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

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炎嗣 编
图书标签:
  • 冲压模具
  • 模具设计
  • 核心模具
  • 实用手册
  • 制造业
  • 机械工程
  • 模具技术
  • 冲压工艺
  • 金属成形
  • 工业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16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72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1
字数:9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为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查阅参考。
  陈炎嗣主编的《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1、本手册作者从事冲压模具设计几十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
  2、本手册系统地介绍了冲压模具设计的标准、原则及设计步骤与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先进实用、全面可靠的结构范例。
  3、本手册讲解了冲压模具结构中应用量大面广的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形模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要点等内容。
  4、对于不同类型的冲模,每章均介绍了新颖的典型结构,有些图例为首次发表,实用性和可参考性强。

内容简介

  本手册基于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两个方面,根据设计人员在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中的需要,系统地介绍了冲压模具中核心模具的设计标准、原则、步骤与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先进实用、全面可靠的结构范例。
  主要内容包括冲模设计基础与设计步骤,冲压模具用材料,冲压件设计与冲压工艺性;冲压模具结构中应用量大面广的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形模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要点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冲模,每章均介绍了新颖的典型结构,有些图例为首次发表。
  本手册可为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查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冲模设计基础与设计步骤
1.1冲压生产与冲模1
1.1.1冲压加工的基本原理与冲模1
1.1.2冲压加工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1
1.1.3冲压加工的特点3
1.1.4冲模的分类3
1.1.5冲压加工工序的分类、特征及模具3
1.2冲模术语9
1.3冲模设计步骤15
1.3.1冲模设计应具备的资料15
1.3.2冲模设计的基本要求15
1.3.3冲模设计的一般步骤15
1.4冲模结构形式的选用17
1.4.1根据制件的生产批量选用17
1.4.2根据制件的精度要求选用18
1.4.3根据制件的形状大小和复杂程度选用19
1.4.4根据生产部门的现有设备情况选用19
1.4.5根据冲模能达到的使用寿命选用19
1.4.6根据模具制造能力选用20
1.4.7各种不同类型冲模选用比较20
1.5压力中心的确定23
1.5.1确定压力中心的目的23
1.5.2确定压力中心的方法24
1.6冲压设备的选用25
1.6.1压力机的分类与型号表示方法25
1.6.2各类冲压设备的用途27
1.6.3常用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含义与要求28
1.6.4冲压设备的选用30
1.7冲模图的设计34
1.7.1模具图的作用和重要性34
1.7.2冲模图样的绘制要求与标准34
1.7.3冲模装配图的绘制与要求41
1.7.4冲模零件图的绘制与要求49
1.7.5冲模图的校核66
1.8冲模设计的几种实用方法与冲压模具的总体尺寸68
1.8.1冲模设计实用方法68
1.8.2冲压模具的总体尺寸70
第2章冲压模具用材料
2.1冲压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与选用原则71
2.1.1冲压模具材料的基本要求71
2.1.2冲压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73
2.2冲压模具钢的分类、常用钢材牌号及应用特点74
2.2.1冷作模具钢的分类74
2.2.2常用冷作模具钢和硬质合金75
2.2.3常见的非国标牌号(国产和进口)冷作模具钢82
2.3常用模具钢化学成分及主要用途84
2.3.1常用的模具钢化学成分及主要用途84
2.3.2模具常用钢结硬质合金和硬质合金化学成分86
2.4硬质合金86
2.4.1硬质合金的分类86
2.4.2模具常用硬质合金性能与用途87
2.4.3硬质合金的应用与钢模具的比较87
2.5钢结硬质合金88
2.5.1钢结硬质合金的基本类型与性能88
2.5.2钢结硬质合金的热加工与热处理89
2.5.3冷作模具常用钢结硬质合金的使用性能与用途90
2.6粉末冶金高速钢和高合金钢91
2.7冲模零件材料的选用与硬度要求92
2.7.1冲模工作零件材料选用的依据92
2.7.2冲模工作零件常用材料及硬度的指导性选用94
2.7.3冲模结构零件材料及硬度选用98
2.8模具材料与使用寿命99
2.8.1模具的使用寿命99
2.8.2判断模具寿命的依据100
2.8.3影响模具刃口磨损的因素101
2.8.4模具零件常用热处理工序的目的与适用范围102
2.8.5提高模具使用寿命的措施103
2.8.6模具常用机加工方法与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104
2.9常用钢材国内外牌号对照表106
第3章冲压件设计与冲压工艺性
3.1冲压件的工艺性与冲压件设计原则109
3.1.1冲压件的工艺性109
3.1.2冲压件设计原则109
3.2冲裁件精度、表面粗糙度和毛刺110
3.2.1冲裁件的精度110
3.2.2冲裁件的尺寸公差111
3.2.3冲裁件切断面质量115
3.2.4冲裁件的切断面表面粗糙度116
3.2.5精密冲裁件的尺寸精度116
3.2.6金属冲裁件允许的毛刺高度117
3.3冲裁件的工艺性117
3.3.1对冲裁件(落料件和冲孔件)的形状要求117
3.3.2对冲孔件的尺寸要求119
3.4弯曲件的精度与工艺性120
3.4.1弯曲件的精度120
3.4.2弯曲圆角半径与最小弯曲半径Rmin123
3.4.3弯曲件的工艺性与弯曲件的结构要点123
3.5拉深件精度与工艺性129
3.5.1拉深件的精度129
3.5.2拉深件一次拉深成形条件130
3.5.3拉深件的工艺性与拉深件的结构要点132
3.5.4小型件带料连续拉深工艺条件136
3.6翻边工艺性138
3.6.1翻边工艺的分类和应用138
3.6.2圆孔翻边的工艺性141
3.6.3非圆孔翻边与工艺性143
3.6.4变薄翻边144
