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MR202《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修编图集,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和《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等进行编制,替代05MR202《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城镇道路的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城市广场、停车场及居住区道路的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可参照本图集使用。图集主要内容包括各等级城市道路、不同交通等级的典型路面结构图、路面纵缝和横缝构造图、特殊部位面层配筋图、路面分块示意图和计算示例。设计人员可以直接选用,施工人员可照图施工。
总说明 2
快速路路面典型结构图表 10
主干路路面典型结构图表 14
次干路路面典型结构图表 18
支路路面典型结构图表 20
直线路段接缝平面布置示意图 22
曲线路段接缝平面布置示意图 23
纵向接缝构造图 24
横向施工缝构造图 25
横向缩缝构造图 26
胀缝构造图 27
边缘钢筋布置图 29
角隅钢筋布置图 30
箱形构筑物横穿道路处面层配筋图 31
圆形管状构筑物横穿道路处面层配筋图 33
公交车停靠站处面层配筋图 34
平算式雨水口处面层配筋图 35
砖砌圆形检查井处面层配筋图 38
砖砌方形检查井处面层配筋图 40
桥头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配筋图 43
隧道洞口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配筋图 45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路面衔接构造图 46
Y型交叉口路面分块示意图 47
十字交叉口(正交)路面分块示意图 48
环形交叉口路面分块示意图 49
面板厚度计算示例 50
初翻这本名为《15MR202城市道路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书时,我期待能找到一些关于当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刻洞见,毕竟书名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和贴合实际。然而,阅读过程却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落差。书中对于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不同气候条件下养护工艺的细微差别,这些技术细节的阐述,虽然在专业人士看来或许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但对于我这个希望了解宏观发展趋势和城市规划理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晦涩。我更想知道的是,在如今强调绿色出行和海绵城市的背景下,传统水泥路面如何适应新的环保要求?有没有探讨新型环保材料的替代性研究?或者至少,能否用更直观的图表和案例研究,来佐证这些配方调整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或耐久性提升?翻阅了近百页,似乎所有篇幅都被牢牢锁定在了实验室数据和施工规范的泥沼里,缺乏对“城市道路”这一概念更广阔的哲学思考或社会影响的探讨。这种过于聚焦微观技术层面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的节选,而非一本面向更广泛工程技术人员或规划管理者的参考读物。如果能增加一些历史回顾,比如早年水泥路面铺设的挑战与突破,或是对未来智能路面技术的展望,哪怕只是增加一些对常见故障的预防性分析,都会让阅读体验丰富许多。现在的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只关注发动机内部零件构造的说明书,却找不到汽车的驾驶手册。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的“干燥”,充满了大量的缩写和行业术语,对于非长期从事道路工程的人来说,阅读门槛极高。每一次遇到一个新的缩写,我都不得不停下来,翻到书后面的术语表去查找定义,这极大地打断了思维的连贯性。虽然技术书籍必然需要专业术语,但优秀的教材会辅以生动、易于理解的类比或图示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然而,在这本书中,图表的质量和信息密度并不匹配。很多插图只是简单的结构示意图,缺少关键的标注或者与文字描述的对应关系不够清晰。例如,在介绍“早期强度”的测试方法时,配图中的测试仪器与文字描述的步骤之间存在信息断层,让人无法完全想象出实际操作的场景。如果能引入更多来自真实工程现场的高清照片,或者使用动态流程图(即便在纸质书中只能通过示意来模拟),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代入感和知识的吸收效率。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内部参考资料的影印本,而不是一本精心打磨、服务于广泛读者的教育性读物。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理解书中对于不同交通荷载等级下路面结构设计的论述,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重载交通(如物流中心周边)和轻载社区道路设计差异化的明确指导。然而,书中似乎默认了一套“标准”的结构层厚度设定,然后围绕着如何保证这套标准在施工中不出现偏差进行阐述。这让我非常疑惑:在当下城市功能日益复合化的趋势下,难道不应该更加细致地区分不同功能区域对路面性能的特殊需求吗?比如,对于那些需要频繁进行地下管线开挖修复的区域,书中是否有提到针对性强的路面快修技术或可重复利用的设计方案?另外,关于路面接缝的处理,这是一个在实际工程中极易引发早期破坏的关键环节,但书中的描述显得过于模板化,缺乏对不同接缝类型(如缩缝、拉伸缝)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动态响应分析。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体现“智慧”和“预见性”的工程思维,但这本书似乎更多停留在对既有规范的复述上,对于如何超越规范、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提供的借鉴意义有限。整体感觉上,它是一本“合格”的技术参考书,但远未达到“启发性”或“前瞻性”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说实话,完全没有达到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对一本技术书籍的期望值。纸张的质感略显粗糙,印刷的墨迹在某些图表的边缘处理得不够锐利,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确辨认数据的表格中,这无疑给长时间阅读带来了视觉疲劳。更令人困惑的是,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实在太大了。前一章还在详细讨论骨料的级配对路面的抗冻融性能的影响,下一章却突然转到了某种特定型号的振捣设备的使用技巧,两者之间的过渡几乎没有文字上的衔接或说明。这让人不禁怀疑,这本书是否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点、基于不同项目背景下的零散资料的简单汇编。我尝试着寻找一些能够串联起这些技术点的核心理论框架,比如一套完整的“从材料选择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化流程,但似乎这本书更倾向于提供“怎么做”的指导,而忽略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底层原理阐释。对于希望建立系统化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和记忆的难度。期待能有更清晰的脉络梳理,让技术点不再是孤立的星辰,而是可以被纳入星座图谱的系统组成部分。
评分这本书在讨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问题时,重点似乎都放在了水、温度和荷载这三大基本要素上。这当然是经典且重要的。但现代城市道路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例如,在城市环境中,路面更容易受到各种化学侵蚀——比如融雪剂(氯盐)的使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影响,或者石油、油漆等污染物渗入对路基和面层粘结力的破坏。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对这些“城市特有”的侵蚀因素着墨甚少,或者仅仅是一笔带过,没有给出具体的预防措施或修复建议。再者,关于路面的维护和病害治理部分,虽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裂缝和坑槽,但其描述更多停留在对现象的归类,而非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与最佳的预防性维护策略。例如,现代化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如超薄罩面、裂缝灌浆等高科技手段,在书中的介绍显得过于简略和脱节,仿佛这本书的编写时间定格在了二十年前的某个节点。因此,它提供的知识体系略显陈旧,难以有效指导当今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长期资产管理。
评分还可以。
评分666666666666
评分666666666666
评分还可以。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服务热情,快捷,便利,实惠,好用。
评分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