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品文化,看世界
摒弃难懂的术语名词,只谈建筑的本来面目
闲暇时间就能读懂的轻松建筑史
网络转载数量超百万,获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一致好评的建筑史普及作品
在众多的文化形式中,只有建筑能够将一种文化*基本的两个要素——哲学和科技——结合在一起。阅读建筑,是了解一种文化*直接的方式。
本系列套装两册,分别介绍了西方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简史,在为广大读者普及展示建筑史知识的同时,还直观地体现出不同国家、民族间性格、文化、科技发展的差异。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证。
……
陈杰,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现自由职业。兼具理科生的缜密思维与文科生的感性认识,对西方建筑、历史、文学等领域均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尤以对古希腊哲学、戏剧、建筑、历史的独特见解而知名。关注国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希望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西方建筑小史》系列在互联网先行连载以来,转载数量超过200万,获得建筑专业人士与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孙大章,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就职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并任中国紫禁城学会顾问、中国文物学会民居学术委员会顾问、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专注于建筑历史、民居、清代建筑及古建筑彩画等方面的研究,并主持复原山海关古代建筑等多个项目,在业内声誉卓著。曾参与编纂《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清代建筑史”,并有《中国民居研究》《中国民居之美》《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等多部著作。
序
一.史前时期
人类对于居所的掌控,从最初自然界中的山洞,到后来人工制造的地穴、树枝棚,再到以石头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以砖为代表的两河流域建筑和以木结构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人类建筑艺术的分流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二.古代埃及和西亚
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方尖碑堪称建筑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然而古埃及人对于后世建筑学真正的贡献却体现在神庙上——他们对于柱式的使用和研究对希腊、罗马建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古代西亚在庙塔和对砖的应用上走在了其他文明前面,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当时连他们自己都没有重视的小小发明——拱,影响了整个人类建筑发展的进程。
三.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于欧洲建筑的巨大贡献是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的。古埃及人的柱式和古代西亚人的拱在希腊人和罗马人手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辉。神庙、剧场、广场、水道工程、公共浴场……它们不光是建筑史上的经典,还与希腊-罗马哲学与艺术一起,成为后世西方世界的精神支柱。西方建筑史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经典著作《建筑十书》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作者维特鲁威不光记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建筑方法,还提出了广为人知的建筑“三原则”——坚固、实用、美观。
四.早期基督教与拜占庭时期
这一时期里,宗教建筑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尽管基督徒们笃信末世论,对尘世建筑的形制和技术都不甚在意,却在厅堂、穹窿的建造和马赛克技术的使用上有所研究。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欧洲走出文明的黑夜,出现一派生机盎然。
五.罗马风与哥特式
教堂、修道院和城堡是中世纪建筑的主体。其风格也经历了从“罗马风”到“哥特式”的流变。值得一提的是,“哥特式”虽然名声一直不太好,却正是那个年代建筑技术所能达到的顶峰。一座座繁复、精密的大教堂,为后人讲述着肋、尖拱、扶壁等技术发展的演变轨迹。
六.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发展,正是一个对古希腊-罗马风格从模仿到超越的过程。起初,笃信天主教的建筑师们想要用经典的希腊-罗马式风格反对新教的哥特式,到了后期,跟随着大师米开朗基罗的步伐,新的经典被创造出来,“手法主义”初现端倪。
七.巴洛克与古典主义
这是一个戏剧化的时代。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让世俗建筑从宗教中解脱出来。摒弃中庸、大肆运用装饰和复杂美的巴洛克建筑,和中正典雅、简洁端庄的古典主义建筑同时发展繁荣,宫殿、别墅、图书馆、纪念堂等等,都成为建筑师们大展身手的场所。
八.现代派建筑的萌芽
直到19世纪中期,建筑结构的进展还都停留在肋上。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大生产为建筑带来了新的生机。新材料的使用让从此以后的建筑和工业紧密相连。作为19世界后半叶成长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终于在这一时期登上了建筑史的舞台。
九.现代派建筑
现代派建筑永远与四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赖特、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正是这“四巨头”将便于生产和加工的材料、实用的结构、简洁的造型艺术和摩天大楼这一形式推广到了全球,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十.后现代建筑思潮
概念松散的“后现代建筑”起初建立在对现代派建筑四巨头的批判上,但随后也诞生了对于工业化过度影响建筑的反思。他们强调建筑与历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注意装饰的象征意义,追求建筑的隐喻性。在这一时期,风格的多元化是最大特色。
后记
《中国古代建筑小史》目录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和演变
原始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早期
封建社会中期
封建社会晚期
二、半坡及姜寨
两种原始的居住形式
半坡遗址
姜寨遗址
建筑布置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特点
三、二里头及殷墟
二里头
殷墟
廊院
夯土、栽柱与纵架
四、《考工记》
最早的工艺之书
王城规划制度
世室与明堂
早期建筑的施工技术和制度
五、高台榭、美官室
台榭建筑
咸阳宫遗址
楼阁结构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六、万里长城
历史悠久的工程
构筑雄伟的工程
综合防卫的工程
七、里坊与街巷
里坊制
从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
宋汴梁城的街巷制
元大都的胡同
八、寺塔建筑中所反映的中印、中日文化交流
石窟寺
塔及喇嘛塔
金刚宝座塔
唐招提寺
大佛样
禅宗样及其他
九、赵州桥与拱券结构
赵州桥
拱券结构
无梁殿
十、《营造法式》及清工部《工程作法》
李诫与《营造法式》
宋代建筑科学的成就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工程作法》
十一、能工巧匠出自民间
匠心巧运
起重之法
运输之法
统筹之法
十二、上林苑、花石纲、《园冶》
上林苑
花石纲
《园冶》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十三、视死如生的艺术——陵墓的地上地下
生命之谜
殉葬与陪葬
象征性的地下墓室
纪念性的地上陵墓建筑
十四、轴线艺术
直轴
曲轴
竖轴
虚轴
十五、彩色的建筑
琉璃瓦
汉白玉
彩画
十六、乡土建筑之根——民居
生活要求是民居设计的基准
用材经济构造便捷
灵活的建筑形式
十七、华夏建筑的特色
