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園

品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從周 著
圖書標籤:
  • 園藝
  • 植物
  • 生活
  • 傢居
  • 園林
  • 綠植
  • 花卉
  • 休閑
  • 自然
  • 美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99879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164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1
字數:2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中獨步一支、不可忽視的東方藝術形態,孕育自古老東方數韆年自然地理、人文宗教、藝術哲學等門類,以一種立體而頗為完整的形式全麵地錶現瞭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故而陳從周說:“東方文化當於園林求之。”如何品園、遊園、察園、論園、築園、構園?20世紀80年代前後,同濟大學著名教授陳從周撰寫《說園》等數篇經典園林品賞散文,在國內外園林學術界及普通讀者圈廣泛流傳,備受贊譽。

  中國古典園林嚮來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為緻高藝術境界,崇尚“妙造自然”,陳從周對造園理論、立意、組景、疊山理水、建築栽植諸方麵皆有獨到精闢之見解。在文學、繪畫方麵的特長,使陳從周在園林的研究方麵獨具慧眼,他的園林著作以散文的優美代替瞭枯燥的說理,解決瞭中國古典園林的“語法”構架(梁思成語),形成瞭關於中國古典園林的獨特的闡釋語法,因而他的貢獻不僅是技法上的,更是美學上的。

內容簡介

  中國園林作為世界園林中獨步一支、不可忽視的東方藝術形態,孕育自古老東方數韆年自然地理、人文宗教、藝術哲學等門類,以一種立體而頗為完整的形式全麵地錶現瞭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故而陳從周說:“東方文化當於園林求之。”如何品園、遊園、察園、論園、築園、構園?《品園》從《陳從周全集》13冊中挑選齣所有關於園林品賞的經典篇目,以饗讀者。《品園》一書,是從園林理論與園林史入手品園的*佳讀本,是園林文化愛好者的必讀經典。

作者簡介

  陳從周,原名鬱文,晚年彆號梓翁。原籍紹興,生於杭州。之江大學文學學士、同濟大學建築係教授。陳從周先生是我國園林文化大傢,也是散文傢,他對中國古代園林的保護與發展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建築大師貝聿銘說,他是“一代園林藝術宗師”。

  陳從周先生不僅對於古建築、古園林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還參與瞭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瞭豫園東部、龍華塔、寜波天一閣、如皋水繪園,設計建造瞭雲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築,並把蘇州網師園以“明軒”的形式移建到瞭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嚮世界之現代第*人。

精彩書評


目錄

001說園

008續說園

014 說園(三)

021說園(四)

027說園(五)

032有法無式格自高

041 園林清議

045貧女巧梳頭——談中國園林

048中國詩文與中國園林藝術

051明清園林的社會背景與市民生活

054 蘇州園林初步分析

088 常熟園林

092揚州園林

117園日涉以成趣

121 悠然把酒對西山 頤和園

124 移天縮地在君懷 避暑山莊

128 彆有纏綿水石間 十笏園

130 綠楊宜作兩傢春 拙政園

133 小有亭颱亦耐看 網師園

137 庭院深深深幾許 留園

140 蘇州環秀山莊

145 蘇州滄浪亭

149 怡園與耦園

153 同裏退思園

156 西湖園林風格漫談

161 瘦西湖漫談

166 揚州片石山房———石濤疊山作品

171 泰州喬園

176 上海的豫園與內園

181 嘉定鞦霞圃和海寜安瀾園

187 此園浙中數第一———記海鹽綺園

189 恭王府與大觀園

193 怡園圖

197 隨園圖

202 小隱名園幾日閑———兼談園林的散與聚

206 園史偶拾

211 江南園林疊石所本乃皖南山水

212 園林與山水畫

214 春遊季節談園林欣賞

218 園以景勝

220村居與園林

223建築中的“藉景”問題

229園林分南北 景物各韆鞦

231談談色彩

233鬢影衣香

235豫園顧麯

238以園解麯 以麯悟園

240顧麯名園中———豫園古戲颱觀昆劇

242說“屏”

244說“簾”

246說“影”

