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

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惠民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弥勒佛
  • 药师佛
  • 佛教艺术
  • 石窟艺术
  • 宗教文化
  • 敦煌文化
  • 佛教文化
  • 艺术史
  • 平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7811
版次:2
商品编码:119319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解读敦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谁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弥勒笑口大肚模样?
为什么世人强烈企盼弥勒成佛?
弥勒在人间有什么神奇经历?
弥勒居中的天空什么样?
药师信仰为什么兴盛于东方?
药师怎么样引领着信众步入佛国净土?
《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专门介绍敦煌的弥勒佛和药师佛的画卷,对其沿革与艺术造诣做深入浅出的探讨,文字精到,配以精美的原始图片,是研究敦煌的必备读物。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王惠民,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研究。著有:《敦煌宝藏》、《敦煌艺术鉴赏丛书》第3、45、431、386窟分册,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 弥勒信仰与药师信仰
第一章 慈爱中诞生的弥勒
1.谁是弥勒菩萨?17
2.为什么弥勒信仰分为上生世界与下生世界?27
3.弥勒的理想国土什么样?34
4.弥勒在人间的故事 45
5.弥勒经典如何吸取印度人的宇宙观?58
6.来自印度的弥勒信仰如何在中国推广?62
7.敦煌弥勒图像知多少?66
8.最早的弥勒菩萨什么样?71
9.为什么中国出现白衣弥勒佛?76
10.隋代敦煌弥勒图像 79
11.唐代敦煌弥勒图像 86
12.敦煌为什么开凿南北弥勒大像?93
第二章 药师经变
1.谁是药师佛?99
2.药师经典的流传?105
3.药师信仰如何在中国传播?109
4.药师信仰怎样到达朝鲜与日本?114
5.药师佛的净土世界什么样?116
6.药师经变如何引导世人步入佛国?121
7.药师佛有哪些特征?125
8.隋代药师说法图 130
9.隋代药师经变 133
10.初唐、盛唐药师尊像 140
11.初唐药师经变 144
12.初唐药师佛说法图 151
13.最杰出的药师经变 155
14.行客王奉仙为何绘药师佛?164
15.唐代后期的药师图像 166
16.五代药师图像  172
17.宋代药师图像 174
18.西夏药师图像  178
附录 敦煌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信仰与药师信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西接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敦煌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建郡起,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稳定和巩固,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在佛教东传过程中,敦煌是重要的中转站,佛教各教派,各种信仰皆在这里流行了足迹,使敦煌成为佛教圣地。
佛教是讲泛神论的,有种种佛,种种佛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佛教一般把娑婆世界以外的佛国称作净土世界,也有将娑婆世界称作净土世界的,是为有佛之处皆净土也。净土世界绚丽多姿,那里充满美妙、幸福和快乐,是脱离了一切恶行、烦恼和垢染的处所。对净土世界的信仰称净土信仰。在古代中国,流行的净土信仰种类并不多,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等是中国净土信仰最主要的内容。
在敦煌画中,表现净土信仰的图像以弥勒净土、药师净土、阿弥陀净土三大经变为主,是经变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在2007年已经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第一辑《阿弥陀佛的中国之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净土世界中的阿弥陀信仰,本卷则详细介绍弥勒净土、药师净土两大信仰。
敦煌表现弥勒经变和药师经变有约200余铺,占敦煌经变总数的1/6。这两大类经变均出现于隋代前后,唐宋时期成为敦煌佛教艺术的主要题材,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这两种净土世界的尊崇和认识。
弥勒信仰流传广泛。敦煌是世界上弥勒信仰资料保存最多、最集中的一处。敦煌壁画有100铺弥勒经变,还有许多弥勒说法图和弥勒尊像,藏经洞出土的纸绢画中也有一些弥勒图像,敦煌遗书中尚存一件弥勒经变的榜题底稿。敦煌弥勒经变中的许多图像都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如婚丧嫁娶、农耕劳作、佛教剃度等,它们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景,其中有一些画面更是研究民俗民风的必及资料。弥勒造像在印度、中亚等地也有出现一些,但由于文献记载较少,对其具体的弥勒信仰形态尚难全面认识,这就使得敦煌弥勒壁画在世界佛教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药师信仰在中国很早就开始流行,并有多部药师经的汉译本和注疏流行,有关药师信仰的文献记载也不少。敦煌在隋代以前就有抄写药师经的记载,并保留了一些抄写经文。及至隋代敦煌出现了药师图像,计有药师说法图2铺,药师经变4铺。从此,药师图像绘制不绝,直到西夏时期。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一共为我们留下了100多铺药师经变,几百幅药师尊像画。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3件药师经变榜题底稿和300余件药师经写本,它们是了解隋代至西夏时期敦煌药师信仰的宝贵资料。敦煌的药师经变与弥勒经变相比,有更多的净土意匠,如有宝池、化生、不鼓自鸣等画面,有的还径称药师经变为药师净土经变。另外,药师经变与西方净土变的说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壁画中的阿弥陀世界和药师世界的部分景观完全相同,可以肯定那些画工所使用的是同一种画稿。
药师信仰在中国、日本等地广泛流行,从西域到中原的石窟以及日本的寺院里,都保留有药师图像,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的药师信仰资料尤为丰富。但药师信仰在印度本土没有留下造像和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敦煌药师图像的研究既要为有关佛教中国化与世界化的研究作出贡献,又为印度佛教的发源性研究提供了辅助性史料,可谓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

前言/序言