严整的城市规划
标准化、多样化的木结构体系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就地取材、因材致用
绚丽多姿的色彩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著作,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从古至今城市形态的演变,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事件,更是巧妙地将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与空间布局的变化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结构。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中世纪欧洲城市防御体系和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模型的对比分析,那种从功能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转变,通过具体的建筑实例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谈到工业革命对城市肌理的冲击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而是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见解,比如早期铁路的引入如何重塑了市民的日常通勤和商业活动中心。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做得非常出色,大量的历史地图和建筑手稿插图,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可感,即便是对建筑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可以说是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佳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每天穿梭其中的街道和楼宇,思考它们背后隐藏的复杂历史逻辑。
评分前段时间看了一本关于建筑理论史的著作,着重探讨了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建筑批评话语权的转移过程。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对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理论的引入和运用,探讨了“文本性”、“意义的生产”等高深概念在建筑学内部的激荡。书中对国际现代主义在不同国家水土不服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当一套普适性的美学原则试图覆盖所有地方语境时,必然会在符号层面和功能层面产生断裂。尤其对我触动很大的是关于“后殖民语境下建筑身份认同”的章节,探讨了建筑如何成为文化抵抗或同化的工具。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较高,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它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有价值的,它让你不再满足于“这个建筑好看”或“那个建筑实用”,而是能追问“它在说什么?”、“它为谁服务?”以及“它如何参与到更宏大的文化对话中?”。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建筑学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话语陷阱。
评分另一本最近拜读的关于当代设计哲学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当下流行的“极简主义”和“效率至上”的设计观,提倡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场所精神的建筑语言。作者引用了大量后现代主义和现象学的观点,探讨了材料的触感、光线的变化以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这些难以量化的元素如何塑造我们的居住体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性”的讨论,建筑不应是静止的雕塑,而应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微小改变”的容器,比如木材的老化、苔藓的生长,这些都构成了建筑叙事的一部分。书中的案例分析选取得非常巧妙,从阿尔瓦罗·阿尔托的感性设计到矶崎新的地域主义实践,跨越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设计思潮。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沉思,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实践可能忽略了最根本的人类需求——对意义和归属感的追求。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些许晦涩,但一旦进入作者的逻辑体系,那种被引导去重新定义“美”和“有用”的感觉非常令人着迷。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深入剖析建筑材料科学的书籍,它彻底颠覆了我对“砖头和混凝土”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不从美学或历史角度出发,而是聚焦于材料的物理属性、制造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耐久性表现。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析现代复合材料,比如自修复混凝土和高强度玻璃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读起来更像是前沿科技报告,而不是传统的建筑读物。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材料的生命周期评估,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的回收利用,对可持续性建筑实践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传统粘土烧制工艺的科学解析,揭示了古代工匠在经验积累中无意间达到的材料最优配比。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硬核”,充满了专业术语和精确的化学/物理公式,但正是这种严谨性,让它在探讨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具有不可撼动的说服力。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建筑背后,是无数次精确的科学计算和对材料性能的极限探索。
评分无意中翻到一本关于建筑摄影与图像叙事的书,读完后才发现,我们是如何“看”建筑,往往比建筑本身如何“建成”更为复杂。这本书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引导公众的感知,以及摄影师如何在二维平面上重构三维空间。作者对比了十九世纪的建筑插画、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纪实摄影,以及今天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网红”打卡照片,清晰地展示了图像媒介对建筑声誉和理解度的巨大影响。书中的一个关键论点是:很多我们认为是“经典”的建筑形象,其实是特定摄影师美学偏好和当时技术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建筑师的本意。阅读时,我不断回想起自己拍摄过的建筑照片,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只是在机械地记录,而不是在真正地“诠释”空间。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它将建筑学、传播学和视觉艺术熔于一炉,非常适合那些希望提升自己表达能力的建筑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转换训练。
评分建筑相关,买回来看看
评分还不错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单位用书,快递非常好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单位用书,快递非常好
评分不错,值得购买,单位用书,快递非常好
评分纸张说不上好,内容应该不错
评分还没看,相信不错
评分摒弃难懂的术语名词,只谈建筑的本来面目
评分还没看,相信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