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機製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治理機製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奧利弗E.威廉姆森 著,石爍 譯
圖書標籤:
  • 治理
  • 機製
  • 政治學
  • 公共管理
  • 組織行為
  • 製度設計
  • 權力
  • 決策
  • 社會科學
  • 政策分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27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7699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諾貝爾經濟學奬經典文庫
外文名稱: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9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華章諾貝爾經濟學奬經典文庫,厲以寜、何帆專文推薦!
  站在巨人的肩頭,眺望21世紀經濟學的雄偉殿堂,經濟學領域必備必讀之書!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五大部分:一是總論,論述瞭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起源,它與早期的組織學的關係,以及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創立。二是概念和應用,以比較經濟組織的方法分析瞭可信的承諾、自發的和有意識管理的經濟製度、公司融資和公司管理、再分配和效率等理論。三是組織理論,論述瞭交易成本經濟學和組織理論的關係,精算和信用及經濟組織等理論。四是公共政策,論述瞭理論的應用,包括反壟斷的界限、策略和節約及經濟組織,經濟發展以及改革的製度和管理。五是展望交易成本經濟學和組織學的進展。

作者簡介

  奧利弗 E. 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1932- ),美國經濟學傢,新製度經濟學派代錶性學者,交易成本經濟學創始人。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自1998年以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擔任企業管理學教授、經濟學教授和法學教授。曾任美國政治學與社會學學院院士(1997年);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1994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83年);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1977年)。 2009年因其對經濟治理的分析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他始終關注組織經濟學和經濟治理理論及其在公共政策和商業戰略上的應用。

目錄

叢書序一(厲以寜)
叢書序二(何帆)
推薦序 (張軍)
序言
緒 論 治理機製 1
第1章 24
交易成本經濟學與卡內基傳統
1.1 20世紀60年代的卡內基大學 24
1.2 交易成本經濟學 26
1.3 結論 29
第2章 30
巴納德與早期的組織科學
2.1 巴納德 31
2.2 西濛和其他人 37
2.3 交易成本經濟學:概念 41
2.4 結論 54
第3章 56
交易成本經濟學
3.1 引言 56
3.2 背景 57
3.3 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可操作化 60
3.4 範式問題:縱嚮閤並 68
3.5 其他的應用 75
3.6 證據 84
3.7 公共政策衍生結果 85
3.8 結論 88
第4章 95
比較經濟組織:對離散結構備擇形式的分析
4.1 離散結構分析 96
4.2 治理的維度化 103
4.3 差彆匹配 107
4.4 比較靜態分析 113
4.5 討論 119
4.6 結論 121
第5章 122
可信承諾:利用抵押品來支持交換
5.1 私人安排 123
5.2 抵押品模型 126
5.3 吸引人的供應商 131
5.4 單邊交易 135
5.5 雙邊的應用 136
5.6 石油交換 139
5.7 總結性評論 144
第6章 147
經濟製度:自發治理與有目的治理
6.1 概況簡介 148
6.2 價格機製 150
6.3 聲譽效應機製 153
6.4 連續短期閤同 160
6.5 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165
6.6 結論 173
第7章 175
公司金融與公司治理
7.1 代理理論與交易成本經濟學的比較 175
7.2 項目融資 184
7.3 擴展、資質、應用 191
7.4 總結性評論 198
第8章 200
再分配和無效率的政治學與經濟學
8.1 市場失靈 201
8.2 再分配:競爭概念 202
8.3 由於設計而産生的無效率 203
8.4 可能的例外 207
8.5 結論 215
8.6 補充說明 218
第9章 222
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組織理論
9.1 導言 222
9.2 製度經濟學 223
9.3 三層次框架 226
9.4 組織理論的附加值 228
9.5 交易成本經濟學策略 235
9.6 附加規則 241
9.7 未解決的緊張狀態 241
9.8 結論 251
第10章 253
精心算計、信任與經濟組織
10.1 算計性 253
10.2 精心算計的信任 259
10.3 帶連字符的信任 269
10.4 幾乎無算計的信任 272
10.5 結論評述 276
第11章 281
界定反托拉斯
11.1 反托拉斯的邏輯 281
11.2 反托拉斯過濾器 290
11.3 策略性行為 298
11.4 近來的反托拉斯訴訟 302
11.5 結論 309
第12章 311
策略謀劃、經濟規劃與經濟組織
12.1 經濟規劃概述 312
12.2 比較契約行為 316
12.3 日本公司 319
12.4 結論 324
第13章 326
經濟發展與改革的製度與治理
13.1 經濟發展和改革:預覽 327
13.2 新製度經濟學 329
13.3 製度緊要 331
13.4 微觀分析 332
13.5 私人安排 336
13.6 一些應用 339
13.7 結語 343
第14章 348
交易成本經濟學和組織的演化科學
14.1 大學 349
14.2 綫性錶達 351
14.3 20世紀70年代以前 357
14.4 20世紀70年代 361
14.5 1980年以後 371
14.6 反思和設想 374
術語錶 376
參考文獻 379
緻謝 408
齣版說明 410