3.7压筋、压包的工艺性145
3.7.1压筋的工艺性145
3.7.2压凸包的工艺性147
3.8冷挤压件精度与工艺性148
3.8.1冷挤压件的尺寸精度148
3.8.2冷挤压件合理的形状与尺寸151
3.9冲压件公差标注方法规范化建议152
3.10冲压件的尺寸、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GB/T 13914、
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GB/T 15055—1994)等154
第4章冲裁模
4.1冲裁与冲裁过程分析161
4.1.1冲裁与冲裁模161
4.1.2冲裁变形过程分析161
4.1.3冲裁断面特征162
4.1.4冲裁件的质量分析163
4.2冲裁间隙与选用165
4.2.1冲裁间隙的含义165
4.2.2间隙大小对冲裁的影响166
4.2.3冲裁间隙方向的确定原则170
4.2.4确定合理冲裁间隙的方法170
4.2.5冲裁间隙的分类172
4.2.6常用的几种冲裁间隙值174
4.2.7选用冲裁间隙的依据和原则178
4.3冲裁凸模、凹模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的确定179
4.3.1冲裁凸模、凹模刃口尺寸确定原则179
4.3.2冲裁凸、凹模分开加工时刃口尺寸计算180
4.3.3冲裁凸、凹模配合加工时刃口尺寸计算181
4.3.4冲裁模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示例183
4.3.5凸、凹模分开加工法与配合加工法的特点和应用比较184
4.4冲裁力、卸料力、推件力、顶出力185
4.4.1冲裁力计算185
4.4.2减小冲裁力的方法187
4.4.3卸料力、 推件力和顶出力的计算189
4.4.4选用压力机时总压力计算方法189
4.4.5计算冲裁功的意义和冲裁功的验算190
4.5排样、搭边、料宽及材料利用率191
4.5.1排样191
4.5.2材料的消耗与材料利用率195
4.5.3搭边与搭边值的确定199
4.5.4条(带) 料宽度的确定201
4.5.5冲裁排样实例分析与材料利用率计算203
4.5.6排样图的画法与图例205
4.6冲模零件的分类、功能及使用范例211
4.6.1冲模零件的分类与功能211
4.6.2各种冲模零件的使用范例212
4.7凸模设计结构219
4.7.1凸模的种类和标准结构219
4.7.2常见的凸模形式与固定方法219
4.7.3凸模的防转245
4.7.4级进模的凸模固定示例245
4.7.5凸模长度的确定(包括多工位级进模的多凸模长度)247
4.7.6凸模的强度验算249
4.8凹模结构设计251
4.8.1凹模的基本类型与应用251
4.8.2凹模的常用结构252
4.8.3凹模刃口形式275
4.8.4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277
4.8.5凹模强度计算279
4.8.6凹模的固定螺孔和定位销孔大小及间距280
4.8.7螺钉拧入深度和圆柱销配合长度281
4.8.8凸模和凹模的加工精度与互换性281
4.9冲裁模典型结构283
4.9.1冲裁模的分类283
4.9.2落料模283
4.9.3冲孔模288
4.9.4切角模308
4.9.5切口模309
4.9.6冲槽模314
4.9.7切舌模316
4.9.8剖切模317
4.9.9切边模318
4.9.10切断模332
第5章弯曲模
5.1板料的弯曲变形342
5.1.1弯曲方法342
5.1.2弯曲变形过程与特点343
5.2最小弯曲半径(rmin)344
5.2.1弯裂与最小弯曲半径(rmin)344
5.2.2影响最小弯曲半径的因素344
5.2.3最小弯曲半径的确定345
5.3回弹及防止346
5.3.1弯曲件的回弹及回弹表现形式346
5.3.2影响回弹的因素347
5.3.3回弹值的确定347
5.3.4减小回弹的措施354
5.4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357
5.4.1弯曲件中性层位置的确定357
5.4.2弯曲件展开长度计算358
5.5弯曲力、顶件力及压料力362
5.5.1弯曲力的计算362
5.5.2顶件力和压料力的计算362
5.5.3弯曲设备标称压力的选择363
5.6弯曲模工作部分尺寸设计364
5.6.1凸、凹模圆角半径364
5.6.2凹模的工作深度364
5.6.3U形弯曲件凹模的长度和宽度尺寸确定365
5.6.4弯曲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365
5.6.5弯曲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与制造公差的确定367
5.6.6弯曲或成形凸模和凹模的尺寸差367
5.7弯曲模的结构设计368
5.7.1弯曲模结构设计要点368
5.7.2弯曲件的工序安排369
5.8弯曲模典型结构372
5.8.1V形件弯曲模372
5.8.2L形件弯曲模376
5.8.3U形件弯曲模377
5.8.4形件弯曲模378
5.8.5Z形件弯曲模380
5.8.6圆形和卡环类件弯曲模383
5.8.7铰链卷边模387
5.8.8其他弯曲模391
5.9弯曲件产生缺陷或废品原因及消除方法407
第6章拉深模
6.1拉深件分类及板料的拉深变形分析409
6.1.1拉深方法与拉深件分类409
6.1.2圆筒形件拉深变形过程特性410
6.1.3圆筒形件拉深过程中毛坯的应力应变状态411
6.1.4拉深时的起皱、厚度变化和硬化现象412
6.1.5盒形件拉深变形特点415
6.2拉深件毛坯形状的确定与毛坯尺寸的计算417
6.2.1确定拉深件毛坯形状的原则与方法417
6.2.2拉深件切边余量417
6.2.3拉深件毛坯尺寸的基本计算方法417
6.2.4旋转体拉深件毛坯尺寸的计算方法419
6.2.5矩形盒形件毛坯尺寸的计算方法432
6.3拉深工艺计算438
6.3.1拉深系数与合理选用438
6.3.2无凸缘圆筒形件拉深次数443
6.3.3无凸缘圆筒形件工序尺寸的计算443
6.3.4有凸缘圆筒形件工序尺寸的计算445
6.3.5矩形件工序的计算453
6.4变薄拉深472
6.4.1变薄拉深应用、方法与特点472
6.4.2变薄拉深的工艺计算472
6.4.3变薄拉深的模具设计474
6.4.4举例介绍变薄拉深工艺计算476
6.4.5变薄拉深产生废品原因477
6.5反向拉深478
6.5.1反向拉深方法与应用478
6.5.2反向拉深特点478
6.6阶梯形、锥形、球形、抛物体形件的拉深480
6.6.1阶梯形件的拉深480
6.6.2锥形件的拉深481
6.6.3半球形件的拉深488
6.6.4抛物线形件的拉深494
6.7拉深力和压边力的计算495
6.7.1拉深力495
6.7.2压边力497
6.7.3压力机公称压力的确定502
6.7.4拉深功的计算503
6.7.5拉深速度503
6.8拉深凸模和凹模工作部分设计504
6.8.1拉深凸、凹模结构形式与凸模的通气孔504
6.8.2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506
6.8.3拉深凸、凹模之间的间隙507
6.8.4拉深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509
6.9拉深的润滑、退火和酸洗510
6.9.1润滑510
6.9.2退火512
6.9.3酸洗514
6.9.4拉深工艺中相关工序的应用514
6.10拉深模结构514
6.10.1拉深模的种类514
6.10.2拉深模的设计要点515
6.10.3拉深模典型结构518
6.11拉深件的质量分析537
6.11.1拉深件常见缺陷或废品形式、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537
