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

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林清 著
图书标签:
  • 劳动纠纷
  • 劳动法
  • 裁判思路
  • 案例分析
  • 法律实务
  • 规范释解
  • 第三版
  • 劳动争议
  • 法官
  • 律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3383
版次:3
商品编码:119155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47
字数:97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多次再版,专业作者对劳动纠纷领域的前沿、疑难问题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思路,内容覆盖仲裁与诉讼的全部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由高院专业的学者型法官王林清博士撰写。作为高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四)的起草制定人和相关司法政策文件的撰稿人,作者经过多年积累,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对劳动纠纷司法实务中的前沿和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全部收录书中,在“作者观点”栏目对每个问题的“实务争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现实可行的操作思路,并附以“同类问题”,全面扩展知识覆盖面。本书前两版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第三版中,作者又搜集整理了大量劳动纠纷领域的新问题,并对前两版中的部分观点进行了重新思考,再次集结成册、修订出版,以飨读者。编

作者简介

王林清,山东烟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系全国政法系统**位双博士后。1995年毕业于烟台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民法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商法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获金融学副研究员高级职称。现任*高人民法院二级法官,兼任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研究和司法解释的起草制定工作:先后负责起草制定劳动争议司法解释(三)、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为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起草人;多次起草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若干重要文件;参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物业服务、城镇房屋租赁、旅游纠纷、食品药品纠纷、网络侵权、民事诉讼等多部司法解释的研讨制定和书籍编纂工作。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政法论坛》《法学家》《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当代法学》《政治与法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出版《证券法理论与司法适用》《劳动争议裁诉标准与规范》(**版、第二版)《公司诉讼裁诉标准与规范》《保险法理论与司法适用》等多部专著;合著《房地产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侵权纠纷裁判标准与规范》《婚姻家庭纠纷裁判精要与规则适用》等作品。

