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宝玉,岳钦艳,王燕,李倩 著
图书标签:
  • 高分子絮凝剂
  • 絮凝剂
  • 水处理
  • 复合材料
  • 聚合物
  • 环境工程
  • 化学工程
  • 分离技术
  • 净水
  • 工业废水处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9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71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4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于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絮凝剂生产及应用、应用化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生产实践科技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混凝-沉淀/气浮是水和废水处理流程中应用普遍的操作单元之一,而絮凝剂的品质是影响其水和废水处理效果和处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絮凝剂的种类主要有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以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复合絮凝剂,每一类絮凝剂都有其优缺点和应用范围。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若把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的絮凝剂通过分别投加而进行复配使用、或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混合或反应形成一种复合絮凝剂产品应用,则可实现优势互补,可提高水和废水的絮凝处理效果、拓宽应用范围和降低处理成本。目前,在水和废水处理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絮凝剂进行复配使用已有大量的工程实践和应用实例,且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而把两种(类)或两种(类)以上的絮凝剂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混合或反应研发复合絮凝剂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则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事情。由于复合絮凝剂能克服使用单一絮凝剂的许多不足,在降低水处理成本的同时可提高絮凝性能,所以,复合絮凝剂的研发和应用就成为当前水和废水处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型、高效和经济的絮凝剂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专门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城镇饮用水处理药剂与材料研制”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生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在这些课题中,都把多功能复合型系列水处理药剂和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研发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复合絮凝剂是将两种或多种单组分絮凝剂通过某些化学反应,形成大分子量的共聚复合物,这样既克服了单一絮凝剂的不足,也充分发挥了多种絮凝剂的协同作用产生显著的增效互补作用。实践证明,复合絮凝剂表现出优于单一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基于复合絮凝剂的化学组成,复合絮凝剂可分为无机-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有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复合絮凝剂等。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首次全面论述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基础理论、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主要介绍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在世界及我国的发展;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硅氯化铝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硅铝铁高分子絮凝剂等)的制备、分子量分布、形貌结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合铝—二甲基二稀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铁—二甲基二稀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铁—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形态分布、结构形貌、无机与有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絮体特性、絮凝动力学、絮凝机理、絮凝行为和应用效果;生物复合絮凝剂的絮体特性、絮凝效果、絮凝行为和作用机制;等等。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适于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絮凝剂生产及应用、应用化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生产实践科技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全面论述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基础理论、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硅氯化铝高分子絮凝剂、聚合硅铝铁高分子絮凝剂等)的制备、分子量分布、形貌结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无机 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包括聚合铝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铁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合铝 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铁盐 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形态分布、结构形貌、无机与有机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絮体特性、絮凝动力学、絮凝机理、絮凝行为和应用效果;生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絮凝效果、絮凝行为和作用机制等。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工程应用性,适于从事水和废水处理、絮凝剂生产及应用、应用化学、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及生产实践科技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1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1
