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民俗对比研究

中西民俗对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玉,陈珞瑜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对比研究
  • 中西方文化
  • 文化人类学
  • 传统文化
  • 社会文化
  • 风俗习惯
  • 文化交流
  • 民族学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8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5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4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是国家的根基,民俗尤是。用比较视角来展现传统的中外民俗,在已有研究中并不鲜见,但用英语撰写的专*相对较少。为切实响应中国政府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号召,让中国民俗真正走向世界,张立玉、陈珞瑜编写的《中西民俗对比研究》全书用英文撰写,共十二章,试图对民俗在定义、分类、特点、功能、发展历史等宏观介绍的基础上,对中西方饮食、服饰、住宅、出生、结婚、丧葬、节日、信仰与禁忌、社交礼仪、民间艺术、民间娱乐等方面进行微观研究比较。

作者简介

张立玉,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湖北省、武汉市翻译协会副会长, 中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协作组副组长。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曾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典籍翻译和ESP。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国家、教育部、湖北省和校级项目20余项,著书5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商务英语规划教材7部。

陈珞瑜,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2012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对比与民俗对比。共同主编教育部精品教材1部,参编《国际商务英语系列丛书》2部,公开发表论文8篇。


目录

第一章 民俗简介
1.定义
2.分类
(1)物质民俗
(2)社会民俗
(3)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
3.特征
(1)集体性
(2)传承性与扩散性
(3)稳定性与变异性
(4)类型性
(5)规范性与服务性
4.功能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剂功能
5.中国民俗发展历史
(1)史前民俗
(2)古代民俗
(3)现代民俗
6.西方民俗发展历史
(1)欧洲
(2)美国
第二章 饮食民俗
1.简介
(1)形成
(2)发展
(3)功能
2.中国传统饮食
(1)饭和菜
(2)分类
(3)食疗
3.西方传统饮食
(1)法国饮食
(2)英国饮食
(3)美国饮食
4.比较
(1)主食
(2)食物温度
(3)器皿
(4)餐桌礼仪
第三章 服饰民俗
1.简介
(1)起源
(2)形成
(3)功能
2.中国传统服饰
(1)汉族古代服饰特征
(2)汉族传统服饰
(3)汉族现代服饰
(4)少数民族服饰
3.西方传统服饰
……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五章 出生民俗
第六章 结婚民俗
第七章 死亡民俗
第八章 节日民俗
第九章 民间信仰与禁忌
第十章 礼节民俗
第十一章 民间艺术
第十二章 民间娱乐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习俗、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清明的慎终追远,再到端午的纪念屈原,以及中秋的月圆人寿,本书详细梳理了每个重要传统节日的历史脉络,解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戏曲艺术等多元文化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节日的源起与演变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传统节日与古代农业社会、天象变化、宗教信仰、祭祀礼仪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考古发现、古代文献的解读,展现了节日从自然崇拜、祖先祭祀逐渐发展为集娱乐、社交、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社会现象。重点分析了夏商周、秦汉、唐宋等不同历史时期,节日习俗的变迁和制度化进程,以及历代统治者对节日的塑造与利用。 第二部分:核心节日的文化透视 春节(农历新年): 重点阐述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节日,其“团圆”的主题如何体现在祭灶、扫尘、贴春联、年夜饭、守岁、拜年、压岁钱等一系列习俗之中。分析了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庙会)以及其所蕴含的敬祖、祈福、辞旧迎新等精神价值。 清明节: 探讨了清明节作为祭祀祖先、扫墓踏青的双重节日性质。解析了“扫墓”、“祭品”、“纸钱”、“踏青”、“插柳”等习俗的文化意义,以及其所体现的慎终追远、感恩报德、顺应时节的思想。 端午节: 聚焦于端午节的纪念屈原说,深入分析了“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等习俗的起源和象征意义。探讨了端午节在驱邪避毒、祈求健康方面的民俗功能,以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连接。 中秋节: 详细解读了中秋节的“团圆”与“思乡”主题,分析了“赏月”、“吃月饼”、“燃灯”、“猜灯谜”等习俗的文化内涵。探讨了中秋节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地位,以及其所代表的家庭伦理、人伦之情。 其他重要节日: 简要介绍七夕节(牛郎织女)、重阳节(登高、赏菊)、冬至(饺子、祭祖)等节日的特色与文化意义。 第三部分:节日中的民俗文化要素 本部分从更微观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节日中渗透的各类民俗文化要素: 饮食文化: 分析了不同节日特定的饮食习俗,如年糕、饺子、粽子、月饼等,探讨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地域特色以及与节日主题的关联。 服饰与装饰: 探讨了节日期间人们的着装变化,以及春联、灯笼、剪纸、年画等节日装饰品的艺术风格、吉祥寓意和驱邪避凶的功能。 表演与娱乐: 详细介绍了与节日相关的民间表演艺术,如戏曲、相声、小品、杂耍、舞狮、舞龙、秧歌等,分析了其在节日庆祝中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宗教与信仰: 考察了节日中融入的宗教色彩和民间信仰,如灶神、土地神、财神、月神等的祭拜,以及风水、占卜等习俗在节日活动中的体现。 第四部分: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 本部分关注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分析了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对传统节日习俗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以及当代社会对传统节日的再认识与重塑。探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对传统节日的促进作用,以及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在当代社会的新表达。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价值和情感寄托,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但透出的学术严谨感却足以吸引人的目光。拿到手中,份量适中,触感也很好,让人有一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又不乏文学性的表达,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她/他对于“民俗”概念的界定和梳理,这为后续的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描述,我能够感同身受,但作者的分析却能从我习以为常的日常中,挖掘出我从未意识到的文化意涵。而当她/他将这些与西方相似的节日进行对比时,那些鲜明的差异便如同拨云见日般呈现在我眼前。例如,关于“圣诞节”与“春节”的对比,作者不仅关注了庆祝的形式,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体现的家庭观念、精神寄托以及社会功能上的不同。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层层剥茧,揭示出文化基因的差异。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同文明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激发出新的思考。我期待在后续章节中,能看到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民俗对比,以及作者对这些对比背后深层逻辑的解读。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意想不到的读物。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洞见的领域。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语言精准且富有表现力,能够将抽象的学术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描述。她/他对于“民俗”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表象,而是深入到了文化的肌理之中。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进行中西民俗对比时所展现出的客观性和批判性。她/他并非简单地将某种文化模式置于另一种之上,而是力求理解不同习俗在各自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生成机制和意义。书中对于一些常见民俗现象的解读,也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例如,在探讨新年习俗时,作者不仅分析了中国春节的热闹与团聚,也对比了西方不同国家的新年庆祝方式,并从中解读出东西方在时间观念、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取向上的差异。这种对比并非为了强调优劣,而是为了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僵化的标签,而是流动的、动态的、并且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我渴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进一步探索作者是如何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挖掘出中西方文化之间更为深刻的联系与张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内容丰富,分析到位”。当我拿到书本时,首先被其扎实的厚度所吸引,这预示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成果。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即便是涉及比较专业的学术概念,也能够通过恰当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进行中西民俗对比时所采取的“细致入微”的策略。她/他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选取具体的民俗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解读。例如,在谈论“节庆习俗”时,作者不仅对比了中国春节的热闹与家庭团聚,也深入探讨了西方感恩节、圣诞节等节日的文化意涵,并从中揭示出东西方在时间观念、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这种细致的对比,让我看到了文化表象之下隐藏的深层逻辑。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民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看到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我渴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进一步领略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不同民俗的深入研究,来构建她/他对于中西方文化精神的独特见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对中西方民俗的认识打开了新的视角。书本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拿在手中就有一种庄重感,暗示着其内容的严谨性。作者的写作风格我个人非常喜欢,她/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可能听起来有些高深的民俗文化。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她/他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文化的端倪,并进行深刻的剖析。我特别赞赏书中在对比中西方“礼仪文化”时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礼仪视为“正式”而中国礼仪视为“人情”,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礼仪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东西方在人际关系、社会等级、以及沟通方式上的不同。这种对比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跨文化的“深度游”,在作者的带领下,我看到了不同民族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习俗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非常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够看到更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相结合,来解读那些令人着迷的民俗现象。

