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女孩看大陆

台北女孩看大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雪筠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视角
  • 大陆观察
  • 社会文化
  • 两岸关系
  • 女性视角
  • 旅行文学
  • 文化差异
  • 时代变迁
  • 个人经历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3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015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想要知道台湾年轻一代到底怎么看待大陆崛起、怎么看待对岸“好拼”的同龄人?
  想知道台湾人到底有多关心两岸关系,还是更关心民主民生,还是以上答案皆不是?
  想知道他们眼中的我们到底是亲人、敌人,还是可以坐下来互相沟通的好朋友?
  这是一本台湾腔调十足、让你一翻开就停不下来、不时笑到拿不稳书的绝妙小书;
  一本亦庄亦谐而三观超正,爱台湾也爱大陆的段子集锦;
  一本让我们迅速理解台湾、理解台湾千万普通青年所思所想zui直接也zui亲切的博客精选;
  更是一座求同存异、直抵人心的心之桥梁。
  不是政论合集,胜似滔滔雄辩。
  看似东拉西扯,却只看见真心。

内容简介

  事迹也许平凡,然而好朋友之间zui难得的,是坦荡与交心。
  好多人以为,讲大陆好话的、选择来大陆生活的台湾年轻人上一代都是出生在眷村、从小就接受传统教育的“外省人”,其实我不是(至少只有二分之一是)!
  国小时,我甚至很讨厌被当作是外省人;
  初中时,“棕”国地理让我背到大哭,因为傻傻分不清楚山西和陕西;
  高三时,我对大陆的概念,仍和大多数台湾年轻人一样充满傲慢与偏见。
  但在2012年7月,23岁的“爱台北”小姐带着强烈好奇心以及些许偏见,拖着大行李箱展开北漂之旅后,一切就改变了……为所有不了解大陆的台湾年轻人,更为我在这里见到的所有形形色色有趣善良的好朋友,我记录下点点滴滴亲身经历,以及“不明白……”与“好厉害!!!”同时并存的关于大陆的一切。
  zui奇妙的是,我们和对方“交流”,但只想听到“自己早知道并且同意”的话。很多时候,生气愤怒都是为了自己的角度不同而已。
  所以,本书是我眼中的大陆、我眼中的台湾,我眼中的两岸关系。
  或许,我答不出百分之一百的真实答案,但至少这次,我不会告诉你标准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自我介绍郭雪筠:
  我是一个来自台北的女孩,成绩一般,长相一般,是台北万千女孩中zui普通的那一种。出生在台湾经济情况zui好的八○年代;但自九○年代开始,宝岛经济急转直下。身边人对往昔荣光的追忆和遥望对岸崛起的艳羡,一路伴随着我成长。
  从前对大陆的认知?和其他同龄小鬼一样,大概就是“那是啥”以及“噢,听说很大,卫生情况不太乐观”吧。
  码字生涯从2012年到北京读研,以“爱台北”为名在豆瓣连载日记并广受好评开始。
  常常觉得自己早已京味十足,但在大陆朋友眼中仍是地道台妹一枚。
  zui大期望是通过文字,让大陆人民了解一个台湾普通年轻人的心声。
  我爱台北,也爱北京!

精彩书评

  台湾新一代年轻人的真诚声音,两岸年轻人就需要这样互相理解。
  ——《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廖信忠诚意推荐!

目录

前言 台北女孩自我介绍
在台湾的故事
1 那些年,台北女孩与大陆
2 那些不安的台湾年轻人
3 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4 台湾人,为什么用大陆的论坛?
5 豆瓣上的台妹
6 飞向北京
7 台北女孩与“中国地理”
在大陆的故事
1 那些乱七八糟的叮咛
2 台湾学生,能拼得过大陆学生吗?
3 灰机与“儿”
4 那些台湾人会做的蠢事
5 台湾男人和大陆男人
6 那些甜蜜蜜的台湾女孩儿
7 传说中的贫富差距
8 总裁与我
9 不负责任小诀窍之“如何分辨台湾人”
10 人人都爱骂
11 认命不认命?
12 冲啊
13 有车了不起啊?
14 关于“吵架”这门学问
15 泥好老外
16 亲爱的小姐们
17 关于“地域之争”这回事
18 有人收盘子诶!
19 亲爱的运将大哥
20 亲爱的,谢谢你没有毒死我
21 山西告诉我的几件事
22 蓝天,羊肉,建筑工地
23 咱们没文化,但实在!
24 哈尔滨,二货们
25 台湾好同伴
26 后来,上海
27 两年了,亲爱的北京
28 从大陆学到的事
29 陆归派回台湾后
30 他们眼中的大陆
31 为什么要写两岸话题呢
贴心附录 冤枉啊,台湾/大陆,并不是这样子的!
后记 我是“爱台北”,我爱北京

