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手册. 3B. 分子光谱分析(第三版)

分析化学手册. 3B. 分子光谱分析(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柯以侃,董慧茹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分子光谱
  • 光谱分析
  • 化学手册
  • 分析方法
  • 仪器分析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 理工科
  • 化学学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4054
版次:3
商品编码:1208533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3
字数:19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化学、化工、石油炼制、食品、农业、医药、材料、地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套书于20世纪80年代面世距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成为分析化学领域内公认的代表性工具书。该书曾荣获多项图书奖,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注重技术与应用,兼顾数据查阅功能,特别是有很多数据是其他书中很难查阅到的。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拆分为6册,终形成13册。
本册共分三篇,有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法、发光分析法。分别收录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术语及定义、仪器介绍、方法应用、应用实例及数据资料与分析。适用于化学、化工、石油炼制、食品、农业、医药、材料、地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柯以侃,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工作40余年,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0门,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获奖成果:1. 异相(负-正型)重氮感光撕膜片及正-正型多色重氮拷贝片的研制,1990年10月获国家测绘局(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阴图型快速打样技术的研究,1995年2月获国家测绘局(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舰用涂料基料的检测方法研究,2002年9月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壹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
第一章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原理及光谱数据 2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2
一、概述 2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常用术语及有关定义、定律 3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 11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谱集 12
二、部分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 13
三、部分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数据 26
参考文献 55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6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类与结构概述 56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类 56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结构概述 57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
主要部件 59
一、光源 59
二、单色器 62
三、样品室 66
四、检测器 68
五、放大器系统 71
六、数据处理和打印输出系统 71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安装与调试 71
一、安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室环境和电源的要求 71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性能测试 72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技术性能指标评述 88
第五节 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90
一、仪器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90
二、仪器常见故障排除 90
参考文献 92
第三章 显色剂及其应用 93
第一节 概述 93
一、光度分析对显色剂的要求 93
二、显色剂的发展概况 94
第二节 常用有机显色剂及其应用 95
一、变色酸偶氮类显色剂 95
二、吡啶偶氮类显色剂 106
三、噻唑偶氮类显色剂 115
四、荧光酮类显色剂 123
五、三氮烯类显色剂 138
六、卟啉类显色剂 152
七、安替比林甲烷类显色剂 155
参考文献 162
第四章 有机物的显色反应与生物大分子的光度分析 163
第一节 有机物的显色反应 163
一、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63
二、缩合反应 167
三、荷移反应 173
四、离子缔合显色反应 186
五、与金属离子的配位显色反应 194
六、氧化还原显色反应 199
七、纳米材料显色剂 201
第二节 生物大分子的光度分析 203
一、蛋白质的光度分析 204
二、核酸的光度分析 212
三、多糖的光度分析 218
参考文献 225
第五章 紫外-可见定量分析方法 229
第一节 常规法 229
一、单组分测定的常规法 229
二、多组分同时测定的常规法 231
第二节 差示分光光度法 232
一、差示分光光度法操作方法 232
二、差示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37
第三节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240
一、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240
二、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253
第四节 导数分光光度法 258
一、导数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特点 258
二、导数分光光度法测量参数的选择 259
三、导数光谱的几何测量法 262
四、导数光谱的应用 263
第五节 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 272
一、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原理概述 272
二、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实验参数的选择 273
三、正交函数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274
四、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75
第六节 褶合光谱分析法 276
一、褶合光谱分析法原理概述 276
二、褶合光谱仪的主要功能 277
三、褶合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279
第七节 动力学光度法 281
一、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281
二、酶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305
三、速差动力学光度法 312
第八节 固相分光光度法 313
一、固相分光光度法测量原理 314
二、固相显色的方法 314
三、固相分光光度法测量方式和方法 315
四、固相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16
第九节 浮选光度法 319
一、沉淀浮选法 319
二、离子浮选法 320
三、溶剂浮选法 320
四、影响浮选分离的主要因素 320
五、浮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21
第十节 热透镜光谱分析法 325
一、热透镜光谱分析法原理 325
二、热透镜光谱分析测量装置概述 326
三、热透镜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328
第十一节 计量学分光光度法 329
一、多组分光度分析模型 329
二、直接校正方法 329
三、间接校正法 331
四、非线性体系校正方法 335
五、有偏估计方法 336
六、计量学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37
第十二节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342
一、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概述 342
二、流动注射分析仪简介 344
三、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45
参考文献 349
第六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50
第一节 不确定度评定基础 350
一、不确定度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351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354
第二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中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与实例 356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中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356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中不确定度的评定实例 360
第三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中不确定度的评定应用 364
参考文献 366

