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

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炎嗣 著
图书标签:
  • 冲压模具
  • 模具设计
  • 结构设计
  • 机械设计
  • 制造业
  • 冲压工艺
  • 模具结构
  • 设计手册
  • 工程技术
  • 工业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3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9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7
字数:5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供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查阅参考,也可作为教材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使用。
陈炎嗣编著的《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一书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介绍了各种冲模零部件的设计技巧、设计要点、结构分析、优化应用等内容。
2、本书内容全面,介绍了凸凹模结构、定位零件、卸料与推(顶)件装置、特殊功能冲模结构件等的设计方法及要点。
3、本书介绍了高效冲模中涉及的一些结构件设计,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代先进冲压模具中常用到的先进模具结构件。
4、本书内容贴近实际,图文表并茂,简明易懂,便查易用。

内容简介

构成冲模总体结构的两大类零件为工艺性零件和结构性零件。
本书介绍了各种冲模零部件的设计技巧、设计要点、结构分析、优化应用等内容。凸凹模结构设计,定位零件、卸料与推(顶)件装置、特殊功能冲模结构件设计是冲模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和重要步骤,也是本书介绍的重点。高效冲模中涉及的一些结构件设计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也是当代先进冲压模具中常用到的模具结构件。
本书内容贴近实际,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供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查阅参考,也可作为教材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冲模典型组合与结构件
1.1冲模典型组合与技术条件1
1.1.1冲模典型组合1
1.1.2冲模典型组合技术条件1
1.2冲模组成零件与技术要求7
1.2.1冲模的组成零件与使用范例7
1.2.2冲模零件的要求12
1.2.3冲模的装配要求13
第2章冲模凸、凹模结构设计
2.1凸、凹模的功能与设计要点15
2.1.1凸、凹模的功能15
2.1.2凸、凹模的设计要点15
2.2凸模结构设计15
2.2.1凸模的种类和标准结构15
2.2.2常见的凸模结构形式与固定方法17
2.2.3凸模的防转31
2.2.4级进模的凸模固定示例31
2.2.5凸模长度的确定(包括多工位级进模的多凸模长度)34
2.2.6凸模的强度验算36
2.3凹模结构设计38
2.3.1凹模的基本类型与应用38
2.3.2凹模的常用结构39
2.3.3凹模刃口形式53
2.3.4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55
2.3.5凹模强度计算57
2.3.6凹模的固定螺孔和定位销孔大小及间距57
2.3.7螺钉拧入深度和圆柱销配合长度59
2.4凸、凹模的安装与调整方法应用图例59
2.4.1凸、凹模的安装方法59
2.4.2凸、凹模的调整方法61
2.5凸、凹模的加工精度与互换性62
2.6冲裁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确定63
2.6.1合理选用冲裁间隙63
2.6.2冲裁凸模、凹模刃口尺寸及制造公差的确定66
2.7弯曲凸模与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确定71
2.7.1弯曲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71
2.7.2弯曲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与公差72
2.8拉深凸模与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确定72
2.8.1拉深模凸、凹模的间隙72
2.8.2拉深模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确定73
第3章冲模模架及标准零件
3.1模架的分类、基本形式与特点76
3.1.1模架的构成与功能76
3.1.2模架的分类、基本形式与特点76
3.1.3GB标准模架的凹模周界尺寸81
3.2标准模架闭合高度H的确定方法82
3.3冲模模架技术条件82
3.3.1冷冲模模架的精度与技术条件 (参考GB/T 2854)82
3.3.2冲模模架零件技术条件(摘自GB/T 12446)83
3.4模架的选用85
3.5标准铸铁模架品种、规格87
3.6标准钢板模架品种、规格104
3.7上、下模座(功能、设计、强度计算与装固方法)118
3.7.1上、下模座的功能118
3.7.2非标准模座的设计118
3.7.3下模座的强度计算119
3.7.4上、下模座的装固方法120
第4章导向装置(导柱、导套、导向块)
4.1导向装置功能与导向方式选择123
4.1.1导向装置的功能与应用123
4.1.2导向方式的选择123
4.2模架的导向装置124
4.3导柱、导套的基本结构与安装方式125
4.3.1导柱125
4.3.2导套129
4.3.3保持圈(保持架)130
4.3.4导柱和导套的布置形式134
4.4模架用导向组件品种、规格134
4.4.1模架用导向组件134
4.4.2独立式导向副149
4.5导板与侧向导板152
4.6导块与背靠块153
第5章模柄
5.1模柄的作用和常用结构155
5.2几种常用模柄的规格尺寸157
第6章定位零件
6.1定位零件种类、作用与设计注意事项161
