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园

品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从周 著
图书标签:
  • 园艺
  • 植物
  • 生活
  • 家居
  • 园林
  • 绿植
  • 花卉
  • 休闲
  • 自然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7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6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中独步一支、不可忽视的东方艺术形态,孕育自古老东方数千年自然地理、人文宗教、艺术哲学等门类,以一种立体而颇为完整的形式全面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故而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国内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中国古典园林向来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致高艺术境界,崇尚“妙造自然”,陈从周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叠山理水、建筑栽植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在文学、绘画方面的特长,使陈从周在园林的研究方面独具慧眼,他的园林著作以散文的优美代替了枯燥的说理,解决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语法”构架(梁思成语),形成了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的阐释语法,因而他的贡献不仅是技法上的,更是美学上的。

内容简介

  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中独步一支、不可忽视的东方艺术形态,孕育自古老东方数千年自然地理、人文宗教、艺术哲学等门类,以一种立体而颇为完整的形式全面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核心精神。故而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品园》从《陈从周全集》13册中挑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佳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作者简介

  陈从周,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翁。原籍绍兴,生于杭州。之江大学文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从周先生是我国园林文化大家,也是散文家,他对中国古代园林的保护与发展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他是“一代园林艺术宗师”。

  陈从周先生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了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设计建造了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人。

精彩书评


目录

001说园

008续说园

014 说园(三)

021说园(四)

027说园(五)

032有法无式格自高

041 园林清议

045贫女巧梳头——谈中国园林

048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051明清园林的社会背景与市民生活

054 苏州园林初步分析

088 常熟园林

092扬州园林

117园日涉以成趣

121 悠然把酒对西山 颐和园

124 移天缩地在君怀 避暑山庄

128 别有缠绵水石间 十笏园

130 绿杨宜作两家春 拙政园

133 小有亭台亦耐看 网师园

137 庭院深深深几许 留园

140 苏州环秀山庄

145 苏州沧浪亭

149 怡园与耦园

153 同里退思园

156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161 瘦西湖漫谈

166 扬州片石山房———石涛叠山作品

171 泰州乔园

176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181 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

187 此园浙中数第一———记海盐绮园

189 恭王府与大观园

193 怡园图

197 随园图

202 小隐名园几日闲———兼谈园林的散与聚

206 园史偶拾

211 江南园林叠石所本乃皖南山水

212 园林与山水画

214 春游季节谈园林欣赏

218 园以景胜

220村居与园林

223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229园林分南北 景物各千秋

231谈谈色彩

233鬓影衣香

235豫园顾曲

238以园解曲 以曲悟园

240顾曲名园中———豫园古戏台观昆剧

242说“屏”

244说“帘”

246说“影”

249园林与花木搭配相得益彰

251天意怜幽草

254蕉叶钟情

257说兰

259说竹


精彩书摘

  风花雪月,客观存在,构图者能招之即来,听我驱使,则境界自出。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临池西向,有粉墙若屏,正撷此景精华,风月为我所有矣。西湖三潭印月,如无潭则景不存,谓之点景。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第十七回),描写大观园工程告竣,各处亭台楼阁要题对额,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由此可见题辞是起“点景”之作用。题辞必须流连光景,细心揣摩,谓之“寻景”。清人江弢叔有诗云:“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寻景”达到这一境界,题辞才显神来之笔。

  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翻工多次,而后妥帖。沈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今则不然,往往先凿池铺路,主体建筑反落其后,一园未成,辄动万金,而游人尚无栖身之处,主次倒置,遂成空园。至于绿化,有些园林、风景区、名胜古迹,砍老木、栽新树,俨若苗圃,美其名为“以园养园”,亦悖常理。

  园既有“寻景”,又有“引景”。何谓“引景”?即点景引人。西湖雷峰塔圮后,南山之景全虚。景有情则显,情之源来于人。“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无楼便无人,无人即无情,无情亦无景,此景关键在楼。证此可见建筑物之于园林及风景区的重要性了。

  前人安排景色,皆有设想,其与具体环境不能分隔,始有独到之笔。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闻今已开公路,宽道扬尘,此景顿败。至于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分翠,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此说明植物种植,有藏有露之别。

  盆栽之妙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思。今则越放越大,无异置大象于金丝鸟笼。盆栽三要:一本,二盆,三架,缺一不可。宜静观,须孤赏。

  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之要谛。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以少胜多,须概括、提炼。曾记一戏台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演剧如此,造园亦然。

  白皮松独步中国园林,因其体形松秀,株干古拙,虽少年已是成人之概。杨柳亦宜装点园林,古人诗词中屡见不鲜,且有以万柳名园者。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较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故具体事物必具体分析,不能强求一律。有谓南方园林不植杨柳,因蒲柳早衰,为不吉之兆。果若是,则拙政园何来“柳荫路曲”一景呢?