精彩书摘

  (十九)亲爱的运将大哥
  话说到北京后,碰到各行各业的人不胜枚举,有些让我惊喜,有些让我非常害怕打交道。有些职业我认为应该很普通,结果发现他牛得很!
  到北京后给我第一大震撼教育的,就是出租车师傅。
  在台湾,出租车师傅称“运将”或是“司机”。在台北路上的小黄(台湾出租车别称)会和楼下的小七(7-11)一样多,从来没有拦不到小黄的问题。
  台北的运将大哥都非常热情,基本上非常好聊天,从天气工作经济去哪里玩聊到马英九。而且超爱聊政治,我活了二十几年从没碰过一个“不爱聊政治”的大哥。
  不过,聊政治要聊得有诀窍,而且要像对待老板一样多个心眼。很多大哥一开始会很心机地说“唉哟投给谁都一样,没有特别偏好啦”,到后来,你才会发现一切是放屁。
  如果这年有大选,那十个运将里有十一个会想聊政治,顺便想刺探敌情(看看乘客里支持哪一党的人比较多)。如果你跟我一样爱跟运将大哥聊天,又想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人,记得一定要投其所好。
  很多运将的言谈间会不经意地透露出“我很爱聊政治,快来吧”的含意。基本上如果他三两句就开始谈到“日子难过、官员无能”,那他百分之八十是想找人谈谈。
  常会碰到的情况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非常没心机的师傅,一开始就会先透露出自己的立场。比方:
  唉,最近真的日子很难过,完全不知道台湾未来怎么办喔~~
  真的吼?(可以先随便说点废话敷衍)
  幸好今年就要选举了,对吧?(眼神会瞟向你,透露着无限期待)
  是阿,幸好幸好~大哥您觉得选谁比较好?(确认他想聊后,你可以直接问)
  当然是要选朱XX阿!你看那个苏XX能看吗?!
  第二种,就是他想聊政治,但他不想先透露自己的立场,这种人就很心机鬼。比方:
  最近日子不好过吼?(先打探)
  还好,过得下去,还行吧。(请努力说废话)
  今年要选举了,台湾又要热闹了。你觉得会不会换人?(斜眼看你,再刺探)
  不知道,谁理他,日子照过。是吧?(请继续说废话)
  欸……你们家以前投过马英九吗?(已经坐不住,决定直接问)
  不知道呢,我们家一向不交流这个。大哥投过马英九啊?(把球丢回去)
  欸,之前是投过啦~~(要知道,运将大哥通常没耐性陪你玩,自己会先放弃)
  喔~~我之前也投过。(就算你之前投别人或压根没投,也要附和一下,拉近关系)
  (通常只要你这样一说,天真的大哥就会以为你是“同一国的”,然后把祖宗八代都告诉你。)
  我告诉你,今年一定要投那个苏XX!我看过他的政见了,他啊才对台湾好(巴拉巴拉……)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请记得一个重要守则:
  在得知运将大哥的政治立场之前,千千万万不能先透露自己的政治立场。
  本人的一个朋友在大选年时就是和司机讨论政治,无意间讲出自己比较想投某党,结果该大妈(对,是个运将大妈)正好是另一党的忠实支持者,气到路边一停叫他付钱滚下车。幸好我的朋友也不是省油的灯,一通电话打到出租车公司投诉,最后大妈道歉了事。
  但,何必这么麻烦,闹得双方不愉快呢?
  2011年底,全台笼罩在选举的气氛中,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必须老打车。常常刚从A车跳下来后,20分钟后又要跳上B车,刚骂完马英九就要批斗蔡英文。但一切辛苦都有代价。
  跟师傅聊政治的好处时,你会听到很多新鲜的八卦。那阵子我听过某某大牌立委去夜总会喝酒的故事、某党的某议员去了什么酒店开房间……比八卦杂志还精彩。
  除了政治外,台湾坐出租车会碰到的怪现象也多。
  比方很多车上会有小电视,内容有卡拉OK甚至是色情片。曾听朋友碰过有运将在路边看色情片,看到客人上车了想赶快关掉,哪知小电视故障,两人就这样大眼瞪小眼。最后运将还自以为幽默地拍拍他:“哈哈,我们都是男人,没事没事。”
  如果碰到的女客人,又发生同样糗事,该大哥就可能吃上官司了。(还真有运将大哥因为这样吃上官司)
  另外,还有些会开着卡拉OK,沿路大声高歌。
  不过,随着台湾交通法规越来越严格,这些怪现象可能很少存在了。
