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是两届布克奖得主、《狼厅》《提堂》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历史的扛鼎之作。《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结合精确的史实与丰富的想象,通过法国大革命三巨头——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卡米尔——不为世人所熟悉的生活侧面,重现了大革命前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崩塌以及恐怖统治巅峰时期的种种历史事件。1763年至1794年,上百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1789年,三个省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却就此改变:患有口吃的德穆兰在一阵有如神助的慷慨演讲后,激动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丹东的果决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处决路易十六,指挥抗击欧洲列强……然而,罗伯斯庇尔的眉毛微微耸动,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时期开启。1793年,遭到处决的人数迅速增长……革命最终将走向何方?断头台上的利刃寒光森森。
在法国大革命的激荡浪潮之中,这三人各自品尝了令人上瘾的权力的快乐,同时也必须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希拉里?曼特尔结合精确的史实与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三位主人公——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卡米尔——不为世人所熟悉的生活侧面,透过三人的眼睛,重现了大革命前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崩塌以及恐怖统治巅峰时期的种种历史事件。1763年至1794年,上百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媲美大仲马和狄更斯,希拉里?曼特尔运用20世纪的敏锐触觉重现了风起云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造就了一次文学与历史的伟大联姻。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获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
希拉里?曼特尔出生在英国格罗索普市,曾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律,担任过《观察家》首席电影评论家。2009年、2012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和《提堂》两次摘得布克奖。目前,“克伦威尔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镜与光》正在创作中。曼特尔是首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女性作家,此前只有J?M?库切和彼得?凯里两次获此殊荣。
1974年,希拉里?曼特尔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曼特尔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即后来出版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小说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恢弘场面,获得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迄今为止,希拉里?曼特尔已经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自传。新出版的作品是2014年的短篇小说集《刺杀撒切尔》。2006年希拉里?曼特尔受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4年受封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萨德称她为“zui伟大的现代英语作家”。
扣人心弦……作者与生俱来的讲故事的才华在小说中处处洋溢。
----《纽约客》
更多的人真的需要接受这个理念:曼特尔是英国及其优秀的作家之一。
----扎迪?史密斯
小说把仔细研究过的历史事实与令人信服并且富于想象力的具体细节融为一体……曼特尔有她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专栏
“当然,查尔斯?狄更斯首先在《双城记》中这么做了,但是在二十世纪,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小说,没有人比希拉里.曼特尔写得更出色。”
----《图书馆期刊》
作者说明......001
人物表......001
第一部分
第1章人生如战场(1763—1774)......003
第2章磷火鬼灯(1774—1780)......030
第3章在维诺先生家中(1780)......053
第二部分
第1章抱负理论(1784—1787)......063
第2章孔代大街: 星期四下午(1787)......081
第3章马克西米连:人生与时代(1787)......103
第4章婚礼、骚乱、皇族(1787—1788)......117
第5章新职业(1788)......136
第6章泰通威尔的最后岁月(1789)......169
第7章消磨时光......222
第三部分
第1章新手(1789)......251
第2章自由、快乐、王室民主(1790)......298
第3章夫人的享乐(1791)......332
第4章信徒们更多的行动(1791)......365
第四部分
第1章幸运之手(1791)......401
第2章丹东: 他的肖像已经画好(1791)......416
第3章三片刀刃,两片备用(1791—1792)......434
第4章公牛的战术(1792)......456
第5章焚尸(1792)......491
第五部分
第1章阴谋家(1792)......529
第2章《杀罗伯斯庇尔》演讲(1792)......573
第3章看得见的权力行使(1792—1793)......609
第4章敲诈(1793)......629
第5章殉道者、国王、孩子(1793)......645
第6章秘史(1793)......654
第7章食肉动物(1793)......684
第8章下等悔恨(1793)......706
第9章东印度公司涉案人员(1793)......729
第10章侯爵到访(1793)......767
第11章老科德利埃派(1793—1794)......813
第12章暧昧立场(1794)......843
第13章有条件赦免(1794)......871
作者说明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小说。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都是真实的,小说与历史事实接近一致——就那些历史事实得到认可而言,这真的并不非常遥远。这部小说既不是法国革命的概览,也不是法国革命的完整叙述。故事围绕巴黎展开;省里发生的事不在这部小说的范围之内,而且,大体说来,省里发生的都是些武装斗争事件。
我的主要人物在法国革命之前并不出名,直至革命发生才使他们为人所知,而且,有关他们的早年生活,人们知道的并不多。我利用了现有的材料,对于其他不熟悉的情况,做了一些基于经验或者基于学理的推断。
这也不是一部不偏不倚的故事讲述。我力图按照我的人物看待世界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偏见和看法。在我能够做到的地方,我就使用他们的真实语言——他们的语言源于有记载的演讲或者源于存留的作品——然后,把它们织入我自己创作的对话之中。我一直受一个信念指引:进入书面记载的话语常常在更早时候已经被人讲过,只是没被记录罢了。
有一个人物或许会令读者感到疑惑,因为他在本书中扮演了一个间接但却独特的角色。关于让保罗·马拉,大家都熟悉这样的情况:他被一个漂亮的姑娘刺死在浴室中。他的死,我们可以确定,但是在他的一生当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解释。马拉医生比我的主要人物大二十岁,有过漫长而又有意思的革命前的职业生涯。我不认为我既能处理好这个角色,又不破坏本书的平衡,因此,我干脆让他当一个客串明星,出场虽然不多,但富有挑逗意味。希望日后创作一些关于马拉医生的作品。任何这样的小说都会颠覆我在这儿提供的历史观。在创作本书的过程当中,关于何为真正的历史的问题,我跟我自己进行过无数次的辩论。不过,我觉得,在你能够反驳你的论点之前,你必须首先陈述论点。
书中的事件纷繁复杂,因此,戏剧化的需要和解释的需要必须互为衬托。创作这类小说的人容易成为学究抱怨的对象。三个小点将会阐明我是如何未加证伪地使生活更加轻松释然的。
我在描写革命前的巴黎时,谈到了“警察”。这是简单化的写法。执法由不少机构负责。但是,每次出现暴乱的时候就把这个故事抬出来,告诉读者哪一个机构在场,这未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为什么我又一次把威尔宾馆叫作“市政大厅”(CityHall)呢?在英国,“市政大厅”(TownHall)这个术语会唤起一幅舒适自在的、议员一边拍拍口袋一边谈论圣诞装饰和垃圾箱的情景。我想要传达一个更富有生机活力的美国思想;权力在市政大厅。
还有更小的一点,那就是,我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吃正餐和晚饭。时尚的巴黎人在下午三到五点之间就餐,在夜里十点或者一点吃晚饭。但是如果后面的这顿饭带有一定程度的正式性质,我就把它叫作“正餐”。整体而言,本书中的人物作息时间迟。假如他们在三点钟做什么事情,这通常指的是凌晨三点。
