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 [Thero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Design]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 [Thero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Desig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钧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下工程
  • 地下结构
  • 结构设计
  • 岩土工程
  • 隧道工程
  • 地下空间
  • 工程实践
  • 理论研究
  • 地基处理
  • 有限元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642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01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ro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Desig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8
字数:145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同济大学学术专著(自然科学类)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系统总结了孙钧院士学术团队近十年来主持承担各类重大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若干创意性成果,包括:海底隧道制定*小埋深及其衬砌结构设计、软基盾构法越江隧道纵向三维数值计算、水工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相互作用及其深大竖井基坑围护结构静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变形预测与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等方面所作的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在一些地下结构设计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方面,也体现了多项学术上新的突破,如:桥梁桩基础的群桩效应和工后沉降、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试验台试验、江床浅层砂土局部液化动三轴试验及其对大桥桩基承载力的影响、悬索大桥锚碇结构计人土体流变响应的时效数值分析与相关非常规土工试验以及选用多个根键式小沉井的组合式锚碇方案、飞机跑道软基土纵向差异沉降的固结与蠕变三维黏弹塑性耦合效应,等等;*后,搜集了近年来作者在国内多次专业研讨会议、论证会议以及与专业媒体访谈中所提的书面意见,并进行了摘引。
  《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实践》可供各类地下工程和隧道业界广大设计科研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老师与研究生们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孙钧,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1949年春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56年随苏联专家CHI/ITKO教授攻读钢桥工程副博士学位,1980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系资深荣誉一级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学会顾问、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现名誉理事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土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国内外若干所知名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名誉教授、客座研究员。在隧道与地下结构学科领域建立并开拓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是国内外该子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岩土材料工程流变学、地下结构黏弹塑性理论、地下防护工程抗震抗爆动力学、城市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学科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并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叶起,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咱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省、部(上海市)级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各项重点工程研究课题约70项。参与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诸如: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京珠高速、秦岭高速、兰武客运专线等越岭公路、铁路隧道群;厦门、青岛和长江口海底隧道,多座跨越长江/黄浦江/钱塘江水底隧道;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青岛等诸大城市的地下铁道和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建设;鲁布革、天生桥、天荒坪、拉西瓦、小湾和漫湾等水电地下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广州从化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淮南、淮北大型煤矿山巷峒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和跨越珠江若干座特大跨悬索大桥和斜拉大桥工程(阳逻、润扬、苏通、泰州、虎门一桥)等等,不一而足。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并专著10部、参著3部学术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海底隧道衬砌结构设计若干技术关键研究
1.1 引言
1.2 抗外水压力海底隧道围岩最小覆盖层厚度研究
