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套装上下册) [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套装上下册) [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希拉里·曼特尔 著,徐海铭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英国历史
  • 都铎王朝
  • 亨利八世
  • 宗教改革
  • 政治阴谋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小说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1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410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0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外国文学爱好者、历史小说爱好者、布克奖小说关注者等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是两届布克奖得主、《狼厅》《提堂》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历史的扛鼎之作。《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结合精确的史实与丰富的想象,通过法国大革命三巨头——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卡米尔——不为世人所熟悉的生活侧面,重现了大革命前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崩塌以及恐怖统治巅峰时期的种种历史事件。1763年至1794年,上百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内容简介

  1789年,三个省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却就此改变:患有口吃的德穆兰在一阵有如神助的慷慨演讲后,激动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丹东的果决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处决路易十六,指挥抗击欧洲列强……然而,罗伯斯庇尔的眉毛微微耸动,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时期开启。1793年,遭到处决的人数迅速增长……革命最终将走向何方?断头台上的利刃寒光森森。
  在法国大革命的激荡浪潮之中,这三人各自品尝了令人上瘾的权力的快乐,同时也必须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希拉里?曼特尔结合精确的史实与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三位主人公——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卡米尔——不为世人所熟悉的生活侧面,透过三人的眼睛,重现了大革命前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崩塌以及恐怖统治巅峰时期的种种历史事件。1763年至1794年,上百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媲美大仲马和狄更斯,希拉里?曼特尔运用20世纪的敏锐触觉重现了风起云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造就了一次文学与历史的伟大联姻。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获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

作者简介

希拉里?曼特尔出生在英国格罗索普市,曾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律,担任过《观察家》首席电影评论家。2009年、2012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和《提堂》两次摘得布克奖。目前,“克伦威尔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镜与光》正在创作中。曼特尔是首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女性作家,此前只有J?M?库切和彼得?凯里两次获此殊荣。

1974年,希拉里?曼特尔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曼特尔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即后来出版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小说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恢弘场面,获得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迄今为止,希拉里?曼特尔已经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自传。新出版的作品是2014年的短篇小说集《刺杀撒切尔》。2006年希拉里?曼特尔受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4年受封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萨德称她为“zui伟大的现代英语作家”。

精彩书评

扣人心弦……作者与生俱来的讲故事的才华在小说中处处洋溢。

----《纽约客》


更多的人真的需要接受这个理念:曼特尔是英国及其优秀的作家之一。

----扎迪?史密斯


小说把仔细研究过的历史事实与令人信服并且富于想象力的具体细节融为一体……曼特尔有她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专栏


“当然,查尔斯?狄更斯首先在《双城记》中这么做了,但是在二十世纪,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小说,没有人比希拉里.曼特尔写得更出色。”

----《图书馆期刊》

目录

作者说明......001
人物表......001
第一部分
第1章人生如战场(1763—1774)......003
第2章磷火鬼灯(1774—1780)......030
第3章在维诺先生家中(1780)......053
第二部分
第1章抱负理论(1784—1787)......063
第2章孔代大街: 星期四下午(1787)......081
第3章马克西米连:人生与时代(1787)......103
第4章婚礼、骚乱、皇族(1787—1788)......117
第5章新职业(1788)......136
第6章泰通威尔的最后岁月(1789)......169
第7章消磨时光......222
第三部分
第1章新手(1789)......251
第2章自由、快乐、王室民主(1790)......298
第3章夫人的享乐(1791)......332
第4章信徒们更多的行动(1791)......365
第四部分
第1章幸运之手(1791)......401
第2章丹东: 他的肖像已经画好(1791)......416
第3章三片刀刃,两片备用(1791—1792)......434
第4章公牛的战术(1792)......456
第5章焚尸(1792)......491
第五部分
第1章阴谋家(1792)......529
第2章《杀罗伯斯庇尔》演讲(1792)......573
第3章看得见的权力行使(1792—1793)......609
第4章敲诈(1793)......629
第5章殉道者、国王、孩子(1793)......645
第6章秘史(1793)......654
第7章食肉动物(1793)......684
第8章下等悔恨(1793)......706
第9章东印度公司涉案人员(1793)......729
第10章侯爵到访(1793)......767
第11章老科德利埃派(1793—1794)......813
第12章暧昧立场(1794)......843
第13章有条件赦免(1794)......871