第二篇 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法
第七章 红外吸收光谱基础知识 368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368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368
二、简正振动和振动类型 369
三、振动频率理论和振动谱带强度理论简介 371
第二节 红外光谱分析常用数据 372
一、波长与波数的互换 372
二、红外光谱区的透光材料 374
三、红外光谱分析常用溶剂 380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387
一、红外光谱仪结构概述 387
二、红外光谱仪的基本部件 389
三、FTIR光谱仪检定规程 392
四、FTIR光谱仪分类和主要功能 396
五、FTIR光谱仪的最新进展 399
第四节 红外光谱的样品制备技术 400
一、气体样品的制样方法 400
二、固体样品的制样方法 401
三、液体样品的制样方法 403
四、微量样品的制样方法 405
参考文献 408
第八章 红外光谱新技术 409
第一节 红外反射光谱技术 409
一、镜面反射 409
二、掠角反射 413
三、漫反射 416
四、衰减全内反射 423
第二节 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 430
一、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简介 430
二、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 431
三、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的实现 432
四、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433
第三节 偏振红外光谱法 435
一、偏振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435
二、偏振红外光谱的测定 438
三、振动圆二色谱 439
四、偏振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441
第四节 红外光声光谱 444
一、光声效应的发现 444
二、光声光谱的基本原理 445
三、红外光声光谱的采集模式 447
四、影响红外光声信号的因素 448
五、红外光声光谱的实验技术 449
六、红外光声光谱的应用实例 450
第五节 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成像 454
一、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454
二、红外显微成像装置的结构 454
三、红外显微成像的采集模式 457
四、红外显微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 460
五、红外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 466
第六节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 470
一、二维相关光谱的基本概念 470
二、二维相关光谱学的数学处理 472
三、二维相关光谱学的实验方法 473
四、二维红外相关谱的性质及读谱规则 473
五、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的应用 475
第七节 时间分辨红外光谱 479
一、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479
二、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的采集方式 480
三、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的实验装置 483
四、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的应用实例 485
第八节 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490
一、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GC-FTIR) 490
二、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HPLC-FTIR) 492
三、超临界流体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SFC-FTIR) 495
四、流动注射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FIA-FTIR) 496
五、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TA-FTIR) 497
六、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499
参考文献 506
第九章 化合物的特征红外频率和红外光谱图 512
第一节 化合物的特征红外频率 512
一、一些小分子的基频振动频率 512
二、部分双原子分子和构成多原子分子及离子的双原子
单元的伸缩振动频率 514
三、无机化合物的特征红外频率 523
四、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特征红外吸收频率 529
五、有机化合物的远红外吸收频率 575
第二节 红外光谱图 578
一、典型无机化合物及矿物的红外光谱图 578
二、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585
三、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红外光谱图 644
四、典型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663
参考文献 703
第十章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与应用 704
第一节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704
一、红外光谱的初步解析方法 704
二、标准红外光谱谱图集和红外光谱索引书 710
三、萨特勒图谱集的索引及其使用 712
四、红外光谱数据库、红外检索系统及专家系统 715
五、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增塑剂的红外光谱系统鉴定 718
六、染料与药物的红外光谱特征及鉴定 742
第二节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748
一、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原理 748
二、定量分析测量和操作条件的选择 749
三、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750
第三节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753
一、红外光谱法在天然产物、中药材及提取物分析中的应用 753
二、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及临床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759
三、红外光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763
四、红外光谱法在聚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764
五、红外光谱法在石油化工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767
六、红外光谱法在纺织、农业、林牧业领域的应用 768
参考文献 770
第十一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 771
第一节 近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771
一、近红外光谱的产生 771
二、近红外光谱的测量原理 773
三、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及分析流程 774
第二节 近红外光谱定量与定性分析 776
一、定量分析 776
二、定性分析 779
三、定量和定性分析举例 780
第三节 近红外光谱仪器 785
一、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 785
二、近红外光谱仪主要类型 787
三、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与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比较 790
四、近红外光谱仪测样附件 790
第四节 近红外光谱数据及近红外光谱图 793
一、化合物的近红外光谱特征频率 793
二、化合物的近红外光谱图 793
第五节 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850
一、近红外光谱法在石油化工、聚合物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850
二、近红外光谱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852
三、近红外光谱法在天然产物、中药材及提取物分析中的应用 861
四、近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864
五、近红外光谱法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 867
六、近红外光谱法在纤维、农业及林牧业领域的应用 869
参考文献 874
第十二章 拉曼光谱分析法 875
第一节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875
一、拉曼效应和拉曼位移 875
二、拉曼散射的经典理论处理简述 876
三、拉曼活性振动 877
四、退偏度 878
第二节 拉曼光谱仪 880
一、拉曼光谱仪结构概述 880
二、拉曼光谱仪的基本部件 882
三、激光拉曼光谱仪检定规程 885
第三节 拉曼光谱的取样技术 889
一、散射光收集方式 889
二、拉曼光谱的一般取样技术 889
三、拉曼光谱的特殊取样技术 892
第四节 拉曼光谱技术 893
一、共振拉曼光谱法 893
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894
三、非线性拉曼光谱 895
第五节 特征拉曼频率 898
一、有机化合物的特征拉曼频率 898
二、无机化合物的特征拉曼频率 913
第六节 激光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 922
一、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原理 922
二、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分析一般步骤 923
第七节 典型有机化合物拉曼光谱图 924
第八节 拉曼光谱法的应用 961
参考文献 979

