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俊忠,陆志强,顾涧清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文化
  • 文化发展
  • 区域研究
  • 报告
  • 2016
  • 中国
  • 社会科学
  • 文化产业
  • 广州
  • 城市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2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49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州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332
字数: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文化产业篇、文化遗产篇、文化素养篇、专题研究篇五大部分组成,重点介绍了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广州市非遗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从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改革、企业科普文化设施建设、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对策研究;围绕民间信仰、迎春花市、白云区文化发展、广州学研究、新闻媒体的舆论维稳等专题展开讨论,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徐俊忠,男,1956年10月生,广东南澳人,哲学博士。现任广州大学党委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多年兼任中山大学学科建设与学位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等。学术兼职为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现代哲学》主编等。2005~2009年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2008年12月起任广州大学副校长。已出版《道德理想国的解构与重建——自由、人权与价值观念研究》《历史、价值、人权——重读马克思》(合著)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恩格斯与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权》《人权理想国的解构》《政治自由的意义及其限度》等刊于《哲学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2005年获得广东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政府奖论文一等奖。。陆志强,男,汉族,1965年1月生,广东广州人。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书记。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法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80.09--1983.08广州市师范学校学习。1983.08--1989.06广州市东山区东风东路小学教师。1989.06--1991.07广州市东山区教育局团委副书记。1991.07--1993.02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1993.02--1995.07共青团广州市东山区委副书记,华南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云南省瑞丽市星火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星火木地板厂厂长(挂职)。1995.07--1997.06广州市东山区芳草工商联合公司经理。1997.06--1998.06广州市东山区芳草街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1998.06--2000.11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委书记(其间:1997.09-2000.07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97级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0.11--2003.02广州市东山区大塘街党工委书记(其间:2000.09-2002.12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函授学院2000级政法专业学习)。2003.02—2008.12 广州市天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08.12- 2009.10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9.10—2014.04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2014.04至今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版权局)局长、党委书记。。顾涧清,男,1957年10月生于广州,祖籍江苏连云港。现为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书记、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临时党委书记、董事长。毕业于广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高级编辑职称。1974年10月-1976年8月,广东省兴宁县合水农场知青;1976年8月-1978年12月,任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林场政工组干事兼机关团支部书记;1978年12月-1981年2月,在江苏师范学院学习;1981年2月-1981年8月,任连云港市墟沟中学教师;1981年8月-1991年1月,任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干事、科长(副处级);1991年1月-1991年12月,挂任连云港市罐头食品总厂副厂长;1991年12月-1998年2月,先后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城市管理所副所长、所长;1998年2月-2003年4月,先后任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处长(期间:1999年9月-2002年7月,在广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学专业学习)。2003年4月-2009年7月,任广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纪检组长、社务委员、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2009年7月-2015年3月,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2015年3月至今,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书记,集团管理委员会主任,广州日报社社长,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临时党委书记、董事长。2015年5月12日当选为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董事会董事长。现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广东文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学会副会长、广东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曾获得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广州市优秀专家称号。有关图书和理论文章曾获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多项。个人专著有《沿海开放经济简论》《中国陆桥经济》《论海州湾的综合开发》等。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涂成林,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阳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发展研究院院长。1978年起,先后进入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5年进入中共湖南省委理论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工作。1991年调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1993年获评聘为副研究员,1998年获评聘为研究员。1992年担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科研开发处副处长。1993-2002年任《开放时代》杂志社副社长,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2003-2010年任软科学研究所所长。2010年6月调入广州大学,担任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广东省综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曾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做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政策、文化软实力以及西方哲学、唯物史观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科技论坛》等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有《现象学的使命》《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研究》《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等。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及省、市各类研究课题共计60余项,获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类优秀奖(较高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十多个省部级奖项。。//贺忠,男,现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1984年9月至1991年7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7月起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市广播电视局、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广州市委宣传部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广州市委讲师团团长、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长期负责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张其学,男,1968年生,河南光山人。哲学博士,广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哲学、后殖民主义等。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课题多项,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形势分析与2016年展望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001
  一 2015年广州文化发展总体形势/002
  二 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012
  三 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态势与对策建议/014

Ⅱ 文化产业篇
2 关于广州发展文化新业态的研究与建议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研究室联合课题组】/022
3 2015年广州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及2016年展望【陈孝明】/034
4 关于加快广州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研究室联合课题组】/050
5 关于建设南海神庙文商旅功能区的研究报告【韩玲玲】/065
6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控股上市公司粤传媒的运作关系及产生的影响研究
  【文远竹 方志辉】/070
7 广州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议【虞 水 肖 冰】/077

Ⅲ 文化遗产篇
8 2015年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建议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085
9 岭南画派发源地“十香园”保护利用的经验与启示【杨 静 韩玲玲】/103
10 关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立法的调研报告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课题组】/109
11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雕一彩一绣”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杨 静 陶海兵】/128
12 广州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葛志专】/135
13 利用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对策建议【姚佑銮】/152
14 从花都区花山小镇发展模式看广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
  【韩玲玲 陶海兵 黄炜演】/162