精彩书摘

  赖克尔被罢免的消息传到皇宫时,下午已经过去了一半,差不多是三点钟的光景。这位温和的瑞士财政官的名声是靠了不起的勤勉逐步逐步建立起来的,从来没有比最近这个星期更加辛苦的了,就在这当儿,他被罢免的事好像就要发生了。
  所有人现在好像都在户外:他们乱哄哄地经过大街,在酷热的天气下气喘吁吁地穿过广场,来到公共花园,那里有两边长满了栗树的大道,还有通向奥尔良公爵寓所的很多小路。面包价格刚刚涨过。外国部队在城外扎好了营房。秩序已然成了记忆,法律控制不力而且不堪一击。法国卫兵已经放弃他们的岗位,回到他们的劳动同胞的利益中来,所有在幕后躲躲闪闪的人都来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他们遭受关闭的贫血的脸上透露出夜里有关绞死的种种幻想,透露出其他大众的痛苦和最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太阳成了一块伤口,成了一只炽热的热带眼。
  在这只热带眼下面,到处有人在喝东西,不断有人在发脾气。制造假发的商人、小职员、形形色色的徒工、换景师、小店主、酿酒商、布料商、制革工人、搬运工人、磨刀的、赶马的、明目张胆的妓女们,这些都是泰通威尔残留的人员。人群前前后后地来回移动,经受着因谣言和面临危险而导致的焦虑不安的冲刷,他们总是回到相同的地方;就在这一切正在发生的当儿,钟声开始敲响。
  到现在,这已然成为一记玩笑,一场血腥运动,一次毫不留情的较量。人群里满是妇女和儿童。大街上臭气熏天。为什么皇宫应该侍候政治过程?经过胡同的时候,人们像猪一般在后院被骑在马背上的德国军人驱赶着,屠宰着。他们要等待这一切发生吗?国王在星期天要亵渎神灵吗?明天是个假日,人们可能在他们的非工作时间死去。时钟不再敲响。现在正是钉十字架的那个小时,这,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这个时刻为了大家去死,真是恰逢其时;在1757年,我们还没出生之前,一个名叫达米昂的人用折叠小刀行刺过老国王,结果刺偏了。人们至今还在谈论他的临刑,还在谈论以惊叫娱乐的一天,还在谈论一场充满折磨的祭典。三十二年已然过去:现在这里是刽子手的学生,为了血腥屠杀之乐,他们做好了准备。
  卡米尔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突然进入了历史。他正站在德·伏伊咖啡馆门口,他感到燥热,欣喜,因为人多,而且在挤压,他还感到有些害怕。他身后有人说,他可以试着给大家演讲了,于是一张桌子被推到了咖啡馆的门道中。有一会儿,他感到头晕。他靠着桌子,与此同时,很多身体把他包围了。他想知道丹东是不是宿醉了。是什么使他痴迷,使他整夜都不睡觉呢?他希望,他在一个安静漆黑的房间里,独自一人,但是,正如德·安东说过,那是他妈的处于水平状态。他的心脏在奔跑。他纳闷,那天自己是否吃过了东西。他认为没有。他感觉到,他会淹没在这个由汗水、痛苦和恐惧形成的、刺鼻的乌烟瘴气之中。