目录

第一编适 用 范 围
003第一章劳动关系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068第二章事实劳动关系和双重劳动关系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第二编劳 动 合 同
085第三章劳动合同效力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129第四章劳动合同期限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140第五章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172第六章试用期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196第七章劳动合同服务期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214第八章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226第九章劳动报酬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278第十章劳动合同变更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326第十一章劳动合同解除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414第十二章劳动合同终止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425第十三章竞业限制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459第十四章经济补偿金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第三编特 别 规 定
495第十五章集体合同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509第十六章非全日制用工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523第十七章劳务派遣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562第十八章就业歧视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第四编保 险 待 遇
579第十九章工伤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703第二十章社会保险与福利待遇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第五编裁 诉 程 序
751第二十一章调解仲裁程序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795第二十二章审裁关系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目录?细目
第一编适用范围
第一章劳动关系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0
001.用人单位是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劳动争议纠纷,如何确定诉讼主体? 00
002.用人单位的分支机构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中所称用人单位? 00
003.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与其受雇人员之间的关系如何认定? 00
004.公司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劳动法律关系? 00
005.破产管理人(破产清算组)与其聘用人员是否形成劳动关系? 0
006."长期两不找"的案件如何处理,劳动关系是否应当解除? 0
007.如何认定关联公司中的劳动关系? 0
008.快递员与快递公司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0
009."自带车辆"的司机与物流公司、运输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0
010.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或者业务发包、转包或者层层发包、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如何界定其与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0
011.业主委员会与受雇人员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0
012.邮政企业与邮政业务代办员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 0
013.已经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能否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成为劳动合同的主体? 0
014.对已达退休年龄但未依法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的用人关系应如何认定? 0
015.劳动合同期满后临近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可否再订立劳动合同? 0
016.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居民在内地就业的,劳动关系应当如何认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港澳台地区企业未通过涉外就业服务单位直接招用国内雇员,应当如何处理? 0
017.如何理解用工之日与劳动关系建立之间的关系? 0
018.因迟延转档或档案丢失,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范围?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赔偿损失,是否可以一次性给付,给付标准如何把握? 0
019.外派劳务企业与劳务人员发生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20.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21.出租汽车司机和出租汽车公司之间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22.因设立中的公司用工行为发生的争议是不是劳动争议? 0
023.复转军人与安置单位之间就安置问题发生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24.股权激励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25.惩戒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26.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 0
027.确认劳动关系是否适用仲裁时效? 0
028.发包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是否以构成劳动关系为前提? 0
029.先培训再上岗,如何认定劳动关系? 0
030.高温津贴纠纷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0
031.车辆实际所有人聘用的司机与挂靠单位之间是否形成劳动关系? 0
032.代驾服务中劳动法律关系如何认定? 0
第二章事实劳动关系和双重劳动关系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
033.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应当受理? 0
034.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 0
035.如何理解双重劳动关系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 0
036.冒名劳动者能否与用人单位成立事实劳动关系? 0
037.企业停薪留职人员、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等,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如何确定用工关系? 0
038.用人单位无法提供劳动合同文本,但提交了《劳动合同签收备案表》的,能否认定双方已签订劳动合同? 0
039.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能否主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0
第二编劳 动 合 同
第三章劳动合同效力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
040.如何认定代签劳动合同的效力? 0
041.用人单位与未成年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0
042.用人单位与未毕业大学生签订的劳动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0
043.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0
044.《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否具有劳动合同的效力? 0
045.劳动合同约定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从劳动者工资中提取风险抵押金是否有效? 0
046.劳动者在应聘过程中未履行如实说明义务是否必然构成欺诈? 0
047.劳动者入职时隐瞒婚姻情况是否构成欺诈? 0
048.具备劳动合同主要内容的招录文件可否视为劳动合同,劳动者能否主张二倍工资?
04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双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签的,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至员工离职时止",该规定或约定是否有效?合同期满未续签的,是否需支付二倍工资?
050.因劳动者的原因未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否支付二倍工资?
051.用人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能否主张二倍工资?
052.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能否主张二倍工资?
053.如何确定关联企业二倍工资的赔偿责任?
054.劳动合同期满未续签,劳动者继续在用人单位工作,可否主张二倍工资?
055.用工满一年仍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能否继续主张二倍工资?
056.特殊原因导致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能否主张二倍工资?
057.用人单位强迫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二倍工资是否仍须支付?
058.倒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否支付二倍工资?
059.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计算基数如何确定?
060.劳动合同无效是否必然导致劳动关系无效?
061.签订了瑕疵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否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四章劳动合同期限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62.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约定合同期限的情形应当如何处理?
063.用人单位延长合同期限能否视为提高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
064.劳动合同期满后继续工作而未续签劳动合同的,因用人单位的原因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是否支付经济补偿金?
065.劳动合同期满后没有续签劳动合同,是否还存在双倍工资的问题?
066.劳动合同期满存在法定顺延情形,法定顺延期间,劳动者能否主张二倍工资?
067.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时间能否因法定休息日而顺延?
第五章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68.《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对"连续"应如何理解?
069.《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对"该用人单位"应如何理解?
070.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出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予签订,劳动者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其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院能否判决支持?