第三篇 荧光、磷光及化学发光分析法
第十三章 荧光分析法 982
第一节 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982
一、荧光的产生 982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982
三、荧光量子产率 983
四、荧光的猝灭 983
五、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984
六、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 984
七、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985
第二节 荧光分析仪 986
一、荧光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和组件 986
二、荧光光谱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及检定规程 987
三、常见的商品仪器及仪器发展现状 988
第三节 有机荧光试剂 989
第四节 荧光分析方法 992
一、常规的荧光分析法 992
二、同步荧光分析法 994
三、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 995
四、时间分辨和相分辨荧光分析法 1000
五、荧光偏振分析法 1002
六、低温荧光分析法 1003
七、固体表面荧光分析法 1005
八、动力学荧光分析法 1006
九、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 1008
十、单分子荧光检测 1010
十一、荧光免疫分析法 1013
十二、导数荧光分析法 1015
参考文献 1018
第十四章 磷光分析法 1023
第一节 磷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023
一、磷光的产生 1023
二、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1023
三、磷光量子产率 1024
四、磷光寿命与应用 1025
五、环境因素和分子结构对磷光光谱和磷光强度的影响 1025
六、三重态的研究方法及相关过程的应用 1026
第二节 磷光仪器 1027
一、磷光测定的相关附件和商品仪器 1027
二、磷光测量技术与除氧技术 1029
第三节 磷光分析方法 1032
一、固体基质室温磷光 1032
二、表面活性剂有序介质增稳室温磷光 1035
三、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 1038
四、敏化和猝灭流体室温磷光 1039
五、流体介质中的无保护和胶态纳米/微晶体自保护室温磷光 1042
六、室温磷光光化学传感器 1044
第四节 磷光分析的应用 1050
一、无机化合物的磷光分析 1050
二、有机化合物的磷光分析 1052
三、生物大分子的室温磷光研究与应用 1057
参考文献 1064
第十五章 化学发光分析 1066
第一节 化学发光分析基础知识 1066
一、化学发光基本概念 1066
二、化学发光机理 1067
三、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 1068
第二节 化学发光的应用 1074
一、化学发光在环境中的应用 1074
二、化学发光在临床上的应用 1081
三、化学发光在药物上的应用 1090
四、化学发光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09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仪 1108
一、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分类及其组成部件 1108
二、化学发光分析仪的发展及展望 1109
参考文献 1110