  和北京相反的是,台北的出租车空车率很高,因为地铁公交车舒适发达,加上人没那么多,价格高也是一个原因。不过,若大陆朋友到台北,诚心推荐至少搭一次出租车,因为没人比这些热情的运将大哥们更懂台湾的社会百态了。
  到北京后,出租车师傅给我的冲击可不小。
  先讲讲我个人碰到的、比较不习惯的几点:
  第一,出租车竟然会拒载!
  相较台北一辆辆空车,在北京打不到车就算了,有些还会拒载。比方我要换班啦、我要下班啦、那里太远我不去、那里太近我不去、更牛的手一摇就咻地开走。
  好牛啊!我常觉得北京出租车师傅太牛,可以跩跩地不甩人。
  某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我站在晚风中孤零零地招手,第一台不走了,第二台忽视我,到了第三台师傅面有难色,我说出了我这辈子最没节操的一句话───
  师傅,求您载我吧,我给您跪了!
  我当然没有给他跪,该大叔噗哧一笑,行吧,服了你了!
  每当跟朋友提起这件事(对,我就是很厚脸皮的人),每个人都骂我(台湾朋友:你也太可爱了吧;大陆朋友:没出息),不过……在下雨又湿又凉我还自以为美地穿了一双高跟鞋、拿着两袋购物袋的夜晚……
  什么节操,都算了吧!
  第二,就是师傅还不认路!
  北京的出租车大叔多数是北京人,但偶尔还真会碰到根本不知道怎么走的师傅,偏偏在我还是菜鸟一枚时常碰到这类“我不知道,您带路吧”的师傅。
  台湾的出租车多数会配一台GPS,所以不会有这种情况。我总认为师傅应该是最懂路的,所以常常没好气地回一句:连你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路啊!
  师傅:啊,那我去问问。
  我:“不用了,我下车吧。
  师傅:没事,我问问。
  我:不用,我下车。
  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你不开百度地图,让他跟着走就行了?
  因为,我的网费缴很少,网速慢得像乌龟!(何况,我真不甘心把钱交给这种不熟识路的师傅,总觉得很奇怪。)
  第三,就是“假出租车”。
  我一直觉得北京正规的出租车很安全有保障,这也是事实。偏偏有种出租车,外观看不出来,但跳表跳得很奇怪,一下二元一下二点五元,如果不盯着跳表器是不会发现的。偏偏我什么专长没有,唯一的专长就是很小气,一上车就会着跳表器,每跳一下心就跟着痛一下。
  当我发现跳表器很怪时,很不爱和人吵架如我还是开口了:
  师傅,你的跳表器有问题!
  哪儿有问题?话别乱说。
  为什么一下子从十四跳到十七?
  我哪知道?你问表啊!(←我到现在还是觉得这句话很贱)
  表又不会说话,我当然问你啊!
  结果?我当然输了,不到二十元的车费乖乖付了二十五元。
  尽管如此,但我很喜欢在北京搭出租车。以下讲讲北京出租车的美好:
  简单来说,北京的师傅比较不会搞花样。
  所谓搞花样包括:唱歌、盘问你的祖宗十八代、玩头文字D。
  首先,台北的出租车师傅真的是很爱学速度与激情,常觉得自己是保罗沃克,只差没在街头甩尾,一坐上去常常有玩云霄飞车之感。常常需要GPS提醒“前有测速照相”才会慢下来,等过去后继续咻地往前冲!
  北京可能是因为车多开不快,或是师傅比较守规则,跟台北比起来个人感觉算温和。
  再来,台北的出租车师傅真有台湾人的热情,一上车常常从小狗小猫天气经济政治,沿路闲扯个没完没了。甚至有真性情的大哥会展现自己的歌喉,或是抱怨自己的老婆孩子丈母娘。北京的师傅除非你开口跟他聊天,不然常常一声不吭,专心听广播,或是用滴滴打车抢客人。更别说唱歌唱曲的,才不搞娱乐大众这一套。
  最后,台北和北京的师傅还是有一样共同点:聊“台湾”政治!
  我曾经做过一个无聊的小测试。
  如果师傅问:您是哪里人?
  福建。
  喔——喔完后,常常一片静默。
  但,如果我回答:台湾。
  那就有得聊了。
  十个有八个会立刻问:“你是蓝是绿?”“你看不看海峡两岸?”“我觉得那陈某某真是差劲~”“我觉得马某某做得不错~”“你们立院打架真热闹啊~”“那你2016要投谁阿~应该不会投民X党吧?”
  师傅,那时离2016还远,您那么早就急着拉票了吗!
  ……