1.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2.2 最小覆盖层厚度和围岩压力计算
1.2.3 海底隧道的最小覆盖层厚度
1.2.4 海底隧道围岩压力、
1.2.5 对海底隧道渗水围岩承载圈的论证
1.2.6 本节小结
1.3 海底隧道围岩抗力系数的理论分析及其设计应用
1.3.1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2 围岩抗力系数的理论与方法
1.3.3 利用有限环理论的围岩抗力系数计算
1.3.4 海底隧道各区段围岩抗力系数计算
1.3.5 本节小结
1.4 海底隧道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的限裂设计与分析
1.4.1 概述
1.4.2 海底隧道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的限裂设计
1.4.3 海底隧道钢筋混凝土衬砌裂缝控制
1.4.4 本节小结
1.5 海底隧道衬砌结构运营期可靠性研究
1.5.1 概述
1.5.2 海底隧道运营期可靠性分析
1.5.3 对研究方法变更的说明及运营期隧道可靠性监测
1.5.4 本节小结
1.6 海床下岩体风化囊区段考虑围岩流变时效特性的数值分析
1.6.1 概述
1.6.2 海底隧道穿越风化囊区段围岩的流变属性
1.6.3 海底隧道围岩-衬护系统相互作用的流变时效数值分析
1.6.4 本节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越江软基盾构法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纵向三维数值分析
2.1 引言
2.1.1 问题的提出
2.1.2 研究内容与预期成果
2.2 盾构法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纵向分析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2.3 越江软基盾构法隧道管片衬砌结构的纵向数值分析计算
2.3.1 基于双面弹性地基梁法分析的管片结构纵向沉降缝设置计算
2.3.2 计入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管片衬砌纵向沉降三维数值计算分析
2.4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过江盾构法输水隧洞预应力混凝土复合衬砌的相互作用分析
3.1 引言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结构受力特征与复合衬砌力学机理
3.1.3 主要研究内容
3.2 研究工作的总体考虑和要求
3.2.1 管片接头模型的考虑
3.2.2 关于管片接头刚度的认识
3.2.3 对方案1(不设防水膜),内外衬上下层间的接触单元
3.2.4 对加设防水膜方案,考虑内外衬“单独”受力情况
3.2.5 按折线多边形双层叠合框架梁模拟计算
3.2.6 二次内衬施加预应力的计算
3.2.7 温度应力计算时的各项基础资料
3.2.8 复合衬砌接触界面的数值模拟
3.2.9 其他相关方面的问题
3.2.10 内衬施加预应力阶段,内衬与外衬管片的联合受力问题
3.2.11 对几处尚待商榷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3.3 工况1:单层管片圆环独自受力工况
3.3.1 计算条件
3.3.2 荷载及土层参数
3.3.3 管片接头力学性能
3.3.4 计算结果分析
3.4 工况2:预应力钢绞线有效应力计算
3.4.1 概述
3.4.2 内衬预应力张拉阶段工况计算
3.5 工况3:单层管片的初始状态计算
3.5.1 计算条件
3.5.2 计算结果分析
3.6 工况4:复合衬砌隧洞内全压通水运营工况,结构选型方案1,第一种工作条件
……
第4章 过江输水隧道盾构始发深大竖井结构静动力分析
第5章 大型地下水封储油洞库硬岩块体稳定分析与渗流控制
第6章 桥梁桩基群桩效应及其承载力与沉降研究
第7章 桥梁桩基三维非线性抗震动力分析与实验
第8章 中等烈度地震江床浅层砂土局部液化及对桩基工程的影响研究
第9章 地下工程施工变形的智能预测与控制
第10章 悬索大桥锚碇结构数值计算与土工参数流变试验
第11章 悬索大桥选用多个根键式小沉井的组合式锚碇方案初探
第12章 飞机跑道软基土沉降的固结与流变耦合三维黏弹塑性分析
附录 作者近年来在各地重大桥、隧工程评审会议上的书面意见等摘引

前言/序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始,作者及其团队成员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十多项国家重大和特大型地下工程、各类隧道和桥梁深水基础方面的科学研究任务,所进行的各项研究均以这些工程项目为背景和技术依托,通过研究使之在学科理论层面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运用工程地质、岩土力学、地下结构、计算机技术,乃至软科学(侧重智能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等手段,试从问题的本质和机理上为众多技术难题得到其优化解决,此处将所得成果汇撰成这本书作。本书素材多摘取自上述各该工程科学研究项目的成果总结报告,经过精选和提炼并着力深化到理论高度来理解和认识,进而作出较为详细深入的剖析而形成这一专著性文稿。
  作者从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中深切体会到,作为一本为工程技术服务的学科理论性专著,其研究内容必须既富学术内涵又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本书选题源自于近年来两届国家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项目和863项目,以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和面上项目,部委和省市委托下达的行业攻关与工程研究课题。书中研究成果都已分别通过了查新检索、结题验收和项目鉴定,其中的绝大多数已为工程纳用,成为各该工程项目设计施工中的重要参考,并取得了相当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学术创意性进取方面,本书内容经作者归纳整理后得到以下各项,它们是(按书中所在各章的位次排序):
  (1)在海底隧道设计中,对抗受高水头外水压力下隧道围岩沿纵向的最小覆盖层厚度,大跨曲墙扁坦拱形隧道其周圈各类别围岩对约束隧道衬砌变形的抗力系数,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为抗受海水腐蚀和高围压要求的限裂设计、其日后运营期的使用可靠性,以及海床下岩体风化囊区段计入围岩流变时效特性的分析计算等,均是隧道设计施工上的重要技术关键。本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富含学术内涵,在工程实用上也极具价值。
  (2)埋置于软黏性地基内的盾构法长大越江水底隧道的结构设计,一般多侧重于其衬砌管片横剖面的内力和变形分析,而对沿隧道轴向纵长的设计计算则常有忽视,这是不够完整的。隧道的纵向受力和变形在管片错缝拼装条件下,要求涉及三维问题;在深埋情况下,还必须改用双面地基梁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计算上的难度和复杂性。在隧道纵向设计中,为了优化结构纵向受力条件,还要求妥慎考虑纵向沉降缝的设置,它的设缝间距问题已成为业界探讨的热点。以上这些问题在本书中均有详尽细致的研究,这在当今的已有文献中尚少见报道。