  三个齐头并进行走的年轻人从人群中冲出一条路过来了。他们板着脸,手挽着手,妄图要使什么事发生。到目前为止,他亲临过的这些街头把戏够丰富的了,他明白他们的情绪和可能带来的伤亡后果。这三人当中,他认识其中的两位,但是第三位他不认识。第三位在高喊:“接武器!”其他人也在高喊同样的内容。
  “什么武器?”卡米尔说。他把正贴到他脸上的那一缕头发拨开,然后伸出一只手,摆出一副询问的样子。有人把一支手枪啪地放到他手中。
  他看了看,枪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子弹上膛了吗?”
  “当然上膛了。”有人又给了他另一把手枪。他感到震惊,如果此人没有用手指握住枪把子,他会把枪落下的。这是思维严谨的后果,是不让人们一边高喊廉价口号一边离开的后果。此人说,“看在上帝的分上,抓稳,那种枪容易对着你的脸走火。”
  肯定就是今夜,他心想:部队将会出动,要有逮捕、围堵,还有杀一儆百的做法。突然,他明白了从上周、从昨天起,局势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局势在最后这半个小时发展到什么地步了。肯定就是今夜,他心想;他们最好知道这个情况;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选择,惟有背水一战。
  这个时刻在他脑子里操练得太频繁了,因此,他此时的行动都成了自动化的了。就像在睡梦中的行动一样,它们流畅连贯,时间掐得非常准。他在咖啡馆门口演讲过多少次了。他必须说出第一个短语、第一个句子,然后他才可以忘乎所以地去演讲;他知道,他可以演讲得比别人出色:因为这是上帝专门为他储存的这点才华,像是盘子里剩下的最后一口吃的。
  他把一只膝盖支到桌上,然后爬了上去。他把武器兜了起来。听众已经在他的四周围了个圈子,像圆形大剧场的人群那般。此刻,他懂得了“人山人海”这个短语的意义;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海洋啊,这里一张张惶恐不安的脸在大潮把他们冲到洋底之前都在用鼻子透气。然而,人们还是从咖啡馆楼上的窗户里,从四周建筑物里悬出身子,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增多。他站得还不够高,或者还不够醒目。似乎没有人能够明白他需要什么,直到他开始演讲得上路了,他才可能使自己的声音被大家听到。他把两支手枪换放到一只手上,抵住身体,把枪捏成一把;这样,要是枪走火的话,他将会变成可怕的一团肉酱。可是,他觉得自己绝对不情愿使枪有片刻功夫离手。他用左手,朝咖啡馆里有个人挥了挥。一张椅子递了出来,稳稳地放在他旁边的桌上。“你扶一扶好吗?”他说。他又把一支手枪换放到左手。现在是三点过了两分。
  他把脚踩到椅子上的时候,感到椅子稍微滑了一下。他觉得,要是他从椅子上跌下来多有意思啊,可是,人们会说这是他的典型做派。他感到椅背被人抓住了,椅子也被稳住了。这是一张普通的用稻草做底座的椅子。要是他是乔治雅克会怎么样呢?他会直接从底座里穿过去。
  此刻他站得高过了人群,站到了一个令人眩晕的高度。微风带着恶臭从花园中拂过。又过去了十五秒钟。他能从人群中辨认出一些脸,有些惊讶,一旦惊讶,他就眨眼:一个单词,他心想。有警察,有他们的密探,有告密者,有一直监视他几个星期的人,有同事,还有几天前被人群围逼、殴打、扔在喷泉里、淹得半死不活的共谋者。可现在是在消磨时光啊;他们身后有全副武装的人。在万分惶恐的状态下,他开始了。