  风景区树木,皆有其地方特色。即以松而论,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因地制宜,以标识各座名山的天然秀色。如今有不少“摩登”园林家,以“洋为中用”来美化祖国河山,用心极苦。即以雪松而论,几如药中之有青霉素,可治百病,全国园林几将遍植。“白门(南京)杨柳可藏鸦”,“绿杨城郭是扬州”,今皆柳老不飞絮,户户有雪松了。泰山原以泰山松独步天下,今在岱庙中也种上雪松,古建筑居然西装革履,无以名之,名之曰“不伦不类”。

  园林中亭台楼阁,山石水池,其布局亦各有地方风格,差异特甚。旧时岭南园林,每周以楼,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而竹影兰香,时盈客袖,此唯岭南园林得之,故能与他处园林分庭抗衡。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桠,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北国早寒,故多植松柏。

  石无定形,山有定法。所谓法者,脉络气势之谓,与画理一也。诗有律而诗亡,词有谱而词衰,汉魏古风、北宋小令,其卓绝处不能以格律绳之者。至于学究咏诗,经生填词,了无性灵,遑论境界。造园之道,消息相通。

  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黄石山起脚易,收顶难;湖石山起脚难,收顶易。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寓浑厚。简言之,黄石山失之少变化,湖石山失之太琐碎。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皆有不同,不能一律视之,中存辩证之理。叠黄石山能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叠湖石山能达到宛转多姿,少做作,此难能者。

  叠石重拙难,竖古朴之峰尤难,森严石壁更非易致。而石矶、石坡、石磴、石步,正如云林小品,其不经意处,亦即全神最贯注处,非用极大心思,反复推敲,对全景作彻底之分析解剖,然后以轻灵之笔,随意着墨,正如颊上三毛,全神飞动。不经意之处,要格外经意。明代假山,其厚重处,耐人寻味者正在此。清代同光时期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自然之理也。没有质性,必无佳构。

  ……

  晋陶潜(渊明)《桃花源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此亦风景区花树栽植之卓见,匠心独具。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同为千古绝唱,前者说明桃花宜群植远观,绿茵衬繁花,其景自出。而后者暗示“借景”。虽不言造园,而理自存。

  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要之必有我存在,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何以得之,有赖于题咏,故画不加题显俗,景无摩崖(或匾对)难明,文与艺未能分割也。“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之外兼及动态声响。余小游扬州瘦西湖,舍舟登岸,止于小金山“月观”,信动观以赏月,赖静观以小休,兰香竹影,鸟语桨声,而一抹夕阳斜照窗棂,香、影、光、声相交织,静中见动,动中寓静,极辩证之理于造园览景之中。

  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古今中外自成体系,决不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思想,以今人之见强与古人相合,谬矣。试观苏州网师园之东墙下,备仆从出入留此便道,如住宅之设“避弄”。与其对面之径山游廊,具极明显之对比,所谓“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可证。因此,评园必究园史,更须熟悉当时之生活,方言之成理。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今苏州拙政园入口处为东部边门,网师园入口处为北部后门,大悖常理。记得《义山杂纂》列人间煞风景事有:“松下喝道。看花泪下。苔上铺席。花下晒裈。游春载重。石笋系马。月下把火。背山起楼。果园种菜。花架下养鸡鸭”等等。今余为之增补一条曰:“开后门以延游客。”质诸园林管理者以为如何?至于苏州以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号称”宋元明清四大名园。留园与拙政园同建于明而同重修于清者,何分列于两代,此又令人不解者。余谓以静观者为主之网师园,动观为主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合称苏州四大名园,则予游者以易领会园林特征也。