071.劳务派遣关系中,是否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072.来华就业的外国人、无国籍人能否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073.劳动合同终止时发生了法定顺延事由,导致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10年,劳动者能否以此为由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074.本应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订立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075.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续签了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劳动者要求变更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如何处理?
076.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2款第(1)项和第(2)项中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关系?
077.如果双方已经订立了二次固定期限合同,第二次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是否还有终止合同的权利?
078.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14条中的"连续"?
079.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并提出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拒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否依《劳动合同法》第87条的规定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080.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下,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能否获得经济补偿?
081.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向人民法院提起与用人单位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的确认之诉,但未诉求用人单位支付二倍的月工资,法院能否直接判决用人单位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082.劳动者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只是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事后反悔,能否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
083.司法实践中,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的起算点应当如何认定?
第六章试用期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84.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的规定?
085.如何认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口头约定的试用期的效力?
086.试用期是否一定要安排在劳动合同期之首?
087.劳动者在试用期间同时进入医疗期如何处理?
088.未达到试用期法定最高限,是否可以延长试用期?
089.试用期内约定的服务期协议是否有效?
090.试用期怀孕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091.续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岗位发生变化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
092.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出现《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1)(2)项规定的法定情形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还需要履行第40条规定的法定程序?
093.用人单位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还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094.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能否解除试用期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095.试用期内发现职工患有精神病,用人单位可否解除劳动合同?
096.试用期内用人单位是否需缴纳社会保险费?
097.试用期内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赔偿用人单位的招录费用?
098.试用期满后,用人单位能否还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章劳动合同服务期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099.用人单位能否对享有住房、户口、专车等特殊待遇的劳动者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
100.培训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限和劳动合同约定的合同期限不一致时以何者为准?
101.实践中对于培训费用及其违约责任应当如何确定?
102.用人单位提供职业培训的,能否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
103.用人单位放弃服务期能否要求劳动者赔偿?
104.未明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主动辞职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105.应否对飞行员的劳动合同解除权予以适当限制?
第八章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106.对未经民主程序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的效力应如何认定?
107.企业根据规章制度对职工的违纪行为能否进行罚款?
108.如何认定劳动者违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达到"严重程度"?
109.关联企业能否依据规章制度享有惩戒权?
第九章劳动报酬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110.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提成式报酬的效力?
111.提成式报酬如何核算?
112.实践中,如何判断提成式报酬的给付条件?
113.劳动合同无效后,劳动报酬应当如何支付?
114.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在华就业,能否请求工作期间的相应报酬?
115.劳动者未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时,用人单位可否向其支付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116.如何确定"加班"的判断标准?
117.加班工资基数应当如何确定?
118.加班事实的举证责任应当如何分担?
119.公司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可以主张加班费?
120.劳动者双休日出差,用人单位应否支付加班工资?
121.公司保安等特殊岗位的值班人员是否可以主张加班费?
122.计件工资制是否存在加班费?
123.月薪制是否存在加班费问题?
124.综合计时工作制下是否存在加班工资?
125.职工自愿加班能否索要加班费?
126.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休息日加班后又安排补休,劳动者拒绝补休的,用人单位能否免除支付加班费的义务?
127.劳动者作为证人出庭作证,用人单位能否扣发工资?
128.产假工资如何发放?
129.职工死亡后,其亲属可否向用人单位追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
130.劳动者造成用人单位损失,用人单位能否直接扣发工资?
131.用人单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是否可以不支付患病职工的病假工资?
132.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决定被撤销后,劳动者主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期间的工资损失如何确定?
133.中途离职的员工应否获得年终奖?
134.用人单位拖欠的工资,劳动者是否可以作为普通债务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3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对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各执一词,但均无法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时,如何确定劳动者的工资标准?
136.不定时工作制到期后,劳动者能否主张加班费?
137.员工待岗期间工资应当如何支付?
138.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是否可对劳动者进行罚款?
第十章劳动合同变更争议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
本章导读
139.企业被租赁或者承包后,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如何确定?
140.用人单位通过改为股份制或成立新实体,将资产转移或出售给新设立企业,但用人单位没有清算注销,原用人单位也未对劳动者作出安置或者补偿,新设立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此种情况下发生劳动争议的,是由原用人单位还是由新设立企业对劳动者承担"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
141.企业停产、歇业、改制完结后相关资产交接给新的企业后,原劳动者的工龄是否延续,经济补偿金是否给付?是否未给付职工经济补偿金,工龄就应该连续计算?
142.用人单位能否依据合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
143.用人单位能否以劳动者拒绝调动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144.用人单位能否转让劳动合同给其他企业?
145.职务任免属于企业的自主权还是属于岗位调整?
146.用人单位是否有权调整工资?
147.公司解除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依据《公司法》第146条还是《劳动合同法》第40条?
148.劳动者能否请人代为履行劳动合同?
149."三期"女工不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可否调整工作岗位?
150.民主测评结果能否作为评估标准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
151.劳动合同变更未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有效?
152.工作地点在同城内发生变动,应否征得劳动者同意?
153.用人单位单方进行工作岗位调动(调职)的合法性如何认定?
154.劳动者不服工作地点调整,用人单位可否以违纪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155.《劳动合同法》第35条仅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协商变更,但根据劳动合同的特性,完全否定用人单位的单方变更合同的权利,无异于否定了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权,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把握合理尺度,处理合同变更纠纷,特别是工作岗位和工作地点的变更?
156.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享有对员工工作岗位的调整权,是否有效?
157.用人单位改变工时制是否需要与劳动者协商?
158.非因劳动者本人原因从原单位到新单位时,劳动者是否可以拒绝?
159.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否需要经过协商才能解除劳动合同?