249園林與花木搭配相得益彰

251天意憐幽草

254蕉葉鍾情

257說蘭

259說竹


精彩書摘

  風花雪月,客觀存在,構圖者能招之即來,聽我驅使,則境界自齣。蘇州網師園,有亭名“月到風來”,臨池西嚮,有粉牆若屏,正擷此景精華,風月為我所有矣。西湖三潭印月,如無潭則景不存,謂之點景。畫龍點睛,破壁而齣,其理自同。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藉之以題辭,辭齣而景生。《紅樓夢》“大觀園試纔題對額”一迴(第十七迴),描寫大觀園工程告竣,各處亭颱樓閣要題對額,說:“若大景緻,若乾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由此可見題辭是起“點景”之作用。題辭必須流連光景,細心揣摩,謂之“尋景”。清人江弢叔有詩雲:“我要尋詩定是癡,詩來尋我卻難辭;今朝又被詩尋著,滿眼溪山獨去時。”“尋景”達到這一境界,題辭纔顯神來之筆。

  我國古代造園,大都以建築物開路。私傢園林,必先造花廳,然後布置樹石,往往邊築邊拆,邊拆邊改,翻工多次,而後妥帖。瀋元祿記猗園謂:“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蓋園以建築為主,樹石為輔,樹石為建築之聯綴物也。今則不然,往往先鑿池鋪路,主體建築反落其後,一園未成,輒動萬金,而遊人尚無棲身之處,主次倒置,遂成空園。至於綠化,有些園林、風景區、名勝古跡,砍老木、栽新樹,儼若苗圃,美其名為“以園養園”,亦悖常理。

  園既有“尋景”,又有“引景”。何謂“引景”?即點景引人。西湖雷峰塔圮後,南山之景全虛。景有情則顯,情之源來於人。“芳草有情,斜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無樓便無人,無人即無情,無情亦無景,此景關鍵在樓。證此可見建築物之於園林及風景區的重要性瞭。

  前人安排景色,皆有設想,其與具體環境不能分隔,始有獨到之筆。西湖滿覺隴一徑通幽,數峰環抱,故配以桂叢,香溢不散,而泉淙淙,山氣霏霏,花滋而馥鬱,宜其鞦日賞桂,遊人信步盤桓,流連忘返。聞今已開公路,寬道揚塵,此景頓敗。至於小園植樹,其具芬芳者,皆宜圍牆。而芭蕉分翠,忌風碎葉,故栽於牆根屋角;牡丹香花,嚮陽斯盛,須植於主廳之南。此說明植物種植,有藏有露之彆。

  盆栽之妙在小中見大。“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乃見巧思。今則越放越大,無異置大象於金絲鳥籠。盆栽三要:一本,二盆,三架,缺一不可。宜靜觀,須孤賞。

  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以有限麵積,造無限空間,故“空靈”二字,為造園之要諦。花木重姿態,山石貴丘壑,以少勝多,須概括、提煉。曾記一戲颱聯:“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演劇如此,造園亦然。

  白皮鬆獨步中國園林,因其體形鬆秀,株乾古拙,雖少年已是成人之概。楊柳亦宜裝點園林,古人詩詞中屢見不鮮,且有以萬柳名園者。但江南園林則罕見之,因柳宜瀕水,植之宜三五成行,葉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緻,一般小園,不能相稱。而北國園林,麵積較大,高柳侵雲,長條拂水,柔情萬韆,彆饒風姿,為園林生色不少。故具體事物必具體分析,不能強求一律。有謂南方園林不植楊柳,因蒲柳早衰,為不吉之兆。果若是,則拙政園何來“柳蔭路麯”一景呢?

  風景區樹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鬆而論,有天目山鬆、黃山鬆、泰山鬆等,因地製宜,以標識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園林傢,以“洋為中用”來美化祖國河山,用心極苦。即以雪鬆而論,幾如藥中之有青黴素,可治百病,全國園林幾將遍植。“白門(南京)楊柳可藏鴉”,“綠楊城郭是揚州”,今皆柳老不飛絮,戶戶有雪鬆瞭。泰山原以泰山鬆獨步天下,今在岱廟中也種上雪鬆,古建築居然西裝革履,無以名之,名之曰“不倫不類”。

  園林中亭颱樓閣,山石水池,其布局亦各有地方風格,差異特甚。舊時嶺南園林,每周以樓,高樹深池,陰翳生涼,水殿風來,溽暑頓消,而竹影蘭香,時盈客袖,此唯嶺南園林得之,故能與他處園林分庭抗衡。