1.1水和废水混凝处理,混凝剂与絮凝剂1
1.1.1水和废水的混凝处理1
1.1.2混凝剂与絮凝剂2
1.2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3
1.2.1无机-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3
1.2.2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6
1.2.3微生物复合絮凝剂8
参考文献9
2聚硅氯化铝高分子絮凝剂13
2.1硅酸及活化硅酸13
2.1.1硅酸化学的基本概念13
2.1.2活化硅酸的生产工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14
2.2聚硅酸铝盐絮凝剂17
2.2.1向聚硅酸中引入铝盐制备聚硅酸铝盐絮凝剂17
2.2.2采用高剪切工艺,用硅酸钠、铝酸钠和硫酸铝等作原料制备PASS絮凝剂18
2.3聚硅氯化铝的制备、Al(Ⅲ)水解-聚合历程及铝硅作用特性19
2.3.1聚硅氯化铝的制备方法20
2.3.2Al(Ⅲ)水解-聚合反应过程特征20
2.3.3聚硅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的酸解作用23
2.4聚硅氯化铝的颗粒大小及分子量分布24
2.4.1激光光散射用于测定PASC及PAC的颗粒大小分布的原理及方法24
2.4.2激光光散射技术测定聚硅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的颗粒大小分布24
2.4.3超滤法测定聚硅氯化铝与聚合氯化铝的分子量分布26
2.5聚硅氯化铝的形态分布及其转化规律27
2.5.1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原理、方法与测定结果28
2.5.2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方法29
2.5.3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的测定结果30
2.5.427Al-NMR法测定原理33
2.5.527Al-NMR法测定方法35
2.5.627Al-NMR法测定结果35
2.5.7Al-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与27Al-NMR法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38
2.6聚硅氯化铝的电动特性41
2.6.1Zeta电位和流动电流(SC)的测定方法42
2.6.2高岭土悬浊液及高岭土和腐植酸混合液的电动特性与pH值的关系42
2.6.3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的SC值比较43
2.6.4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水解产物的SC值与溶液pH值的关系45
2.6.5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在浑浊水中的SC特征46
2.6.6聚合氯化铝与聚硅氯化铝的水解沉淀物的电泳特征47
2.6.7SC与zeta电位的相关关系49
2.7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研究聚硅氯化铝的结构形貌49
2.7.1碱化度(B)对聚合氯化铝和聚硅氯化铝结构形貌的影响50
2.7.2Al/Si摩尔比对聚硅氯化铝结构形貌的影响51
2.7.3制备工艺对聚硅氯化铝结构形貌的影响52
2.8聚硅氯化铝的絮凝效果54
2.8.1实验材料与方法54
2.8.2聚硅氯化铝絮凝处理模拟水的效果54
2.8.3絮凝处理后聚硅氯化铝在水体中的残留铝含量58
2.8.4聚硅氯化铝絮凝处理地表水的效果60
2.8.5聚硅氯化铝絮凝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64
2.9聚硅氯化铝的絮凝机理66
2.9.1SiO2颗粒形状与大小67
2.9.2搅拌对混凝作用的影响67
2.9.3PASC的投量对混凝作用的影响68
参考文献69
3聚合硅铝铁高分子絮凝剂74
3.1聚合硅铝铁的制备74
3.1.1聚合硅铝铁的制备原理74
3.1.2聚合硅铝铁的制备方法74
3.2聚合硅铝铁的结构表征75
3.2.1红外光谱法75
3.2.2X射线衍射法77
3.3聚合硅铝铁的水解-聚合历程及电动特性研究78
3.3.1聚合硅铝铁的水解-聚合历程78
3.3.2聚合硅铝铁的电动特性79
3.4聚合硅铝、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82
3.4.1聚合硅铝铁中铝的形态分布及转化82
3.4.2聚合硅铝铁中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84
3.5聚合硅铝铁的结构形貌及分子量分布87
3.5.1聚合硅铝铁的结构形貌87
3.5.2聚合硅铝铁的分子量分布89
3.6聚合硅铝铁的混凝效果91
3.6.1聚合硅铝铁的混凝除浊和脱色效果91
3.6.2聚合硅铝铁在处理后水样中的残余铝含量94
3.6.3聚合硅铝铁的混凝除油效果96
参考文献97
4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98
4.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电动特性98
4.1.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原理及方法98
4.1.2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絮凝剂的电动特性99
4.2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形态分布及相互作用101
4.2.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101
4.2.2聚合铝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03
4.3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效果及混凝机理104
4.3.1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残余铝含量及影响因素104
4.3.2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脱色效果106
4.3.3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除浊效果108
4.3.4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除油效果109
4.3.5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处理城市纳污水的效果110
4.3.6聚合铝-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机理111
参考文献112
5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114
5.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PFC-PDMDAAC)的水解聚合特征、Fe(Ⅲ)水解形态114
5.1.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水解聚合特征114
5.1.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中Fe(Ⅲ)水解形态115
5.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电荷特性、结构形貌及粒度分布121
5.2.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电荷特性121
5.2.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结构形貌125