前言/序言

第三版自序



近段时间以来,是否需要修改《劳动合同法》的讨论日益高涨,无论是官方、学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各种观点异彩纷呈,沸沸扬扬。有人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够灵活、企业用工成本比较高,归根结底是《劳动合同法》过度向劳动者倾斜所造成的;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增加企业成本的观点“站不住脚”,企业面临的困难是多重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劳动合同法》这一部法律导致的。然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许多小型、微型企业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这类主体对用工灵活性的需求更加强烈,现行的《劳动合同法》出于扩大标准劳动关系适用范围的考量,只允许非全日制、劳务派遣两种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表示,将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广大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会同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笔者无意对这部从诞生之日就充满争议的法律提出任何批评或褒扬。在法律修改之前,作为司法工作者,当然还要继续、不折不扣地执行好这部法律,不能因受社会讨论的影响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这可能是作为仲裁员和法官在处理劳动争议纠纷时更应秉持的立场。因此,本书从解释论而不是立法论的角度探讨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疑难问题,并对此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操作思路。

承蒙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本书能够得到三版修订。虽然从第二版问世至今,劳动法领域没有重大立法出台,也没有新的司法解释颁布实施,然而,这段期间,笔者对原有的一些问题有了不同的思考,并且伴随着一些新的政策出台、新的情况出现,实践中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笔者收集了很多新资料,借鉴和吸收了很多新观点,并在书中留下了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印记。此次第三版修改的重点是把一些已经形成定论或共识的问题予以删除,大量增加了劳动仲裁与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使得本版在内容上更加充实,信息占有量更加丰富。为了与笔者计划以后出版的其他拙作在书名和栏目设置上保持一致,形成系列图书,本版将书名和栏目略作调整。对于书中的部分观点,笔者的思考和研究可能还不甚完全成熟,在此,恳请广大读者和各界专业人士继续予以评点、指正。

在这个花语萦绕、柳绿桃红的美丽季节里,感念那些提供过莫大帮助的家人、导师、朋友和同事。在此,深深地对给予笔者帮助的每个人表示诚挚的谢意,尤其是提供了观点和思路的这些熟识的、陌生的朋友们!北京的春季稍纵即逝,祝福您们的生活里到处都是姹紫嫣红的春天!

