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插花故事

我的插花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莎 著
图书标签:
  • 插花
  • 花艺
  • 生活美学
  • 手作
  • 园艺
  • 艺术
  • 情感
  • 故事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61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94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线的花艺设计师,书中偏重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从花材的选择到插花的步骤都考虑到读者的实际情况;因此,不需要特殊的花材工具和专门的花艺技巧,只需要一点点巧妙的心思,就能变换着新的花样,扮靓家居每一天!让懂得生活的你轻松简单玩转花花世界。

  在《我的插花日记》之后,《我的插花故事》是秦老师华丽转身,携爱子梧桐,脑洞大开、创意十足之作。书中除了一贯精美的花艺教学之外,更多的是透过花艺本身,体现秦老师和梧桐生活的点滴。《我的插花故事》比起《我的插花日记》多了一点人情味,一点故事的节奏感。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在增进插花技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秦老师最近的甜酸苦辣和人生变化。

  希望大家能到美美的花艺中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生历程为轴线,以婚姻作为本书转折点,单身花艺设计以营造氛围、体现个性为主,婚后花艺设计以庆祝结婚周年纪念为主题进行不同的创作。这类花艺构想在市面上并不多见,贯穿人生的历程,能吸引更多读者的青睐。在《我的插花日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着重讲解不同花器的应用方式,介绍更多花艺技巧,满足读者更深的阅读需要。

  单身花艺以不同的情感分类,整体内容注重感觉的表达,有点唯美,有点感性,有点特立独行。每一款作品都鲜明而独立,就正如单身的时候,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年轻而富有活力,拼搏而勇敢尝试。其中,有部分作品更是颠覆了花艺一贯优雅清丽的印象,融入了哥特式、暗黑等不常见的风格元素,令人吃惊,也让人耳目一新。

  婚后的花艺主要以不同的婚龄作为纪念日的主题进行创作,整体内容注重实用。就算是把作品用在其他节庆,例如寿宴、婚宴上也十分适合。作品也很注重可操作性,本节作品融入了一些小技巧,能让普通的花材富于变化。在融会贯通之后,可以自己再进行开发创作属于自己特色的花艺。

  孩子部分的章节将部分常用的技巧抽了出来,做一个小巧的花艺作品,突显该技巧呈现的视觉效果。里面更有秦老师和梧桐的亲子照,听秦老师和梧桐讲他们和花花之间的故事。最后是秦老师从业以来的优秀作品展示。

作者简介

  秦莎,《我的插花日记》作者,原为服装公司平面设计师,因对花艺有浓厚兴趣,为花草毅然辞去原来的工作,报读了香港插花艺术学院,学习花艺,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花艺师,并创立了简花艺。她的花艺在注重时尚优雅搭配的同时,又带有自然随意之感,是区别于其他花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006