6.11.2中小型拉深件的质量分析538
第7章成形模
7.1起伏成形540
7.1.1起伏成形基本原理、特点、应用和变形极限540
7.1.2压加强筋541
7.1.3压凸包(压包、 压凸、 压窝)541
7.1.4压筋、 压包、 百叶窗成形模结构542
7.2翻边与翻孔550
7.2.1圆孔翻边(翻孔)550
7.2.2小螺纹底孔的变薄翻边555
7.2.3外缘翻边559
7.3胀形563
7.3.1胀形的种类与特点563
7.3.2翻边模结构564
7.3.3圆柱形空心毛坯胀形方法与特点567
7.3.4空心毛坯胀形工艺计算567
7.3.5胀形模结构571
7.4缩口584
7.4.1缩口变形特点与变形程度584
7.4.2缩口工艺计算585
7.4.3缩口的方法586
7.4.4缩口模具结构588
7.5扩口591
7.5.1扩口的变形特点与变形程度591
7.5.2扩口成形计算592
7.5.3扩口模结构593
7.6校平与整形597
7.6.1校平与整形的作用与特点597
7.6.2校平、 校平模分类与应用597
7.6.3整形特点与应用599
7.6.4校平、 整形力的计算601
7.6.5整形、 校平模结构601
附录
附录A标准公差数值与基孔制、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606
附录B冲压常用材料的性能612
附录C模内攻牙(螺纹)机型号、规格与挤压螺纹底孔尺寸616
附录D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对照表619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精密冲压件设计与制造工艺》 内容简介: 本书专注于精密冲压件的设计理论、工艺流程以及关键制造技术。内容涵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冲压件结构设计原则、到各种精密冲压工序(如落料、冲孔、弯曲、成形、拉深、翻边、压印等)的工艺参数优化、模具结构设计要点,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上的精密冲压技术应用。 第一章 冲压件设计基础 详细阐述了冲压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塑性变形机理以及冲压加工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冲压件结构设计的通用原则,包括最小化材料损耗、便于后续工序加工、满足产品功能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冲压件(如薄板件、厚板件、复杂形变件),提供了具体的设计指导和案例分析。将深入探讨冲压件的强度、刚度、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后续模具设计和制造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精密冲压工艺分析与优化 本章将深入剖析各种基本冲压工序的工艺原理与影响因素。例如,在落料工序中,我们将讨论刃口间隙的选择、排样方式对材料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落料尺寸精度。冲孔工序将涉及冲孔间隙、冲孔顺序、以及如何处理孔的形状和尺寸精度。弯曲工序则会详细讲解弯曲变形区、回弹现象、弯曲半径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模具结构和工艺参数来控制弯曲精度。成形工序将涵盖翻边、压筋、胀形、缩口等复杂形变技术,分析其变形机理、应力分布,并提出相应的工艺控制方法。对于拉深工序,我们将重点研究拉深变形、起皱、拉裂等缺陷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模具设计(如拉深筋、修边筋、拉深筋板)和工艺参数(如润滑、拉深速度)来有效控制。此外,还将引入先进的冲压工艺,如精密冲裁、硬质合金模具冲压、以及伺服冲压技术,并分析其在提高产品精度、延长模具寿命方面的优势。 第三章 精密冲压模具结构设计 本章聚焦于精密冲压模具的结构设计。首先,将系统介绍模具的组成部件,包括凸模、凹模、导向装置、卸料装置、推件装置、定位装置等,并分析它们在模具工作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将详细讲解不同冲压工序对应的模具结构形式。例如,落料模、冲孔模的结构特点;弯曲模(单弯模、复弯模、万能模)的设计要点,包括压料装置、回弹补偿设计;成形模(翻边模、压筋模、胀形模)的特殊结构设计;以及拉深模的设计,包括拉深筋、修边筋、拉深间隙的确定,以及避免起皱和拉裂的措施。将重点介绍精密模具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如导向精度控制、卸料力分配、推件装置的设计与选择,以及如何根据冲压件的复杂程度和生产批量来选择最优的模具结构方案。同时,也将提及模具材料的选择原则、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强化技术,以提高模具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第四章 自动化冲压生产线与设备 本章将探讨自动化冲压生产线的设计与集成。内容包括送料装置(如送料机、伺服送料机)的选择与配置、自动化换模系统(如液压快换装置、机械式快换装置)的应用、以及机器人与自动化上下料系统的集成。将介绍自动化生产线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会涉及冲压设备(如高速冲床、伺服冲床)的选择依据、技术参数解读,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监控与管理系统。 第五章 质量控制与问题排除 本章致力于冲压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常见问题分析。将详细介绍冲压件的检测方法与标准,包括尺寸检测、形位公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以及金相检测等。对于冲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缺陷,如尺寸超差、毛刺、起皱、拉裂、变形、压痕等,将进行深入的成因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方法。这包括调整模具间隙、优化工艺参数、改善润滑条件、更换模具部件等。 第六章 典型精密冲压件设计与制造实例 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典型精密冲压件设计与制造实例,将前面各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这些实例将涵盖不同行业(如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医疗器械等)的精密冲压件,涉及复杂的结构形状和高精度要求。每一个案例都将详细展示从冲压件的三维建模、工艺分析、模具结构设计、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到最终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并附有相关的工程图纸和生产数据,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本书旨在为冲压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工程师、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深入的技术指南,帮助他们掌握精密冲压件的设计与制造核心技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年轻的模具设计助理,还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目前最得力的学习伙伴。