王林清



2016年4月15日
现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务全书 本书聚焦于构建和谐、高效的现代企业劳动关系,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极具实操性的管理框架与工具箱。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深刻变革和劳动者权利意识的持续提升,企业面临的劳动关系挑战日益复杂化与精细化。本书摒弃了传统劳动法教科书的理论说教模式,转而采用“问题导向—策略设计—实操落地”的逻辑主线,旨在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法务人员乃至企业高层决策者,将法律规范转化为积极的竞争优势,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与组织效能的最大化。 第一部分:劳动关系构建的战略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劳动关系管理在企业战略层面的定位,强调劳动关系不再仅仅是合规性的“成本中心”,而是提升组织韧性与人才吸引力的“战略资产”。 一、人力资源战略与劳动关系融合: 解析如何将劳动关系管理目标融入整体人力资源战略(如人才获取、绩效激励、组织变革)。重点阐述在不同发展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对劳动关系风险的偏好与管理重点的差异化。 二、组织架构下的劳动关系治理结构: 探讨直线经理、HR部门、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及法律顾问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权责边界与协同机制。设计多层级的风险预警与响应体系,确保劳动关系管理流程的透明化与一致性。 三、构建积极员工关系文化: 超越简单的“不发生纠纷”目标,本书倡导建立基于信任与尊重的企业文化。详细介绍“倾听机制”的建立,包括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研(Focus Group/脉冲调研)的实施方法、数据分析与反馈闭环机制的构建,确保管理决策植根于真实员工声音。 第二部分:劳动合同与用工规范的精细化管理 合同效力与用工规范是劳动关系管理中最基础也最易发生摩擦的环节。本部分侧重于合同文本的“动态”管理与关键节点风险的锁定。 一、合同文本的“活”的风险控制: 入职与试用期管理: 详细解析《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解除条件的严格要求,提供可供参考的试用期绩效辅导记录模板与解除通知书的法律要件清单。重点剖析“以包代签”等隐性风险点。 非全日制用工与外包的边界确认: 结合最新司法实践,区分“假外包真雇佣”的法律特征,提供外包协议的“去雇佣风险”审查清单,以及非全日制用工的工时记录规范。 二、薪酬福利的合规性设计与透明化: 系统梳理“平均工资”的计算口径在不同法律场景下的适用差异(如经济补偿金计算、加班费基数确定)。探讨如何设计合法的“浮动薪酬结构”,以减少基数争议。特别关注福利的法定替代性与自愿性,以及年终奖的性质认定对解除时的影响。 三、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管理的精益化: 深入解析综合工时制与不定时工作制的申请审批流程与台账要求。提供应对弹性工作制下工时考勤证明不足的补救策略。对特种岗位休息权、陪审员/人大代表履职休假的法律程序进行细致拆解。 第三部分:绩效管理、调岗与纪律处分的实战指南 绩效不达标和员工不当行为是企业面临的常见管理难题。本书提供一套合法、有效、可被法院采纳的证据链构建方法论。 一、绩效不达标下的合法解约路径: 绩效改进计划(PIP)的生命周期管理: 提供符合“客观标准”要求的PIP设计要素,包括目标设定、辅导频率、评估人资质要求。强调PIP过程记录的完整性、及时性和连续性,作为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力证据。 胜任力不足的举证责任: 明确企业在举证时需提供的外部证据(如培训记录)与内部证据(如绩效考核表、邮件沟通记录)的配比。 二、调岗调薪的审慎操作与“情势变更”原则: 分析企业基于经营需要进行岗位调整的法定权限边界。讲解调岗的“合理性”判断标准,以及调薪不成的法律后果。提供书面通知、协商记录在应对员工拒绝调岗时的关键作用。 三、规章制度的效力与纪律处分的“三阶验证法”: 合法性审查: 规章制度的制定流程是否遵循了民主程序(公示或告知工会/职工代表)。 适当性审查: 制度内容是否与法律法规相冲突。 均衡性审查: 处分是否与过错严重程度相匹配。本书提供“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案例分析,帮助企业界定“严重”的程度,避免小过失导致大争议。 第四部分:协商、解除与终止的风险锁定 这是劳动关系管理的最终防线。本书侧重于“非诉”解决机制的构建,旨在用最低的成本达成最高效的退出。 一、协商解除(协议补偿)的谈判艺术与法律边界: 提供一套结构化的协商解除谈判模型,包括“锚定点设置”、“底线预设”与“风险告知”。重点解析《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指引》,确保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在法律上无懈可击。 二、被动解除权的行使:证明的艺术: 详尽列举企业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如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二款),并针对每一种情形,提供企业必须收集和留存的证据清单(如连续病假条的有效期、第三方机构的认定文件等)。 三、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时点与基数争议化解: 强调经济补偿金支付的法定时间要求,避免因延迟支付而产生的2倍赔偿风险。对于计算基数存在争议的情况(如未足额缴纳社保),提供明确的补救措施和证据排序。 第五部分:劳动争议的预防与证据规则前置 本书的增值部分,将法律条文置于审判实践的镜头下,教授管理者如何从日常工作中收集“合格证据”。 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流程速览: 简明介绍仲裁前置程序的必要性、时效性要求及一裁两审的裁判逻辑。 二、证据链的构建与“三性”原则: 聚焦于劳动争议中企业常因证据不足而败诉的问题。详细阐述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要求。特别强调:邮件、微信记录、内部会议纪要在法庭上的有效采信标准与固定方法。 三、争议化解的成本效益分析: 提供一个简单的“争议成本评估模型”,帮助企业在进入仲裁程序前,快速判断和解或继续诉讼的潜在财务与非财务成本,实现理性的风险决策。 --- 本书特色: 案例驱动: 结合近三年各地中级人民法院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发布的典型案例,解析裁判思路。 工具箱设计: 附赠关键文件模板(如试用期辅导记录、不予续签通知书、协商解除备忘录)的合规性检查清单。 跨界视野: 将劳动法要求与组织行为学、变革管理理论相结合,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管理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名小企业主,对于劳动法律法规的理解一直比较模糊,生怕在不知不觉中就触犯了法律,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自从读了这本《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本书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劳动法中一些复杂而又关键的条文,比如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经济补偿金的计算、社会保险的缴纳等等。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知你“什么不能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做才能合规”,并且“万一发生了纠纷,应该如何应对”。