  園林中求色,不能以實求之。北國園林,以翠鬆硃廊襯以藍天白雲,以有色勝。江南園林,小閣臨流,粉牆低椏,得萬韆形象之變。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無色,而色最豐。色中求色,不如無色中求色。故園林當於無景處求景,無聲處求聲,動中求動,不如靜中求動。景中有景,園林之大鏡、大池也,皆於無景中得之。

  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落葉樹能見四季,常綠樹能守歲寒,北國早寒,故多植鬆柏。

  石無定形,山有定法。所謂法者,脈絡氣勢之謂,與畫理一也。詩有律而詩亡,詞有譜而詞衰,漢魏古風、北宋小令,其卓絕處不能以格律繩之者。至於學究詠詩,經生填詞,瞭無性靈,遑論境界。造園之道,消息相通。

  假山平處見高低,直中求麯摺,大處著眼,小處入手。黃石山起腳易,收頂難;湖石山起腳難,收頂易。黃石山要渾厚中見空靈,湖石山要空靈中寓渾厚。簡言之,黃石山失之少變化,湖石山失之太瑣碎。石形、石質、石紋、石理,皆有不同,不能一律視之,中存辯證之理。疊黃石山能做到麵麵有情,多轉摺;疊湖石山能達到宛轉多姿,少做作,此難能者。

  疊石重拙難,竪古樸之峰尤難,森嚴石壁更非易緻。而石磯、石坡、石磴、石步,正如雲林小品,其不經意處,亦即全神最貫注處,非用極大心思,反復推敲,對全景作徹底之分析解剖,然後以輕靈之筆,隨意著墨,正如頰上三毛,全神飛動。不經意之處,要格外經意。明代假山,其厚重處,耐人尋味者正在此。清代同光時期假山,欲以巧取勝,反趨縴弱,實則巧奪天工之假山,未有不從重拙中來。黃石之美在於重拙,自然之理也。沒有質性,必無佳構。

  ……

  晉陶潛(淵明)《桃花源記》:“中無雜樹,芳草鮮美。”此亦風景區花樹栽植之卓見,匠心獨具。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同為韆古絕唱,前者說明桃花宜群植遠觀,綠茵襯繁花,其景自齣。而後者暗示“藉景”。雖不言造園,而理自存。

  看山如玩冊頁,遊山如展手捲,一在景之突齣,一在景之聯續。所謂靜動不同,情趣因異,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謂“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何以得之,有賴於題詠,故畫不加題顯俗,景無摩崖(或匾對)難明,文與藝未能分割也。“雲無心以齣岫,鳥倦飛而知還。”景之外兼及動態聲響。餘小遊揚州瘦西湖,捨舟登岸,止於小金山“月觀”,信動觀以賞月,賴靜觀以小休,蘭香竹影,鳥語槳聲,而一抹夕陽斜照窗欞,香、影、光、聲相交織,靜中見動,動中寓靜,極辯證之理於造園覽景之中。

  園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無意得之者,尤以私傢小園,地甚局促,往往於無可奈何之處,而以無可奈何之筆化險為夷,終挽全局。蘇州留園之“華步小築”一角,用磚砌地穴門洞,分隔成狹長小徑,得“庭院深深深幾許”之趣。

  今不能證古,洋不能證中,古今中外自成體係,決不容藉屍還魂,不明當時建築之功能與設計者之主導思想,以今人之見強與古人相閤,謬矣。試觀蘇州網師園之東牆下,備僕從齣入留此便道,如住宅之設“避弄”。與其對麵之徑山遊廊,具極明顯之對比,所謂“徑莫便於捷,而又莫妙於迂”可證。因此,評園必究園史,更須熟悉當時之生活,方言之成理。園有一定之觀賞路綫,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轉閤,手捲之有引首、捲本、拖尾,有其不可顛倒之整體性。今蘇州拙政園入口處為東部邊門,網師園入口處為北部後門,大悖常理。記得《義山雜纂》列人間煞風景事有:“鬆下喝道。看花淚下。苔上鋪席。花下曬褌。遊春載重。石筍係馬。月下把火。背山起樓。果園種菜。花架下養雞鴨”等等。今餘為之增補一條曰:“開後門以延遊客。”質諸園林管理者以為如何?至於蘇州以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號稱”宋元明清四大名園。留園與拙政園同建於明而同重修於清者,何分列於兩代,此又令人不解者。餘謂以靜觀者為主之網師園,動觀為主之拙政園,蒼古之滄浪亭,華瞻之留園,閤稱蘇州四大名園,則予遊者以易領會園林特徵也。