6.1.1定位零件的作用、品种与使用161
6.1.2定位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1
6.2挡料销162
6.2.1固定挡料销162
6.2.2活动挡料销165
6.2.3常用活动挡料销尺寸规格166
6.2.4始用挡料装置(临时挡料装置)169
6.3侧刃171
6.3.1侧刃定距的工作原理和应用171
6.3.2侧刃的基本结构、特点与设计172
6.3.3侧刃挡块175
6.4导料板和导料销176
6.5侧压装置177
6.6导正销178
6.6.1凸模上导正销结构、安装和应用179
6.6.2独立式(凸模式)导正销结构、安装和应用180
6.7定位板(销)187
第7章卸料与推(顶)件装置
7.1卸料装置的功能与设计要求189
7.2卸料装置基本类型190
7.2.1刚性(固定)卸料装置190
7.2.2弹性(弹压)卸料装置190
7.3卸料板尺寸191
7.4卸料螺钉结构形式及常用标准尺寸193
7.4.1卸料螺钉结构形式193
7.4.2卸料螺钉相关配置尺寸194
7.4.3采用接长套筒解决大行程卸料195
7.4.4圆柱头卸料螺钉和内六角头卸料螺钉195
7.5废料切刀197
7.6推(顶)件装置198
7.6.1推(顶)件装置分类与特点198
7.6.2推(顶)件装置设计要求198
7.6.3压力机推(顶)出装置201
7.6.4顶件器(弹顶器)201
第8章弹性元件
8.1圆钢丝圆柱螺旋压缩弹簧203
8.1.1选用弹簧的原则203
8.1.2选用弹簧的步骤204
8.2强力弹簧206
8.2.1强力弹簧的特点、用途和基本类型206
8.2.2强力弹簧的规格、品种与合理选用208
8.3碟形弹簧211
8.4工业用普通橡胶(橡皮)垫212
8.4.1普通橡胶垫的特性212
8.4.2普通橡胶垫选用与计算213
8.5聚氨酯橡胶垫214
8.5.1聚氨酯橡胶垫的主要性能214
8.5.2聚氨酯橡胶弹性垫的选用与计算215
8.6氮气弹簧216
8.6.1氮气弹簧的原理、基本参数和特点217
8.6.2氮气弹簧的结构和基本类型218
8.6.3氮气弹簧在冲模设计中的应用219
8.6.4氮气弹簧的合理选用222
8.7弹性元件的有关品种、规格226
8.7.1圆钢丝螺旋压缩弹簧226
8.7.2碟形弹簧233
8.7.3扁钢丝圆柱螺旋压缩弹簧(强力弹簧)233
8.7.4聚氨酯弹簧285
第9章固定板、垫板及螺钉和销钉设计
9.1固定板290
9.2垫板293
9.3螺钉和销钉293
9.3.1螺钉与螺钉旋进最小深度293
9.3.2销钉与销钉的定位形式294
第10章特殊功能冲模结构件设计
10.1带料的导料、托(顶)料装置296
10.1.1导料、托(顶)料装置的功能与应用296
10.1.2带料导料装置的形式与导料板297
10.1.3浮动导料和浮动顶料(托料)装置301
10.1.4导料、托料(顶料)装置的设计要点316
10.2微调装置318
10.2.1垂直微调装置318
10.2.2水平微调装置322
10.3防止废料上浮与下堵322
10.3.1废料上浮的原因322
10.3.2防止废料上浮的对策324
10.4漏料孔与废料下堵及防止328
10.5凹模表面废料或制件的清理设计330
10.6误送料检测装置331
10.6.1微动开关式误送料检测装置331
10.6.2光电式误送料检测装置331
10.7特定功能结构设计334
10.7.1内扣弯曲结构设计334
10.7.2负角度(<90°)弯曲成形结构设计335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手册(第十一卷):金属成形工艺与设备》 本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金属成形领域的核心理论、工艺方法与关键设备。全书共分十二章,涵盖了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基本原理、各种主要的金属成形工艺,以及与之配套的设备设计与应用。 第一章 金属塑性变形基础 本章着重介绍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表现。详细讲解了晶体学基础、位错理论、滑移与孪晶等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同时,深入探讨了影响金属塑性变形的因素,如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等,并阐述了应力-应变关系、流动应力等重要力学参数的测定与应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为后续工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冲压工艺基础 本章系统介绍了冲压工艺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详细阐述了冲压过程中的受力特点、变形机理,以及材料在冲压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重点讲解了剪切、弯曲、拉深、胀形、翻边、缩口、压筋、起皱、矫平等十大基本冲压工序的工艺原理、工艺参数选择及影响因素。此外,还分析了冲压件的质量要求、常见缺陷及其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第三章 冲压件设计 本章聚焦于冲压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材料性能、生产批量以及冲压设备和模具的限制,合理选择冲压工序,并优化零件的形状和结构。强调了冲压件的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形状精度等质量指标的确定原则。同时,介绍了零件的加强筋设计、圆角设计、脱模斜度设计等常见结构要素的设计要点,以及如何通过工艺分析与设计验证,确保冲压件的可制造性和经济性。 第四章 冲压模具分类与组成 本章对冲压模具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并详细介绍模具的组成结构。根据工艺性质,将模具分为落料模、冲孔模、切边模、弯曲模、拉深模、翻边模、胀形模、压印模、回弹控制模等。深入剖析了各类模具的基本结构,包括凸模、凹模、导向件、压料板、卸料板、固定板、底板等关键部件的作用和设计原则。通过丰富的图示和实例,帮助读者清晰理解模具的整体构成与协同工作原理。 第五章 落料与冲孔模设计 本章专注于落料模和冲孔模的设计。详细介绍了落料凹模与凸模的尺寸计算、刃口形式选择、间隙选择等关键环节。