《飞天之下,信仰之光:敦煌壁画中的东方净土》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与宗教思想的学术专著,旨在揭示隐藏在飞天曼妙舞姿与璀璨色彩背后的东方宗教文化脉络。本书不包含关于“弥勒佛与药师佛”的具体解读内容,而是将目光投向敦煌艺术更为宏大而多元的图景,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走进那个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宝库。 第一章:历史的洪流与艺术的诞生——敦煌概览 本章将首先勾勒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独特历史地位,阐述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地理优势,以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如何传入并在此落地生根,最终孕育出举世闻名的敦煌艺术。我们将回顾敦煌石窟从开凿到繁盛的几个主要时期,简要介绍不同朝代在艺术风格、题材选择上呈现的演变轨迹,为后续的深入探讨奠定坚实的历史背景。同时,本章也将触及敦煌石窟的发现、保护与研究历程,介绍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学术贡献,使读者对敦煌艺术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众神的舞台——敦煌壁画中的佛教造像体系 敦煌壁画中塑造了数量庞大、类型各异的佛教造像,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伟的佛教宇宙。本章将聚焦于这些造像的整体构成,而非特定佛陀的独立阐释。我们将考察佛、菩萨、罗汉、天王、护法神等各类神祇在壁画中的分布、职能与艺术表现。重点在于分析不同类型造像的共性与个性,例如佛陀的庄严与智慧,菩萨的慈悲与救度,罗汉的修行与解脱,以及天王与护法神的威猛与守护。我们将探讨壁画中造像组合的意义,如“三世佛”、“本生图”、“佛传图”等,以及这些组合如何体现佛教的教义与信仰。同时,也会关注造像的姿态、手印、服饰、神情等细节,分析它们在表达宗教象征意义时的作用,以及受到不同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变奏。 第三章:信仰的投影——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与祈愿 佛教艺术的繁荣离不开供养人的支持与信仰的驱动。本章将深入探讨敦煌壁画中反映的供养与祈愿场景。我们将分析壁画中形态各异的供养人形象,他们不仅是虔诚的信徒,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阶层与文化风貌。通过对供养人画像的细致解读,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结构、服饰风尚以及人们对来世的期盼。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壁画中描绘的各种祈愿场景,如祈求子嗣、消灾免难、求取功名等,这些场景是当时社会生活现实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我们将分析这些祈愿内容如何与佛教的教义相互呼应,以及壁画如何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佛教净土的桥梁。 第四章:人间净土的描绘——世俗生活的艺术映射 敦煌壁画并非仅仅是宗教经典的图解,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与世俗文化的生动写照。本章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壁画中描绘的世俗生活场景,展现敦煌艺术的丰富维度。我们将分析壁画中出现的各种劳动场面,如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商业贸易等,从中了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活动。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壁画中对宴乐、舞蹈、出行、婚俗等生活细节的描绘,它们如同历史的剪影,为我们还原了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本章强调的是,佛教艺术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巧妙地将现实生活融入其中,使得壁画在具有宗教意义的同时,也成为了一部可视化的古代社会百科全书。 第五章:艺术的语言——敦煌壁画的色彩、线条与构图 敦煌壁画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密不可分。本章将从艺术技法的角度,深入剖析敦煌壁画的视觉魅力。我们将详细探讨壁画所使用的色彩体系,分析其矿物质颜料的运用,以及不同色彩在宗教象征与视觉表现上的功能。同时,本章也将重点关注敦煌壁画的线条艺术,分析其刚劲有力或委婉流畅的笔触,以及线条在勾勒形象、表现动感上的精妙之处。此外,构图艺术也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将考察壁画中多种多样的构图方式,如平面化构图、散点透视、对仗式布局等,分析它们如何服务于叙事内容和宗教主题的表达。通过对这些艺术语言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敦煌壁画在造型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其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文化的回响——敦煌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承 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熔炉所形成的多元融合。本章将重点探讨敦煌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承。我们将追溯印度佛教艺术、希腊化艺术、中亚艺术等对敦煌壁画的影响,分析这些外来艺术元素如何在敦煌得到了消化、吸收与再创作,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同时,本章也将关注敦煌艺术对中国本土艺术,乃至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唐代以后,敦煌艺术的某些元素如何在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得到延续和发展,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所激发的艺术回响。 本书旨在以宏观的视角,全面展现敦煌壁画艺术的丰富内涵与艺术价值,探索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多元的艺术语言。通过对这些宏大图景的呈现,希望能引领读者领略敦煌艺术的无尽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宗教艺术,深入的解读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支撑。而《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解读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还结合了历史学、民俗学、甚至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使得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弥勒佛“龙华三会”的阐述,将一个看似抽象的佛教概念,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对弥勒信仰的未来期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药师佛,作者则深入探讨了他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和演变,以及其与道教、民间信仰的融合,这让我看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同时又非常注重可读性,让我在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的启迪。