主题词索引 1116
表索引 1127
化合物谱图索引 1135

前言/序言

此次再版根据原《分析化学手册》第三分册《光谱分析》分成了两册:3A《原子光谱分析》和3B《分子光谱分析》,本书为《分子光谱分析》分册。
《光谱分析》自第二版出版至今已近18年,其间分子光谱分析在仪器设备、测量技术和应用领域都有发展,例如纳米材料显色剂的出现为显色剂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近红外光谱区曾被人称为“被遗忘的谱区”,相当一段时间少有人研究,在近20年间近红处反射光谱法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产品分析的重要工具和国际公认的方法;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法在这段时期的发展更为瞩目,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此次再版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全面反映出分子光谱分析在近20年发展的重点和热点:二是在保持手册原有的特色外,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的介绍,使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即可按方法进行试验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修订在第二版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删减和增补。在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中,新增了第二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第四章(有机物的显色反应与生物大分子的光度分析)和第六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将第二版中的有机显色剂、二元显色体系及其应用和多元络合物吸光光度分析法三章合并为第三章(显色剂及其应用),集中反映我国在近20年间显色剂的研究成果及其在无机物测定中的应用;第五章(紫外-可见定量分析方法)和第二版相比虽无新的方法增加,但对每一种方法的原理、测定条件选择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讨论,有助于读者了解和应用。
在第二篇(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法)中,新增了红外光谱技术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两章,红外光谱技术一章对当前重要、常用的光谱技术作了深入和全面的介绍,汇总了近20年国内外的应用文献;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全面介绍了方法原理、定性和定量方法、仪器、光谱数据和谱图及其应用;对涉及的相关谱图作了全面的修订,其数量也做了适当的增加。
第三篇(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法)是本次修订变动的,修订中突出介绍测量技术的新进展。本次编写着重查阅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文献,收集和汇总了近期分子光谱分析资料和数据,特别是对国内分子光谱分析应用方面的文献做了较全面的介绍。
原第三分册《光谱分析》是由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工业分析教研室教师编写,本次修订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师承担了《分子光谱分析》分册的主要编写。参加编写工作的有:柯以侃(、二、四、五、六章)、周心如(第三章)、董慧茹(第七、九、十、十一、十二章)、张普敦(第八章)、汪乐余(第十三章)、寇莹莹(第十四章)、吕(第十五章)。全书由柯以侃、董慧茹主编。
在修订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给予了大力协助,审稿者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因编者自身知识面及水平有限,本书的不足之处实所难免,尚祈分析化学界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是所企盼。