阐述了冲孔凹模与凸模的结构特点、间隙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板材厚度和材料塑性选择合适的冲孔方式。重点讨论了单工序模、复合模、联合模的结构形式与设计要点,并分析了卸料装置、压料装置的设计方法,确保模具的高效、稳定运行。 第六章 弯曲模设计 本章深入讲解了弯曲模的设计。详细分析了弯曲件的弯曲变形过程、弯曲力计算,以及材料的起皱、拉裂等现象的产生机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弯曲模,包括V型弯曲模、U型弯曲模、折边模、曲线弯曲模等。重点讲解了模具结构要素的设计,如弯曲凸模、弯曲凹模的形状与尺寸确定,以及如何根据弯曲件的形状和尺寸要求,合理选择模具结构,并考虑材料回弹问题。 第七章 拉深模设计 本章聚焦于拉深模的设计。详细阐述了拉深过程中的变形机理、拉深力的计算,以及起皱、拉裂等缺陷的预防措施。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拉深模,包括单动拉深模、双动拉深模,以及深拉深模的结构特点。重点讲解了拉深凹模、拉深凸模、压料圈、导向件等主要零件的设计,并详细讨论了拉深次数的确定、拉深件的工艺性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中间工序设计减少拉深应力,提高拉深成功率。 第八章 胀形与翻边模设计 本章介绍了胀形模和翻边模的设计。对于胀形模,详细讲解了利用液体、气体或实体芯子进行胀形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胀形工艺的适用范围。重点阐述了胀形模的结构设计,包括胀形腔的形状设计、密封结构设计以及胀形介质的引入与排出。对于翻边模,讲解了翻边过程中的材料流动和变形特点,以及翻边件的工艺性要求。详细介绍了翻边模的结构设计,包括翻边凸模、翻边凹模的形状与尺寸,以及如何合理设置间隙以保证翻边质量。 第九章 冲压设备 本章系统介绍了冲压生产中常用的设备。详细讲解了机械压力机、液压压力机、伺服压力机等各类压力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选择依据。重点介绍了压力机的技术参数,如公称力、行程、工作台尺寸、安装高度等,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压力机在冲压生产中的应用场景。此外,还介绍了送料机、矫平机、废料收集装置等辅助设备的选型与应用。 第十章 冲压模具的润滑与冷却 本章强调了润滑和冷却在冲压生产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冲压过程中润滑的必要性,以及各种润滑剂的种类、性能和选择原则。重点阐述了润滑方式,如喷雾润滑、浸油润滑、刷油润滑等,并分析了不同润滑方式的适用范围。对于冷却,讲解了其在冲压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常用的冷却介质和冷却方式,如水冷、油冷、风冷等,并分析了如何根据冲压工艺和模具结构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案。 第十一章 冲压模具的维护与安全 本章关注冲压模具的日常维护和操作安全。详细介绍了模具的日常检查、清洁、保养内容,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重点阐述了模具的磨损、变形、断裂等问题的预防与处理。在安全方面,强调了冲压操作的安全规程、个人防护措施,以及模具安装、调试、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章 冲压自动化与发展趋势 本章展望了冲压技术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冲压生产自动化的意义与实现途径,包括自动化送料、自动换模、自动化检测等。探讨了精密冲压、微细冲压、高速冲压等先进冲压技术的发展。同时,分析了智能制造、数字化模具、新型材料在冲压领域的应用前景,为读者提供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指导。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是从事冲压工艺、模具设计、设备选型及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它如何处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在结构件设计中的交汇点。冲压模具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承受着巨大的冲击载荷、摩擦磨损以及潜在的腐蚀,因此,结构件的材料选择直接决定了模具的性能和寿命。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列出常用的材料牌号,而是能深入分析不同材料(如各种工具钢、硬质合金、甚至是一些新型复合材料)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这包括它们的力学性能(如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韧性)、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以及与模具其他组件的兼容性。 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来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的冲压工艺(例如,是高速冲压、精密冲压,还是大吨位冲压),以及制件的材料特性(如高强度钢、铝合金、铜),来选择最适合的结构件材料。例如,针对经常接触制件的模仁部分,是选择耐磨性极佳但加工难度大的材料,还是在性能和加工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于承受冲击的导向部件,又该如何权衡刚度和韧性?我希望书中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材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以及由此带来的性能提升或潜在问题。此外,关于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如氮化、PVD涂层)在提高结构件耐磨性和抗腐蚀性方面的重要性,我希望书中也能有所阐述,并给出相关的选择和应用建议。

