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序中所述,本书所论述的内容是笔者以及清华大学的团队对中国建筑策划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汇总,是一次关于建筑策划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升级。在原《建筑策划导论》基础之上新补充的内容汇聚了十几年来笔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部分论文成果,以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策划专委会各位同仁的研究成果与实践项目,他们的努力是本书得以完成的关键所在。
……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院70周年纪念专项经费的部分资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亦谨籍此书作为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院70周年的致敬!
本书获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J15B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8275)资助支持。
我们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策划作为系统学科领域的诞生定格在近七十年前威廉·佩纳等先驱发表的那篇著名文章《建筑分析——一个好设计的开始》,之后的几十年中以西方为主导的建筑策划大师陆续登场,使得建筑策划的定义、原理、方法和应用得以不断发展。事实上,建筑策划的思想要义作为古老而朴素的建筑设计思想内核已经留存上千年了。建筑策划思想中的以问题为导向、讲求建筑空间的逻辑和理性的推演、实态调查、对建造条件的分析等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之中,由此产生出了无数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对环境充分尊重、功能完备并至今还在使用的优秀建筑。建筑策划是一个好设计的开始,是对错误设计的避免,是建筑设计的起点和立足点。一个优秀的建筑策划不一定产生优秀的建筑设计,但是一个优秀的建筑物在建筑策划及其思想上一定是成功的。
庄惟敏,
1992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工学博士学位。
国家设计大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咨询师。
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引 言
我们将现代意义上的建筑策划作为系统学科领域的诞生定格在近七十年前威廉·佩纳等先驱发表的那篇著名文章《建筑分析——一个好设计的开始》,之后的几十年中以西方为主导的建筑策划大师陆续登场,使得建筑策划的定义、原理、方法和应用得以不断发展。事实上,建筑策划的思想要义作为古老而朴素的建筑设计思想内核已经留存上千年了。建筑策划思想中的以问题为导向、讲求建筑空间的逻辑和理性的推演、实态调查、对建造条件的分析等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过程之中,由此产生出了无数蕴含着人文主义思想、对环境充分尊重、功能完备并至今还在使用的优秀建筑。建筑策划是一个好设计的开始,是对错误设计的避免,是建筑设计的起点和立足点。一个优秀的建筑策划不一定产生优秀的建筑设计,但是一个优秀的建筑物在建筑策划及其思想上一定是成功的。
2000年笔者在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出版的《建筑策划导论》距今已有十六年了。201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建筑学名词》一书已经将建筑策划列为建筑学专有名词。建筑策划的概念、理论、方法不仅为业界所接受,而且在近几年里建筑策划的实践以及建筑师将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结合开展的业务实践也日益增多,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建筑策划的学科体系。
对照十六年前《建筑策划导论》中的建筑策划框架,其理论核心和原理没有变化,但是方法及实践随着建筑学及建筑实践的开展又有了一定的丰富。本书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人居科学的范畴,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建筑策划的更新版。在十六年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和界定建筑策划的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大数据、模糊决策等跨学科的研究,对建筑策划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再进一步进行论述和引介。本书的重点在结合近年来建筑策划的研究案例以及在策划指导下的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上,尽力向读者呈现出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互动关联的研究成果。本书不是简单地再版《建筑策划导论》,而是一次研究的升级。部分章节源于笔者近年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笔者指导研究生完成的与建筑策划相关的理论、方法研究及实践的成果,将其进行系统地编纂,梳理,形成这本专著。它的意义在于要改变当下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范围和职业习惯,顺应世界的潮流,符合当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使我们建筑师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让我们建筑师的职责更加明确;此外,也使我们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开发商们能够了解和熟悉如何理性、合理和逻辑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避免一个错误的开始,使我们的建筑具有更长的生命力,使我们的城市更充满人文的关怀。……——节选自《建筑策划与设计》序