Ⅳ 教育与科普篇
15 关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广州大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课题组】/169
16 广州市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的回顾及“十三五”的展望【郭海清】/184
17 关于企业科普文化设施建设需求的调研报告【企业科普文化设施建设课题组】/206
18 运用网络自媒体加强广州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沈 鑫】/221

Ⅴ 专题研究篇
19 广州市民间信仰及其管理办法调研报告【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29
20 2015年广州迎春花市数据分析报告【中国联通广州市分公司课题组】/244
21 广州市白云区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战略考虑【李仁武】/264
22 关于依托高校开展《广州大典》和“广州学”研究的建议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82
23 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舆论维稳刍论
  ——以《广州日报》为例【文远竹 赵小满 江海燕】/291

Abstract/299
Contents/301

前言/序言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 序言 2016年,中国广州的文化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下,广州的文化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国际化的鲜明特征。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2016年度广州文化发展的重点、亮点与挑战,为理解广州的文化脉络,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章 广州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与政策导向 2016年,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持续深化。“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在各地落地生根,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首先回顾了2016年影响广州文化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包括经济结构转型、消费升级、互联网技术普及等因素,以及国家和广东省在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创新支持等方面的具体举措。重点分析了这些政策如何为广州的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动力,以及广州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落实各项政策。 第二章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承 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2016年,广州在深入挖掘和传承岭南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章详细阐述了广州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方面的努力,包括: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报告分析了2016年广州在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具体项目和成效。例如,对岭南建筑风格的保护与更新,对粤剧、粤菜、广绣等非遗项目的推广和现代化发展。 文化地标与主题活动: 探讨了广州如何通过打造和推广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如广州塔、珠江夜游、百年老字号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同时,分析了2016年举办的各类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如广州国际灯光节、南方国际戏剧周、中国(广州)国际演艺博览会等,以及这些活动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吸引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 关注了广州作为革命圣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方面的探索。报告分析了2016年相关纪念活动、展览以及红色主题旅游的发展情况,以及如何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 第三章 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6年,广州文化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章聚焦于广州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 数字文化与新兴业态: 详细分析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游戏、数字音乐、在线教育等新兴文化业态在广州的发展情况。报告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例如,直播平台、短视频、VR/AR技术在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的应用。 创意设计与时尚产业: 广州作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其创意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尤为突出。报告梳理了2016年广州在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的成就,以及与此相关的设计机构、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情况。 文化旅游与体验经济: 深入分析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报告关注了广州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发展主题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以及如何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感。 文化贸易与对外开放: 广州积极参与全球文化市场竞争。本章分析了2016年广州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引进海外文化资源、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具体情况。 第四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广州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便捷、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 报告评估了2016年广州各大公共文化场馆在藏品建设、展览策划、活动组织、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数字化服务、移动服务的推广情况。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关注了村(居)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情况,以及如何发挥其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全民阅读与艺术普及: 详细分析了2016年广州在推动全民阅读、开展艺术普及教育、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的情况,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文化惠民项目与志愿服务: 报告梳理了2016年广州开展的各类文化惠民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以及文化志愿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创业 人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6年,广州在吸引、培养和留住文化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报告分析了广州在引进海内外高端文化人才、支持本土人才成长、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和实践。 文化创新创业生态: 探讨了广州如何通过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营造鼓励文化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支持青年创业者和创新团队的发展。 行业协会与交流平台: 关注了广州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交流、维护行业权益、推动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及各类文化论坛、沙龙等交流平台对人才互动和信息共享的贡献。 第六章 挑战与展望 尽管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文化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有待加强。 文化市场体系尚需完善: 文化产品流通、版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在文化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 国际文化竞争力有待提高: 广州本土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需进一步扩大。 展望未来,报告对广州文化发展的潜力充满信心。建议广州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创新投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文化人才,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将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结语 2016年,广州的文化图景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蓬勃的创新活力。本报告以客观详实的笔触,记录了这一年广州文化发展的脉络,希望能为各界提供一个全面认识广州文化发展的视角,并为未来更加美好的文化征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怀着一种探究的心理,翻阅了《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这本书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现了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的整体面貌,同时也深入到微观的文化现象。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探讨,它阐述了文化如何在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市民素质、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报告还对广州在“文化民主化”方面的努力进行了梳理,我了解到这座城市如何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书中关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的案例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我看到了许多被遗忘的历史遗迹,如何在现代的创意和科技手段下,重新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前瞻性的思考,它让我对广州的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发现之旅。我通常对这类“报告”式的书籍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总觉得它们会脱离实际,充斥着套话和空泛的理论。然而,这本书却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报告在梳理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的脉络时,并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政策导向、产业数据与微观的文化现象、艺术创作相结合。我被其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探讨深深吸引,报告并没有将“文化自信”仅仅视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案例,比如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本地独立音乐的崛起、以及本土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来阐释广州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粤语文化”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身份认同的载体,并分析了在现代社会中,粤语文化如何面临挑战,又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报告中对文化与经济的联动分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它指出文化不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而是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它详细分析了广州在文化旅游、数字创意、会展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并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建议。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种古老城市在时代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生的魅力。它让我对广州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的精彩画卷。作为一名对城市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报告中对“文化创新”的精辟分析所打动。报告并没有止步于对创新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创新背后的驱动力、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这一部分,报告通过多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广州如何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报告中对“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阐述了如何将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从报告中了解到,2016年,广州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既有政策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还有人文的情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