评分

在我阅读《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时,我最为关注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系统整体的结构件设计思维方式。冲压模具的结构件设计并非孤立的技术问题,它需要设计师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够倡导一种“整体最优”的设计理念,即在设计每一个结构件时,都不能仅仅考虑其自身的功能,而要将其置于整个模具的运行环境中进行评估。 例如,一个导向柱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承载能力和导向精度,还要考虑它如何影响模仁的受力分布,以及如何与卸料板、限位器等零件的配合。一个顶出器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其顶出力的大小和行程,还要考虑它如何影响制件的脱模过程,以及如何与模具的整体结构和生产节拍相匹配。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框架性的指导原则,帮助读者建立这种结构件设计的“系统观”?是否会强调通过迭代设计和优化,不断寻求结构件性能和模具整体表现的最佳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技术知识,更能塑造一种严谨、全面、富有洞察力的设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从更深层次理解冲压模具的本质,从而设计出更具创新性、更可靠、更高效的模具结构件。

评分

我希望《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结构件的加工工艺性以及装配调试中的关键问题。一个看似完美的设计,如果在加工或装配过程中出现问题,最终也无法转化为合格的模具。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与各种结构件相关的典型加工工艺,例如,导向柱的精密磨削、模仁的电火花加工(EDM)或数控铣削、弹簧座的钻孔和攻丝等。 对于每一种加工工艺,我希望能了解其关键的工艺参数、精度要求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进行模仁的EDM加工时,如何控制放电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光洁度和尺寸精度?在精密磨削导向柱时,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以保证其圆度和直线度?此外,装配环节也是模具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结构件装配顺序、配合间隙的调整方法、以及关键尺寸的测量和检验要求。例如,如何正确地安装导向件,确保其垂直度;如何调整顶出器的行程和力度,使其能够顺畅地顶出制件;以及在模具调试过程中,如何通过对结构件的微调来解决冲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经验之谈”,例如,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忽略但却非常关键的细节,或者一些用于快速诊断和解决装配问题的实用技巧?