  ……

前言/序言


品園: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禮贊 《品園》並非一本講述美食烹飪的著作,亦非描繪園林景緻的畫冊。它是一麯獻給生命、時間與記憶的宏大交響,一次深入探索個體存在與宇宙宏觀之間微妙聯係的哲思之旅。書中,作者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深邃的筆觸,編織齣一幅幅引人入勝的畫捲,將我們帶入一個超越現實的時空維度,去品味生命的真諦,去感悟存在的重量。 第一樂章:初識——微觀世界裏的宇宙迴響 故事的開端,或許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瞬間切入。作者並不急於描繪波瀾壯闊的史詩,而是將焦點凝聚在最細微之處。也許是一粒塵埃在陽光下舞蹈的軌跡,一株野草在石縫中頑強生長的韌性,亦或是一滴雨水滴落時激起的漣漪。在作者的筆下,這些平凡的景象不再是匆匆掠過的背景,而是蘊含著宇宙最原始律動的細胞。 他會細緻地剖析一滴水的形成過程,從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到隨風飄蕩,最終匯入江河湖海的漫長旅程。這趟旅程,不僅僅是物理化學的法則在起作用,更是時間在無形中雕刻生命的縮影。一滴水,承載著風的低語,雲的變幻,大地的滋養,以及它最終融入整體的宿命。作者會讓我們看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也與整個宇宙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它的每一次形態變化,都是宇宙宏大敘事中的一個音符。 又或許,他會聚焦於一種微生物的生存狀態。在肉眼不可見的尺度裏,它們如何繁衍,如何競爭,如何演化。在作者的觀察下,這些微小的生命個體,展現齣驚人的復雜性和內在的秩序。它們遵循著自己的生存法則,經曆著生命的誕生、成長、衰亡。這種微觀生命體的存在,映射著宏觀世界裏無數生命的輪迴,提醒我們,生命的本質並非在於體量的大小,而在於其內在的驅動力和對存在的堅持。 通過這些微觀的切入點,《品園》巧妙地揭示瞭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宇宙萬物,無論大小,皆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並且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和諧而又動態的整體。讀者在閱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將目光從宏觀轉嚮微觀,在細緻入微的描寫中,感受到一種宏大而又親切的生命律動。 第二樂章:生長——時間河流中的生命印記 當我們將視野從微觀世界拉迴到更廣闊的生命層麵,便會觸及“生長”的主題。《品園》並沒有將生長簡單地理解為生物學上的發育過程,而是將其視為一種貫穿於存在始終的動態力量。它包含瞭生命從萌芽到繁盛,再到衰敗,最終迴歸本源的完整循環。 作者可能會描繪一棵古樹的生命曆程。從一顆不起眼的種子,曆經風雨的洗禮,陽光的照耀,土壤的滋養,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庇護一方生靈。這棵樹的每一道年輪,都記錄著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它伸展的枝丫,承載著無數生命的寄托。它經曆的乾旱與豐饒,平靜與風暴,都如同生命的長河中一個個不可磨滅的印記。 又或者,他會講述一個傢庭幾代人的故事。祖輩的辛勤耕耘,父輩的開疆拓土,子女的繼承與發展。每一個個體,都在時間的河流中留下自己的足跡。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犧牲,他們的愛與傳承,共同構成瞭這個傢族生命的脈絡。這種傢族式的傳承,是生命在時間維度上的延續,是對個體有限生命的超越。 《品園》在這裏強調的是,生命並非孤立存在的點,而是時間長河中不斷流淌的河流。每一個生命都是這條河流中的一個浪花,它的齣現與消失,都隻是整體的一部分。而“生長”,就是生命在這條河流中留下的痕跡,是它存在的證明,也是它對未來世代的貢獻。這種對生長的描繪,充滿瞭敬畏與贊美,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樂章:交織——個體命運與宇宙脈動的共振 《品園》進一步深入,探討的是個體生命與宇宙宏大脈動之間的深刻聯係。它認為,我們每一個微小的存在,並非是孤懸於宇宙之外的個體,而是與整個宇宙能量場相互連接,相互影響。 作者可能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星辰的軌跡與人類命運的暗閤。當遙遠的星係發生超新星爆發,那股強大的能量是否會以某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傳遞到地球,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感波動,甚至思維模式?當月亮的陰晴圓缺影響著潮汐的漲落,是否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內在的節奏? 他或許會講述一些充滿哲思的個體故事。一個藝術傢在創作時,是否能捕捉到宇宙深處的迴響,並將之轉化為觸動人心的藝術作品?一個科學傢在探索宇宙奧秘時,是否能感受到與宇宙本體的某種連接,從而獲得靈感的火花?這些故事,都指嚮一個共同的結論:個體生命與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超越時空的共振,我們的意識、情感、甚至潛意識,都可能與宇宙的宏大脈動産生呼應。 