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 [Native Ornamental Fish of China Illustrated Book]

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 [Native Ornamental Fish of China Illustrated Boo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曙明,吴青,何利君,张志钢 著
图书标签:
  • 观赏鱼
  • 中国原生鱼
  • 淡水鱼
  • 鱼类
  • 动物
  • 宠物
  • 图鉴
  • 水族
  • 生物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6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26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Native Ornamental Fish of China Illustrated Boo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9
字数:3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原生观赏鱼是指有一定观赏价值但尚未被作为观 赏鱼进行养殖或市场交易的野生淡水鱼类。《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原生观赏鱼的专著,系统收 录了我国的463种原生观赏鱼,介绍了每种鱼的拉丁 学名、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和资源状况等,并对其中 具有代表意义的163种原生观赏鱼进行了图文并茂的 详细介绍。《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体系构成完整,分类规范,内容编排 兼顾科学性、实用性及观赏性;《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内涵丰富,文字 简明精炼,图片精美珍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实 用价值,对我国原生观赏鱼的研究、资源保护及合理 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既适用于作为鱼类学、生物学、生态学、水 产学等方面教学科研专业人员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 观赏鱼爱好者、研发人员等的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中国原生观赏鱼概述
一、中国原生观赏鱼的选择标准
二、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形态特征
三、中国原生观赏鱼的生物学特性
四、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分类依据
五、中国原生观赏鱼的资源状况
六、中国原生观赏鱼的保护与利用

鲟科Acipenseridae
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2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胭脂鱼科 Catostomidae
3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鲤科 Cyprinidae
4 金线(Danio chrysotaeniatus)
5 丽色低线(Barilius pulchellus)
6 长嘴(Raiamas guttatus)
7 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
8 屏东须(Candidia pingtungens)
9 异(Parazacco spilurus)
10 宽鳍(Zacco platypus)
11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12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13 拉氏(Phoxinus lagowskii)
14 真(Phoxinus phoxinus)
15 高体(Rhodeus ocellatus)
16 彩石(Rhodeus lighti)
17 方氏(Rhodeus fangi)
18 大鳍(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19 峨眉(Acheilognathus omeiensis)
20 越南(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21 无须(Acheilognathus gracilis)
22 革条副(Paracheilognathus himantegus)
23 彩副(Paracheilognathus imberbis)
24 条纹小(Puntius semifascolata)
25 疏斑小(Puntius paucimaculatus)
26 异斑小(Puntius ticto)
27 光倒刺(Spinibarbus hollandi)
28 鸭嘴金线(Sinocyclocheilus anatirostris)
29 滇池金线(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30 犀角金线( Sinocyclocheilus rhinocerous)
31 裂峡(Hampala macrolepidota)
32 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
33 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
34 云南光唇鱼( 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
35 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
36 虹彩光唇鱼(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
37 吉首光唇鱼(Acrossocheilus jishouensis)
38 直口鲮(Rectoris posehensis)
39 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
40 东方墨头鱼(Garra orientalis)
41 云南盘(Discogobio yunnanensis)
42 花(Hemibarbus maculatus)
43 扁吻(Pungtungia herzi)
44 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
45 平口(Ladislavia taczanowskii)
46 华(Saroocheilichthys sinensis)
47 小(Saroocheilichthys parvus)
48 黑鳍(Saro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49 川西( Saroocheilichthys dividi)
50 江西(Saroocheilichthys kiangsiensis)
51 片唇(Platysmacheilus exiguus)
52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53 建德小鳔 (Microphysogobio tafangensis)
54 似(Pseudogobio vaillanti)
55 蛇(Saurogobio dabryi)
56 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57 厚唇裸重唇鱼 (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
58 南方鳅(Gobiobotia meridionalis)
59 董氏鳅(Gobiobotia tungi)