  为了大家,他指出警察把他们认出来了。他藐视他们,他说:要么就尽量靠近;要么就开枪把他打倒,要么就争取把他活着带走。他给大家建议的,他给大家提供的,就是武装暴动,把整个城市变成一片战场。他已经(三点零四分)为开出一长串判处死刑的罪行感到有负罪感了。假如大家任由警察把他带走,除了法律规定给他的惩罚之外,他完了。因此,如果他们确实努力一番,他肯定会开枪打死一名警察,然后开枪自尽,并且希望自己很快死去:之后,革命将在这里爆发。这个决定花了不到半秒钟的时间,是在他创造不同的短语之间形成的。现在是三点零五分。现在,短语的准确形式并不重要。在他脚下正在发生什么事儿呢?地球正在爆裂。大家需要什么呢?需要咆哮。大家更宏大的目标是什么呢?答案不一。问问大家吧:大家咆哮。这些人是谁?没有名字。大家就是想要人数变多,想要拥抱,想要抱成一团,想要人多势众,想要融化,想要从一个喉咙里狂喊狂叫。如果他不是站到这里,他无论如何也要死了,死在他书信的纸页之间。如果他从这件事中幸存下来——算是死缓吧——他非要把它写下,写下这段为启发未来的人生创作提供启发的生活;他已经担心,他无法描绘这样的炽热,栗树的绿叶,呛人的灰尘,血腥的气味,听众的快乐和野蛮;这是一次驶向夸张的航行,这是一次低级趣味的征程。呼叫,呻吟和充满血腥的承诺绕着他的头在旋转,这里成了一朵猩红色的云,一块崭新、单薄、清纯的环境,他就在里面漂浮。有一刹那,他把手放到脸上,在他嘴角,他感觉到了那天上午被伯爵的戒指勾着的地方。只有那块地方,而不是别的什么,在告诉他,他依旧存活在同样的身体里,依旧拥有同样的肉身。
  警察搜到了一张支票。几天前,在这个地方,他说,“这头野兽已经陷入罗网:结果它的性命吧。”他指的是政权这头动物,他整整一生都在其之下生活的体制。可现在他却看到了另外一头野兽:暴民。暴民没有灵魂、没有良知,只有手爪、脚爪和牙齿。他记起了在军士广场站上索尔斯先生的狗,在令人恹恹欲睡的下午悄悄溜出去捣乱。那时候他才三岁,他从老房子窗户那里斜着身子,看着狗把一只老鼠抛到空中,然后摔断它的脖子。没有人把他从这个情景中拉走。没有人给狗套上链子,没有人把它领回家。他对民众演说,演说地妥帖得体,他把身子往外,朝暴民那里倾了过去,一只手伸出去,掌心朝上,他令暴民着迷了,他哄骗他们,他利用他们。他丢了一把手枪,不知道是在哪儿丢的,这不要紧。血已经像大理石一样在他的静脉里凝固。他打算永远地活着。
  到目前为止,整个人群声音嘶哑,用荒唐的东西在不停地编织各种各样的故事。他从桌子上跳到人群中。一百只手伸过去够他的衣服,够他的头发,够他的皮肤和肉。人们叫喊、咒骂、高呼口号。他的名字就在他们嘴里;他们认识他。喧嚣声是来自《启示录》里的恐怖、是释放出来的地狱,伴随地狱而来的是洗劫大街上的所有一切。虽然钟声已经敲过一刻钟,可是没人知道。人们哭啊。他们把他高举,把他扛起来绕着花园转啊。一声尖叫传出来,高呼着要拿叉子,随后,烟雾就在树丛中飘起。有个地方开始有人击鼓:调子并不深沉,也不洪亮,但是有力,不动声色,带着一股狠劲儿。
  ……