评分

作为一个对佛教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市面上的一些解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自然,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弥勒佛和药师佛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解读弥勒佛造像时,不仅仅停留于对其慈悲祥和形象的描述,还深入挖掘了其“未来佛”的身份,以及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他的精神寄托。而对于药师佛,作者则着重阐释了他作为“十二药叉大将”的守护者,以及他所代表的健康、长寿和解脱的愿望。书中对敦煌壁画的图片选择也极具匠心,每一幅图都配有详实的文字说明,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和艺术价值。这本书让我觉得,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我一直对敦煌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描绘佛教造像的壁画,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承载着历史和信仰的载体。当我在书店看到《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时,立刻被它所吸引。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到,将目光聚焦在弥勒佛和药师佛这两尊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像上,并且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艺术作为切入点,这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书中对这两尊佛像的解读,远非流于表面的形象描述,而是深入到对他们象征意义、在不同时期佛教传播中的角色,以及与其他佛教造像的比较分析。作者对于弥勒佛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他对未来世界的期盼和对众生都能成佛的普度思想的理解;而对于药师佛的解读,则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作为“东方琉璃光如来”的救赎与慈悲,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获得健康与安宁。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教义,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来分析这些佛像形象的演变和特点,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从宏观的敦煌艺术背景,到微观的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解析,作者层层递进,条理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敦煌壁画中弥勒佛和药师佛形象的比较分析,这种对比让我看到了佛教艺术在传播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例如,书中关于弥勒佛不同姿势、不同表情的解读,就揭示了当时人们对弥勒佛不同期望和理解。对于药师佛,作者则详细阐述了他作为“东方琉璃光如来”的特殊地位,以及他所代表的“消灾延寿”的功德。书中还引用了一些相关的佛教经文和历史文献,使得解读更加具有学术深度,但同时又不失普通读者的可读性。这本书让我对弥勒佛和药师佛这两尊重要的佛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畏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我一直对敦煌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描绘佛教造像的壁画,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承载着历史和信仰的载体。当我在书店看到《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时,立刻被它所吸引。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独到,将目光聚焦在弥勒佛和药师佛这两尊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像上,并且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艺术作为切入点,这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书中对这两尊佛像的解读,远非流于表面的形象描述,而是深入到对他们象征意义、在不同时期佛教传播中的角色,以及与其他佛教造像的比较分析。作者对于弥勒佛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他对未来世界的期盼和对众生都能成佛的普度思想的理解;而对于药师佛的解读,则让我深深体会到他作为“东方琉璃光如来”的救赎与慈悲,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获得健康与安宁。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教义,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来分析这些佛像形象的演变和特点,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它的艺术。而敦煌,无疑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其壁画更是璀璨的明珠。这次有幸读到《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让我仿佛亲临了那千年古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整体的敦煌艺术背景入手,然后聚焦到弥勒佛和药师佛的专题解读,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作者对于敦煌壁画中这两尊佛像的艺术风格、题材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差异,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佛像服饰、姿态、手印等细节的解读,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含义和时代特征。