前言/序言

  台北女孩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来自台北的女孩。
  从前对大陆的认知?和其他同龄小鬼一样,大概就是“那是啥”以及“噢,听说很大”吧。
  我的成绩一般,长相一般,是台北万千女孩中最普通的那一种。出生的八零年代,是台湾经济情况很好的年代。成长的九零年代开始,是台湾经济急转直下的年代。初中时常听老师说“从前的台湾多有钱啊,去欧洲扫名牌一次买个一打都不够……”
  这些追忆往日光辉及对对岸崛起的艳羡(不光是大陆,韩国在我初中时看来也就勉强够温饱),一路伴随着我成长。
  事实上,我们这些八零末的台湾小鬼虽然没吃过什么苦头,但成长在一个“台湾的未来在哪里”的动荡年代。报刊上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你的薪水在哪里”“你的未来在哪里”和“好吃的日式料理在哪里”。
  由于大学新鲜人的22K低薪制(这个后面再细说),许多念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或其他专业的,都往新加坡澳门欧洲跑。而我呢,到大学为止都没什么大动作。我羡慕身旁可以去澳洲当赌场员工、去菲律宾五星饭店工作的朋友。他们说走就走,我只会在爸妈的“不要去,那里很危险”中干瞪眼。
  2011年秋,大四毕业后,我终于自己做了一个决定:申请北京某大学的研究生。去大陆读书在台湾仍不是常态,多数赴大陆就读的是台商小孩。
  去大陆读书?为什么去大陆阿?
  有很多原因,最大原因应该是想逃开家人对我的管制,第二大的原因是懒得补托福。
  说真的,我根本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去大陆。
  我出生在台湾离“大中国”教育越来越远的年代。
  国小时,我很讨厌被当是外省人。
  初中时,大陆地理让我背到大哭(山西和陕西到底有什么分别!)。
  高三时,“大陆”一直频繁出现在新闻里,但我对它的概念停留在“好像卫生条件一般”?
  直到大四上学期时,我开始玩豆瓣,我开始有大陆网友,才真正听到他们的声音,才改变了“大陆就是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你有没有和大陆同学吵架啊──在北京读书时,这是我每次回台湾都被问到的问题。
  当然没有。一是我口才烂,每次吵架只能“我我我……你你你才傻逼”;二是我不认为有什么好吵的。
  台湾同学和大陆同学吵架有固定模式,就是各说各话。轻点是在网上,大家吵完洗洗睡了;严重点的常发生在国外大学,两岸同学因为分歧当不成朋友时有所闻。
  在大陆的台湾人常需要充当两岸桥梁,替困惑的对岸人民解惑。可常发生的对话就是:
  大陆朋友:台湾人是不是井底之蛙啊?
  我:你才井底之蛙。
  台湾朋友:大陆人是不是思想封闭啊?
  我:你才思想封闭。
  问题都很像,真是两岸同心。
  两岸交流最奇妙的是,我们希望和对方“交流”,但我们只想听到“自己早知道并且同意”的话。
  很多时候不是谁对谁错。除了布鲁斯威利帅翻了以外,世上没有真理。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气愤怒都是为了自己的角度不同而已。
  到大陆后,很多时候也会受小委屈,很多时候也会因为“我帮你们讲话,但网络上还是很多人爱找我吵架”这种蠢理由而生闷气……
  但是,当我和大陆朋友分享国共内战的历史;互相惊讶“原来这段历史你们是这样教的……”我才发现,因为两岸的特殊关系,我们才可以听到完全相反的意见,才可以学会包容截然不同的观点,才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有不同,但更多的还是相同。
  到大陆后我才明白,台湾、大陆,对彼此而言,是有时恨得牙痒却又须臾离不开的可爱存在。
  写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正在看书的你,这里没有什么大叙事、新闻体。
  只有一些关于两岸的、大陆的、台湾的日常闲话。只有台北女孩会对好朋友说的真话。
  这些是我眼中的北京,我眼中的大陆,我眼中的台湾。
  或许我写不出百分之一百的真实答案,但至少这次我不会告诉你标准答案。
  最后废话一句,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