  (3)对大直径输水有压水工盾构法隧洞设计,在国内首次采用了预制管片外衬与现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内衬构成的复合式衬砌结构,就其内、外衬层间界面设置防排水垫层与否的各种不同工况条件,着重对垫层与衬护新老混凝土间存在的不同粘结强度和摩擦阻力从而形成的界面剪应力传递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细致周详的数值分析,论证了设置上述垫层与否的两种方案在受力上各自的优缺点与存在的问题。上项成果经工程竣工后现场测试,情况良好,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隧洞工程,研究水平可暂居当今国际领先前沿。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工程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充分挖掘和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土木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以指导和优化地下结构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 第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概论 本部分首先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地下空间利用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其在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扩大公共服务空间、提升城市韧性、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显著效益。接着,本书详细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面临的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现有地下管线协调、环境保护要求、安全风险管控以及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等。在此基础上,本书强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意义,从战略层面论证了其对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地下空间规划与选址 本部分聚焦于地下空间开发的宏观层面的规划与选址问题。首先,本书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的整合。重点介绍了如何根据城市功能分区、人口密度、交通需求、地质条件及生态敏感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开发强度预测。 在选址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影响地下空间选址的关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评估: 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区域性的地质调查、岩土工程勘察,特别是对断层、溶洞、地下水位、渗透系数、土体强度及变形特性等进行深入分析,以规避不良地质风险。 现有地下管线与基础设施的协调: 强调了对现有地下电缆、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通讯线路等进行精确普查和信息集成,以避免施工冲突,并为管线迁改或保护提供技术方案。 环境影响评估: 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现有建筑物基础、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土壤侵蚀、噪音与振动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减缓措施。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考量了项目投资回报、公众接受度、交通可达性、与地面功能的协同效应以及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等。 场地限制与可达性: 分析了场地形状、面积、地形以及施工场地进入的便利性等对设计和施工方案选择的影响。 本书还介绍了多种常用的地下空间选址决策支持工具和方法,如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等,以帮助决策者在众多备选方案中,基于科学的评估体系,选择最优的开发区域和具体场地。 第三部分:地下结构设计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各类地下结构的结构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 围护结构设计: 支护体系分类与选择: 详细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排桩、SMW工法桩、高压旋喷桩、水泥土桩墙、钢板桩等不同类型围护结构的构造形式、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地下水位、土体性质、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敏感性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土压力与水压力计算: 阐述了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以及地下水压力在不同地质条件和支护结构形式下的计算方法,包括朗肯法、库仑法、以及考虑土拱效应和内摩擦角的修正方法。 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重点讲解了侧向变形控制、抗倾覆稳定性、抗滑稳定性、抗管涌和流砂的稳定性等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如FLAC, PLAXIS)进行更精细的分析。 锚杆、支撑与内衬设计: 介绍了锚杆、水平支撑(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顶托、以及防渗止水等配套构件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主体结构设计: 顶板、侧墙与底板设计: 讲解了地下结构的顶板、侧墙和底板的荷载计算(恒荷载、活荷载、土压力、水压力、车辆荷载、设备荷载等),板式结构、框架结构、箱型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的应用。 