例如,关于药师佛的“持药丸”手势,作者就阐释了其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历代壁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此外,书中还引用了许多敦煌文献,使得解读更加立体和生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欣赏到了敦煌艺术的绝美,更深刻地理解了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如何与艺术相结合,并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平装版拿在手里不会觉得过于沉重,却又坚固耐用,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敦煌的色调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肃穆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古老的石窟之中。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无论是弥勒佛那慈祥圆满的笑容,还是药师佛那救苦救难的姿态,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色彩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一个佛像的细节,从衣纹的飘逸到面部的神情,都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赞叹于古代工匠的技艺和艺术造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敦煌壁画的讲解,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对这些壁画背后蕴含的佛教思想、历史背景以及艺术演变的详细阐述。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性,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佛学概念和历史典故讲解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对佛教史和艺术史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历史对话,与智慧交流,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着实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非常喜欢,平装版拿在手里不会觉得过于沉重,却又坚固耐用,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敦煌的色调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肃穆而庄严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古老的石窟之中。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无论是弥勒佛那慈祥圆满的笑容,还是药师佛那救苦救难的姿态,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色彩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每一个佛像的细节,从衣纹的飘逸到面部的神情,都捕捉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赞叹于古代工匠的技艺和艺术造诣。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敦煌壁画的讲解,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对这些壁画背后蕴含的佛教思想、历史背景以及艺术演变的详细阐述。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性,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佛学概念和历史典故讲解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对佛教史和艺术史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历史对话,与智慧交流,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着实是一次难忘的精神之旅。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佛学教义知之甚少的人,但《解读敦煌·弥勒佛与药师佛(平装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没有丝毫的枯燥乏味,反而在娓娓道来中充满了智慧的闪光。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弥勒佛和药师佛的形象从遥远的神话传说拉近到我们身边,让我感受到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普世价值。书中对敦煌壁画中这两尊佛像的描绘,不仅在艺术手法上做了细致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造像所传递的精神内涵。比如,关于弥勒佛的“兜率内院”的描述,让我对“弥勒信仰”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关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更是让我看到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的巨大作用。作者还引用了许多经典的佛教故事和传说,并将其与壁画中的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仿佛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讲述古老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明白,佛教并非遥不可及的宗教,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以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触动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幅壁画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那些斑驳的色彩和古老的笔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佛像面部表情的特写,弥勒佛那憨态可掬的笑容,以及药师佛那沉静庄严的眼神,都传递着一种超越时空的温暖和力量。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图文,而是将艺术分析与历史考证、佛教义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解读视角。我从书中了解到,弥勒佛的形象在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从早期健壮的形象到后期圆胖的布袋和尚形象,这种演变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对于药师佛的解读,作者则重点分析了其“十二神将”的构成和象征意义,这让我明白了药师佛信仰是如何与世俗的祈愿相结合,从而获得广泛传播的。这本书的平装版在便携性上做得也很好,我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沉浸在敦煌艺术的魅力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