庄惟敏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呈现方式,虽然详尽,但却显得过于“去人物化”。每一个案例都被剖析得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从规划红线到结构节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这对于学习施工图和结构逻辑非常有益。但问题在于,建筑的诞生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技术叠加,它必然带有特定建筑师的个人烙印、业主方的复杂诉求,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微妙互动。在这本书里,所有的案例似乎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净化”,将那些影响设计决策的非技术因素,比如业主的个人偏好、设计团队内部的激烈争论、甚至是不经意的现场发现,都给过滤掉了。读完这些分析,你似乎能学会如何复刻一个成功的建筑的“技术蓝图”,但你很难从中揣摩出那个“灵魂”——那个让建筑从一堆材料变成一个有生命的实体的关键洞察力是如何诞生的。这使得阅读体验偏向于冷峻的技术报告,而非引人入胜的创作故事。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贯彻始终的是一种高度正式且略带学术化的书面语体,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专业书籍。但这种风格的过度使用,导致在一些需要激发读者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部分,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描述建筑的“空间序列”和“光影变化”时,作者习惯使用大量的限定词和被动语态,使得原本应该充满画面感的描述,变得冗长而晦涩。我尝试去想象书中描绘的那些宏大空间,但文字本身却像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无法完全调动我的视觉联想。如果能用更具画面感、更简洁有力的动词和比喻,哪怕只是在介绍概念时偶尔打破一下这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会有质的飞跃。它像是一份非常精确的建筑“诊断书”,告诉你一切参数如何运作,但却没能给你描绘出这座建筑在清晨或黄昏时,带给人的那种心跳加速的瞬间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到封面,我差点以为是本工具书,那种带着一丝严谨和厚重的气质,让人感觉内容肯定会非常硬核,直奔主题。内页的纸张质量倒是出乎意料地好,印刷清晰,图文排版也算错落有致,读起来不至于太费劲。不过,当我真正翻开目录,开始浏览章节标题的时候,心里就有了些许的预期调整。那些名词术语堆砌在一起,虽然专业性十足,但似乎更偏向于对既有理论框架的梳理和梳理,缺少了一点点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性的视角。比如说,关于项目前期如何平衡业主需求与场地限制的章节,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流程分析,从市场调研到概念生成,每一步都像是在教科书里复印出来的标准答案,完整、规范,但少了些许在真实复杂案例中那种“擦边球”和“灵光乍现”的魅力。我个人更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决策背后的复杂博弈,或是面对限制时建筑师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实现“不可能”的转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流程的梳理上。整体来说,它是一本扎实的参考书,适合需要系统学习基础规范和标准操作流程的人,但对于追求创新思维和实践智慧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再挖掘和补充一些更具实战色彩的内容。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持保留态度。它似乎更专注于“怎么做”的规范层面,而非“为什么是这样”的哲学思辨。在讨论到“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时,作者援引了几位大师的观点,但这些引用的更像是对前人成就的致敬或罗列,而不是基于这些理论,发展出作者自己对于当前时代背景下,功能形态关系的新见解。举例来说,在涉及公共空间设计的章节,它强调了流线效率和视线的通透性,这些都是经典的设计原则,无可厚非。然而,在当今这个高度数字化、社交模式剧烈变化的时代,公共空间如何重新定义其“场所精神”,如何应对碎片化的社会交往需求,这本书里几乎没有触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知识体系可能稍微有些滞后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它提供的是一个坚实的“骨架”,但“血肉”部分,尤其是对当下社会文化脉络的敏感度和回应性,显得有些不足,更像是一本优秀的、面向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设计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坦白讲,有点像在听一场非常冗长但信息量巨大的讲座,信息密度高得惊人,但声调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缺乏起伏和高潮。它像是试图将建筑策划和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塞进有限的篇幅里,导致很多原本可以深入探讨的议题,最终只是点到为止。比如,它提到了“可持续性”这个热门话题,给出了几个主要的评估指标和标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指标转化为空间体验和材料选择上的具体设计策略,描述得就相对模糊了。我翻阅了关于材料性能分析的那部分,数据表格很多,公式也不少,对于理解材料的物理特性很有帮助,但缺乏对不同材料在特定文化和地域背景下所能承载的情感价值的探讨。就好比,它告诉你A材料的导热系数是多少,但没告诉你为什么在某个特定的气候带,选用B材料会更能激发居住者的归属感。这种“技术大于人文”的倾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去脑补一些更感性的连接,否则很容易陷入纯粹的知识点堆砌中,让人感到有些“干货不足”的疲惫感。
评分理论性很强的一本书,但方法论不错
评分书很好 无折页 无损坏 就是贵了点 不过名人出书 没办法 希望内容精彩
评分比较像教科书,有参考价值
评分书还不错。封面表面略脏
评分书很好 无折页 无损坏 就是贵了点 不过名人出书 没办法 希望内容精彩
评分有深度!
评分庄老师的大作,值得推荐!拜读!
评分书不错实用
评分非本专业,想自学,趁活动购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