  ……

前言/序言


品园: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礼赞 《品园》并非一本讲述美食烹饪的著作,亦非描绘园林景致的画册。它是一曲献给生命、时间与记忆的宏大交响,一次深入探索个体存在与宇宙宏观之间微妙联系的哲思之旅。书中,作者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笔触,编织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一个超越现实的时空维度,去品味生命的真谛,去感悟存在的重量。 第一乐章:初识——微观世界里的宇宙回响 故事的开端,或许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瞬间切入。作者并不急于描绘波澜壮阔的史诗,而是将焦点凝聚在最细微之处。也许是一粒尘埃在阳光下舞蹈的轨迹,一株野草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韧性,亦或是一滴雨水滴落时激起的涟漪。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平凡的景象不再是匆匆掠过的背景,而是蕴含着宇宙最原始律动的细胞。 他会细致地剖析一滴水的形成过程,从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到随风飘荡,最终汇入江河湖海的漫长旅程。这趟旅程,不仅仅是物理化学的法则在起作用,更是时间在无形中雕刻生命的缩影。一滴水,承载着风的低语,云的变幻,大地的滋养,以及它最终融入整体的宿命。作者会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也与整个宇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每一次形态变化,都是宇宙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音符。 又或许,他会聚焦于一种微生物的生存状态。在肉眼不可见的尺度里,它们如何繁衍,如何竞争,如何演化。在作者的观察下,这些微小的生命个体,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和内在的秩序。它们遵循着自己的生存法则,经历着生命的诞生、成长、衰亡。这种微观生命体的存在,映射着宏观世界里无数生命的轮回,提醒我们,生命的本质并非在于体量的大小,而在于其内在的驱动力和对存在的坚持。 通过这些微观的切入点,《品园》巧妙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宇宙万物,无论大小,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且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和谐而又动态的整体。读者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从宏观转向微观,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感受到一种宏大而又亲切的生命律动。 第二乐章:生长——时间河流中的生命印记 当我们将视野从微观世界拉回到更广阔的生命层面,便会触及“生长”的主题。《品园》并没有将生长简单地理解为生物学上的发育过程,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于存在始终的动态力量。它包含了生命从萌芽到繁盛,再到衰败,最终回归本源的完整循环。 作者可能会描绘一棵古树的生命历程。从一颗不起眼的种子,历经风雨的洗礼,阳光的照耀,土壤的滋养,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庇护一方生灵。这棵树的每一道年轮,都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它伸展的枝丫,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寄托。它经历的干旱与丰饶,平静与风暴,都如同生命的长河中一个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又或者,他会讲述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祖辈的辛勤耕耘,父辈的开疆拓土,子女的继承与发展。每一个个体,都在时间的河流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他们的爱与传承,共同构成了这个家族生命的脉络。这种家族式的传承,是生命在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 《品园》在这里强调的是,生命并非孤立存在的点,而是时间长河中不断流淌的河流。每一个生命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个浪花,它的出现与消失,都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而“生长”,就是生命在这条河流中留下的痕迹,是它存在的证明,也是它对未来世代的贡献。这种对生长的描绘,充满了敬畏与赞美,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乐章:交织——个体命运与宇宙脉动的共振 《品园》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是个体生命与宇宙宏大脉动之间的深刻联系。它认为,我们每一个微小的存在,并非是孤悬于宇宙之外的个体,而是与整个宇宙能量场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作者可能会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星辰的轨迹与人类命运的暗合。当遥远的星系发生超新星爆发,那股强大的能量是否会以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传递到地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波动,甚至思维模式?当月亮的阴晴圆缺影响着潮汐的涨落,是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内在的节奏? 他或许会讲述一些充满哲思的个体故事。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是否能捕捉到宇宙深处的回响,并将之转化为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一个科学家在探索宇宙奥秘时,是否能感受到与宇宙本体的某种连接,从而获得灵感的火花?这些故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个体生命与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共振,我们的意识、情感、甚至潜意识,都可能与宇宙的宏大脉动产生呼应。 《品园》在此处所呈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鼓励我们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去感受作为宇宙一部分的宏大与渺小。它让我们明白,每一个生命,无论多么平凡,都承载着宇宙的能量,都参与着宇宙的演化。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源,感受到的阳光,都源自于宇宙深处的馈赠。这种交织,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是一种对存在本源的追寻。 第四乐章:回响——记忆的涟漪与存在的永恒 当生命的旅程走向终点,我们是否就此消亡?《品园》以一种温暖而充满希望的视角,探讨了“回响”的主题。它认为,生命的结束并非是彻底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并通过记忆和传承,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持久的回响。 作者可能会描绘一个老人临终前的回忆。他的一生,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闪过。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都化作了心中最宝贵的财富。他的生命,虽然即将走到尽头,但他的故事、他的经验、他的爱,都将通过亲人的回忆,通过他留下的文字或作品,继续存在。 又或者,他会讲述一个古老文明的遗迹。那些早已消失的生灵,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下来的歌谣,都是他们生命存在过的证明,也是他们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他们的回响,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品园》在这里强调的是,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每一个生命,即使短暂,也会在别人的记忆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这种“回响”,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它对宇宙做出的贡献。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短暂的体验,更在于它所能留下的深刻印记。 尾声:品味——存在的无限可能 《品园》的终章,并非是简单的总结,而是一次对生命、时间、记忆以及宇宙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层“品味”。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阅读之后,去主动思考,去感受,去体会。 “品园”,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邀请——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园子”,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在这个园子里,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生命的奥秘。作者带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生命的形态,去理解它们在时间河流中的流转,去感受它们与宇宙的共振。 《品园》试图唤醒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它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停下脚步,去观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不要忘记去感受那些微弱但却真实存在的生命律动;不要忘记去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 这本书,是一次对存在本身的致敬。它没有提供具体的生存指南,也没有预设固定的价值体系。它所给予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一种对生命无限可能的探索。通过《品园》,读者或许能发现,原来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对存在本身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深度和广度;生命的永恒,不在于个体的不朽,而在于它所能留下的,穿越时空的,不灭的回响。 《品园》的阅读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一次灵魂的升华。它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味”的书。它像一位智者,循循善诱,引导读者在生命的园林中,静心观察,细致品味,最终,或许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宁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品园》猜想,这本书定然是关于某种精致生活的描摹,或许是关于庭院的雅致,亦或是对某种文化品味的深耕。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沉淀下来,细细品味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寻得一处能够静心安处的“园子”,无论是实体还是精神上的,都显得尤为珍贵。《品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含蓄的美感,仿佛一扇门,轻轻推开,便能步入一个充满惊喜和发现的世界。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讲述园林的设计理念,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如何通过山石、水体、植物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四季皆有景的胜境。又或许,它会深入探讨园林背后的哲学思想,古代文人墨客在园林中寄情山水,抒发胸臆的种种情怀。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美学和生活态度的启示,学习如何以一种更从容、更优雅的方式来对待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日常琐碎掩盖的美好,让自己的内心也如同这座“品园”一般,充满宁静与诗意。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期待的画面。