《台湾青年视角下的中国印象》 作者: (此处可自行填写作者名字,如果您的书有署名作者的话,可以更显真实性。如果没有,可以保留“台北女孩”的视角,但要避免直接使用这个书名本身。)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刻板的旅游指南,也不是一份详尽的区域经济分析报告,更非旨在探讨两岸政治关系的宏大叙事。它是一次由心出发的观察,是生长在台湾的年轻人,怀揣着既有耳闻又不甚了然的好奇,踏足中国大陆,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细节,用耳朵倾听故事,最终在脑海中勾勒出的,一幅鲜活而多维的中国印象。 作者以一个“台北女孩”的身份,带着与生俱来的台湾视角,小心翼翼地、又充满期待地,步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份熟悉,源于历史的羁绊、文化基因的共享,以及媒体信息流的渗透;这份陌生,则来自于地理上的距离、社会形态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时代赋予的独特印记。本书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既近又远”、“既像又不像”的微妙感受,以及在每一次深入接触中,不断被刷新、被重塑的认知。 这是一段跨越山海的行走,更是一场触及内心的对话。 在大陆的广袤土地上,作者的脚步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到历史文化名城,再到充满烟火气的小镇乡村,每一个地点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温度。她记录了上海的摩天大楼与老洋房交织出的现代与复古,北京的胡同深处藏匿着的岁月痕迹与新潮涌动,西安古城的雄浑壮丽与现代生活的节奏,成都的悠闲自在与麻辣鲜香,更深入到一些可能未被大众熟知,却充满人情味的角落。她观察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风格、街道的布局,更是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 她看到了科技的速度,也感受到了人文的温度。 在大数据、移动支付、高铁飞驰的时代浪潮中,作者清晰地感受到了中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从扫码支付的便捷,到共享单车的普及,再到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悄然渗透,这些都让她惊叹于科技对社会形态的重塑。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快”所迷惑,反而更加留意那些“慢”的、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她记下了与当地人的一次偶然攀谈,一次热情款待,一次旅途中的善意帮助,这些细节如同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珍珠,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让她意识到,即便是最先进的科技,也无法取代人心的温暖与淳朴。 她试图理解,也渴望被理解。 作者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台湾青年,所能看到的,只是中国大陆斑斓画卷中的一个侧面。她努力放下成见,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去观察、去倾听。她注意到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细微差异,并尝试去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她也坦诚地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困惑、误解,以及在这些困惑中逐渐清晰的认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份结论,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个在不断提问、不断探索中,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 她分享的,是真实的体验,而非简单的标签。 本书摒弃了对大陆的任何预设判断和过度拔高或贬低。作者笔下的中国大陆,不是一个单一的、静止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包容、不断变化的复杂整体。她会描述那些令她惊喜的创意市集,也会记录下某些让她的不解之处。她着力于展现的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场景中,那些鲜活的个体,那些真实的生活片段,那些触动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台湾的读者,特别是那些可能对大陆抱有模糊印象的年轻人,能够有一个更立体、更贴近真实的了解。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 鲜明的台湾青年视角: 作者以一个相对“局外人”又“近邻”的身份,以一种更加平和、好奇、审慎的态度进行观察,避免了过于宏大的叙事,更关注个体体验与细微之处。 多维度的观察维度: 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更深入到社会文化、生活方式、人情世故等多个层面,力求呈现一个更全面的中国大陆。 真诚的情感表达: 作者不回避自己的情感波动,从惊喜、赞叹到困惑、反思,坦诚地记录下每一次触动,使得文字更具感染力。 注重细节的描绘: 通过对具体场景、人物对话、生活琐事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开放性的探索精神: 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一同思考,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一次邀请,一次共同的探索。 《台湾青年视角下的中国印象》是一本关于发现、关于理解、关于连接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台北女孩的中国大陆行走记,更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文化对话,一次心灵的碰撞与交融。无论你是对大陆充满好奇,还是对两岸关系有所思考,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独特而宝贵的观察视角,让你看到一个不曾被定义,却真实存在的大陆。它希望能够搭建一座桥梁,让两岸的年轻人,在更深入的了解中,找到更多共鸣与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简约又不失质感,仿佛能嗅到纸张的墨香。我本来对“台北女孩看大陆”这个书名并没有特别的期待,以为可能只是一个流水账式的游记,记录一些走马观花的景点和浅显的感受。