精彩書摘

  《治理機製》:
  A型可適應性、C型可適應性以及有差異的激勵強度這三個方麵,並未窮盡市場與層級製之間的所有重要差異。對行政控製的有差異的依賴也很重要,並且,如上所述,每一個方麵所服從的不同閤同法體製同樣是重要的。在這裏,觀察到下述兩點就足夠瞭:①支持層級製的,是企業內部的各種行政控製的有差異的效率,而不是企業間的行政控製;②企業內部的激勵強度有時會被蓄意地壓低。激勵強度並不是一個目標,而隻是一種工具。如果較大的激勵強度會阻礙雙邊可適應性,那麼由更多的行政控製(監管、職位奬勵或懲罰)支持的較小的激勵強度就可能是最優的。
  市場與層級製都是極端的形式。但正如開始時所指齣的,本章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聯係這些極端形式來給混閤製(各種各樣的長期閤同、互惠交易、管製、特許經營等)定位。顯然,混閤治理的新古典閤同法既不同於市場的古典閤同法,也不同於層級製的自我控製閤同法,它比前者更有彈性,又比後者更符閤法律規範。附加的問題是,如何參照可適應性(A型和C型)、激勵強度和行政控製來比較各種混閤製?
  混閤製形式在這四個方麵都顯示齣中庸價值。它保留瞭引發齣強激勵並有利於對A型擾動進行適應的所有權自治(對於A型擾動,一方可以不與其他方商量就做齣有效反應)。然而,因為存在著雙邊依賴,所以長期閤同就得到瞭更多的契約保護措施和行政手段(信息披露、爭端解決機製)的支持。這些都有利於C型適應,但要付齣激勵弱化的代價。這就引入瞭對“平等”的考慮。比如,內華達電力公司一西北貿易公司煤炭契約(上麵說明瞭其適應機製)一開始就這樣寫道:“在此,雙方鄭重聲明:這一協議(無論是作為一個整體還是其中的各個部分)應該在全部條款上對雙方一視同仁。”這種努力不可避免地會弱化激勵強度。
  ……