鳅科 Cobitidae
60 美丽小条鳅(Micronemacheilus pulcher)
61 丽纹云南鳅(Yunnanilus pulcherrimus)
62 黑体云南鳅(Yunnanilus niger)
63 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
64 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us)
65 短体副鳅(Paracobitis potanini)
66 南方南鳅(Schistura meridionalis)
67 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a)
68 戴氏南鳅(Schistura dabryi dabryi)
69 盈江条鳅(Nemacheilus yingjiangensis)
70 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
71 似鲶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
72 响水箐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shuingensis)
73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74 美丽沙鳅(Botia pulchra)
75 宽体沙鳅(Botia reevesae)
76 壮体沙鳅(Botia robusta)
77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
78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79 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
80 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
81 斑条花鳅(Cobitis laterimaculata)

平鳍鳅科 Homalopteridae
82 拟平鳅(Linparhomaloptera disparis)
83 海南原缨口鳅(Vanmanenia hainanensis)
84 浙江原缨口鳅 (Vanmanenia stenosoma chekianensis)
85 缨口鳅(Crossostoma davidi)
86 台湾缨口鳅(Crossostoma lacustre)
87 少鳞缨口鳅(Crossostoma paucisquama)
88 厚唇原吸鳅(Protomyzon pachychilus)
89 中华原吸鳅(Protomyzon sinensis)
90 方氏拟腹吸鳅 (Pseudogastromyzon fangi)
91 麦氏拟腹吸鳅 (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92 宽头拟腹吸鳅 (Pseudogastromyzon laticeps)
93 东陂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changtingensis tungpeiensis)
94 练江拟腹吸鳅 (Pseudogastromyzon lianjiangensis)
95 圆斑拟腹吸鳅 (Pseudogastromyzon cheni)
96 爬岩鳅(Beaufortia leveretti)
……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原生观赏鱼名录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前言/序言


