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

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奚绍中,邱秉权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力学
  • 力学
  • 教材
  • 工程教育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第三版
  • 基础工程
  • 结构力学
  • 材料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47682
版次:3
商品编码:119159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按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工程力学课程中、少学时(48-96学时)的要求编写,涵盖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主要内容。
  全书共18章,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基本力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和重心、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的稳定性、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复合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静法。《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在叙述某些概念和方法的同时,给出了相关的思考题,可供课堂讨论之用。《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具有很强的教学适用性,有助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非机类及相关专业中、少学时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师生、网络教育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配有电子教案。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静力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
1-2 静力学公理
1-3 约束和约束力
1-4 物体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习题
第2章 平面基本力系
2-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2-3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其计算
2-4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习题
第3章 平面任意力系
3-1 力线平移定理
3-2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3-3 分布荷载
3-4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
3-5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
3-6 物体系的平衡问题·静定与超静定的概念
3-7 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分析
习题
第4章 摩擦
4-1 滑动摩擦
4-2 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4-3 滚动摩阻的概念
习题
第5章 空间力系和重心
5-1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5-2 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
5-3 空间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5-4 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主矢与主矩
5-5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
5-6 重心和形心的坐标公式
5-7 确定重心和形心位置的具体方法
习题

第二篇 材料力学
第6章 拉伸和压缩
6-1 轴力及轴力图
6-2 横截面上的应力
6-3 拉压杆的强度计算
6-4 斜截面上的应力
6-5 拉(压)杆的变形与位移
6-6 拉(压)杆内的应变能
6-7 低碳钢和铸铁受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6-8 简单的拉、压超静定问题
6-9 拉(压)杆接头的计算
习题
第7章 扭转
7-1 扭矩和扭矩图
7-2 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7-3 圆杆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
7-4 受扭圆杆的强度条件及刚度条件
7-5 等圆截面直杆在扭转时的应变能
7-6 矩形截面杆的扭转
习题
第8章 弯曲
8-1 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8-2 剪力图和弯矩图的进一步研究
8-3 弯曲正应力
8-4 惯性矩的平行移轴公式
8-5 弯曲切应力
8-6 梁的强度条件
8-7 挠度和转角
8-8 弯曲应变能
8-9 超静定梁
习题
第9章 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9-1 概述
9-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9-3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胡克定律
9-4 三向应力状态
9-5 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习题
第10章 组合变形
10-1 弯曲与拉伸(压缩)的组合变形
10-2 弯曲与扭转的组合变形
10-3 斜弯曲
习题
第11章 压杆的稳定性
11-1 关于稳定性的概念
11-2 细长中心压杆的临界荷载
11-3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
11-4 压杆的稳定条件和稳定性校核
习题

第三篇 运动学与动力学
第12章 点的运动
12-1 运动学的基本内容·参考系
12-2 点的运动的矢量表示法
12-3 点的运动的直角坐标表示法
12-4 点的运动的自然表示法(弧坐标表示法)
习题
第13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13-1 刚体的移动
13-2 刚体的定轴转动
13-3 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习题
第14章 点的复合运动
14-1 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
14-2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14-3 牵连运动为移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习题
第15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15-1 刚体平面运动分解为移动和转动
15-2 平面图形上点的速度·速度瞬心
15-3 平面图形上点的加速度
习题
第16章 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16-1 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16-2 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习题
第17章 动力学普遍定理
17-1 动量定理
17-2 动量矩定理
17-3 动能定理
17-4 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
习题
第18章 动静法
18-1 关于惯性力的概念
18-2 质点的动静法
18-3 质点系的动静法
18-4 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习题