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真诚的叙述深深吸引。她没有刻意去迎合任何一种观点,而是用一个极为个人化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变迁的描绘,那种时空交错的疏离感和熟悉感并存的奇妙体验,她捕捉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她会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些不易察觉的生活细节,那些藏在日常中的诗意;有时候,她又像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不动声色地剖析着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大陆”这个概念的固有印象,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区域,更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人情味的鲜活载体。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真”。作者完全没有用刻意的雕琢去掩饰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是把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观察和感受呈现出来。我看到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中,因为一句乡音而产生的瞬间温暖,也看到她在面对一些不理解或冲突时,内心的迷茫与挣扎。这种坦诚,让我觉得仿佛在和一位真正的朋友聊天,她分享的不仅仅是见闻,更是她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思考与成长。她对于新旧事物碰撞的描写,那种既有怀旧的温情,又有对未来的好奇与探索,处理得非常到位。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预设的观念,而是鼓励我独立思考,去感受,去判断。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映照出我们内心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风格温润而流畅,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过度的情绪宣泄,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她通过她的观察,让我看到了“大陆”的多元与丰富,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我特别欣赏她在描写文化差异时所展现出的尊重与包容,她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努力去理解,去发现背后的原因。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地域和文化并不是我们之间隔阂的根本原因,真正的隔阂往往源于我们内心的偏见和不理解。她让我看到了,即便身处不同的环境,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共同的情感,分享相似的喜怒哀乐。这是一本能够引发共鸣、能够带来思考的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作品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能够触及心灵深处。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高度。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她能够将看似平凡的经历,升华为富有哲理的思考。我特别喜欢她对“连接”的探讨,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还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她都赋予了深刻的解读。她观察到的那些细微之处,往往隐藏着宏大的命题。比如,她可能只是描绘了一顿普通的晚餐,但透过这顿晚餐,我却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情,一个时代的变迁,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承。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每一个个体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时代脉搏的文字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融入到她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她对细节的刻画尤其令人称道,无论是市井小巷的烟火气,还是高楼大厦的光影变幻,她都能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呈现出来。我读到她对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对比,那种微妙的文化差异,在她的笔下被描绘得既生动又富有层次。她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但也没有沉溺于负面情绪,而是努力去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性的共通之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它让我思考,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看待彼此的方式?又是什么让我们在差异中寻找共鸣?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地域的对话,一场关于理解与连接的探索。

评分

就正版,好书,纸质也不错

评分

这是买的第二本,上一本别人看完没有拿回来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看了豆瓣 特意过来买一本看

评分

不错嘛,物超所值!!

评分

有时候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本书还不错

评分

很有趣的一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去了解台湾年轻人对于大陆的看法

评分

文字轻松,很快看完

评分

这是便宜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