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 前言 中国,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其中,隐匿于山川河流、湖泊池沼中的观赏鱼类,更是闪耀着生命独特的光辉。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或在清澈的水体中悠然游弋,或在繁茂的水草间穿梭嬉戏,为静谧的自然画卷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人们对观赏鱼的认知,大多集中在引进的外来品种,而我们自己国家拥有的丰富观赏鱼资源,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忽视。这些本土的精灵,它们在中国的生态环境中演化千年,适应着这片土地的气候与水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它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自然遗产。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份对中国原生观赏鱼的深切热爱,以及一份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图鉴,能够带领广大观赏鱼爱好者,以及所有热爱自然的朋友,深入了解那些曾经或正在我们身边游动的,属于中国的珍贵观赏鱼。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异域珍宝,而是触手可及的本土瑰宝,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珍惜。 本书的编写过程,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我们深入祖国的山林水泽,跋涉于江河湖海,与鱼类研究专家、野生动物摄影师、以及当地的渔民朋友们共同协作,力求为读者呈现最真实、最生动、最详尽的中国原生观赏鱼图景。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鱼类本身的美学价值,更着眼于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它们的栖息环境,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深知,知识的传播是保护的首要步骤。唯有更多人了解它们,才能激发更多人去爱护它们。本书的每一页,都凝聚着我们对中国原生观赏鱼的敬意与热爱,希望它能成为您手中一份珍贵的指南,引导您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奇妙的观赏鱼世界。 第一章:中国原生观赏鱼的魅力与价值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水域生态系统孕育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类多样性。在这众多鱼类之中,有一群特殊的居民,它们以其绚丽的色彩、奇特的形态以及悠然的生活姿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们便是中国原生观赏鱼。 1.1 独特的美学价值 中国原生观赏鱼的美,并非千篇一律。它们拥有着大自然赋予的各种色彩组合,从温润如玉的淡雅色调,到热情如火的鲜艳对比,无不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与张力。有的鱼体线条流畅,如同水中的墨迹,在光线下变幻出迷人的光泽;有的鱼身斑纹奇特,宛如天然的水墨画,每一笔都充满了艺术感;有的鱼鳍舒展,如同飘逸的丝带,在水中划出优雅的弧线。 例如,某些小型鲤科鱼类,体型圆润,鳞片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其体侧的条纹或斑点,犹如精心绘制的图案,令人爱不释手。而一些慈鲷科鱼类,则以其热带鱼般的鲜艳色彩而闻名,橙、红、蓝、绿等色彩在它们身上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活体彩绘。此外,许多原生淡水虾蟹,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鱼”,但其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形态,同样为观赏水族爱好者带来了别样的视觉享受,它们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原生观赏水族生物的内涵。 1.2 生态价值与科学意义 原生观赏鱼的存在,远不止于其观赏价值。它们是中国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草食性鱼类可以帮助控制水草的过度生长,维持水体环境的平衡;肉食性鱼类则有助于控制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防止其泛滥。它们的存在,是水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器。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原生观赏鱼是研究鱼类演化、地理分布、繁殖行为以及生态适应性的宝贵对象。深入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水域的生态系统,并为野生鱼类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对某些小型鱼类繁殖习性的研究,可能会揭示出独特的育幼策略,为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灵感。 1.3 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的形象常常与富足、年年有余等美好寓意联系在一起。许多原生观赏鱼,如金鱼的祖先——原生鲫鱼,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连接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符号。 不同地域的原生观赏鱼,也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生长在南方温热水域的鱼类,可能体色更加鲜艳,形态也更加奇特;而生活在北方寒冷水域的鱼类,则可能具备更强的耐寒能力,体色也可能相对内敛。这些地域性的差异,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生物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使得中国原生观赏鱼的研究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1.4 经济与社会价值 随着观赏鱼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原生观赏鱼也逐渐展现出其经济价值。一些珍稀或具有独特观赏性的原生品种,一旦被发掘和推广,便能吸引国内外收藏家和爱好者的目光,形成具有潜力的产业。这不仅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还能够带动相关的养殖、技术研发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广和普及中国原生观赏鱼,能够提高公众对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当人们亲身感受到这些本土生命的美丽与独特时,便会更加珍视它们,从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这种社会价值,是任何经济效益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章:图鉴收录原则与编撰说明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中国原生观赏鱼信息平台。在图鉴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观赏性: 2.1 收录范围与筛选标准 本书重点收录在中国境内自然分布,且具备较高观赏价值的淡水鱼类。观赏价值的定义是多维度的,包括但不限于: 色彩鲜艳度: 鱼体颜色丰富、对比度高,或具有独特的金属光泽、荧光效果等。 形态独特性: 鱼体形态奇特,如体型、鳍形、头部特征等具有辨识度和观赏性。 生活习性趣味性: 鱼类行为具有观赏性,如独特的游动方式、繁殖行为、社交互动等。 稀有性与地域代表性: 某些在特定区域发现,数量稀少,或具有强烈地域代表性的物种。 我们在筛选过程中,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优先选择那些经过初步研究,具有稳定观赏群体,且人工繁殖技术相对成熟的物种。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可能被大众忽视,但具有巨大观赏潜力的“潜力股”。 2.2 内容构成要素 对于每一收录的鱼种,本书将提供以下详细信息: 中文名与学名: 提供规范的中文名以及标准的拉丁文学名,便于查阅和学术交流。 俗名与别名: 收集各地区流传的俗名和别名,增加内容的丰富度和实用性。 形态特征描述: 详细描述鱼体的体型、颜色、花纹、鳍式、口部特征、眼睛大小等关键辨识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专业术语的解释。 