评分

对于《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我非常期待它能触及到模具结构件在特殊工况下的设计考量,特别是针对高温、高湿、腐蚀性介质以及极端冲击载荷等工作环境。许多冲压模具并非在理想环境下工作,特殊的工作条件会对结构件的材料选择、结构形式以及加工工艺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针对性的设计指南,例如,在冲压不锈钢等材料时,模仁和导向件可能面临更高的温度和摩擦,应该如何选择耐高温、抗粘附的材料,以及优化冷却设计? 在处理某些化学品或在潮湿环境中操作时,结构件的防腐蚀性能就变得至关重要。书中是否会介绍适合在腐蚀性环境下使用的材料,以及有效的表面处理技术,如电镀、喷涂、阳极氧化等?对于需要承受超大吨位或极端冲击的应用,例如在汽车白车身冲压领域,结构件的抗冲击能力和韧性要求会达到新的高度。我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通过加强筋设计、材料的选用(如高强度钢、球墨铸铁)以及结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来提高其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此外,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特殊结构件的设计,例如,用于冲压大尺寸、复杂形状零件的支撑结构,或者用于生产微小、精密零件的微型化结构件?对我而言,理解这些特殊工况下的设计挑战和解决方案,能极大地拓展我的设计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对于《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所能提供的关于结构件失效模式及预防策略的深度分析抱有极大的期待。模具设计往往是在“失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的过程,理解结构件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形式,并提前进行规避,是衡量一个设计师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列举在冲压过程中,结构件可能发生的典型失效模式,例如:疲劳断裂(尤其是在反复加载和卸载的条件下)、磨损(表面磨损、粘着磨损)、塑性变形、脆性断裂、应力腐蚀开裂等。 对于每一种失效模式,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深入的机理分析,解释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具体的结构件类型(如导向柱的弯曲,卸料板的磨损,弹簧的疲劳失效)来阐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来预防这些失效的发生。例如,对于疲劳失效,是否会介绍应力集中区的识别和优化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圆角设计、表面处理来提高抗疲劳性能?对于磨损问题,是否会讨论材料选择、润滑方式、表面硬度要求等方面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量化的设计指南,例如,不同载荷下结构件的最小壁厚要求,或者不同失效模式的许用应力值。通过对这些失效机制的透彻理解和有效预防,我希望能更好地指导我的设计工作,减少模具的非计划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评分

我热切期盼《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能深入探讨结构件在模具仿真分析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有限元分析(FEA)方面的实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仿真分析已成为现代模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结构件承受着复杂的载荷和应力状态,传统的经验设计方法有时难以完全捕捉其真实的工作状况。因此,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利用FEA技术来分析冲压模具结构件的受力情况,预测其应力分布、变形以及潜在的应力集中区域。 具体来说,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展示如何建立精确的结构件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网格划分。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不同加载条件下的仿真算例,例如,模拟冲压过程中导向柱所承受的侧向力,顶出器在顶出工序中的应力分布,以及模仁在受压时的应力集中。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根据仿真结果来优化结构件的设计,比如调整壁厚、改变形状、选择更合适的材料,甚至改变结构件的安装方式,以达到减小应力、提高刚度、延长寿命的目的?我还对书中关于如何根据仿真结果来评估结构件的可靠性和疲劳寿命的分析方法感兴趣。例如,通过仿真预测的应力幅值,是否能够大致估算出结构件的疲劳寿命?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实用的仿真流程和参数设置建议,帮助我更好地利用FEA工具来提升冲压模具结构件的设计水平?