花材┄┄┄┄┄┄┄┄┄┄┄┄┄┄┄┄┄┄┄┄┄┄┄┄008

器皿┄┄┄┄┄┄┄┄┄┄┄┄┄┄┄┄┄┄┄┄┄┄┄┄009

技巧┄┄┄┄┄┄┄┄┄┄┄┄┄┄┄┄┄┄┄┄┄┄┄┄010

工具┄┄┄┄┄┄┄┄┄┄┄┄┄┄┄┄┄┄┄┄┄┄┄┄012

独奏曲┄┄┄┄┄┄┄┄┄┄┄┄┄┄┄┄┄┄┄┄┄┄┄014

酒鬼┄┄┄┄┄┄┄┄┄鸡尾酒杯花┄┄┄┄┄┄┄┄┄┄016

高冷┄┄┄┄┄┄┄┄┄冰感花瓶┄┄┄┄┄┄┄┄┄┄┄020

多肉风┄┄┄┄┄┄┄┄多肉矮瓶花┄┄┄┄┄┄┄┄┄┄024

轻奢华┄┄┄┄┄┄┄┄欧式玻璃瓶花┄┄┄┄┄┄┄┄┄028

腹黑┄┄┄┄┄┄┄┄┄哥特风格花艺┄┄┄┄┄┄┄┄┄032

洗涤┄┄┄┄┄┄┄┄┄玻璃盆花┄┄┄┄┄┄┄┄┄┄┄036

绿茶┄┄┄┄┄┄┄┄┄叶材花泥┄┄┄┄┄┄┄┄┄┄┄040

烛光晚餐┄┄┄┄┄┄┄┄烛台花┄┄┄┄┄┄┄┄┄┄┄044

小太阳┄┄┄┄┄┄┄┄┄向日葵瓶花┄┄┄┄┄┄┄┄┄048

环保┄┄┄┄┄┄┄┄┄花盒花┄┄┄┄┄┄┄┄┄┄┄┄052

毛绒绒┄┄┄┄┄┄┄┄┄高脚花盘┄┄┄┄┄┄┄┄┄┄056

女神范┄┄┄┄┄┄┄┄┄马蹄莲手花┄┄┄┄┄┄┄┄┄060

余香┄┄┄┄┄┄┄┄┄毛边郁金香花束┄┄┄┄┄┄┄┄064

凉拌┄┄┄┄┄┄┄┄┄塔状花┄┄┄┄┄┄┄┄┄┄┄┄068

缅怀┄┄┄┄┄┄┄┄┄纯白花艺┄┄┄┄┄┄┄┄┄┄┄072

田园┄┄┄┄┄┄┄┄┄中式竹篮花┄┄┄┄┄┄┄┄┄┄076

居家┄┄┄┄┄┄┄┄纯色玻璃瓶花┄┄┄┄┄┄┄┄┄┄080

童话┄┄┄┄┄┄┄┄┄异形玻璃瓶花┄┄┄┄┄┄┄┄┄084

心路┄┄┄┄┄┄┄┄┄海洋风格瓶花┄┄┄┄┄┄┄┄┄088

顿悟┄┄┄┄┄┄┄┄┄日式风格花艺┄┄┄┄┄┄┄┄┄094

圆舞曲

一年纸婚┄┄┄┄┄┄┄┄┄包装纸花┄┄┄┄┄┄┄┄┄100

二年棉婚┄┄┄┄┄┄┄┄┄草编花篮┄┄┄┄┄┄┄┄┄104

三年皮革婚┄┄┄┄┄┄┄┄装饰花泥┄┄┄┄┄┄┄┄┄108

四年丝婚┄┄┄┄┄┄┄┄枯木造型花艺┄┄┄┄┄┄┄┄112

五年木婚┄┄┄┄┄┄┄┄┄竹筒花┄┄┄┄┄┄┄┄┄┄116

六年铁婚┄┄┄┄┄┄┄┄┄鸟笼花┄┄┄┄┄┄┄┄┄┄120

七年铜婚┄┄┄┄┄┄┄┄颓废风格花艺┄┄┄┄┄┄┄┄124

八年陶婚┄┄┄┄┄┄┄┄┄剑山插花┄┄┄┄┄┄┄┄┄128

九年柳婚┄┄┄┄┄┄┄┄┄特殊造型花┄┄┄┄┄┄┄┄132

十年锡婚┄┄┄┄┄┄┄┄多边形玻璃瓶花┄┄┄┄┄┄┄136

十五年水晶婚┄┄┄┄┄┄┄黄绿色瓶花┄┄┄┄┄┄┄┄140

二十年瓷婚┄┄┄┄┄┄┄┄马蹄莲盘花┄┄┄┄┄┄┄┄146

二十五年银婚┄┄┄┄┄┄┄┄餐桌花┄┄┄┄┄┄┄┄┄150

三十年珍珠婚┄┄┄┄┄┄┄┄画框花┄┄┄┄┄┄┄┄┄154

四十年红宝石婚┄┄┄┄┄┄┄草编花环┄┄┄┄┄┄┄┄158

五十年金婚┄┄┄┄┄┄┄┄┄矮脚盘花┄┄┄┄┄┄┄┄162

六十年钻石婚┄┄┄┄┄┄┄┄┄书花┄┄┄┄┄┄┄┄┄166

摇篮曲┄┄┄┄┄┄┄┄┄┄┄┄┄┄┄┄┄┄┄┄┄┄┄170

梧桐和你玩花艺┄┄┄┄┄┄┄┄┄┄┄┄┄┄┄┄┄┄┄172

插┄┄┄┄┄┄┄┄┄┄┄┄┄┄┄┄┄┄┄┄┄┄┄┄┄176

剪┄┄┄┄┄┄┄┄┄┄┄┄┄┄┄┄┄┄┄┄┄┄┄┄┄177

绕┄┄┄┄┄┄┄┄┄┄┄┄┄┄┄┄┄┄┄┄┄┄┄┄┄178

搭配┄┄┄┄┄┄┄┄┄┄┄┄┄┄┄┄┄┄┄┄┄┄┄┄179

配色┄┄┄┄┄┄┄┄┄┄┄┄┄┄┄┄┄┄┄┄┄┄┄┄180

变通┄┄┄┄┄┄┄┄┄┄┄┄┄┄┄┄┄┄┄┄┄┄┄┄181

花艺欣赏┄┄┄┄┄┄┄┄┄┄┄┄┄┄┄┄┄┄┄┄┄┄182

前言/序言

  2014年对我来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我的第一本书《我的插花日记》出版,得到了许多读者的认可,再版让我有了少少的成就感。努力和用心是能够被读者感受到的,当初出书时忐忑的心境总算得到了一些安慰。

  这一年我经历了另一个人生改变,我怀孕了,有了自己幸福的结晶。一边体会怀孕的乐趣,一边依旧努力继续我的花艺工作,我一直觉得怀孕了也不该停止工作,适当休息,认真工作,你的努力宝宝也是可以感受到的。2015年,小梧桐出生,蜕变为妈妈的我,除了要兼顾工作,还要照顾好宝宝,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这时编辑找我出第二本书,对我更加是一种考验。如何协调好工作和孩子,还有这本不能愧对读者的书呢?