地理分布: 准确标注该鱼种在中国境内的自然分布区域,包括具体的省份、流域、水系等。 栖息环境: 描述其在自然界中的生活环境,如水体类型(河流、湖泊、溪流、池塘)、水质要求(清澈度、pH值、硬度)、水流速度、底质类型(沙底、石底、泥底)、植被覆盖等。 生活习性: 介绍其食性(肉食、杂食、植食)、活动水层、昼夜活动规律、社交行为(群居、独居、领域性)、繁殖习性(产卵方式、亲鱼护幼行为)等。 观赏价值与饲养要点: 评估其观赏潜力,并提供初步的家庭水族箱饲养建议,包括水族箱尺寸、水温、水质、饲料、混养禁忌等。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饲养建议仅为初步指导,具体饲养需参考更专业的饲养手册,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保护现状与建议: 简要介绍该物种的保护级别(如IUCN红色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以及面临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例如不鼓励随意捕捉野生个体,鼓励支持人工繁殖等。 高清彩色照片: 配备高质量、多角度的实物照片,清晰展示鱼体的外观特征、色彩表现及生命活力。照片力求真实反映鱼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形态与色彩。 2.3 编撰团队与资料来源 本书的编撰团队汇聚了鱼类学专家、水族爱好者、野生动物摄影师、以及在相关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我们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权威的鱼类学专著、学术论文、博物馆馆藏标本、以及实地考察记录。同时,我们也积极与各地水产科研机构、自然保护区、以及资深鱼类收藏家保持紧密联系,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最新信息。 2.4 图鉴使用说明 按科属或地域分类: 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和对比,本书可能按照鱼类的科属进行分类,或者根据其地域分布特点进行划分。具体的分类方式将在目录页中明确标示。 查阅方法: 读者可以通过目录页查找感兴趣的鱼种,或利用索引页根据中文名、学名进行快速定位。 信息补充与反馈: 任何物种的科学研究都在不断发展,本书的信息难免存在滞后或不完善之处。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错误或有益的补充信息,能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在未来的修订中加以完善。 保护意识的培养: 在欣赏这些美丽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本书不提倡过度捕捉野生鱼类,鼓励通过合法的、可持续的途径获取观赏鱼。 第三章:中国原生观赏鱼图鉴(示例性章节,具体内容将根据实际收录鱼种详述) (本章节为示例,实际书中将包含详细的图文介绍,此处仅为示意性内容框架) 3.1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 鲤科 (Cyprinidae) 3.1.1 某种小型原生鲤科鱼类(例如,假设为“中华金丝草鱼”) 中文名: 中华金丝草鱼 学名: Sinocanis auratus (虚构学名) 俗名/别名: 金边草鱼、细鳞鱼 形态特征描述: 体型侧扁,略长,体长通常在5-8厘米之间。体侧鳞片细小,呈金黄色,在光线下闪烁迷人的金属光泽,尤其在腹部和侧线下方的鳞片最为明显。头部较小,口端位,唇较薄。背鳍和臀鳍的鳍条细长,边缘略带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等长。整体颜色以淡金黄为主,背部略带橄榄绿色。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的中上游水系,如四川、重庆、湖北的部分地区。偏好水流较缓的支流、溪潭以及植被茂盛的浅水区域。 栖息环境: 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溶氧量高的水体中。通常栖息在水草丛生、底床为砂石或腐殖质的环境。对水温适应范围较广,但最适生长水温为18-25℃。 生活习性: 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水体中的小型藻类、水草嫩芽、以及小型水生昆虫为食。性情温和,通常成小群体活动,游动较为活跃,尤其在清晨和傍晚。繁殖期通常在每年的春夏季节,会选择水草茂密处产卵,亲鱼无明显护幼行为。 观赏价值与饲养要点: 因其闪亮的金黄色鳞片和优美的体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作为小型水族箱的主角或配角。适合饲养在20升以上的水族箱,提供丰富的植被,模拟其自然生长环境。水温保持在18-26℃,弱酸性至中性水质(pH 6.5-7.5),并保证良好的水流和充足的氧气。可喂食人工饲料、煮熟的蔬菜碎、以及小型活体饵料。不宜与攻击性强的鱼类混养。 保护现状与建议: 目前该物种在部分栖息地数量尚可,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其野生种群面临一定威胁。建议通过人工繁殖来满足观赏鱼市场需求,减少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照片: (此处将配以高清彩色照片,展示鱼体正面、侧面、及群体活动的照片) 3.2 (其他鱼种的详细介绍,将根据实际收录情况,例如: 原生斗鱼、原生鳉鱼、原生灯科鱼、以及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鳅科、鲿科鱼类等) 尾声 翻开本书的最后一页,我们希望您心中已涌起一股对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全新认识和深深的喜爱。这本图鉴,仅仅是中国本土观赏鱼世界的冰山一角。我们相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珍贵的生命等待着被发现、被了解、被珍视。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愿本书的问世,能够点燃更多人对中国原生观赏鱼的热情,激发大家参与到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行列中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这些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本土精灵,让它们的歌声在祖国的山川湖海中永远回响,也让这份自然馈赠的美丽,得以代代相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实在太有感染力了,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科普读物那种干巴巴的、只有数据罗列的窠臼。作者显然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记录这些水下的生灵的,行文间充满了对本土生态系统微妙平衡的深刻理解。读起来,你会觉得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正陪着你一起,在长江的支流边、在西南的山涧里,耐心地为你揭开每一个物种隐藏的生存哲学。那些对于鱼类栖息地环境的描述,比如水流的速度、底质的构成、光照的变化,都写得极为细致和生动,让人不仅仅是“认识”了这些鱼,更是“理解”了它们为何是今天这个样子。这种将生物学知识与地理人文观察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会对我们脚下的土地抱持一份全新的敬畏之心。对于那些渴望深度体验自然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心灵旅程。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从封面到内页,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纸张的选择上,那种微微带点纹理的哑光纸,触感温润而不失质感,即便是翻阅多年也不会轻易泛黄。特别是那些全彩的插图,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仿佛能触摸到鱼鳞上的微光和水波的涟漪。排版上,文字与图片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极大地提升了视觉的冲击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设计物种信息卡片时所采用的简约风格,用最少的文字概括了最重要的特征,但在美学上却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于一个常年在书店里流连于自然科普类书籍的爱好者来说,很少有书籍能在“工具书的严谨”和“艺术品的精致”之间找到如此完美的平衡点。拿到这本书,你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重量,而是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件可以常置于案头的精美工艺品,每次不经意地瞥见,都能从中汲取到一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