5.2.3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粒度分布127
5.3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动力学及絮体形成过程131
5.3.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动力学131
5.3.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形成过程136
5.4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物理特性139
5.4.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强度及恢复能力140
5.4.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絮体分形141
5.5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与传统混凝剂的对比142
5.5.1不同投加方式下混凝效果对比143
5.5.2不同投加方式下絮体沉降性能对比144
5.5.3不同投加方式下Fe(Ⅲ)在混凝过程中水解形态对比144
5.5.4不同投加方式的混凝机理分析145
5.6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效果及机理148
5.6.1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处理模拟水和废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48
5.6.2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151
5.6.3聚合铁-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的混凝机理160
参考文献163
6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167
6.1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结构形貌及电荷特性167
6.1.1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复合混凝剂的结构形貌167
6.1.2聚环氧氯丙烷胺及其复合混凝剂的电荷特性171
6.2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效果及机理173
6.2.1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效果及机理173
6.2.2影响聚环氧氯丙烷胺混凝脱色效果的因素178
6.3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性能及机理180
6.3.1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性能180
6.3.2影响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混凝脱色效果的因素184
6.4混凝剂的絮体形成及特性185
6.4.1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絮体形成及特性186
6.4.2聚合铝-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絮体形成及特性研究193
参考文献196
7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198
7.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制备、水解聚合形态和形貌结构198
7.1.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制备198
7.1.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中Fe(Ⅲ)水解聚合形态198
7.1.3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形貌结构200
7.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中铁盐与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相互作用200
7.2.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电荷特性及影响因素200
7.2.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中铁的形态分布201
7.3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絮体特性202
7.3.1采用二乙烯三胺作为交联剂时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202
7.3.2采用三乙烯四胺作为交联剂时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204
7.3.3采用乙二胺作为交联剂时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特性206
7.3.4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07
7.3.5聚合氯化铁的碱化度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09
7.3.6聚环氧氯丙烷胺中交联剂的种类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10
7.3.7铁盐与聚环氧氯丙烷胺的质量比对絮体特性的影响211
7.3.8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形成絮体的絮体强度及破碎后恢复能力212
7.4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效果213
7.4.1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脱色效果与影响因素213
7.4.2铁盐-聚环氧氯丙烷胺的混凝除油效果及影响因素221
参考文献224
8生物复合高分子絮凝剂225
8.1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使用的混凝效果、混凝机理及絮体特性225
8.1.1生物絮凝剂与铝盐混凝剂储备液的制备225
8.1.2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影响因素及混凝机理225
8.1.3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模拟水样的絮体特性及影响因素230
8.1.4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实际地表水样的混凝效果、影响因素及混凝机理238
8.1.5生物絮凝剂与铝盐复配处理实际地表水样的絮体特性及影响因素243
8.2生物絮凝剂与四氯化钛复配使用的混凝效果、混凝机理及絮体特性249
8.2.1混凝效果及机理249
8.2.2絮体特性研究252
8.3生物絮凝剂与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复合絮凝剂及其混凝效果256
8.3.1复合型絮凝剂的制备方法256
8.3.2复合型絮凝剂对高岭土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258
8.3.3复合型絮凝剂对腐植酸模拟水样的混凝效果260
8.4生物絮凝剂的改性与混凝效果264
8.4.1生物絮凝剂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CBF-AM)的制备方法与混凝效果264
8.4.2生物絮凝剂接枝丙烯酰胺及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絮凝剂(CBF-AM-DMDAAC)的制备方法与混凝效果268
参考文献271