编 者
2016年5月于北京
《分析化学手册:电化学与传感器技术(第十五卷)》简介 卷名: 分析化学手册:电化学与传感器技术(第十五卷) 作者: 资深电化学专家组 出版信息: 国际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版 --- 概述 《分析化学手册:电化学与传感器技术(第十五卷)》是享誉全球的《分析化学手册》系列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专注于现代分析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且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和传感器技术。本卷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参考指南。 本书不侧重于分子光谱学的理论基础或具体操作细节(如红外、核磁或质谱等),而是聚焦于物质在界面上的电荷转移过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过程构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系统。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系统地阐述了电化学分析的基础原理、仪器设计、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经典技术及前沿应用。 核心内容结构与深度剖析 本卷内容被精心组织成六个主要部分,确保了从理论基础到实际应用的平滑过渡: 第一部分:电化学分析基础理论(深入与扩展) 本部分重新审视了电化学分析的理论基石,但着眼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微纳尺度界面。 1. 电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进阶: 详细讨论了非平衡态下的电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包括 Butler-Volmer 方程的修正、过电位对动力学参数(如交换电流密度)的影响,以及在固-液界面上的双电层结构和容量模型(如Gouy-Chapman-Stern模型在复杂电解质体系中的应用)。 2. 界面现象与电极反应机理: 深入探讨了电极表面缺陷、吸附作用对电荷转移的调控。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物质在多孔电极材料(如碳纳米管阵列、石墨烯层)中的扩散、迁移和反应路径,强调了传质速率在高速扫描伏安法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经典电化学测量技术(性能优化与高级应用) 本部分对成熟的电化学技术进行了深度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超越了基础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1. 伏安法技术优化: 详述了循环伏安法(CV)、溶出伏安法(ASV)和方波伏安法(SWV)在超痕量分析中的最新优化策略。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控脉冲参数、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信噪比和降低检测限。特别关注了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在复杂生物基质中的抗干扰能力。 2. 电化学阻抗谱(EIS)的精确解读: 提供了EIS数据采集、等效电路建模和参数反演的详细指南。内容涵盖了在腐蚀监测、电池性能评估和生物传感器界面表征中,如何区分电荷转移电阻、溶液电阻和双电层电容的贡献。 3. 电位控制与电流测量仪器: 讨论了高精度电位仪和恒电位仪的设计要求,特别关注了应对高频信号的带宽限制和噪声抑制技术。 第三部分:先进电极材料与电极修饰技术 本部分是本卷的重点之一,它涵盖了如何利用新型材料赋予电极“智能”的识别和催化能力。 1. 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应用: 全面总结了富勒烯、碳纳米管(单壁/多壁)、石墨烯及其氧化物的电化学特性。详细介绍了制备具有特定电化学活性的功能化碳材料的方法,如氮掺杂、金属氧化物负载等。 2. 导电聚合物与分子印迹技术: 阐述了导电聚合物(如聚吡咯、聚苯胺)作为电化学信号放大剂或选择性膜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分子印迹电极(MIPs)的合成策略,如何精确控制模板分子去除后的空腔结构,以实现对特定分析物的“记忆”效应。 3. 电极表面固定化技术: 详细对比了共价键合、静电吸附和交联法在固定酶、抗体或核酸探针时的效率和稳定性。 第四部分:电化学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 本部分聚焦于将电化学原理转化为实际的、可现场操作的检测设备。 1. 生物传感器设计原理: 系统介绍了基于酶促反应、免疫识别、DNA杂交和细胞传感器的电化学信号转换机制。讨论了如何优化生物分子与电极表面的耦合效率,以最大化产生的电流或电位响应。 2. 离子选择性电极(ISEs)的进步: 探讨了新型离子载体材料的开发,特别关注了对特定金属离子(如锂、钙)或阴离子(如磷酸盐)的高选择性响应。讨论了固态电极的长期稳定性问题。 3. 燃料电池与生物燃料电池原理在传感中的应用: 将电化学能量转换原理引入到传感领域,用于实现高灵敏度的产物或底物检测。 第五部分:电化学在特定分析领域的应用实例 本部分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电化学方法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中的强大能力。 1. 环境监测: 重点介绍用于现场检测水中重金属离子(如铅、镉)、有机污染物(如酚类、农药残留)和溶解氧的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和安培传感器。 2. 食品安全分析: 探讨了快速检测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残留和过敏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3. 生物医学诊断: 详尽阐述了用于监测血糖、乳酸、尿酸等生物标志物的可穿戴电化学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临床验证数据。讨论了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检测的集成技术。 第六部分:数据处理与仪器集成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从电化学实验中提取可靠的定量信息,并实现自动化。 1. 信号采集与噪声分析: 讨论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在消除环境噪声和电化学背景电流中的应用。 2. 电化学信息学: 介绍了如何利用统计方法(如多元校正、人工神经网络)对复杂电化学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定量回归,尤其是在多组分同时检测的情况下。 --- 本书特点 《分析化学手册:电化学与传感器技术(第十五卷)》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深度、广度和前沿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汇编,更是一本深入剖析电化学界面现象、指导电极材料设计和优化传感器性能的工具书。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图表和关键公式推导,确保了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实验成果。它为希望掌握电化学分析核心技能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参考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向我传授着分子光谱分析的精髓。