前言/序言

?序言

要說到從一個比較製度的觀點對組織經濟學進行研究,我的勠力嘗試濫觴於拙作"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1971b)。我們都知道,比較製度學說以經濟規劃分析為主,並且著重研究契約過程的細節。而那篇文章所用的方法齣乎意料地顯示齣瞭相當大的一般性,這引緻瞭後續的一係列研究。再加上與其他相關文章的相得益彰,後日所知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纔開始成形。
交易成本經濟學研究上的羅馬大道和通幽麯徑既多且雜,而在這條研究的路上,我遇到過許許多多有趣且生動的旅行者。其中的許多人則是那些與處於重重僞裝之下的交易成本經濟學不期而遇的學生,這些僞裝正是組織理論、組織經濟學、製度或官僚經濟學。雖然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從一開始就成果斐然地聯係到交易成本經濟學的構建上來,但還是有人成功地做到瞭。他們起初為此類"非標準分析"而灰心,不過其中的許多人隨後發現,交易成本經濟學為他們的研究提供瞭一劑有用的佐料,甚至是一整套框架。
我發自肺腑地認為新製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經濟學也是其中一部分)是年輕人的經濟學。不僅僅因為學生更易於接受這些理念,更因為新製度經濟學需要將截然不同的全新知識納入研究的考慮中來,而學生往往是達成這些條件的希望所在。
話雖如此,但我絕不是說那些業已功成名就的學者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就與這一理論毫不相乾瞭。正如本文所述及的另文所言,事實上,新製度經濟學或者說交易成本經濟學得益於眾多先行理論精彩絕倫的鋪墊。新製度經濟學是一個應運而生的産物:20世紀80年代見證瞭整個社會科學界對"製度"這一命題的研究興趣的復興。同樣,交易成本經濟學所關心的問題及其研究這些問題所用的方法都與經濟學現行的問題和方法交相呼應。
我們可以將《治理機製》理解為一個交織著壞消息與好消息的故事。壞消息是:與以前相比,經濟組織因數量眾多的風險而變得尤其復雜,況且這些風險正逐步積纍,在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的前提下,引緻種種不確定性的組閤。好消息是:其一,正因如此,對經濟組織的研究就變得更為有意思瞭;其二,人們對於這些風險往往富有洞見力,並且在豐富製度以彌閤風險方麵錶現得非常不錯,甚至極具創造性,而這個事實也讓好消息增色不少。平心而論,我們之所以觀察類型如此之多的組織,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風險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存在,這使得人們必須為之設計、選定並(或者)甄彆齣看似雷同實則具有細微差彆的治理結構。
以下同事與學生閱讀並評議瞭本書所依據的各篇文章,我對他們謹緻以誠摯的感謝:Erin Anderson、Masahiko Aoki、Kenneth Arrow、James Baron、Dennis Carlton、Glenn Carrol、Richard Craswell、Paul DiMaggio、Frank Easterbrook、Melvin Eisenberg、Albert Fishlow、Herbert Ginitis、Gillian Hadfield、Henry Hansmann、Bengt Holmstrom、Paul Joskow、Sanford Kadish、Benjamin Klein、David Kreps、David Levine、James March、Scott Masten、Claude Menard、Richard Nelson、Dan Ostas、Matthew Rabin、Michael Riordan、Roberta Romano、David Sappington、Neil Smelser、Pablo Spiller、Richard Stewart、Lars Stole、Richard Swedberg、David Teece、Lester Telser、Jean Tirole、Birger Wernerfelt、Robert Willig以及Brian Wright。
我同樣希望感謝洪堡基金會、Rudolf Richter以及新製度經濟學中心,感謝其慷慨資助使我得以完成德國薩爾布呂肯之行;感謝斯隆基金會對研討會的資助,感謝在我停留耶魯期間幫助我的研究生;感謝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管理、創新與組織研究所對研討會以及其他事務的支持;感謝Olin基金會、Bradley基金會對於伯剋利分校研究生工作的資助;感謝政策研究所和世界銀行的研究支持。
最後,我將感謝之情留給兩位女性,她們一直是我最為堅定忠實的支持者:我的妻子Dolores是我求索之路上的益友與良伴;我的秘書Gwen Cheeseburg以驚人的精力與熱情深耕瞭我的手稿及不厭其多的修訂稿。
感謝以上每一位,感謝你們。感謝我的學生,我把這本書獻給你們。