我非常清楚,小说是互相合作的努力,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合作项目。虽然我审视过我本人关于不同事件的版本,但是,事实却根据你的观点在变化。当然,我的人物没有获得事后洞见这种运气;他们只是一天一天地尽他们的本分在过日子。我不想劝说我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看待不同的事件,也不想劝说我的读者从不同的事件中吸取特定的教训。我努力创作一部给予读者改变看法、改变同情心的空间的小说:一部一个人可以在其中思考和生活的作品。读者也许会问,该如何区分虚构和事实。一个粗略的指南便是:好像特别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就是真真切切的。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复杂性令人赞叹,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机械钟表,而不是一部简单的故事集。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视角,就像是齿轮一样咬合得天衣无缝。有时候,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作者已经将所有的可能性都预设好了,而我们只是沿着他设定的轨迹在前进。这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架构,使得全书的逻辑链条坚不可摧。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强烈的结构感,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人物的情感发展似乎被工具化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似乎更多地是为了推动下一个结构点的运作,而不是完全自然流淌出来的。这是一种权衡,作者显然选择了宏大叙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而稍微牺牲了一点点叙事上的流畅和情感上的自由奔放。不过,对于喜欢深度剖析复杂系统和权力结构的读者来说,这种精准的结构无疑是一种享受,它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控制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阅读体验是,它强迫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时间观和地理观去思考问题。它涉及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人物的背景也横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当你习惯了某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叙事方式和价值判断时,作者会立刻将你抛入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迫使你重新校准自己的参照系。这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是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秩序”与“混乱”的社会学实验。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下意识地去查阅一些历史背景资料,试图更好地理解某些决策背后的真实驱动力。这种需要主动进行外部知识补充的阅读过程,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有深度。它让你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读小说,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田野调查。
评分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读完合上的那一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但脑子里关于书中的场景和人物的思辨却像潮水般涌来,久久无法平息。与其他一些读完就忘的快餐式作品不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在你心中凿开了一个洞,让你不断地往里看。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明确的答案,相反,它留下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关于忠诚的代价,关于生存的意义,关于“安全”的真正定义——这究竟是一种物理状态,还是一种心理上的幻觉?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才是它真正高明的地方。它让你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稳定和安宁,可能是建立在多少不为人知的牺牲和妥协之上。我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表面故事,渴望深入挖掘人性与历史深层关联的读者。这本书需要耐心,但它给予的回报是精神层面上的深刻震撼。
评分这本书的初读体验简直像跌进了一个迷宫,但那种迷失感恰恰是作者精心编织的引人入胜之处。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练,它没有急于抛出所有的线索,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示背景和人物的复杂性。最初读的时候,我总觉得信息量有点大,各种历史的转折点和人物的动机交织在一起,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闲笔的细节,最终都会在后续的章节中找到它精确的落点。作者对于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描摹尤其深刻,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透过字里行间弥漫出来,让人忍不住思考,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所谓的“选择”究竟有多少自主权。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错过任何一个小的对话或场景,都可能让你在后续的理解中产生断裂。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叙事图景的阅读方式,虽然略显费力,但最终带来的满足感却是巨大的,它让你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解读人。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笔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厚重感,它不是那种轻快的、一目了里的文字,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哲学的思辨。读这本书,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尤其是一些关于道德困境和权力运作的描述。作者似乎对人性的阴暗面有着近乎冷酷的洞察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会为了生存和信念做出多么艰难甚至扭曲的抉择。这种现实主义的笔触,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让人感到压抑,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不同利益驱使下行动的复杂个体。这种对人性的解剖,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故事情节,它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命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宏大叙事时不失对微观个体情感的捕捉,那种对比产生的张力,让整个故事显得既史诗般宏大,又无比贴近人心。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能让你对“正义”和“安全”这两个概念产生根本性的质疑和重塑。
评分…………………………………………………………
评分很好,感谢京东带给我好用的好东西,价格还那么便宜,谢谢。
评分促销选购,非常棒的书,货真价实,超赞!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纸张精美,内容精彩,喜欢看。
评分1789年,三个省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却就此改变:患有口吃的德穆兰在一阵有如神助的慷慨演讲后,激动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丹东的果决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处决路易十六,指挥抗击欧洲列强……然而,罗伯斯庇尔的眉毛微微耸动,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时期开启。1793年,遭到处决的人数迅速增长……革命最终将走向何方?断头台上的利刃寒光森森。
评分书看过不错,有空了仔细再看看,收藏
评分每次看到图书都会激发我的求知欲。书到用时方恨少 要努力的充实自己 求知 精进。
评分打折买的,小孩自己选的。包装精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