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有学术研究者所需的严谨和深度,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书中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解释,往往会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精巧设计的示意图,让复杂的原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产生“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时刻。而且,书中在讨论某些技术时,会追溯其发展历程,介绍关键人物和里程碑式的发现,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该领域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学习和研究的建议,以及一些思考题,鼓励读者主动探索和深入研究,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是很多教科书所缺乏的。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本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研思维的启蒙读物。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设计得相当考究,沉稳的蓝色基调搭配精致的烫金字体,透着一股专业而又不失厚重的学术气息。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种纸张的质感所吸引,柔韧又不失挺括,闻起来还有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排版上,虽然是学术书籍,但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不会感到压抑。每一章节的标题都清晰明了,章节间的过渡也十分自然,仿佛是在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分子光谱分析的奥秘。特别是那些插图和图表,简直是业界良心!色彩运用得当,线条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原理也能通过直观的图形一目了然。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红外光谱的部分,那些精美的吸收谱图,标注得详尽无比,简直就是一本活的工具书。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理解角度,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外观和细节呈现上都做得极其出色,充分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堪称一绝。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将概念、原理、技术、应用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的分子光谱分析概论,到具体的各种光谱技术(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的详细介绍,再到这些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整个学科的脉络。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每一种光谱技术时,都从其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仪器结构、样品要求、数据采集和解析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光谱技术的比较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知识点,变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和记忆。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毕竟“分析化学手册”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深度,而“3B. 分子光谱分析”更是聚焦于一个精深的领域。然而,当我开始阅读,这种疑虑便烟消云散了。书中对于基础概念的阐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翻译”成易于理解的语言,避免了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术语堆砌。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各种光谱技术时,都能够紧密结合实际应用,例如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具体案例,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提供的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分析方法,也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罗列各种技术,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优劣势以及如何根据具体问题进行选择和组合,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分子光谱分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书,而《分析化学手册. 3B. 分子光谱分析(第三版)》无疑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一本。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光谱仪器的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的内容,这对于日常实验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那些详尽的操作步骤和可能出现的故障排除指南,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另外,书中对各种谱图数据处理和解析方法的介绍,也极具指导意义。特别是针对一些疑难谱图的分析,作者给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提高我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还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文献和标准方法,这确保了书中内容的先进性和权威性,让我能够及时了解到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每一次遇到棘手的分析问题,我都会翻阅这本书,总能从中找到启发,解决燃眉之急。

评分

东西没毛病。京东自营送货就是快!

评分

物美价廉,京东阅读节下单,用劵后五折优惠。好评!

评分

物美价廉,京东阅读节下单,用劵后五折优惠。好评!

评分

专业书籍正版价格公道值得一看有帮助讲解清晰实用全面

评分

书不错,买来学习用的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不错

评分

感谢京东,效率就是高,值得信赖,推荐购买!

评分

可以,正版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很厚的一本书,打算其它的也要入手

评分

好书,还没来得及细读,先收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