附录Ⅰ 型钢表
附录Ⅱ 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和转角
参考文献
习题答案
索引
Synopsis
Contents
执笔者简介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工程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与实际应用,完全不涉及《工程力学教程(第3版)》中的任何知识点。 --- 《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 —— 探索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与前沿工程实践的桥梁 引言:新时代的材料驱动力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中,材料始终是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从青铜器到硅芯片,每一次飞跃都建立在对物质本质理解的深化之上。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能源危机、环境挑战以及对更高性能结构和功能的需求,材料科学已成为支撑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等尖端领域发展的基石。《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现代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知识框架,剖析材料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的内在联系,并聚焦于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解决实际工程难题。 本书将材料学视为一门高度交叉的学科,融合了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和数学的原理,重点阐述了“结构决定性能,性能决定应用”的核心思想。 第一部分:材料的微观世界与结构基础(Structure Fundamentals) 本部分将带读者进入材料的原子和晶体层面,理解材料特性的根本来源。 第一章:晶体结构与缺陷工程 详细介绍了固体材料(金属、陶瓷、高分子)的晶体结构基础,包括晶格常数、晶胞、密堆积原理等。重点讨论了晶体学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如X射线衍射(XRD)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物相分析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探讨了晶体缺陷——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孪晶界)——如何深刻影响材料的力学响应(如塑性变形机制)、电学性质和扩散行为。通过控制缺陷的类型和密度,实现材料性能的定向调控是现代材料设计的关键手段。 第二章:凝聚态理论与能带结构 本章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解释了电子如何在固体中排列和运动。讲解了能带理论,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差异,阐明了费米能级、有效质量等核心概念。此外,内容还涉及磁性材料(铁磁性、抗磁性)和介电材料的微观机理,为理解电子和光学功能材料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非晶态结构与高分子链构象 针对玻璃、聚合物和部分复合材料等非晶态物质,本章探讨了短程有序与长程无序的结构特征。重点分析了高分子材料的链结构(线性、支化、交联)、空间构象(缠绕、扭曲)及其与玻璃化转变温度($T_g$)、熔点、粘弹行为之间的关系。介绍了退火、结晶度测量等非晶材料的表征手段。 第二部分:性能的调控与加工工艺(Property Control and Processing) 材料的最终性能是材料结构、成分和制造工艺相互作用的结果。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优化材料性能。 第四章:热力学与相图解析 阐述材料体系的热力学基础,包括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势和相平衡条件。核心内容是相图的构建与应用,特别是二元和三元相图(如Fe-C体系)。详细分析了相变过程(固溶、析出、共晶、共析),以及通过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精确控制微观组织(如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的策略。 第五章:材料的塑性变形与断裂机制 不同于传统力学对理想材料的假设,本章聚焦于真实材料的本构关系。深入讨论金属的加工硬化、蠕变(高温下的时间依赖性变形)和应力松弛现象。 在断裂方面,本书详细区分了韧性断裂、脆性断裂和疲劳断裂。断裂韧性(基于线性弹性断裂力学 $K_{IC}$)和断裂疲劳寿命(Paris法则)的定量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引入了增量塑性理论和损伤力学在预测结构失效中的应用。 第六章:材料的制备与成型技术 本章涵盖了现代工程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 金属制造: 铸造(凝固过程控制)、塑性加工(轧制、锻造、拉拔中的晶粒细化)。 陶瓷制造: 粉体制备(溶胶-凝胶法)、成型(干压、注浆)和烧结(液相烧结、固相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与晶界控制。 高分子加工: 挤出、注射成型中的取向效应。 薄膜与表面工程: 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及其在耐磨、抗氧化涂层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功能材料与前沿应用(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那些依赖特定物理效应来执行任务的先进材料,这是当前工程技术创新的前沿。 第七章: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 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本章系统介绍了半导体材料(如Si, Ge, GaAs)的特性。详细阐述了掺杂(N型和P型)、载流子输运机制、PN结的形成与特性。内容涵盖了二极管、晶体管的工作原理,以及光电子材料(如LED、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生伏特效应和复合机制。 第八章:电化学与能源材料 聚焦于现代能源存储与转换中的关键材料。深入分析了电池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氧化物、磷酸盐)、负极材料和电解质(有机液态、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反应、充放电动力学和衰减机制。此外,还涉及燃料电池催化剂材料、储氢材料的结构要求和性能评估。 第九章:复合材料设计与界面科学 复合材料是实现“超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本章重点分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PCP)的界面行为。探讨了界面剪切强度、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载荷传递效率,以及纤维/基体界面在湿热环境下的老化机制。内容还包括层压板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策略。 第十章: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 本章探讨了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分类介绍植入级材料(金属、陶瓷、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深入讨论了表面改性技术如何影响细胞黏附、蛋白质吸附以及免疫排斥反应。此外,也涵盖了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先进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和水凝胶的结构设计。 总结 《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掌握材料设计思维的工具书。通过对结构、性能、工艺和应用之间复杂关系的剖析,读者将能够基于科学原理,主动选择、设计和优化满足未来复杂工程需求的先进材料。本书强调定量分析和实验验证相结合,是材料、机械、电子、化学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理想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即将毕业,需要准备考研复试的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既惊喜又焦虑。惊喜在于,它几乎涵盖了工程力学所有重要的分支,而且讲解得相当透彻,很多细节都挖掘得很深,这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拓展解题思路非常有帮助。比如,在材料力学部分,对于应力应变分析的深入探讨,以及各种失效模式的介绍,都为理解更高级的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焦虑也随之而来,因为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很多知识点需要反复琢磨才能完全理解,时间上显得非常紧迫。有些章节的习题,难度系数很高,解答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考研复习来说,压力不小。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什么都有,但要精通每一个部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对于复试来说,我希望能够更聚焦于一些核心和高频的考点,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但需要自己再去提炼和筛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庞杂了,我感觉刚翻开就被海量的信息淹没了。初学者的角度来看,绪论部分花了太多篇幅讲解力学的历史发展和基本概念,虽然有教育意义,但对于急于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我来说,显得有些冗长。举例的物理场景也比较抽象,很多公式的推导过程,如果不是对数学有特别扎实的功底,很容易在这里卡住,然后就进入了“我看不懂,我退出”的恶性循环。后面的章节,比如静力学部分,对受力分析的讲解也偏理论化,图示的简化程度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有差距,导致在尝试应用到一些简单的工程问题时,总感觉力不从心,好像少了点关键的“点拨”。我期待的是能够更快地掌握工具,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浸在宏大的理论框架中。或许这本书更适合那些有一定基础,想要深入研究理论体系的同学,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入门解决实际工程应用的读者,确实有些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这个非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工程力学的严谨性和应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它系统的梳理了工程力学的核心概念,从基础的力的概念到复杂的应力应变分析,都解释得非常清晰。特别是对于结构稳定性和材料性能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力学在保障工程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虽然有些涉及到复杂的数学公式,但其背后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和方法,对我这个跨专业的学习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计算,更是关于如何运用数学工具去理解和改造世界。不过,由于我的专业背景差异,有些章节的深入理解需要额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时,偶尔会感到些许吃力。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著作,为非专业背景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工程力学世界的绝佳窗口。

