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论普世》指出了普世主义的危险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观点。
内容简介
在跨文化比较领域,人们长期以来趋向于混淆,或于有意无意间忽略了普世、划一、共同三个概念间的差异而将其视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论普世》中,朱利安教授围绕普世主义的由来、内涵,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前人的重要观点,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力图使读者对普世主义的产生、发展有—个清晰客观的认识。西方对普世价值的追寻可以回溯到希腊城邦时代,经过罗马帝国下的公民意识与基督教宣扬的普世主义,至今仍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之间的趋同不可避免,作者在分析普世概念时见证了另一种危险倾向——“划一”,后者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的个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在普世主义和划一倾向外,朱利安教授充分发挥思想的独创性,提出了第三个概念——“共同”,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呼吁不同文化间的平等沟通和资源共享,而后从总体上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提出了自己的理性看法,其论述表现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力。
作者简介
朱利安,又译为余莲或于连,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及哲学家。曾任法国中国研究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国际哲学院院长、当代思想研究院院长、法国大学协会资深会员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奖得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古典文学及美学理论)、跨文化研究。朱利安著作等身,中文译本有《功效:在中国与西方思维之间》《进入思想之门:思维的多元性》《论普世》等。
目录
代译序
前 言
全书脉络
第一章 论普世
第二章 论划一
第三章 论共同
第四章 从城邦奠基到共同遍天下
第五章 普遍的另一层面:哲学的逻辑范畴
第六章 普适、共同之初遇:罗马宇内皆公民
第七章 圣保罗及基督普世主义对一切抱团意识的超越
第八章 其他文化会提出普适性问题吗?
第九章 到处都有普适的观念吗? ———论文化普适观的理想地位
第十章 普适化观念———人权
第十一章 不是综合?不是公分母?也不是基础?“共同”何处来?
第十二章 不同文化:语言间距= 思维资源
第十三章 自反而缩:反对普遍雷同?在文化间对话
精彩书摘
全书脉络 1.一至三章:观念批判 思考文化间的关系,我们拥有哪些观念,有可能提炼成为概念的观念有哪些?所有这些观念难道不都是有缺陷的,需要进行评判的吗?至少在某个方面。即便普世这个衍生于认识理论的严格理性概念,也无法掩盖其意义上的含混:它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整体性体验,还是仅指一种投射为先验进而为全人类建立一套绝对标准的“理当如此”?一旦我们开始考察“普世”独一无二的养成史,就会发现这段历史与其法理诉求的矛盾;后者与个别性的冲突,激烈且出新,发生在哲学的每个阶段,“普世”概念便诞生于此类冲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不再相信此概念是透明的,其用法是中性的了。 另一个概念,“划一”,绝非上述冲突的终结;“普世”乘全球化之势风靡一时,而“划一”则是其邪恶胞弟。“划一”充塞世界,偷偷摸摸欲取而代之,却无法为自身提供任何合法性。要知道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图方便而不是因为必然性,它所关注的是产出而不是理性:通过无限制的扩散繁衍,划一成为剩留给人的唯一风景,于是人唯有信之。它越是不动声色,无声无臭,其独裁专制就越是隐秘阴险。 至于“共同”,当然是可分享之域,因此直接与政治挂钩:它不像普世那样需要援引一个假定的先验性,而是指向一个无底富矿 个人类经验植根于斯并得到不断扩展的富矿。因此,“共同”具有无限延伸性。不过,对它而言变质变味的危险也不是没有:从包容变为排外,从敞开欢迎他人参与到走向起其反面,陷入“抱团主义”。 2.四至七章:欧洲谱系探源 跟随历史的线索,我们发现“共同”的展开实际上始于希腊城邦的奠基,它一路行来,与“普世”追求在斯多亚世界主义中相遇。然而,对共同的拓展具有引导之功的普世,却出人意料地不具有统一性。究其原因,普世概念在欧洲文化中拥有多层构成:概念确立时的逻辑层面,与罗马公民权相匹配的法律层面,最后还有宗教层面,即圣保罗借上帝之爱以救赎之名对一切人间鸿沟的消解。 与它在哲学中所要代表的相反,普世概念的构成如果不是杂乱无章的,至少也是一个拼盘。它在欧洲文化中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难道不正是因为它能够居高临下地把所有这些杂货杂物兼收并蓄在一起吗? 3.八至十一章:调查与质疑 有鉴于此,即使不得不进行改制,哲学也必须走出自家门,大力开发,与各种理由的保险令相决裂。倘若一旦离开欧洲区域,普世观念还有价值吗?人们还会听说起它吗?这个问题本身包含两个层面:1)其他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这一诉求;2)他们是否也有一出来就——也就是说先验地——是普世性质的观念?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谁也无法担保,于是我们只好用新的标准来重新思考普世的价值:不再将其看作是一个肯定的、盈满的整体,而是相反,将其当作一个专门进行“否定”的诉求,一切自满自闭的普适性都是一种过犹不及的普世义,“否定”的任务就是使之重新开放。 从此,我们不再将众文化的“共同”理解为某种综合,某种共基,某种“公分母”,而是视之为一种“可理解的”共同,被具有调解功能的普世引导着不断扇形展开的共同。最恰当的例子便是人权。西方不可能再自负地向外推销其肯定内容,傲慢地指导别人如何生活;因为只有它提供的否定的一面才会给出一个先验的拒绝,一个独立于各文化专有立场的拒绝,拒绝自己文化中因一缺陷而导致的某种只要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接受的状况;拒绝,一种效果不错的“普世化”,其刀锋至今未钝。 4.十二至十三章:挑战与立场 由此我们先得出一个结论:考察文化多样性,并不是盘点或收集差异,而是发掘“间距”。“间距”制造张力,揭示所有可能性的极限之所在,并使文化多样性呈现为可供勘探发掘的有利资源。捍卫文化特色,导致不育,抗拒全球化引发的雷同之风,定然丰产;我们的做法就是邀请大家离不育迎丰产。间距与否定打开一个空间距离,文化间的对话唯有充分发挥这一空间距离效应,并有意识地将之放在唯一的共同层面——可理解的逻各斯层面——上,才会具有撬动人智的力量。让不同文化直面相对,且不再托言天上掉下的普世性,对话机制将为人的自我反思生产出新的语境:大写的“人”的神话已破灭,露出一片开放无边的工地。 ……
前言/序言