评分

初拿到《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提供了一种极其深入的视角,去探究那些构成冲压模具骨架的基石。作为一名对机械设计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精密制造领域有所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至关重要的结构件的设计原理感到着迷。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核心,但随之而来的联想却是无限的:从基础的强度计算、材料选择,到复杂的受力分析、疲劳寿命预测,再到工艺性的考量,例如加工精度、装配方便性、甚至是长期维护的成本效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尽地阐述各种类型结构件(如导向柱、导套、顶出器、卸料板、固定板、模仁等等)的设计哲学,包括它们的功能定位、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在不同模具类型(如冲压模、拉深模、弯曲模、复合模)下,这些结构件所承担的独特挑战。 更进一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结构件在模具整体性能中扮演的“幕后英雄”角色。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导向柱,其精度和耐磨性直接影响到冲压件的尺寸精度和模具的使用寿命;一个精心设计的顶出机构,不仅关系到制件的顺利脱模,也可能影响到生产效率和制件的表面质量。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小”细节如何“大”程度地影响模具的稳定运行和最终的生产成本?我特别关心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准则和经验法则,这些是理论知识之外,真正能帮助设计者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的宝贵财富。此外,考虑到现代制造业对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是否能在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优化结构件设计来降低材料消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甚至延长模具生命周期,从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相关论述?这本《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是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模具工程的窗口?

评分

我十分期待《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模具结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和设计考量。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冲压生产正朝着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结构件的设计也需要适应这一趋势。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自动化冲压生产线中,结构件需要具备哪些额外的性能和功能。例如,为了实现快速换模,模具结构件是否需要设计成易于拆卸和更换的形式?是否需要考虑与自动化上下料系统、机器人抓取点等的接口设计? 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关于智能化模具结构件的概念,例如,集成了传感器来监测其工作状态(如应力、温度、磨损程度)的结构件,或者能够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自我调整的智能型导向系统。此外,在与自动化生产线配合时,模具结构件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也变得尤为重要。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来确保结构件在长时间、高频率的自动化生产中保持稳定的性能,减少故障率,降低停机时间?我还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关于如何优化结构件设计以适应机器人抓取和搬运的便利性,或者如何设计结构件以支持模具的在线监测和诊断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评分

在我看来,《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不同结构件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工作的复杂性,将具有非凡的价值。冲压模具并非由孤立的零件组成,而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各个结构件的性能和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体模具的运行效率和精度。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例如,导向柱和导套之间的配合精度如何影响冲压件的尺寸稳定性;卸料板与模仁之间的间隙控制对制件质量和模具寿命的重要性;顶出器与制件的接触方式、顶出力大小以及回程机构的设计,如何共同影响制件的脱模和防止变形。 更具体地说,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结构件配合公差的标准和建议。例如,在不同精度的模具中,导向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顶出机构的顶出力应该如何计算,以及如何与弹簧、气缸等驱动元件的性能相匹配?书中是否会通过图示或实例,展示一些典型的结构件配合不良所导致的典型故障,并分析其根本原因?例如,导向柱倾斜导致模具卡死,卸料板过大间隙导致制件变形等。我希望书中能强调“系统化思维”在结构件设计中的重要性,鼓励设计者在设计某个结构件时,充分考虑其对其他相关结构件的影响,以及对整个模具性能的贡献。这种对细节的深刻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才是一个优秀模具结构件设计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评分

阅读《冲压模具结构件设计》这本书,我希望能够获得一种对模具结构件进行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的深入理解。在现代制造业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大背景下,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理念。我期待书中能系统地介绍冲压模具结构件的设计标准化原则,例如,如何根据模具尺寸、吨位、工艺需求,选择或设计一系列标准化的零件,如各种规格的导向组件、顶出器、定位销、限位器等。 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模具结构件通用件库的构建方法和应用技巧。这意味着,设计者不必每次都从零开始设计每一个结构件,而是可以在一个预先建立的、经过验证的通用件库中选择最合适的零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个性化调整。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主流的标准化模具组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系列,并分析这些标准化组件的设计特点和应用优势?同时,我希望书中能探讨模块化设计在冲压模具结构件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将模具设计分解为若干个功能模块(如导向模块、顶出模块、卸料模块),然后通过优化各个模块的设计,再进行组合,从而实现整体模具的快速设计和组装。这不仅能缩短设计周期,还能提高模具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我对书中如何将理论化的标准化和模块化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论,充满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