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讲解,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把复杂的模具设计过程分解成一个个清晰的步骤。从最基础的模具组成零件的识别,到如何根据零件图纸进行初步的模具结构构思,它都循序渐进地进行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具标准化和系列化设计”的章节,它教会了我如何利用现有的标准件和成熟的设计模块来快速完成模具设计,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让我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书中提供的各种设计模板和计算表格,对我来说更是巨大的帮助,我可以直接套用,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独立完成了一个小零件的模具设计,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在书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也对模具设计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指导着我前进。我还会继续深入学习它,相信它会陪伴我走过更多的学习阶段。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的精炼版,专攻冲压模具设计中的核心部分。作为一名模具行业的研究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挖掘模具设计背后原理的书籍。《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述凸模和凹模的结构设计时,它不仅给出了各种形状的图示,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同形状对材料流动、应力分布以及冲压力的影响。这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模具设计,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书中对材料力学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也有非常详细的论述,比如如何计算模具零件的强度和刚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以承受特定的应力。这对于进行模具性能的理论分析和优化非常有帮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模具刚性设计”的章节,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来提高模具的整体刚性,从而减少模具变形,提高冲压件的精度。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谨,数据翔实,参考文献也很多,这对于学术研究非常有价值。我将这本书列为我工作中最常用的参考资料之一,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冲压模具设计中的一些“经验性”的参数和技巧感到有些模糊,总觉得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这一认知上的空白。它不仅仅是给出了“怎么做”,更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讲解“落料和冲孔模设计”时,它详细分析了冲断过程中的材料变形机理、剪切应力分布以及刀口间隙对冲裁质量的影响。这让我能够从更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优化这些基本工序的模具设计。书中还引入了有限元分析等现代设计工具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工具,但书中的讲解让我对它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了解了它们在解决复杂模具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具疲劳寿命分析”的章节,它让我认识到,模具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当前生产需求,更需要考虑其长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通过对各种失效模式的分析,我能够更好地设计出更耐用、更经济的模具。这本书的深度和专业性,为我进一步提升模具设计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当我拿到《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这本书的时候,我正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项目,需要设计一套高精度的精密冲压模具。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查阅了许多资料,但总感觉缺乏一些关键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对精密冲压模具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以及常见的难点问题,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特别是关于导套、导柱以及模具间隙的精确控制,书中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准则,这让我能够更科学地确定这些关键尺寸,从而保证了冲压件的精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微间隙模具”和“间隙反馈补偿”等先进技术的讲解,这些内容在其他书籍中很少见,但对于精密冲压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设计中应用这些技术。我尝试着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的项目中,收效非常明显,模具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冲压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都达到了预期的要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专业,但又不失条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设计过程。对于任何有志于在精密冲压领域有所建树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宝典。