防水与排水设计: 强调了地下结构防水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各种防水材料(如卷材防水、涂膜防水、砂浆防水、膨胀止水条等)的选用原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同时,阐述了被动防水与主动防水相结合的理念,以及地下结构内部排水系统的设计,包括集水井、排水沟、水泵等。 防腐与耐久性设计: 讨论了地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如抗硫酸盐侵蚀、抗冻融、抗氯离子侵蚀等,并介绍了对钢筋、钢结构等构件的防腐蚀措施。 特殊结构设计: 涵盖了地铁车站、隧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人防工程、仓储设施等不同功能地下结构的设计特点和技术要求。 施工技术与方法: 盾构法与明挖法: 详细阐述了盾构法在大型地下隧道和地铁建设中的应用,包括盾构机选型、掘进参数控制、管片拼装、盾尾密封等。同时,介绍了明挖法在车站、地下空间主体结构施工中的应用,包括放坡开挖、放坡加挡土墙开挖、盖挖法、逆筑法等。 逆筑法与盖挖法: 重点介绍了盖挖法(Top-down construction)在密集城市区域建造大型地下空间中的优势,包括减少对地面交通影响、与主体结构同步施工、便于控制地下水等。详细讲解了盖挖法的施工流程、结构受力分析、支撑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要点。 注浆与加固技术: 介绍了针对不良地质条件或渗漏问题的注浆技术,如帷幕注浆、封堵注浆、固结注浆、溶洞处理注浆等,以及地基加固、围岩加固等相关技术。 地下水控制技术: 详细讲解了降水(明降、井点降水)、截水(止水帷幕、注浆)等地下水控制措施,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 第四部分:地下结构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通过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典型工程案例解析: 精选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地下工程项目,如大型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超深基坑工程、大型地下商业空间、轨道交通车站、过江隧道、大型储液罐基础等。对每个案例,都从项目背景、地质条件、设计理念、关键技术选择、施工过程中的难点与创新、以及项目成果与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工程风险管理与安全控制: 深入探讨了地下结构工程中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地质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环境风险、运营风险等,并介绍了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策略。重点阐述了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如基坑支护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变形监测、结构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等。 质量控制与验收: 强调了地下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最终验收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包括混凝土强度、防水层性能、止水效果、结构变形、尺寸精度等。 运营与维护: 探讨了地下结构的长期运营和维护问题,包括结构病害的诊断与修复、防水系统的维护、排水系统的保养、结构监测的持续进行等,以确保地下空间的长期安全与有效使用。 第五部分: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本部分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智能化与数字化设计: 探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参数化设计、AI辅助设计等技术在地下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设计效率和精度。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如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利用可再生材料、以及地下空间与绿色基础设施的融合。 多功能与复合化利用: 展望了地下空间向多功能、复合化利用的发展趋势,如结合能源存储、数据中心、地下农业、垂直交通系统等,进一步拓展地下空间的价值。 地下空间利用的社会化与人性化: 强调了在地下空间开发中融入更多人性化设计理念,提升使用者体验,并促进地下空间的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并重,图文并茂,旨在为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实用、权威的参考指南。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地下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前沿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地下工程挑战,为建设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城市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语言风格非常成熟、沉稳,带着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大家风范。它很少使用过于口语化或煽情的词汇,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和严格的逻辑推导之上,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关键术语的精确界定,比如“极限状态”和“使用极限状态”的区分,在不同的荷载组合下,对这些状态的判断标准如何取舍,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表格和决策树。这种对概念定义的苛求,确保了读者在后续的复杂分析中不会产生歧义。对于那些希望从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专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工程现象。它不迎合快速阅读的潮流,而是坚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学术态度,这使得它在众多同类书籍中显得尤为珍贵和耐读,值得反复翻阅和品味。