O. E. W
加利福尼亞,伯剋利
1995年3月

推薦序

張軍上海復旦大學
《治理機製》是美國經濟學傢、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的新製度經濟學三部麯的收官之作。它囊括瞭1983~1996年威廉姆森在交易成本經濟學框架下對治理問題的全部研究成果。
在本書中,威廉姆森悉心構造"主要事例"(main case),並通過經濟學、法學和組織學的跨學科視角,說明治理機製在緩釋風險上的作用,由此推進比較經濟組織分析,並用生動的案例展示瞭這一理論的適用性與解釋力。
"主要事例"這一概念是威廉姆森在本書中對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貢獻所在。其核心是節省交易成本,這超越瞭早期製度經濟學傢諸如凡勃侖等人的理論摸索,也與隨後西濛所提齣的"滿意化"不同。"主要事例"脫胎於威廉姆森對於生産者決策的分析。生産者要麼依賴閤作來生産中間品或服務,要麼嚮外部供應商購買。這類生産購買決策決定瞭生産者采取兼並措施從而進行縱嚮一體化的程度。
除瞭節省交易成本這一核心要素,威廉姆森的"主要事例"還需要其他條件作為支撐。首先,在威廉姆森看來,交易成本存在性成立的前提條件是行為假設,也就是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有限理性假設源於西濛,他認為人是"意欲理性的,但僅是有限如此",這是因為人所掌握的信息總是不全麵的,並且人的預見能力也總是有限的。進一步來講,有限理性的人如果希望實現自利就需要說謊和欺騙,這便構成瞭威廉姆森的機會主義假設。因為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的存在,交易閤同雖然可以做到形式完整但實際內容卻總不完備,而且執行還有睏難。此類閤同抬高瞭交易成本,這使得交易成本與生産成本同樣不可忽略。
其次,威廉姆森利用資産專用性假設確立瞭交易成本的破壞性。威廉姆森認為資産專用性指的是一種具體化的投資,這類投資一旦改變用途或者使用者都會招緻不可忽視的價值損失:閤同雙方必須唇齒相依,而且"唇亡必然齒寒"。這意味著一方如果毀約就會對另一方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為瞭緩釋此類交易風險,閤同雙方必然竭力設計可信承諾。如若可信承諾無法確立,雙方要麼無法交易,要麼兼並或者收購。而正是並購行為纔催生企業去建立"治理結構",而不同的治理結構(市場、層級製與混閤製)基於不同的閤同法係,在解決不同利益的協調問題時發揮著特有的作用。
在本書中,威廉姆森不但運用瞭經濟學分析方法,而且還運用瞭法學和組織學的跨學科視角。關於法學,新製度經濟學爭論的焦點是,一方麵認為企業內部的威權是"真實的"(Barnard,1938;Coase,1937;Simon,1947),而另一方麵認為企業不過是"閤同的扭結點",威權觀在這裏是被否認的(Alchian and Demsetz,1972)。在本書中,威廉姆森認為,層級製所隱含的閤同法是自我剋製的法律。因此,雖然法庭照理會審理企業之間的交易中有關價格、交貨、質量等方麵的爭端,但同樣是這些法庭,卻會拒絕受理一個企業內部部門間的相同爭端。實際上,層級製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終審法庭。企業能夠發布命令來管理交易,而市場卻不能,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自我剋製的法律之故。這一點産生瞭普遍的比較製度後果。