前言/序言

  作者说明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小说。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小说与历史事实接近一致——就那些历史事实得到认可而言,这真的并不非常遥远。这部小说既不是法国革命的概览,也不是法国革命的完整叙述。故事围绕巴黎展开;省里发生的事不在这部小说的范围之内,而且,大体说来,省里发生的都是些武装斗争事件。
  我的主要人物在法国革命之前并不出名,直至革命发生才使他们为人所知,而且,有关他们的早年生活,人们知道的并不多。我利用了现有的材料,对于其他不熟悉的情况,做了一些基于经验或者基于学理的推断。
  这也不是一部不偏不倚的故事讲述。我力图按照我的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偏见和看法。在我能够做到的地方,我就使用他们的真实语言——他们的语言源于有记载的演讲或者源于存留的作品——然后,把它们织入我自己创作的对话之中。我一直受一个信念指引:进入书面记载的话语常常在更早时候已经被人讲过,只是没被记录罢了。
  有一个人物或许会令读者感到疑惑,因为他在本书中扮演了一个间接但却独特的角色。关于让保罗·马拉,大家都熟悉这样的情况:他被一个漂亮的姑娘刺死在浴室中。他的死,我们可以确定,但是在他的一生当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解释。马拉医生比我的主要人物大二十岁,有过漫长而又有意思的革命前的职业生涯。我不认为我既能处理好这个角色,又不破坏本书的平衡,因此,我干脆让他当一个客串明星,出场虽然不多,但富有挑逗意味。希望日后创作一些关于马拉医生的作品。任何这样的小说都会颠覆我在这儿提供的历史观。在创作本书的过程当中,关于何为真正的历史的问题,我跟我自己进行过无数次的辩论。不过,我觉得,在你能够反驳你的论点之前,你必须首先陈述论点。
  书中的事件纷繁复杂,因此,戏剧化的需要和解释的需要必须互为衬托。创作这类小说的人容易成为学究抱怨的对象。三个小点将会阐明我是如何未加证伪地使生活更加轻松释然的。
  我在描写革命前的巴黎时,谈到了“警察”。这是简单化的写法。执法由不少机构负责。但是,每次出现暴乱的时候就把这个故事抬出来,告诉读者哪一个机构在场,这未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为什么我又一次把威尔宾馆叫作“市政大厅”(CityHall)呢?在英国,“市政大厅”(TownHall)这个术语会唤起一幅舒适自在的、议员一边拍拍口袋一边谈论圣诞装饰和垃圾箱的情景。我想要传达一个更富有生机活力的美国思想;权力在市政大厅。
  还有更小的一点,那就是,我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吃正餐和晚饭。时尚的巴黎人在下午三到五点之间就餐,在夜里十点或者一点吃晚饭。但是如果后面的这顿饭带有一定程度的正式性质,我就把它叫作“正餐”。整体而言,本书中的人物作息时间迟。假如他们在三点钟做什么事情,这通常指的是凌晨三点。
  我非常清楚,小说是互相合作的努力,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合作项目。虽然我审视过我本人关于不同事件的版本,但是,事实却根据你的观点在变化。当然,我的人物没有获得事后洞见这种运气;他们只是一天一天地尽他们的本分在过日子。我不想劝说我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看待不同的事件,也不想劝说我的读者从不同的事件中吸取特定的教训。我努力创作一部给予读者改变看法、改变同情心的空间的小说:一部一个人可以在其中思考和生活的作品。读者也许会问,该如何区分虚构和事实。一个粗略的指南便是:好像特别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就是真真切切的。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套装上下册) 一部关于梦想、背叛与理想主义的史诗画卷 作品概述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是一部深刻而宏大的历史小说,以法国大革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聚焦于三位杰出的理想主义者——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乔治·雅各·丹东和卡密尔·德穆兰。本书并非简单地描绘历史事件的流水账,而是通过对这三位革命领袖个人命运与心路历程的细致刻画,深入剖析了革命的复杂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个人信仰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蜕变。作者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细腻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真实且引人深思的时代画卷。 第一部:黎明前的曙光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那个即将被历史巨轮碾动的旧世界。在巴黎,在法兰西的各个角落,弥漫着对压迫与不公的愤怒,对改变与新生的渴望。在这个时代,革命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而三位年轻的灵魂——罗伯斯庇尔、丹东和卡密尔,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投身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 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一位出身律师的严谨而正直的年轻人。他以其清晰的头脑、无可辩驳的逻辑和对道德纯洁的执着追求,迅速在革命党人中脱颖而出。他相信法律与理性的力量,坚信唯有建立一个公正、平等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幸福。他字斟句酌,言辞犀利,每一次演讲都如同一次精神的洗礼,点燃了无数人的希望。然而,在他冷静的外表下,隐藏着一股强大的意志和对绝对真理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他渴望创造一个“纯洁”的共和国,一个不受腐败与私欲侵蚀的理想之地,为此,他愿意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乔治·雅各·丹东,一位声如洪钟、充满魅力的领袖。他更像是一位天生的演说家和行动派,他的热情能够瞬间点燃人群,他的豪迈能够鼓舞士气。丹东深谙民众的情感,善于利用语言的力量煽动情绪,他渴望推翻旧制度,建立一个更加自由、更加包容的法国。他的革命思想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实际的利益和民众的呼唤。他慷慨激昂,敢于冒险,是革命浪潮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他的存在,为革命注入了磅礴的生命力。 卡密尔·德穆兰,一位才华横溢的记者和激进的革命者。他以其妙笔生花、幽默风趣的笔触,将革命的思想传播到千家万户。他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讽刺与挖苦,他的报刊成为了革命者们获取信息、激发斗志的重要平台。卡密尔是革命的热情与浪漫的化身,他相信革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途径,他用他的文字,为革命披上了绚丽的外衣。