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凤岐学中医

跟王凤岐学中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凤岐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王凤岐
  • 中医基础
  • 经络
  • 方剂
  • 诊疗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医学教材
  • 临床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74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5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跟王凤岐学中医》是著名中医专家王凤岐为中 医爱好者所写的一本中医入门书。书中深入浅出地介 绍了中医理论、中医诊断、方剂、中药和中医临床的 知识,初学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掌握中医学重要 的概念、观点和理论。阅读本书,能带你步入中医殿 堂,体验中医的神奇与奥妙。
  《跟王凤岐学中医》是著名中医专家王凤岐为中医爱好者所写的一本中医入门书。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理论、中医诊断、方剂、中药和中医临床的知识,初学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掌握中医学重要的概念、观点和理论。阅读本书,能带你步入中医殿堂,体验中医的神奇与奥妙。

作者简介

王凤岐,男,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国医泰斗秦伯未嫡传弟子。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处处长,世界针灸联合会司库、世界骨伤联合会总监。

目录

中医基础知识
一、怎样学中医
二、中医有哪些基础理论(理)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三)脏腑学说
(四)经络腧穴学说
(五)病因病机学说
(六)各家学说
三、中医的诊断法及治疗法(法)
(一)诊断疾病法
1.望诊
2.闻诊
3.问诊
4.切诊
5.触诊
(二)疾病辨证法
1.八纲辨证
2.六经辨证
3.三焦辨证
4.卫气营血辨证
5.气血痰湿辨证
6.三元辨证法
(三)治疗八法
四、中医的方剂(方)
1.麻黄汤
2.香苏散
3.大承气汤
4.四逆散
5.痛泻要方
6.玉屏风散
7.白虎汤
8.导赤散
9.香薷散
10.理中汤
11.桂枝汤
12.四神丸
13.四君子汤
14.四物汤
15.八珍汤
16.大补阴丸
17.酸枣仁汤
18.固经丸
19.琼玉膏
20.五汁饮
21.增液汤
22.二陈汤
23.三子养亲汤
24.理中安蛔汤
25.消瘰丸
26.苇茎汤
27.大黄牡丹汤
28.薏苡附子败酱散
29.四磨饮
30.生化汤
五、中药(药)
(一)中药的一般知识
(二)中药分类
1.发散风寒药
2.发散风热药
3.清热泻火药
4.清热凉血药
5.清热燥湿药
6.清热解毒药
7.祛暑药
8.止咳平喘药
9.清热化痰药
1O.温化寒痰药
11.活血药
12.止血药
13.泻下药
14.润下药
15.理气药
16.驱虫药
17.利尿逐水药
18.祛风湿药
19.祛寒药
20.芳香开窍药
21.安神定志药
22.镇惊熄风药
23.补气药
24.助阳药
26.养阴药
27.固涩药
(三)药对
1.第一类
2.第二类
3.第三类
(四)配伍和妊娠禁忌
1.中药十八反
2.中药十九畏
3.妊娠禁忌
附录 医话、医案