评分

对于一位在实际工程一线工作了多年的工程师来说,重新翻阅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系统性”的知识梳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对力学基本原理的阐述非常严谨,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概念的定义,都无可挑剔。在处理一些复杂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分析时,我经常会回顾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比如虚功原理在结构力学中的应用,这本书给出的推导过程清晰明了,能够帮助我快速回忆起背后的逻辑,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但是,书中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快速有效地转化为工程实践的指导,相对欠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结合大量的工程经验和软件工具来解决问题,而这本书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一些关于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元分析等现代工程手段的介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即时价值。不过,作为一本巩固基础、理解深层原理的读物,它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工程领域的初学者,我非常佩服这本书的全面性。它从最基础的力学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内容涵盖了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等多个重要领域,几乎可以说是力学学习的“一本通”。书中的插图和例题都很有代表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力学概念。尤其是在动力学部分,对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以及各种运动形式的描述,都做得相当到位。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完全没有基础的新手来说,某些章节的数学推导过程还是略显复杂。虽然书中有给出一些公式,但如果能够增加更多的“可视化”解释,比如通过动画演示来展示力的作用过程,或者提供更直观的数学辅助工具,可能会更容易帮助我们建立起对力学的直观认识。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但如何将这个框架与实际的工程应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评分

物流很快,非常满意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是正版,物流也很快,但是包装不好,书就只放在了袋子里,没有保护膜,书都损坏了

评分

物流很快,非常满意

评分

哎呀大学课本都扔了,准备买一本回来补一补。

评分

很6 快递很快

评分

书是正版的,可是突然觉得好贵啊,之前用的第二版和第三版题不一样

评分

不错。

评分

嗯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