它让我明白了,劳动法律法规并非是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而是保障双方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石。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者的合理诉求,并且在企业管理中更加审慎地处理与员工的劳动关系,从而有效规避潜在的劳动风险。我不再对劳动纠纷感到恐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心态去面对。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案头必备工具书。我是一名从事了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HR,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劳动用工问题,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如何处理劳动争议,是我每天都需要面对的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裁判视角,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空泛,而是直接切入实务,而且针对性非常强。 书中对于一些常见劳动纠纷的处理思路,比如工伤认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加班费支付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并且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它让我明白了,很多劳动纠纷的解决,并非是简单的“法律条文+事实”,而是需要综合考量证据、程序、政策导向以及司法实践中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则。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准确地预判纠纷的发展方向,并且在事前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劳动法课程时,常常会觉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这本《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枯燥的法律条文,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变得鲜活起来。 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经典劳动纠纷的解读,比如关于“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等话题,书中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释,并且深入剖析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和裁判尺度。这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将来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如何理解法律,更教会我如何运用法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我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职场的法律助理,在协助律师处理劳动纠纷案件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也多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简直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不仅仅展示了判决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法官是如何一步步分析案情、运用证据、引用法律条文,最终得出判决结论的。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证据规则的部分,很多时候案件的胜败就取决于证据的收集和运用。这本书不仅列举了常见的证据类型,还针对不同类型的证据,比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证人证言等,解释了其证明效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采信标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操指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是对着冰冷的法律条文感到茫然,而是能够理解它们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并且能够更有效地协助律师进行证据梳理和庭审准备。

评分

这本《劳动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释解(第三版)》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处理劳动争议的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核心、指导实操的工具书。市面上不乏各种案例汇编或者理论讲解,但往往显得零散,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仅仅罗列判例,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裁判背后所遵循的逻辑路径和核心考量。它不是简单告诉你“怎么判”,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判”,这种“解构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跳出表面的条条框框,去理解法律条文的精髓以及司法实践的智慧。 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一些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思路的梳理。很多时候,劳动纠纷的症结并不在于事实认定,而在于如何平衡劳动者权益与用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寻求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是权威性的解读,更是一种前瞻性的引导。例如,在处理那些边界模糊的“同工同酬”或“竞业限制”纠纷时,作者并没有给出僵化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分析合同性质、劳动条件、行业惯例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构建起一套灵活而又严谨的裁判思维。这种对裁判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对于提升基层法官、律师乃至企业HR的专业素养,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好书!书好!快递神速,不超过24小时到手了.......

评分

很满意一次购买

评分

实用的工具书,比实体店便宜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京东的优惠非常大,希望以后京东更多优惠

评分

自己读的王林清的第一本书,会努力学习的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好书,内容都是干货,对实务很有指导意义。

评分

好好好好一如既往的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