《品園》在此處所呈現的,是一種“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它鼓勵我們跳齣狹隘的自我中心,去感受作為宇宙一部分的宏大與渺小。它讓我們明白,每一個生命,無論多麼平凡,都承載著宇宙的能量,都參與著宇宙的演化。我們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源,感受到的陽光,都源自於宇宙深處的饋贈。這種交織,是一種生命的自覺,是一種對存在本源的追尋。 第四樂章:迴響——記憶的漣漪與存在的永恒 當生命的旅程走嚮終點,我們是否就此消亡?《品園》以一種溫暖而充滿希望的視角,探討瞭“迴響”的主題。它認為,生命的結束並非是徹底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通過記憶和傳承,在時間的長河中留下持久的迴響。 作者可能會描繪一個老人臨終前的迴憶。他的一生,如同電影般在腦海中閃過。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成功與失敗,都化作瞭心中最寶貴的財富。他的生命,雖然即將走到盡頭,但他的故事、他的經驗、他的愛,都將通過親人的迴憶,通過他留下的文字或作品,繼續存在。 又或者,他會講述一個古老文明的遺跡。那些早已消失的生靈,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創造,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那些古老的建築、那些流傳下來的歌謠,都是他們生命存在過的證明,也是他們留給後世最珍貴的禮物。他們的迴響,穿越瞭漫長的歲月,觸動著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品園》在這裏強調的是,記憶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每一個生命,即使短暫,也會在彆人的記憶中,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這種“迴響”,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種形式,是它對宇宙做齣的貢獻。它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短暫的體驗,更在於它所能留下的深刻印記。 尾聲:品味——存在的無限可能 《品園》的終章,並非是簡單的總結,而是一次對生命、時間、記憶以及宇宙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層“品味”。它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閱讀之後,去主動思考,去感受,去體會。 “品園”,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邀請——邀請讀者走進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園子”,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在這個園子裏,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每一粒種子,都承載著生命的奧秘。作者帶領我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品味”這些生命的形態,去理解它們在時間河流中的流轉,去感受它們與宇宙的共振。 《品園》試圖喚醒的是我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它提醒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記停下腳步,去觀察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不要忘記去感受那些微弱但卻真實存在的生命律動;不要忘記去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與宇宙之間的深刻聯係。 這本書,是一次對存在本身的緻敬。它沒有提供具體的生存指南,也沒有預設固定的價值體係。它所給予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認知,一種對生命無限可能的探索。通過《品園》,讀者或許能發現,原來生命的意義,並不在於追求物質的豐裕,而在於對存在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體驗;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其深度和廣度;生命的永恒,不在於個體的不朽,而在於它所能留下的,穿越時空的,不滅的迴響。 《品園》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是一次靈魂的升華。它不是一本可以速讀的書,而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味”的書。它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誘,引導讀者在生命的園林中,靜心觀察,細緻品味,最終,或許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寜靜。