在組織學上,威廉姆森認為,首先,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組織學已經難捨難分。交易成本經濟學已經(並且將繼續)受到根源於組織理論的概念和實證規律性的重大影響。其次,交易經濟學的關鍵概念與組織理論傢正在發生富有成效的聯係。但是,最後,威廉姆森也承認,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組織學仍然存在著"正常的緊張狀態"。
獨闢蹊徑的研究風格讓威廉姆森獲得瞭與眾不同的見解。信任是經濟活動的基石,威廉姆森將信任分為算計性的信任、個人信任、製度的信任,並發現根本不存在信任,而是存在承諾的不同等級的可信性。在公司金融方麵,威廉姆森運用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反駁ModiglianiMiller定理,利用資産專用性來分析公司金融行為,並且認為債務和股權不僅僅是融資工具,也是治理工具。他還意識到,采用層級製的現代企業已經成為一種類似政府的治理結構。通過對美國著名反托拉斯案件Matsushita案、White訴訟案與Monfort訴訟案的梳理,他認為美國最高法院、聯邦貿易委員會與反托拉斯局也都沒有充分考慮到策略性行為。
雖然威廉姆森反復強調自己與新古典主義的區彆,但實質上還是藉用瞭新古典主義的思想,隻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新古典經濟學將企業視為一個函數,通過最優配置其生産投入要素,實現利潤最大化。由此,兼並和收購都是企業通過提高自身壟斷程度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手段。而威廉姆森認為,節省(最小化)總成本纔是"主要事例",纔是主要且正在廣泛發生的事實。在利潤最大化問題下,新古典經濟學關注競爭與壟斷、效率與福利損失。而如果要減少成本,新製度經濟學將企業視為一個治理結構。威廉姆森強調資産專用性、可信承諾和治理結構。雖然新古典主義也關注成本最小化問題,但是新古典的成本僅僅是生産成本,而交易成本經濟學則看到瞭交易成本的存在。
作為一部學術專著,本書在專業性與通俗性上保持瞭平衡。對於所有想要進入交易成本經濟學世界的讀者而言,第1~2章是不可錯過的,威廉姆森介紹瞭交易成本經濟學學說史,並結閤求學經曆講述瞭自己與交易成本經濟學的淵源。對於在新製度經濟學與交易成本經濟學方麵深入研究的讀者而言,威廉姆森在第3章和第4章為縱嚮閤並以及資産專用性所構建的模型,從而形成的新古典與交易成本經濟學綜閤分析框架,正是本書的精華所在。同時,本書能夠運用通俗的語言來描述經濟機製運作的細微之處,本書第5~8章展示瞭大量實際案例,這對於那些對治理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不愧為一個福音。對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組織理論之間關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本書第9章和第10章。如果你是企業管理者與政策製定者,除瞭案例分析部分,你還可以從第11~13章中看到交易成本經濟學在經濟政策和改革中是如何運用的。最後的第14章,威廉姆森坦承交易成本經濟學麵臨的爭議,並對未來方嚮做瞭展望。
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治理結構的生成發展過程與協調運作機製,並為人們對治理結構的利弊取捨做齣更好判斷。盡管1996年齣版的本書對於日新月異的現代經濟學而言,在研究方法與敘述上已經顯得有些古樸,但是作為威廉姆森摘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的重要學術貢獻之一,我們還是應當看到本書以及製度經濟學所開闢的經濟學研究方法與範式的獨特魅力。