前言/序言


精妙结构下的材料科学之旅:当代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聚焦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调控、宏观性能表征及其在尖端工程中的应用。全书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先进合成、从结构解析到性能预测的完整知识体系,旨在为高分子化学、材料科学及相关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份详实的参考指南。 --- 第一部分:高分子基础与热力学驱动力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现代高分子材料的基础,侧重于分子链的统计学描述、构象变化及其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 第一章:高分子链的统计力学模型 本章详细解析了理想链、真实链模型(如Pincus链、Zimm链)的数学框架。重点阐述了蒙特卡洛模拟在预测高分子在不同溶剂环境($ heta$条件、良好溶剂、不良溶剂)下的尺寸分布和熵弹性行为中的应用。讨论了高分子溶液的相分离临界点,并引入了Flory-Huggins理论,精确计算了混合自由能,解释了聚合物/小分子混合体系的稳定性机制。 第二章:高分子形貌与动力学 聚焦于高分子固态下的分子运动与松弛现象。介绍了时间-温度等效原理(TTSP),并结合动态机械分析(DMA)和介电谱数据,阐述了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的本质——即自由体积的演化。详细讨论了自由体积理论(如Vogel-Fulcher-Tammann方程)与高分子粘弹性行为的内在联系。同时,深入分析了扩散方程在聚合物网络中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小分子在聚合物基体中传输速率的影响研究。 --- 第二部分:先进高分子合成技术与结构控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系统梳理了精确控制聚合物分子量、分子量分布(PDI)以及链拓扑结构的前沿合成方法,这些技术是实现特定功能的前提。 第三章: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CRP)的精微调控 本章全面概述了当前主流的CRP技术,包括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RDRP,如NMP、RAFT)。对RAFT聚合的链转移剂设计、引发剂的化学选择性及其在复杂单体体系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CRP实现窄分子量分布(PDI $approx 1.05$)以及多嵌段共聚物的精确合成。书中通过实验数据展示了聚合动力学曲线,强调了链端官能团的保留和后续转化。 第四章:配位聚合与开环聚合的立体选择性控制 探讨了基于茂金属和后茂金属催化剂的烯烃聚合,重点分析了催化剂结构对手性单体(如丙烯)聚合过程中生成等规、间规或无规聚合物的立体控制机制。在开环聚合(ROP)部分,详细阐述了有机催化剂(如胺/醇体系)在合成生物可降解聚酯(如聚乳酸PLA)时的活性和对环状单体的选择性,并对比了其与传统金属催化剂在残留毒性上的差异。 第五章:拓扑高分子的构建策略 本章聚焦于非线性高分子结构,如星形、刷形、超支化和环状聚合物的合成。详细介绍了“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在高分子科学中的桥接作用,特别是Cu(I)催化的叠氮-炔环加成反应(CuAAC)如何高效地将预制线性链段连接成复杂的拓扑结构。对比了通过多官能团引发剂和通过链闭环技术合成环状聚合物的优劣。 --- 第三部分: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界面与复合化 本部分转向了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性实现,特别是其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所展现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复合化提升机械、电学或光学性能。 第六章:高分子电解质与离子传输机制 阐述了作为固体电解质潜在材料的交联聚合物网络和嵌段共聚物体系。重点分析了锂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溶解度、电导率的温度依赖性,以及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讨论了如何通过引入极性侧基(如聚氧化乙烯PEO)或创建特定的纳米域结构来优化离子通道,降低界面阻抗。 第七章: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 本章系统研究了纳米填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粘土片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取向性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增强效应。提出了表面功能化纳米颗粒的策略,以促进与聚合物基体的良好界面相容性。深入探讨了界面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例如基于界面应力传递的有效场理论,用于预测复合材料的模量和韧性提升百分比。 第八章:响应性高分子和智能材料 探讨了对外部刺激(温度、pH值、光照、电场)敏感的高分子体系。重点分析了交联网络中响应性基团的浓度对体积相变点(LCST/UCST)的影响。以智能水凝胶为例,详细描述了其在药物控释和传感器件中的应用原理,包括渗透压驱动的溶胀/收缩动力学模型。 --- 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与性能解析 本部分旨在提供全面、深入的表征手段,用于验证合成结果和预测材料的长期服役性能。 第九章:分子量与结构解析技术 系统介绍了凝胶渗透色谱(GPC/SEC)在确定分子量分布时的校正方法和误差来源。详细阐述了核磁共振(NMR,特别是二维NMR如COSY, NOESY)在解析聚合物主链结构、共聚物序列分布和支化度方面的应用。结合质谱(MALDI-TOF MS)对低聚物和齐聚物的精确结构确认。 第十篇:力学性能与形态结构关联 本章关注高分子材料的宏观力学响应与其微观/介观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涵盖了拉伸、压缩和蠕变测试的标准化流程。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在高分子结构力学模拟中的应用,特别是模拟纤维取向对接的复合材料的失效模式。讨论了超分子聚合物中的物理交联点(如氢键、 $pi-pi$ 堆积)对材料自修复能力和循环加工性的调控作用。 结论:高分子科学的未来趋势 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如自适应材料、生物启发高分子系统以及利用机器学习加速新型高分子结构的筛选与性能预测。 本书内容详实,注重理论深度与实验技术的结合,旨在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我读下来,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理论研究的深度探讨,而非一本可以直接拿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手册。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化学公式、分子结构图以及各种实验数据,这对于我这样一个主要关注应用层面的读者来说,解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我原本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关于不同类型絮凝剂在不同水体(比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饮用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水质参数(如pH值、浊度、COD等)来选择和优化絮凝剂的用量和投加方式。书中虽然提到了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但多是以理论推导为主,缺少了大量的现场经验总结和问题排查指南。比如,当絮凝效果不理想时,应该如何一步步排查原因,是絮凝剂本身的问题,还是加药量、混合时间、沉淀条件等工艺参数需要调整?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还可以更丰富一些。同时,对于一些新兴的、具有潜力的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书中也没有太多关于其市场前景、生产成本以及绿色环保性的详细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考虑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适合专业研究人员深入钻研,但对于普通的应用工程师或想要快速掌握絮凝技术精髓的读者,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侧重实践的书籍一起阅读。