用戶評價

評分

《品園》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寜靜的午後,獨自一人漫步在一座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庭院之中。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並非平鋪直敘,而是更像是在引導讀者去感受,去體會。書中對於“意境”的營造,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單單是描述眼前的景緻,更是通過文字,將讀者帶入一種特定的心境。我仿佛能聽到微風拂過竹林的沙沙聲,能聞到雨後泥土的清新氣息,甚至能感受到那份隱藏在山水之間的禪意。這種意境的傳遞,需要作者極高的藝術功力和對生活深刻的理解。《品園》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品味”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源自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留白”的運用,恰到好處的敘述,為讀者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構建屬於自己的“品園”。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充滿瞭生命力,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

翻開《品園》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心打造的世外桃源,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著迷的細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畫麵感,將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能夠清晰地感知到“品園”的靈魂所在。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時間”的獨特解讀。它沒有簡單地羅列齣曆史事件或年代,而是通過園中一草一木的生長、一景一物的變遷,來展現歲月的流轉和生命的痕跡。這種對時間的感知,不同於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充滿瞭溫度和故事。書中對於“器物”的描寫也極為精彩,那些古樸的擺件,陳舊的書籍,甚至是茶杯的紋理,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情感。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物品,而是承載著曆史、承載著人的故事,成為瞭“品園”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優美的文字,試圖從中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細節的尊重。這種閱讀,與其說是獲取信息,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和靈魂的滋養。

評分

《品園》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驚喜。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透的書,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體味,纔能領略其精髓。我非常喜歡作者在敘述中融入的“故事性”。它不是簡單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將那些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也更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人情味”的刻畫。無論是園丁的辛勤勞作,還是訪客的歡聲笑語,都被細膩地描繪齣來,讓整個“品園”充滿瞭生機和溫度。它讓我意識到,一個真正美好的“品園”,不僅僅在於景色的優美,更在於其中流動的人情和生活的氣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品味”的含義,它不再是簡單的物質追求,而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內心的關照,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仿佛這座“品園”永遠都有新的風景等待我去發現。

評分

讀完《品園》,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旅行。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到一個充滿詩意和哲思的世界。我被書中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探討所深深打動。作者沒有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去說教,而是以一種平等而尊重的姿態,去描繪人如何在自然中安頓身心,如何從自然中汲取力量。那些關於植物的細微變化,關於季節的輪迴交替,都被賦予瞭深刻的含義。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感官”的描寫印象深刻,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還包括聽覺、嗅覺、觸覺,甚至是味覺。這些感官的交織,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而豐富的“品園”形象。它讓我意識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隱藏在那些最細微、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這本書,教會我如何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去欣賞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如同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體會到其中的深邃。

評分

從書名《品園》猜想,這本書定然是關於某種精緻生活的描摹,或許是關於庭院的雅緻,亦或是對某種文化品味的深耕。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沉澱下來,細細品味的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能尋得一處能夠靜心安處的“園子”,無論是實體還是精神上的,都顯得尤為珍貴。《品園》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含蓄的美感,仿佛一扇門,輕輕推開,便能步入一個充滿驚喜和發現的世界。我設想,書中或許會講述園林的設計理念,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裏創造齣無限的意境,如何通過山石、水體、植物的巧妙搭配,營造齣四季皆有景的勝境。又或許,它會深入探討園林背後的哲學思想,古代文人墨客在園林中寄情山水,抒發胸臆的種種情懷。我特彆期待能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美學和生活態度的啓示,學習如何以一種更從容、更優雅的方式來對待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日常瑣碎掩蓋的美好,讓自己的內心也如同這座“品園”一般,充滿寜靜與詩意。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期待的畫麵。

評分

618京東活動買瞭超級多的書特彆好

評分

東西很好的,在京東買商品放心

評分

內容還是不錯的,可惜不是彩印,所以這本書的定價有點偏高瞭。

評分

陳從周先生大作,園林藝術方麵的力作

評分

書很好,快遞給力,購物滿意。

評分

陳從周說:“東方文化當於園林求之。”如何品園、遊園、察園、論園、築園、構園?20世紀80年代前後,同濟大學著名教授陳從周撰寫《說園》等數篇經典園林品賞散文,在國內外園林學術界及普通讀者圈廣泛流傳,備受贊譽。

評分

太好瞭,昨晚下單今天中午就收到瞭。這本書為什麼要另外加收六元?

評分

建築之美,文化之美

評分

剛開始看,對胃口,比梓翁說園好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