2015年10月18日於上海


《古文明的興衰:權力、法律與社會結構的演變》 導言:文明的脈動與製度的構建 人類曆史長河中,無數文明如流星般閃耀,又歸於沉寂。探究這些古老文明興衰的奧秘,我們必須深入其核心——那些維係社會運轉、分配權力的復雜網絡與規則。本書《古文明的興衰:權力、法律與社會結構的演變》,旨在通過對數個關鍵古代文明的個案研究,揭示權力如何被組織、被製約,以及法律體係如何隨社會需求而發展和調整。我們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文明形態、決定其持久性或脆弱性的內在機製,而非僅僅記錄宏大的戰爭或帝王的功績。 第一部分:早期國傢的權力起源與形態 第一章: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政治與神權統治 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文明搖籃,為我們提供瞭最早期的國傢形態樣本。蘇美爾的城邦並非一個統一的王國,而是眾多獨立政治實體的集閤。本章將詳述城邦內部的權力結構——從早期的“恩西”(城主/祭司)到後來的“盧伽爾”(大人物/國王)職位的演變。特彆關注神廟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神權是早期統治閤法性的基石,祭司階層如何通過控製宗教儀式和土地資源來鞏固世俗權力,以及早期成文法典(如烏爾納姆法典)對這種神權治理的初步嘗試性約束。我們將剖析灌溉係統的管理如何成為國傢乾預經濟的最初體現,以及地方貴族與中央神權之間的權力動態平衡。 第二章:古埃及的法老集權與宇宙秩序的維護 古埃及的政治體製展現瞭一種高度集中的神權君主製。法老被視為現世的神祇,其統治的閤法性來源於對“瑪特”(Ma'at,宇宙秩序、真理與正義)的維護。本章重點分析法老權力如何滲透到社會結構的每一個層麵,從金字塔的修建到尼羅河泛濫後的土地重新劃分。我們將考察維齊爾(宰相)這一關鍵行政職務的權力配置,以及地方諾姆(省份)的治理結構,探討中央集權在不同曆史時期(如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的強度變化和地方自治的鬆緊度。埃及的“法”往往內化於法老的意誌,但實際的司法運行依賴於一套復雜的文官係統。 第三部分:古典城邦的公民權與法律的誕生 第三章:雅典民主的運作機製與公民參與的界限 雅典的政治實驗是人類曆史上對治理模式的一次大膽探索。本章將細緻考察雅典的直接民主製度的實踐細節。公民大會(Ecclesia)、五百人議事會(Boule)、民眾法庭(Dikasteria)各自的職能與權力邊界,以及它們如何相互製約(或相互滲透)。我們尤其關注“抽簽製”和“陶片放逐法”這些獨特的工具,它們是如何被設計齣來以防止個人權力過度膨脹的。同時,本書不迴避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奴隸、婦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政治參與之外的結構性事實,以此來評估其治理的實際覆蓋範圍。 第四章:羅馬共和國的權力製衡與法律的演進 羅馬共和國的治理結構是後世政治思想的重要源泉。本章將詳細剖析其混閤政體(君主製元素、貴族製元素、民主製元素)的復雜運作。元老院(Senate)的權威、保民官(Tribune)對平民的保護機製,以及執政官(Consul)雙重權力的設計,都是為瞭實現對權力的分散和製衡。重點分析《十二銅錶法》的頒布標誌著法律從習慣嚮成文法的轉變,以及隨後數百年間,平民派與貴族派鬥爭如何推動瞭羅馬法(Jus Civile)的不斷完善和擴張,形成瞭具有普適性的法律原則。 第四部分:帝國時代的行政與社會控製 第五章:秦漢帝國的高度集權與官僚體係的塑造 秦朝的統一標誌著中央集權官僚體製的誕生。本章分析秦始皇如何廢除分封製,建立郡縣製,以及對文字、度量衡的統一如何服務於國傢控製。隨後,本書將轉入漢代,考察察舉製、太學製度的建立如何為帝國提供瞭源源不斷的、以儒傢思想為核心價值的知識分子官僚。我們探討瞭行政效率與地方控製之間的永恒張力,以及監察禦史製度在維持中央權威、防止地方割據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六章:印加帝國的中央規劃與資源分配 印加帝國提供瞭一個截然不同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規劃模型。本書將展示印加社會如何通過“米塔”製(勞役徵集)來組織幾乎全部的經濟活動。權力集中於薩帕·印加(皇帝)手中,其統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精密的情報網絡和龐大的存儲係統(Quipu)。我們分析瞭帝國如何通過強製性的社會重組和官方語言(剋丘亞語)的推廣來消除文化差異,從而實現對幅員遼闊地區的直接、自上而下的管理。 第五部分:衰落、轉型與後世影響 第七章:權力結構對文明韌性的挑戰 本章將橫嚮比較上述文明在麵對外部壓力和內部危機時的反應。考察權力繼承機製(如羅馬的軍事乾預、埃及的血緣延續)如何影響瞭政權的穩定性。分析過度集權(如秦漢晚期)如何導緻行政僵化和對地方異議的反應遲鈍,以及權力分配不均(如雅典的精英化)如何埋下社會動蕩的種子。我們將關注那些被忽略的“次級治理機構”——如行會、宗族或地方社區組織——它們在中央權力衰弱時所扮演的臨時性維係角色。 結語:製度的遺産 《古文明的興衰》最終指嚮一個核心議題:沒有一種治理機製是永恒完美的。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契約到羅馬的恢弘法典,從雅典的廣場辯論到印加的數字記錄,這些早期文明的製度設計為後世留下瞭深刻的教訓。理解它們如何組織權力、如何定義法律,及其在應對變局時的彈性或僵硬,是理解現代國傢治理的必要前提。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透鏡,審視人類為求得秩序與公正所進行的艱難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種對現有社會運作方式感到睏惑的階段。我時常思考,為什麼有些社會能夠穩定發展,而另一些則深陷泥潭?是什麼樣的力量在背後推動著這一切?“治理機製”這個名字,恰好點燃瞭我內心的求知欲。我推測,這本書可能不會局限於某個單一的學科領域,而是會跨越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心理學。我想象中的內容,會詳細闡述各種治理模式的優劣,比如集權與分權、精英政治與民主參與、市場導嚮與社會福利等。它或許會深入探討權力是如何分配和行使的,利益是如何被整閤和博弈的,以及規則是如何被製定和執行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曆史性的視角,追溯不同治理機製的演變過程,瞭解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塑造和改變的。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治理睏境的根源,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藉鑒。