《时间之河流淌的痕迹》 本书并非一部探讨哲学宏大命题的学术巨著,亦非一部梳理历史脉络的史学专著,更非一部描绘世间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一段时间的切片,是散落在寻常生活中的细碎星光,是那些被忽略、被遗忘,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的瞬间的集合。 作者以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最朴素、最真实的生命片段。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史诗,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它所呈现的,是中国南方一个普通小镇的春夏秋冬,是某个家庭的朝夕更迭,是不同世代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以及那些潜藏在平凡琐事之下的,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第一辑:日暮炊烟与故人情 这一部分,作者如同回到童年,重拾那些模糊而温暖的记忆。笔触细腻地勾勒出外婆手中翻飞的蒲扇,灶膛里跳跃的火苗,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那些关于奶奶做的红烧肉、爷爷种的柿子树、院子里疯长的牵牛花,都仿佛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引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有着泥土芬芳和人间烟火的年代。 书中描写的不仅仅是味蕾的记忆,更是情感的联结。作者深情回忆了与祖辈们相处的点滴,他们朴素的智慧、坚韧的品格,以及在艰苦岁月中给予晚辈无私的爱。这些回忆并非简单地堆砌,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将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时代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描写爷爷的故事时,作者并不直接说他有多么伟大,而是通过他年轻时如何在外闯荡,中年时如何辛勤耕耘,晚年时如何安详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来展现他一生的辛劳与平和。 故人情,在这一辑中被赋予了最动人的色彩。那些远去的亲人,并没有真正离去,他们活在作者的笔下,活在读者的心中。那些简单的嘱咐,那些充满关怀的眼神,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构成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作者相信,即便岁月流转,即便世事变迁,那些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情感,永远不会被遗忘。 第二辑:时光的褶皱与成长的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进入了作者的少年与青年时期。这一部分,更多地聚焦于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迷茫,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挣扎。没有大张旗鼓的青春叛逆,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真实。 作者描写了第一次收到心仪的信件时的羞涩与喜悦,第一次与朋友发生争执时的懊悔与不舍,第一次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的无助与勇敢。这些琐碎的经历,如同时光在她生命中留下的褶皱,每一道痕迹都承载着一段回忆,记录着一个蜕变。 书中也触及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小镇的日新月异,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城市化的浪潮,都悄无声息地改变着生活。作者并没有对这些变化进行宏大的评判,而是通过观察身边人的生活轨迹,来展现时代更迭带来的微妙影响。比如,儿时玩伴的离乡背井,老街巷的消失,以及新兴业态的出现,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变迁图景。 成长的印记,并非都是光鲜亮丽的。书中也坦诚地展现了那些迷茫、失落、甚至痛苦的时刻。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经历,才让生命更加立体,才塑造了更加坚韧和成熟的个体。她鼓励读者,不回避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勇敢地去经历,去感受,去成长。 第三辑:烟火人间与静默的力量 当生命阅历逐渐丰富,作者的目光开始更多地投向周围的世界,投向那些更广阔的生命存在。这一辑,将视角延伸至邻里街坊、市井小民,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献、坚守平凡的人们。 书中描写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清晨,菜市场里的吆喝声,午后,公园里打太极的老人,傍晚,广场上跳舞的人群,这些场景如同生活的交响乐,奏响着最真实、最动人的乐章。作者在观察中,发现了一种静默的力量,一种不张扬、不炫耀,却足以支撑起生活,支撑起希望的力量。 她写到了一位默默无闻的清洁工,用勤劳的双手为城市增添一份整洁;写到了一位坚守在小镇医院的医生,用仁心仁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写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依旧乐观地面对生活,用微笑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些人物的故事,或许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作者却从中捕捉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生命中最坚韧的韧性。 她也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生不息。雨后的泥土散发的清香,四季更迭的植物变化,小动物在城市角落的顽强生存,都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作者认为,我们并非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万物共生共荣。 结语:一碗热汤的温度与人生的回甘 《时间之河流淌的痕迹》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冲突,但它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穿越浮华,直抵人心。它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最真挚的情感,展现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正如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一碗热汤、一缕阳光、一次相遇——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承载着生活的温度,传递着人间的温暖。作者相信,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追求多么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在于珍视眼前的一切,在于感受生活中的细微美好,在于与身边的人建立真诚的情感联结。 这本书,或许不能给你提供改变世界的力量,但它也许能让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也许能让你在疲惫的时刻,感受到一丝慰藉;也许能让你在回顾人生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体会到一种沉甸甸的、甘美的回甘。它是一次与过去的对话,一次与自我的和解,一次对生命最深情的凝望。它让你明白,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能折射出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