前言/序言


《跟王凤岐学中医》并非一本仅仅罗列医学知识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扇窗,引领我们走进一位资深中医的临床世界,感受其深厚学养和独特视角。本书的精髓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实的论述,以及王凤岐教授多年行医的经验智慧,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化为可感知、可理解、可运用的实践指导。 阅读本书,首先会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但这种博大精深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精妙之处。它不是一次性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持续的引导过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医的认识逐渐深化。 本书的内容,并非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学科领域,它涵盖了中医诊断、治疗、养生等多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中医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思路和方法。王凤岐教授并非仅仅遵循古籍的条条框框,他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诊疗理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方面,本书会让你看到,中医的望闻问切,并非简单的四诊合参,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精准辨别的能力。它会解析如何通过细微的表象,捕捉到人体内部的失衡信号,如何通过“形神合一”的观察,洞察疾病的本质。这是一种对生命体征的深度感知,一种对人体内在规律的敏锐洞察。例如,在描述舌诊时,不会仅仅停留在“舌苔薄白”、“舌质红”等简单描述,而是会深入剖析不同舌象所代表的脏腑功能、气血状态,以及它们在不同疾病发展阶段的演变。闻诊的清浊、嗅探,问诊的详尽询问、心理洞察,切诊的寸口脉象、触诊辨证,都将被一一展开,如同打开了一本关于人体信号解读的百科全书。 在治疗方面,本书将展现中医的“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精髓。它不是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药方”,而是教会你如何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无论是方剂的加减变化,还是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应用,都将体现出精准、高效、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你会看到,在对待同一种疾病时,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正是中医“一人一方”的独特魅力所在。本书会详细解析如何根据病因、病位、病性,以及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制定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养生方面,本书将跳出“吃什么补品”、“做什么运动”等浅显的层面,深入探讨中医对“治未病”的深刻理解。它会教你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这是一种源于自然、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一种对生命全程的系统性管理。你会了解到,中医的养生并非一味地滋补,而是强调“形神兼顾”、“动静结合”,并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体质,提出切实可行的养生建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处理疑难杂症方面,所展现出的临床智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王凤岐教授如何运用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层层剥茧,找出病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都将在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它会让你看到,中医并非只能治疗一些“小病小痛”,而是在面对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时,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疗效和优势。本书会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来展示中医在治疗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方面的独特思路和有效方法。 本书的语言风格,也会让读者感到亲切。它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临床的生动性和人文关怀。王凤岐教授的讲述,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医者的慈悲。通过这些文字,你仿佛能听到他娓娓道来的诊疗过程,感受到他对每一位患者的认真负责。这种“温度”的传递,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总而言之,《跟王凤岐学中医》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临床实践、人文关怀于一体的优秀中医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你思考、引导你实践、提升你中医素养的“启蒙书”。无论你是中医爱好者,还是希望在自身健康管理上有所提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会让你重新认识中医,爱上中医,并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它会让你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探索中医智慧的精彩旅程,让你在了解中医的同时,也更了解自己。它会让你看到,中医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治疗疾病的能力,更在于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抱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总觉得在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依然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我曾听闻过一些关于中医“治大病,慢病”的案例,也亲眼见到过一些长年被西医困扰的慢性病患者,在中医的调理下逐渐康复。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然而,中医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初学者很容易望而却步。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古籍,但由于语言和知识背景的限制,常常是看了等于没看,难以消化吸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和理解方式的语言,来解读中医的精髓。它或许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中医理论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我更希望它能打破一些关于中医的迷思,让更多人能够理性地认识中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玄学”的层面。这本书,我感觉它可能就是我进入中医世界的一把钥匙,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健康智慧的大门。

评分

最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方面。总觉得身体在发出一些小信号,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读,更别提如何去调理了。身边有朋友推荐了一些中医养生的理念,比如“吃什么补什么”,“身体虚了就要补”等等,但这些说法我总觉得有些笼统,不够系统。我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健康认知体系,而不是盲目地跟风。我尤其对中医关于“情志致病”的说法很感兴趣,觉得人的情绪真的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但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又该如何通过中医的方法去疏导,我是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会从一个比较实用、接地气的角度出发,教我如何去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需要,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我期待它能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身体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非常着迷。相较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似乎更能看到人体的相互关联性,以及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自己尝试去理解这些理论,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深入。特别是关于“气”、“血”、“津液”、“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常常感到云里雾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一一剖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来判断自己身体大概属于哪种“证型”,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选择。这本书,可能是我通往中医殿堂的启蒙读物。

评分

我对中医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曾见过一位中医,仅凭几句话,便能准确地说出我的身体状况,让我惊叹不已。从那时起,我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然而,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很多都过于专业,或者过于泛泛而谈,很难让一个初学者找到切入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它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可操作性。我特别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病,比如容易疲劳、失眠、消化不良等等。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或者能够让我更好地与医生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的窗户,让我能够更科学、更健康地生活。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一直想买,但总是在犹豫。我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对中医一直有种莫名的好感,总觉得它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智慧,能够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我身边有些朋友,对中医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效果神奇,有的又觉得玄乎其玄,不靠谱。我个人呢,尝试过一些零散的养生方法,也看过一些中医类的普及读物,但总感觉像是在拼凑,缺乏系统性的认知。我尤其困惑于中医的辨证施治,总觉得“望闻问切”听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是隔着一层纱,摸不着门道。这本书的名字,倒是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它能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从入门到理解,甚至到初步掌握一些中医的思路。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循循善诱,将复杂的中医理论化繁为简,让我这个“小白”也能看得懂,学得会。我更期待的是,它能教会我如何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如何理解那些看似晦涩的术语,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治未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