我希望作者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概念呈現在我麵前,避免枯燥的學術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敘述和鮮活的例子來闡釋。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治理機製”這個詞語立刻勾起瞭我對社會運行底層邏輯的好奇。我設想,這本書很可能是一次對“秩序從何而來”的深刻追問。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互動中,究竟是哪些規則、製度和權力結構,在維係著某種程度的穩定與協調。我猜測,書中可能會從宏觀的政治製度設計,到微觀的組織行為模式,都進行細緻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彆希望能夠看到書中對“治理的有效性”的討論,不僅僅是描述現狀,更能探討如何優化和改進。比如,某個國傢為何能夠有效推行改革,而另一個國傢卻步履維艱?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洞察,幫助我理解這些差異背後的機製。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到“治理的倫理”感到好奇,因為任何治理都必然涉及到權力的分配和資源的調配,而這些都與公平和正義息息相關。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一種沉靜而又力量感十足的視覺衝擊撲麵而來。封麵上那個精心雕琢的齒輪組,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某種復雜而精密的運作過程。我一直對社會結構和組織運行的內在邏輯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治理機製”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解構和探索的邀請。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深入剖析不同層級的治理體係,從微觀的社區組織到宏觀的國傢治理,甚至是國際層麵的閤作機製。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比如某個國傢是如何在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框架,或者某個企業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調整其內部決策流程。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前沿的治理理念,例如數字治理、平颱治理,以及在這些新興領域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機遇。畢竟,在這個信息爆炸、技術迭代飛快的時代,傳統的治理模式可能已經難以應對新的復雜性。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些理解和分析這些現象的理論工具,這是我最看重的一點。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觸及現實的脈搏,為讀者帶來啓迪和思考。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更多的是因為它所承諾的“機製”二字。這暗示著一種深入探究事物運作原理的決心,而“治理”這個詞則指嚮瞭一個廣闊而深刻的社會議題。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各樣的治理場景:無論是城市管理中的交通調控,還是國傢層麵的政策製定,亦或是國際組織中的決策過程,都離不開精妙的治理機製。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隱形之手”是如何運作的。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涉及不同的治理主體,比如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探討治理的閤法性問題,即為什麼人們會服從特定的治理結構,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治理會失效或麵臨挑戰。對於那些熱衷於批判性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套分析現有治理體係的框架,幫助我們辨彆其中的漏洞和不公正之處。我期待它能引發我對於“更好的治理”的思考,並可能提供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扉頁,我腦海中湧現齣的是各種各樣關於“如何讓事物有序運轉”的疑問。“治理機製”這個書名,恰好捕捉瞭我內心的這種探索欲。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像一本精密的地圖,帶領我們穿越錯綜復雜的社會權力網絡,去理解那些決定著社會方嚮的潛在力量。我期待作者能夠細緻地描繪不同治理模式的“零件”是如何咬閤在一起的,例如,某個國傢的法律體係如何支持其經濟發展,某個國際條約如何約束成員國的行為。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治理的藝術”的討論,探討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和正義。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危機治理”的內容感到好奇,因為在不確定的世界裏,如何有效應對突發事件,考驗著每一個治理體係的韌性。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指導我理解和參與社會治理的智慧。

評分

治理機製這本書我暫時還沒有看,看過再評價

評分

專業書籍

評分

11.1活動每滿200-100疊200-100券 正好22摺 感覺不錯

評分

實用

評分

東西很不錯!東西很不錯!東西很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愛不釋手;百讀不厭;迴味無窮;贊嘆不已;贊不絕口;沁人心脾;引人入勝;經典之作;床頭必備;美妙絕倫;奇思妙想;意義重大;豁然開朗;言語精闢;論據充足;觀點明晰;引經據典;開天闢地;絕無僅有;開山之作;經綸絕妙;深入淺齣;博古論今;寶山探奇.

評分

還沒來得及讀 印刷不錯 正版書籍

評分

還沒來得及讀 印刷不錯 正版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