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事模具制造一线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难题。在车间里,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模具的安装精度、零件的间隙调整、甚至是一些奇怪的卡料现象,这些往往是设计环节中一些细微的考虑不周所导致的。而这本书,恰恰非常关注这些“细节”。它没有只停留在宏观的模具结构层面,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每一个零件的细节处理,比如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形状设计、斜度控制、以及它们与基板的固定方式等等。书中对不同材料的冲压性能以及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都有详细的阐述,这一点对我选择合适的模具钢材和热处理工艺很有帮助。另外,关于模具的维护和保养,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哪些地方容易磨损,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哪些润滑方式更有效,都讲解得很清楚。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车间生产的连续性和效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具失效分析与对策”的部分,它列举了许多常见的模具故障,并从设计的源头给出了分析和解决思路,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维修。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们一线人员提供了一个从设计角度理解模具、解决问题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设计人员沟通,共同提高模具的整体性能。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处理大量复杂形状零件的冲压企业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制。《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在复杂曲面冲压模具的设计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和专业的指导。我一直对如何处理非线性曲面、如何保证曲面形状的精度感到困惑,而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详细介绍了曲面模具设计的原理,还提供了具体的建模方法和加工策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曲面补偿设计”和“曲面误差分析”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如何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误差,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书中列举了许多汽车零部件、家电面板等复杂曲面零件的模具设计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们近期的一个项目上,成功地设计出了一套能够稳定生产高精度曲面零件的模具,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富有逻辑,即使是复杂的技术问题,也能被清晰地阐述清楚,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它就像我的一位沉默的导师,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我指引。《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的章节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模具类型介绍,到复杂的工艺分析,再到后期的模具维护,几乎涵盖了模具设计工作的全貌。我之前在设计一些组合模时,常常会遇到干涉问题,很难判断各个工序的合理顺序和模具内部空间的分配。《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它详细讲解了组合模的设计原则,包括各工序的先后顺序、模具组件的布局、以及如何进行空间优化以避免干涉。书中还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组合模的设计实例,这些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各种设计思路的实现方式。我曾经根据书中的方法,成功地将一个原本需要两套模具才能完成的零件,通过优化设计,用一套组合模来完成,这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充满了实用的工程智慧。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冲压模具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实用手册”这个词有时候也意味着内容会比较枯燥和基础。但是,《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核心模具设计的关键要素。我是一名模具结构工程师,平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模具的结构优化和问题解决。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提高模具寿命和降低故障率的章节,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对几种常见易损件的失效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改进设计建议,这对于我改进现有模具,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卸料板和导向装置的设计部分,以前我总是凭经验来处理,但这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讲解,让我明白了其中的科学原理,例如卸料板的受力分析和导向套的配合公差对模具寿命的影响。我还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些设计技巧来优化我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结果非常显著,模具的运行更加平稳,废品率也明显下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亲切,没有过多空洞的理论术语,而是用实际的工程语言来表达,让我能够很快地进入状态。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经验的总结,一本智慧的结晶。我敢说,任何一个想要提升自身模具设计水平的工程师,都应该把它放在案头,经常翻阅。