评分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次对城市深层肌理的探索。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它对于每一个关心广州城市发展的人来说,都极具吸引力。报告在分析2016年文化发展亮点时,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一些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项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文化科技融合”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广州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报告还对广州的“文化创新创业生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了解到在2016年,这座城市涌现出了大量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文化企业和个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广州的文化内涵。书中关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报告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何进一步提升广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独特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者、一位热爱艺术的评论家、以及一位充满情怀的市民进行对话。报告的语言风格多变,时而严谨分析,时而生动描绘,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评分

我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所呈现的2016年广州文化图景。这本书没有预设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广州的文化发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留意到报告中关于“城市记忆”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遗迹的保护,更是关于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城市的集体记忆融入当代文化叙事中,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这座城市。报告还对广州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我了解到这些园区在吸引文化企业、集聚创新人才、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书中关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指出了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关于广州文化发展的深度访谈,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和启发性,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的真实图景。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泛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广州的文化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呈现。我特别留意到报告中关于“文化治理能力提升”的分析,它阐述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推动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报告还对广州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方面的成效进行了总结,我了解到这座城市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多种途径,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书中关于“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的论述也具有启发性,它分析了如何将广州独特的文化魅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品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殿堂,每一次翻页都能获得新的认知和启发,它让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也更加期待它未来的文化发展。

评分

这本《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初拿到手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有些忐忑的。广州,这座我生活和工作的城市,承载着我无数的回忆与情感,而“文化发展报告”这样的字眼,总容易让人联想到枯燥的数据、官方的叙述,甚至是堆砌的空泛口号。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被那如画的城市剪影和扑面而来的岭南风情所吸引时,我的疑虑便消散了大半。报告并没有以冰冷的统计数字开篇,而是从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切入,娓娓道来这座千年商都的独特魅力。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塑造了广州性格的文化基因——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到粤剧、粤菜、岭南画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再到近代以来思想启蒙和革命文化的孕育,报告都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感染力的呈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老城新生”的部分,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那些老建筑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蝶变,以及由此衍生的新业态和新文化。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座我以为已经足够熟悉的城市。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穿梭的街道,每一口品尝的粤菜,甚至每一次与人交流的习惯,都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也相当到位,它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数字媒体、创意产业等新兴领域如何与广州的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2016年广州文化发展的丰富内涵。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并非一份简单的年终总结,而是一份关于城市文化生命力的深度观察报告。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视,它强调广州作为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同时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报告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论述也十分详尽,我了解到在2016年,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通过创新性的保护措施,重新焕发了生机。书中关于“文化市场与消费趋势”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揭示了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升级。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广州的文化,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评分

我原本对《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报告”二字往往与枯燥乏味挂钩。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本书远非我想象的那般。报告没有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审视广州的文化,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探索的视角,去发现这座城市在2016年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其中关于“青年文化”的章节尤其令我惊喜,报告深入分析了年轻一代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符号,比如在街头艺术、潮流服饰、独立出版等领域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生活美学”的关注,它没有将文化仅仅局限于艺术殿堂,而是关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美食、服饰到居住空间,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品味。报告还对广州在“文化扶贫”和“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它不仅有繁华的都市,更有对基层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投入。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力量,它让我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以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打开了《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16)》,预想中会是冗长的数据图表和干巴巴的政策解读。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描绘了2016年广州的文化图景,让我迅速沉浸其中。我特别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城市精神”的探讨,作者们没有简单地给广州贴上“务实”、“包容”等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精神特质是如何在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演化的。书中对于“老字号”的保护与创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了解到许多陪伴我成长的传统品牌,在这一年里是如何通过现代化转型,重新赢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报告中对文化空间的梳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那些经过活化的工业遗址,还是新兴的艺术区,都展现了广州在拓展文化承载空间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尤其赞赏报告中对“跨文化交流”的论述,广州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门户,其文化发展自然离不开与世界的对话。报告详细分析了2016年广州在国际文化交流、引进海外优秀文化资源、以及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它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广州的文化发展并非固步自封,而是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积极吸收、融合、创新。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广州的文化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