  2015年我重新起航,更加努力向前。我希望这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它就像我的宝宝出生一样,有惊喜、有责任、有困惑、有进步,更重要的是与第一本书相比有所成长。

  这本书我尝试了很多的花材,常见的不常见的,为了找到最好的搭配,时常试验很多次,觉得不满意的就重新再来。除了花材的广泛选择,在花器上,我也作了很多尝试,除了瓶插之外,一些草编的藤篮,不常用的器皿,甚至不是用于插花的器皿都去尝试,还有一些特殊的材料也会用在花艺中。花艺的世界变化万千,当大家看完第二本书的时候,也许合上书就会想:“哦!原来这样也可以插花!”对,花艺并不拘泥于那些技巧和按部就班的搭配,花艺更可以看做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的体现,当你打开脑洞时,花材只是你展现自我的素材,任由你自由发挥。

  那么请大家放松心情去插花吧,用心去感受花的美好,插花的乐趣。谢谢每一位伴随我成长的读者,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们更多插花的灵感。愿在美中成长。


繁花深处:一个园艺世家的兴衰与传承 本书不是关于插花艺术的技巧手册,也不是某个特定花艺师的自传。它是一部跨越近百年历史的家族史诗,描绘了“绿萼”园艺世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用双手和信念,培育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故事始于清末民初的江南水乡,一个名叫林松鹤的年轻人在家族世代耕读的土地上,第一次尝试嫁接了来自南洋的奇异月季。他打破了祖辈仅限于种植传统观赏花卉的局限,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去探求植物的生命极限与色彩的无限可能。松鹤坚信,园艺不仅是修剪枝叶,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温柔重塑。 第一部:泥土中的梦想(1910-1949) 这一部分聚焦于林松鹤的创业初期。他倾尽家产,在苏州城外开辟了一片占地广袤的苗圃——“松风苑”。彼时的中国正经历剧烈的社会动荡,物资匮乏,但松鹤对稀有花卉的热爱却成为他对抗混乱的锚点。 我们详细描绘了松鹤如何克服品种退化、病虫害侵袭以及战乱带来的物资短缺。他不是一个盲目的梦想家,而是精通农学实践的实干家。书中详述了他如何利用简陋的工具和积累的经验,成功培育出数个本土化的新品种牡丹和山茶,并用这些花卉支撑起家族的生计。 特别着墨于松鹤与两位重要人物的关系:一位是恪守传统的父亲,他担忧儿子对“奇技淫巧”的痴迷会败坏家业;另一位是爱慕松鹤才华的富商之女,她提供的资助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松鹤的苗圃。这段历史,是对中国近代园艺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并与社会经济变迁抗争的生动侧写。 第二部:绿荫下的抉择(1950-1980)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松风苑”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集体化和政治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强调实用主义,园艺的“非生产性”价值受到质疑。林松鹤的儿子,林清源,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担子。 清源与父亲的理念产生巨大冲突。他深知,要保住这片土地和世代积累的知识,必须做出妥协。他将大部分土地转为经济作物种植,只在后院保留了一小块“私藏”——那是他父亲留下的珍稀品种的基因库。 本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清源在逆境中的“隐忍与坚持”。他没有放弃对植物的探索,而是将研究重心转向了“抗逆性”和“高效利用”。书中穿插了大量园艺知识的普及,例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是如何通过土法炼钢般的试验,成功利用某些特定植物的根茎来提纯和制作天然染料,既满足了当时的生产需求,又悄悄地保护了珍稀花种的血脉。 这一时期,园艺不再是风雅的消遣,而是一场与命运的持久战。清源的故事,是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迂回的方式守护文化遗产的深刻写照。 第三部:重逢与新生(1980至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林家的第三代,林晓薇,一位留学归来的植物病理学博士,带着现代化的理念回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她面对的是一个急需现代化、却又饱含历史印记的“松风苑”。 晓薇不再专注于培育传统名贵花卉,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态修复、城市绿化以及功能性植物的研发。她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留下的“野生种质资源库”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鉴定和保护。 故事的高潮在于晓薇如何说服家族中那些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的长辈,接受科学化的管理与创新。她与一家大型生态科技公司的合作,将“松风苑”从一个家族苗圃,转变为一个集科研、教育和可持续农业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核心主题的深化: 本书通过三代人的视角,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对于松鹤,价值在于发现美;对于清源,价值在于保存知识;对于晓薇,价值在于应用创新。它探讨了在剧烈变革的时代中,传承的本质并非僵硬地复制过去,而是以创新的方式延续核心精神。 这不是一本关于花朵外观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培育”——培育植物、培育知识、培育家族精神的宏大叙事。它记录了一个家族如何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将一抔泥土,变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依托与精神家园。 读者将在这部作品中感受到:泥土的气息、植物生长的韧性,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中,那些坚守在土地上的人们,所经历的挣扎、智慧与不朽的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完全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转而试图从“土壤”本身,或者说从“菌丝网络”的角度来讲述植物世界的故事。这种“去人类化”的描写方式,起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因为它要求读者放下原有的生物学框架,去接受一个更为宏大、更为无形的生命体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隐喻,将地下复杂的共生关系比喻成一场永不落幕的巴洛克式歌剧,每个角色(真菌、细菌、根系)都在幕后精心编排着各自的戏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关于“植物的社会性”的探讨,它揭示了林地中个体植物如何通过化学信号互相“警告”和“分享资源”,打破了我对植物只是孤立个体的传统认知。这本书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一个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充满复杂互动的微观宇宙的大门,读完后感觉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敬畏。