评分

这本《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简直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实用的技术书籍之一了。作为一名在模具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操作,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一些简单的图例堆砌,缺乏深入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思路。而这本手册,可以说是很好的平衡了这两点。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模具的结构和零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核心模具设计的各个环节,从选材、结构布局、强度校核,到公差配合、表面处理、寿命分析,每一个部分都讲解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复杂曲面模具设计的章节,以前处理这类零件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本书的讲解给了我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各种挑战。而且,书中大量的工程实例,都是来源于真实的项目,每一个案例都附有详细的设计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甚至可以想象,如果我刚入行的时候有这样一本手册,可以少走多少弯路!书中的图纸清晰、标注准确,尺寸、公差、材料等信息一目了然,让我能够迅速理解设计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生产中的指导。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循循善诱,将他毕生的绝学倾囊相授。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冲压模具设计、制造、以及相关技术管理的同行们,相信我,你们不会失望的。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资深的模具维修技师而言,《冲压模具设计实用手册(核心模具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模具的设计,并由此更好地进行维修和故障排除。很多时候,我们在维修时会遇到一些模具设计上的“怪癖”,很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而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知识空白。它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各种类型核心模具的设计要点,特别是关于零件的定位、夹紧以及卸料等关键环节。书中对不同工艺的模具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比如拉深模、翻边模、弯曲模等,并阐述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差异和设计上的考量。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模具防错设计”的部分,它列举了许多在设计中可能存在的疏忽,以及这些疏忽可能导致的生产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能更好地从设计的角度去预判模具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曾根据书中的一些建议,对一处频繁出现的卡料故障进行了分析,发现是设计时对某个零件的倒角处理不够充分,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后,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了设计,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能更好地从设计的角度去思考维修问题,提高维修效率,减少重复故障的发生。

评分

不错的书 比较实用 对于我这小白来说 有这一本就足够了

评分

工厂适用,还没细看,精致

评分

书很好,挺不错的,内容很详细

评分

不错的书 比较实用 对于我这小白来说 有这一本就足够了

评分

内容不错,有用

评分

内容还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

好!!!!!!!!!!

评分

实用,强大的参考书!值得收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