掘瞭中國古代史傳、論、贊這三種文體所蘊含的獨特價值,力求讓年輕一代在閱讀經典的同時,能夠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與深刻的曆史洞察力。 史傳:人物的縮影,時代的畫捲 “史傳”二字,承載著無數英雄豪傑、帝王將相的傳奇人生,也記錄著王朝的興衰更迭、社會的風雲變幻。《古文對話百八篇》精選瞭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史傳名篇,它們絕非枯燥的流水賬,而是作者們以春鞦筆法,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融入個人評判與情感的文學性敘事。 本書的選文,不僅僅是為瞭讓學生認識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學習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勾勒齣人物的性格、思想、動機,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史記》中司馬遷對刺客、遊俠的生動刻畫,對韓信、項羽的悲壯描繪;《漢書》中班固對權臣、名臣的嚴謹記錄;《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對政治得失的精闢分析,這些都將以高一學生能夠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呈現。 在學習史傳的過程中,我們將引導學生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人物形象的立體塑造: 作者如何通過事跡、語言、心理描寫、以及他人評價等多種手段,將一個曆史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例如,理解一位君主的仁愛與殘暴,一位臣子的忠誠與奸詐,並非隻看其錶麵的行為,更要深挖其內心的矛盾與掙紮,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 事件的因果鏈條分析: 曆史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史傳作者往往會梳理事件的前因後果,揭示其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學生將學習如何從史傳的敘述中,辨析關鍵節點,理解曆史事件的邏輯推演,從而避免簡單的“好人壞人”的二元對立式思維。 時代背景的映照: 每一個曆史人物和事件都深深烙印著其所處的時代。本書將強調在閱讀史傳時,必須將其置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去理解。例如,瞭解秦朝的統一,需要理解戰國時期長期的分裂與動蕩;理解唐朝的盛世,則離不開其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和先進的政治製度。 作者的立場與評價: 史傳作者並非完全客觀的記錄者,他們帶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與情感傾嚮。學生需要學習識彆作者的“筆法”,理解其評價背後的褒貶之意,並嘗試與作者的觀點進行對話,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論: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結晶 “論”作為一種文體,更是思想的直接錶達與辯駁。在古代,從諸子百傢的哲學思辨,到政治傢對國傢興衰的深刻洞見,再到文學傢對藝術理論的探討,都以“論”的形式呈現。本書精選的“論”類篇章,將帶領學生領略古代思想傢們的睿智與風采。 這些“論”將聚焦於: 理性辯證的思維方式: “論”的本質在於論證,在於用邏輯和證據去支持自己的觀點,並反駁對立的意見。本書將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在闡述道理時,是如何層層遞進,以理服人,以勢壓人,抑或是以情感動人。 核心思想的提煉: 無論是關於治國之道、人生哲學,還是文學創作,這些“論”都蘊含著作者的核心思想。學生需要學習如何從繁復的論證中,精準地抓住作者想要傳達的精髓,理解其理論體係的框架。 觀點的生成與發展: 很多“論”都伴隨著爭論與反駁,它們展現瞭思想的碰撞與演進。學生將看到,許多偉大的思想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在與前人、與同代的思想傢們交流、辨駁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 不同視角的解讀: 同一個議題,不同的人物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通過閱讀不同作者對同一問題的論述,學生可以學習到從多角度、多層麵理解問題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避免思維定勢。 贊:情感的升華,精神的共鳴 “贊”是古代文學中一種獨特而富有情感的文體,它常常在對人物、事件、景物進行描繪或評價之後,抒發作者的贊美、惋惜、感嘆等情感,或是對其精神品質進行高度概括與升華。本書的“贊”選篇,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力量,感受作者飽滿的情感,並學習如何通過精煉的語言錶達深刻的情感。 在學習“贊”時,我們將側重於: 情感的注入與錶達: “贊”的靈魂在於情感。學生將學習作者如何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愛憎褒貶,巧妙地融入到文字之中,讓讀者感同身受。無論是對忠臣義士的敬仰,還是對亂世奸臣的憤慨,亦或是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都將在“贊”中得到淋灕盡緻的展現。 高度概括與提煉: “贊”往往篇幅不長,但其包含的意義卻十分豐富。作者需要用最凝練的語言,抓住事物的本質,提煉其最核心的精神價值。學生將學習如何從“贊”的文字中,理解作者對被贊對象的深刻理解與高度評價。 意境的營造與升華: 有些“贊”不僅僅是對事物的簡單評價,更是意境的營造。作者通過烘托氣氛、烘托場景,將情感推嚮高潮,使被贊之物更顯其非凡之處。學生將學習到如何通過文字,觸及讀者的心靈深處。 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許多“贊”都蘊含著作者對某種品格、某種精神的推崇與弘揚。通過閱讀這些“贊”,學生可以汲取古代先賢的精神營養,理解何為高尚,何為值得我們學習的品質。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並非一本單純的文本堆砌,其編纂過程中,充分考慮瞭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需求。 1. 精選的權威性與代錶性: 選文皆為曆代史傳、論、贊中的經典之作,既保證瞭其文學價值和思想深度,又兼顧瞭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2. 深入淺齣的解讀: 對於篇幅較長或語言較為晦澀的篇章,本書將提供適度的注釋與導讀,幫助學生剋服閱讀障礙,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 3. 啓發式的問題引導: 每篇選文之後,都附帶啓發式的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引導他們將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個人感悟相結閤。 4. 能力培養的側重點: 本書不僅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史傳、論、贊的學習,學生將逐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思辨能力、語言錶達能力,以及曆史人文素養。 5. 為後續學習奠定基礎: 史傳、論、贊是理解更廣泛的古代文學、曆史、哲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本書將為學生後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是一本融匯曆史、思想、情感的經典之作。它將帶領高中一年級的學子們,在與古人“對話”的過程中,不僅學會閱讀和理解古代文獻,更能從中汲取智慧,涵養品德,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為他們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擔當的現代公民,提供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在教學方法上真是獨具匠心,讓我對古文的學習有瞭全新的認知。我一直認為,學習古文需要大量的記憶和理解,過程漫長且枯燥,尤其是像史傳論贊這樣需要深入解讀和分析的文本,更是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巧妙地利用瞭“對話”這一形式,將原本可能冗長晦澀的論述,轉化為一段段引人入勝的交流。通過模擬古代的士人或後人圍繞同一曆史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進行辯論,這本書不僅呈現瞭觀點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構建自己的論證體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經典史料的解讀,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設置疑問和引導,鼓勵學生自行探索和理解。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模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和成就感。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去體悟曆史的厚重。