评分

《品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独自一人漫步在一座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庭院之中。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去体会。书中对于“意境”的营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单单是描述眼前的景致,更是通过文字,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心境。我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竹林的沙沙声,能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甚至能感受到那份隐藏在山水之间的禅意。这种意境的传递,需要作者极高的艺术功力和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品园》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学”的指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品味”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留白”的运用,恰到好处的叙述,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品园”。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读完《品园》,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到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我被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所深深打动。作者没有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说教,而是以一种平等而尊重的姿态,去描绘人如何在自然中安顿身心,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那些关于植物的细微变化,关于季节的轮回交替,都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感官”的描写印象深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甚至是味觉。这些感官的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品园”形象。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最细微、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这本书,教会我如何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去欣赏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深邃。

评分

《品园》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惊喜。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体味,才能领略其精髓。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故事性”。它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也更具感染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人情味”的刻画。无论是园丁的辛勤劳作,还是访客的欢声笑语,都被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整个“品园”充满了生机和温度。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美好的“品园”,不仅仅在于景色的优美,更在于其中流动的人情和生活的气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品味”的含义,它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内心的关照,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仿佛这座“品园”永远都有新的风景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

翻开《品园》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打造的世外桃源,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细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品园”的灵魂所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时间”的独特解读。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历史事件或年代,而是通过园中一草一木的生长、一景一物的变迁,来展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痕迹。这种对时间的感知,不同于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故事。书中对于“器物”的描写也极为精彩,那些古朴的摆件,陈旧的书籍,甚至是茶杯的纹理,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物品,而是承载着历史、承载着人的故事,成为了“品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优美的文字,试图从中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尊重。这种阅读,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滋养。

评分

赶上有活动买价格还是很合适的,毕竟这是经典的著作,非常喜欢陈先生的文字!

评分

京东正版图书,送货很快,活动时候入手挺划算的

评分

打算逛南方园林前预习的,近来突然体会到好多乐趣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京东购物值得信赖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适合静心时慢慢品读!

评分

书豪!书好!内容也好!谢谢京东!

评分

这本书不错,读起来了,朗朗上口,非常好

评分

速度超快,活动时买的,价格合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