他与罗伯斯庇尔和丹东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他们思想交流与情感寄托的重要一员。 在革命的初期,这三位志同道合的友人,怀揣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共同目睹了巴士底狱的陷落,感受了人民群众的狂热,也一同面对了革命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友情,那种在共同理想下的惺惺相惜,那种在革命年代的相互扶持。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编织着对未来法国的美好蓝图。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信念,革命终将成功,一个更安全、更公正的地方必将到来。 然而,历史的进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随着革命的深入,权力与利益的争夺开始显现,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在革命的烈火中,最初的理想开始受到考验,人性的弱点也逐渐暴露。 第二部:血与火的洗礼 革命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恐怖统治的阴影笼罩着法国,曾经的革命者们,如今却身处危险的漩涡之中。权力的核心,已不再是纯粹的理想,而是充满了猜忌、斗争与牺牲。 罗伯斯庇尔,这位“不可腐蚀者”,在追寻他理想中的“美德共和国”的道路上,变得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冷酷。他相信,为了肃清革命的敌人,为了巩固共和国的纯洁性,必要的手段是不可避免的。他成为公安委员会的核心人物,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的道德准则,逐渐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任何与他信念相悖的人,无论曾经是战友还是朋友,都可能被视为革命的敌人。他的思想,从最初的对法律的尊重,逐渐转向了对“公意”的绝对遵从,而这种“公意”似乎越来越被他一人所解读。 丹东,这位曾经的革命巨人,开始对日益升级的恐怖感到担忧。他认为,革命已经实现了它的目标,继续的血腥清洗只会适得其反,只会撕裂法国。他主张宽恕与和解,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新政权。他的思想,开始与罗伯斯庇尔的激进路线产生了深刻的冲突。他看到了革命的失控,也看到了个人命运的危机。 卡密尔,这位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在目睹了革命走向的扭曲后,也开始感到迷茫与痛苦。他目睹了朋友们被送上断头台,目睹了曾经引以为傲的革命变成了血腥的屠杀。他尝试用他的笔来挽救,但他的声音在时代的喧嚣中显得越来越微弱。他夹在两个曾经最亲近的朋友之间,一方面是罗伯斯庇尔不断强化的权力,一方面是丹东对温和的呼唤。他内心的挣扎与绝望,成为那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本书的第二部,将集中展现这三位人物在权力斗争中的命运纠葛。作者将通过精妙的情节设计,展现他们之间从亲密无间到分道扬镳,再到最终走向对立的过程。读者将看到,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何因为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对权力不同的运用方式,而走向了最终的悲剧。罗伯斯庇尔的坚定与偏执,丹东的豪迈与妥协,卡密尔的才情与困惑,都将在这场风暴中被撕裂、被重塑。 本书并非简单地渲染革命的血腥,而是深入挖掘革命背后的人性挣扎。它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理想如何被扭曲,道德如何面临挑战,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选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努力展现他们内心的复杂性。他们是革命的英雄,但也并非完美无瑕。他们的选择,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深深地烙印在那个时代的历史之中。 作品价值与阅读体验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向读者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权力腐蚀、人性善恶的深刻寓言。作者通过对这三位历史人物命运的精心编织,引发读者对革命的本质、自由的代价、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 本书的语言流畅而富有力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作者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亲身感受革命的激情、恐惧与悲伤。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钟爱人物传记和内心探索的读者,都能在这部作品中获得深刻的共鸣与启迪。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的上册,为读者铺陈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描绘了革命的萌芽与三位主角初期的理想主义。而下册,则将带领读者深入革命的漩涡,见证理想的破灭、友谊的崩塌以及个人命运的悲剧。最终,读者将从这场史诗般的叙事中,对“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这一概念,以及实现它的艰难险阻,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阅读体验是,它强迫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时间观和地理观去思考问题。它涉及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人物的背景也横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当你习惯了某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叙事方式和价值判断时,作者会立刻将你抛入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迫使你重新校准自己的参照系。这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秩序”与“混乱”的社会学实验。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下意识地去查阅一些历史背景资料,试图更好地理解某些决策背后的真实驱动力。这种需要主动进行外部知识补充的阅读过程,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有深度。它让你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读小说,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田野调查。