评分

这本关于园艺的著作,简直是为所有对植物怀有深厚感情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修剪枝叶、如何配土施肥那样枯燥的科学知识,更像是一场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的邀请函。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将那些看似平凡的植物生长过程,描绘得如同史诗般壮阔。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植物“个性”的探讨,他描述了不同花卉在特定光照和湿度下的“情绪波动”,那种拟人化的叙事方式,让我每次翻阅时,都感觉自己仿佛站在温室的玻璃窗前,亲眼见证生命的奇迹。书中的插图部分也值得大书特书,那些用传统水彩技法绘制的植物局部特写,精确到叶脉的纹理和花瓣上的露珠,几乎可以触摸到那种生命的质感。读完后,我不再只是“拥有”一些盆栽,而是学会了如何“倾听”它们的需求。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让我更加懂得慢下来,去欣赏每一个细微的生命迹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带着一股浓郁的怀旧气息,仿佛是二十世纪初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在自家庄园的图书馆里写下的手稿。行文节奏舒缓,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它着重描写了传统园艺中那些几乎失传的技艺和理念,比如关于“时间感”的培养——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休眠期来预判来年的生长势头。其中有一段关于“容器的选择”的论述,作者花了近一页的篇幅来描述不同材质陶土如何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那份对细节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尊重,让人肃然起敬。虽然现代园艺已经推崇效率和速成,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和深刻的理解,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沉淀。对于那些对历史、对手工艺有特殊偏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园艺书是在教你“如何做”,那么这本书则是在探讨“为何如此”。它的哲学思辨色彩浓厚,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冥想录,只不过媒介是花园里的生命。书中有一整章专门讨论了“完美”与“残缺”在园艺美学中的辩证关系,作者通过分析日式庭院中故意保留的枯木和苔藓的生长轨迹,阐释了一种接受生命不完美本质的东方智慧。文字的张力体现在它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捕捉上:它不只描述花朵的颜色,更描述了花朵在特定温度下散发出的气味如何与空气的湿度发生反应,进而影响观察者的情绪。这种多感官的交织,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对自然美感的追求,究竟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投射,还是自然界自身固有的秩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而在于深刻地重塑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自然艺术的书籍,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此前的所有预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季节或按植物种类来划分章节,而是以“色彩的哲学”和“形态的韵律”为核心逻辑展开。比如,其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蓝色的孤独感”,通过分析不同品种中蓝色素的化学构成,阐释了这种色彩在自然界中为什么稀有,以及这种稀有性如何影响了与之相关的园艺实践。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你会为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理论所吸引,而反复品读时,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生态学和美学原理才会逐渐浮现。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惊叹,他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古希腊的植物寓言和中世纪的炼金术文献,将植物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维度。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次对心智的极大挑战和愉悦,适合那些渴望知识的“深潜者”。

评分

书本很好,是正版,自己清晰,纸张舒服

评分

插图很不错,花材分类也很好,全面漂亮,纸张好。

评分

平时翻翻好开心,印刷精美。

评分

女儿为了参加学校的插花比赛,特意买来学

评分

该书的印刷等都不错,描述清楚,简单易学,适合插花的初学者。但内容略微少了点。

评分

商品挺好的。这次购物很满意。

评分

20个字到底是多少啊,东西不错,好评也是真心的。但是要满20字有点为难我啊,不知道够了没有,不管了,就酱!

评分

还行,其他的都退了,还是要买适合自己的书,又买了七本书,马上就到了,期待

评分

挺不错的,图片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