评分

翻开《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作者在每一个理论推导上都下了苦功夫,详细阐述了高分子链结构、电荷密度、分子量等参数如何影响其在水体中的絮凝机理,从宏观的电中和、吸附架桥到微观的物理化学作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同官能团修饰对絮凝剂性能影响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改性高分子在特定污染物去除上表现出优异的效果。然而,这本书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书中充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望而却步。我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通俗易懂的插图或比喻,来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另外,书中对实际工业应用的描述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实验室条件下对絮凝剂性能的评估。例如,在处理粘土悬浮液、油污废水或有机染料废水时,最佳的加药顺序、搅拌速度、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书中给出的指导并不具体,而是需要读者自行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摸索。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践技能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此外,对于一些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絮凝剂的储存稳定性、在不同水温下的表现、以及与水体中其他化学物质的兼容性等问题,书中涉及的内容也比较有限。

评分

不得不说,《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行业内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知识补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设计思路和合成策略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各种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分类,并对每种类型的结构特点、合成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对有机-无机杂化型絮凝剂的探讨,就让我看到了其在去除重金属离子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响应性絮凝剂和纳米复合絮凝剂的概念,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作为一名实际操作者,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中对于“实战”经验的分享相对较少。例如,在实际的污水处理厂中,如何针对特定水源的复杂情况,精确地选择最合适的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并对其进行优化投加,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和最低的成本,这方面的内容,我感觉还可以更深入。书中更多的是实验室数据和理论分析,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体(如高浊度、高色度、高COD、富营养化等)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解决,缺乏系统的指导。此外,关于絮凝剂的长期使用效果、对下游处理单元的影响(如污泥脱水、生化处理等),以及其环境友好性评价等方面,书中也未进行充分的讨论。

评分

《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这本书,从内容上看,更偏向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梳理,对于我这样希望快速掌握应用技巧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过于“高大上”了。书中深入探讨了高分子链的电荷分布、疏水/亲水基团的比例、以及分子量的分布如何影响其絮凝能力,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它能起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类型高分子单体引入对絮凝效果影响的分析,这确实为理解絮凝剂的性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但与此同时,我发现书中关于“如何做”的指导却显得相对不足。例如,在处理实际的水体时,除了理论上的投加量计算,现场操作中还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水源的水温变化、pH值的波动、以及其他杂质的存在,这些都可能影响絮凝效果。书中对于如何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动态调整絮凝剂的类型、用量和反应条件,缺乏详细的步骤和方法论。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现场故障排除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哪些情况下絮凝效果会突然下降,应该如何诊断和解决。此外,对于絮凝剂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质问题,以及不同产品之间的复配禁忌等实用性信息,书中也没有详细提及,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考虑成本控制和操作简便性的读者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评分

这本书《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学术深度我还是认可的。作者对絮凝剂的分子设计原理、聚合机理以及不同化学结构如何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论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高分子链构象和溶液粘度之间关系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高分子在水中能够形成有效的絮凝结构。同时,书中对各种实验表征手段的介绍,比如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谱等,也让我对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表征有了更深的认识。不过,这本书的实用性确实有待提高。我更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不同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具体的投加点、投加量、反应时间、以及最终的处理效果数据。例如,在处理含有悬浮固体、胶体颗粒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时,不同类型的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处理效率究竟有何差异?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根据这些差异来选择经济有效的絮凝剂?书中对于这些具体问题的解答,相对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提供理论框架,需要读者自己去实践中摸索。此外,对于絮凝剂生产商、供应商以及应用工程师而言,书中对于市场趋势、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法规政策方面的考量也比较少,这可能限制了其在商业应用中的直接指导价值。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士。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士。

评分

书很好,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士。

评分

有用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士。

评分

专业书籍适合专业人士。

评分

书很好,送货速度也很快。

评分

书很好,送货速度也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