评分

这本书的初读体验简直像跌进了一个迷宫,但那种迷失感恰恰是作者精心编织的引人入胜之处。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练,它没有急于抛出所有的线索,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背景和人物的复杂性。最初读的时候,我总觉得信息量有点大,各种历史的转折点和人物的动机交织在一起,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闲笔的细节,最终都会在后续的章节中找到它精确的落点。作者对于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描摹尤其深刻,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透过字里行间弥漫出来,让人忍不住思考,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所谓的“选择”究竟有多少自主权。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错过任何一个小的对话或场景,都可能让你在后续的理解中产生断裂。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叙事图景的阅读方式,虽然略显费力,但最终带来的满足感却是巨大的,它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解读人。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轻快的、一目了里的文字,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哲学的思辨。读这本书,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尤其是一些关于道德困境和权力运作的描述。作者似乎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近乎冷酷的洞察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会为了生存和信念做出多么艰难甚至扭曲的抉择。这种现实主义的笔触,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让人感到压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不同利益驱使下行动的复杂个体。这种对人性的解剖,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情节,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宏大叙事时不失对微观个体情感的捕捉,那种对比产生的张力,让整个故事显得既史诗般宏大,又无比贴近人心。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能让你对“正义”和“安全”这两个概念产生根本性的质疑和重塑。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复杂性令人赞叹,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机械钟表,而不是一部简单的故事集。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视角,就像是齿轮一样咬合得天衣无缝。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作者已经将所有的可能性都预设好了,而我们只是沿着他设定的轨迹在前进。这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架构,使得全书的逻辑链条坚不可摧。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强烈的结构感,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人物的情感发展似乎被工具化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似乎更多地是为了推动下一个结构点的运作,而不是完全自然流淌出来的。这是一种权衡,作者显然选择了宏大叙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稍微牺牲了一点点叙事上的流畅和情感上的自由奔放。不过,对于喜欢深度剖析复杂系统和权力结构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准的结构无疑是一种享受,它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控制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读完合上的那一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但脑子里关于书中的场景和人物的思辨却像潮水般涌来,久久无法平息。与其他一些读完就忘的快餐式作品不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在你心中凿开了一个洞,让你不断地往里看。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明确的答案,相反,它留下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关于忠诚的代价,关于生存的意义,关于“安全”的真正定义——这究竟是一种物理状态,还是一种心理上的幻觉?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才是它真正高明的地方。它让你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稳定和安宁,可能是建立在多少不为人知的牺牲和妥协之上。我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表面故事,渴望深入挖掘人性与历史深层关联的读者。这本书需要耐心,但它给予的回报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刻震撼。

评分

翻译真是日了狗了,中国话都讲不明白还出来卖什么卖。上海译文也是昧着良心推了这么久。只希望本书的翻译向狼厅的翻译跪下叫爷爷。

评分

都铎王朝三部曲集齐了 这套书还是很棒的 封面很有特点又能体现主题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书不错,慢慢看。快递很给力!

评分

看不明白,后悔买了

评分

好书,双十一买折扣很划算,但是大部分我想买的书统统无货,活动一过马上有货也是醉了

评分

好。。。。。。。。。。。

评分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更安全的地方就是坟墓。是两届布克奖得主希拉里·曼特尔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对题材感兴趣,作家没得可挑,只期待译得也好就好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