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火力在“理论”上,毕竟书名里有“理论”二字。但没想到,它的“工程实践”部分的内容异常丰富且贴近一线。作者没有停留在规范条文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地质条件(比如软土、岩溶区、高水压区域)下,设计方案是如何根据具体工况进行“变异”和“迭代”的。特别是关于新型支护技术,如注浆加固、预应力锚索的应用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技术黑匣子记录。书中收录的一些老项目的设计变更日志,非常耐人寻味,它们揭示了设计思维在面对突发地质情况时的快速反应和修正过程,这比看任何标准的设计手册都来得实在。我个人特别关注地下仓储结构的设计,书中关于基础沉降控制和长期环境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耐久性评估章节,提供了非常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设计建议,这对我近期负责的一个深基坑项目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怎么算”,更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应该怎么变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着清晰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专业与厚重。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压手的质感吸引了,那种精装的书籍拿在手里,总能给人一种“这是宝典”的感觉。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理论讲解上的细腻程度。很多教材往往把复杂的概念一笔带过,只给出公式,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会花大量篇幅去追溯每一个理论的物理意义和数学推导的每一步逻辑,仿佛手把手带着读者走过整个思维过程。尤其是在处理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非线性问题时,作者没有选择回避,而是提供了多种分析模型的对比和适用条件分析,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面对“模型选择困境”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特别是关于数值模拟结果的解读部分,它强调了“模型终究是模型”的辩证思想,提醒我们必须结合现场经验去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而不是盲目相信计算机的输出。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工程实用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高级工程师的心得分享录。我读完第一部分后,立刻感觉自己对地下结构受力机理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阅读完此书后,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设计思维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集合。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结构-环境-时间”这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在关于地下结构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中,作者引入了时间变量对材料性能(尤其是混凝土和钢材的退化)的影响分析,这在很多标准设计规范中是被简化处理的。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设计裕度来应对预测不确定性,这超越了单纯的力学分析范畴,触及到了风险管理和决策科学的层面。此外,本书对特定结构的介绍极具深度,例如,关于大型地下泵站和隧道交叉口的结构处理,作者分享了几种截然不同的优化方案,并对比了它们在施工难度、经济性和安全裕度上的权衡。这种提供“多种成熟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解决工程难题的思路。它不是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教会读者如何基于科学原理和工程约束,构建出最适合当前项目的“最优解”。这本书是工程实践者提升自身理论深度和拓宽设计视野的必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清晰到让人心生敬佩。我翻阅了很多关于岩土工程的书籍,很多插图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过于简化以至于失真。但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剖面图、每一个应力云图,都标注得极其精确,连坐标轴的刻度和单位都一丝不苟。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那些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时,使用了大量的二维截面分析来辅助理解三维受力情况,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过去对那些悬臂式挡墙和拱形结构的配筋设计总是有些打怵,总觉得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本书通过详尽的荷载传递路径图解,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力流”是如何在结构中流动的。比如在介绍洞室群支护时,它没有直接上复杂公式,而是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拱形单元体受力分析,然后逐步扩展到多单元相互影响,这种由小见大的方法论,非常适合需要快速掌握核心原理的读者。阅读体验流畅得如同欣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画面(图表)都服务于叙事(理论阐述),没有任何多余的累赘。

评分

很好,买的物超所值,还会回购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的,便宜了不少,比某网站价格优惠。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的,便宜了不少,比某网站价格优惠。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的,便宜了不少,比某网站价格优惠。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书质量不错很好用,内容很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