评价三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信息检索效率上的卓越表现。作为一本工具书,实用性是检验其价值的硬指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索引系统的构建非常人性化,无论是按照科属、体色特征还是地理分布,都能迅速定位到目标物种,查阅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滞涩感。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关键信息点的提取上把握得非常精准,比如对于那些极易混淆的近缘种,往往通过侧重于一两个最显著的形态差异进行对比说明,既避免了冗长的形态学描述,又确保了鉴定的准确性。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注,使得它在野外考察或水族箱管理中,能够成为一个可靠且高效的助手,而不是一个让人感到笨拙的参考资料。它的设计理念明显是服务于“行动”,而不是仅仅服务于“阅读”,这一点在现代的专业参考书中实属不易。

评分

评价五 从装帧的耐用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长期使用而准备的。我注意到书脊采用了特殊的胶装工艺,即使反复摊开到最中间的那几页,也完全没有出现页脚松脱的迹象,这对于需要频繁在野外或实验室环境中使用的书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而且,这本书的尺寸控制得非常得当,它足够大,以保证插图的细节能清晰呈现,但又没有大到让人无法单手持握。书本的重量适中,携带起来并不会成为负担,这使得它在田野调查时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很多精美的图鉴往往因为过分追求华丽而牺牲了便携性,最终沦为书架上的摆设,但这本图鉴显然设计者考虑到了“使用场景”。这种对物理媒介实用性的坚持,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读者实际需求的尊重,它不仅是一次信息输出,更是一次耐用工具的交付。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在科学性和趣味性之间的拿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通常情况下,要做到学术上的严谨,往往会牺牲掉阅读的流畅性,但这本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陷阱。一方面,物种的命名和分类依据都遵循了最新的学术共识,这一点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生态行为或遗传特征时,作者会采用非常巧妙的比喻或者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化小知识作为引子,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对于某种具有复杂求偶舞蹈的鱼类,配上的旁注往往能引人入胜地探讨其背后的进化压力,让人在获取硬核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思考的乐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无论是资深的淡水生物学家,还是刚刚对水族世界产生好奇的高中生,都能从中获得足够的价值和乐趣,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普及与深化。

评分

还没用,先好评吧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还好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值得收藏值!

评分

还没用,先好评吧

评分

印刷精美,鱼类大千世界开拓视野

评分

印刷精美,鱼类大千世界开拓视野

评分

多快好省

评分

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