評分

《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高中生來說,絕對是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以往接觸的古文,總感覺離生活太遙遠,特彆是史傳論贊這塊,動輒就是對曆史事件的深度解讀和人物評價,讀起來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但這本書卻另闢蹊徑,它用“對話”的形式,將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論述,轉化成瞭生動有趣的場景。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忠臣”與“權臣”的討論,作者安排瞭幾個不同的角色,圍繞著同一位曆史人物的不同評價展開辯論,時而義正詞嚴,時而委婉進諫,讓人仿佛親臨其境,感受到古代君臣之間智慧的較量。通過這樣的對話,我不僅理解瞭史官們復雜的評價標準,更學會瞭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一個曆史人物,不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能看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復雜動機和時代背景。這本書讓我覺得,古文的學習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一種充滿探索樂趣的智慧之旅。

評分

從一名普通高中生的角度來看,《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簡直是學習曆史與古文的“神器”。我之前一直對史傳論贊這類文本感到頭疼,覺得它們過於學術化,離我們的生活太遠,每次閱讀都像是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但這本書不同,它通過設置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將原本可能晦澀的論述變得生動有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賢臣”與“奸臣”辨析的章節,作者安排瞭兩位學生,一個持贊揚態度,一個則提齣質疑,他們一來一迴的辯論,引經據典,條理清晰,不僅讓我看到瞭不同觀點的碰撞,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瞭如何去分析、去評判一個曆史人物,而不是被動接受書本上的定論。這種學習方式,讓我覺得我不再是被動灌輸的學生,而是主動參與到曆史的探討中。而且,書中選取的對話主題,都與我們這個年齡段可能麵臨的一些睏惑和思考有所關聯,例如關於“責任”、“選擇”等,這使得古文的學習不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與我們的當下緊密相連。這本教材,真的讓古文和曆史變得“活”瞭起來。

評分

這本《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古文學習的刻闆印象。我一直覺得古文枯燥乏味,充斥著生澀難懂的詞句,讀起來就像嚼蠟一樣。然而,這本書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將原本可能被我們視為“陳年舊事”的史傳論贊,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對話場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對某位曆史人物的辯論,作者巧妙地將不同史傢對同一事件的解讀,通過人物之間的唇槍舌劍呈現齣來,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親眼見證著那些曾經的爭議與思考。這種“對話式”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不再是機械地記憶名詞術語,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去理解他們的立場、他們的邏輯,甚至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糾結。我發現,原來古代的智者們,在麵對同樣的問題時,也會有如此豐富而深刻的討論,這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單綫敘事,而是變得更加立體和多元。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文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智慧和魅力的古代中國。

評分

說實話,起初拿到《古文對話百八篇:史傳論贊文(高一分冊)》時,我並沒有抱太大期望,因為“史傳論贊”這幾個字就足夠讓人聯想到枯燥和乏味。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種非常巧妙和現代的方式,將這些原本可能隻存在於書本角落裏的內容,變得鮮活且引人入勝。我喜歡書中通過對話來呈現不同觀點的方式,仿佛真的置身於一場古代的學術研討會,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各方言論的交鋒,體會到古人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書中對一些著名史官和論者觀點的引述和分析,不再是乾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通過人物的口吻,變得更加具象和易於理解。我從中不僅學習到瞭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批判性地看待曆史事件和人物,如何去辨彆史料的真僞,如何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讓我覺得學習古文不再是機械的背誦,而是一種智慧的探索。

評分

讀來甚有趣味,京東快遞很給力。

評分

寶貝質量很好,送貨快,滿意

評分

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讀者而言,此時的閱讀是更為講究的。如果沒有選擇,隨意地濫讀或是因為受宣傳的蠱惑而進行媚俗性閱讀,將會養成一種底下的閱讀趣味和閱讀習慣。一旦定型,日後很難糾正過來瞭。

評分

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好的很

評分

東西不錯,物有所值,希望有特價。

評分

老師要求買的,孩子認為很好。贊一下物流

評分

讀來甚有趣味,京東快遞很給力。

評分

挺好,這本書非常非常贊,相見恨晚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