评分

我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购入了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了中西民俗的奇妙世界。书本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安定感,这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阅读本身。我一开始有些担心书中的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民俗”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遥远和神秘。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述非常平实,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在给我讲述故事。她/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理论框架,而是从大家都能理解的生活场景入手,比如关于饮食习惯、婚丧嫁娶的习俗,然后慢慢引申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民俗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反而充满乐趣。书中提到的一些对比视角,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在谈论家庭观念时,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中“孝道”的解读,揭示了东西方在尊重长辈、代际关系上的微妙差异。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好”或“不好”的评判,而是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价值观的体现。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打开一扇扇了解不同文化的大门,让我对人类多样性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了解到更多有趣的民俗对比,并从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和排版都非常精良,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这无疑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愉悦。一开始,我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翻阅,毕竟“民俗”这个词语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但是,作者的文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巧妙地引导我一步步深入了解中西方在民俗方面的异同。她/他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深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复杂的文化现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具体民俗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讨论关于“送礼”的习俗时,作者细致地对比了中西方在礼品选择、赠送时机、以及礼物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上的不同。她/他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相似的习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内涵。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民俗差异时,总能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考量,从而揭示出这些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对比,来构建她/他对于中西方文化精神的理解。

评分

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内页的印刷质量和纸张触感都相当不错,这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打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又充满求知欲的学术气息。虽然我对书中具体探讨的“中西民俗对比研究”领域并非专家,但作者在引言部分清晰地勾勒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前人研究时的细致,她/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辨析,指出其合理之处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框架。这一点对于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书中提到的方法论部分,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但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比如,在讨论跨文化研究的困难时,她/他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俗的翻译误解为例,形象地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书中提出的问题所吸引,这些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紧密联系着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深刻反思。这种能够引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学术著作,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价值。我期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揭示中西方在民俗层面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体积着实不小,拿到手上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先仔细阅读了目录和参考文献。目录的设置非常清晰,将研究内容划分成了若干个逻辑严谨的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又细分为更具体的小标题,这无疑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条理分明的知识体系。而参考文献部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一手和二手资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成果,这足以证明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翻阅书中具体内容时,我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所折服。她/他能够用流畅而又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观点表达出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具体的民俗现象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我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些久远年代的片段。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和照片,也为理解内容增色不少,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民俗的魅力。虽然我对书中涉及的某些具体案例并不熟悉,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理解作者的分析思路。她/他总能从细微之处着眼,挖掘出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这种“见微知著”的学术能力,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节日习俗的对比部分感到好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细枝末节中解读出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的。

评分

在我收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简洁而不失大气,传递出一种沉稳的学术气质。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我虽然并非该领域的专家,但作者的文字却让我觉得非常易于理解,她/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概念,用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例子来阐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梳理和对比中西方民俗时所展现出的客观性。作者并没有预设某种文化优越论,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去理解、去解读。在书中关于“婚姻习俗”的章节,我看到了作者如何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礼仪式、婚前观念、以及婚姻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来揭示中西方在家庭构成、男女关系、以及社会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呈现,并非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增进理解。阅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文化展览馆,在作者的引导下,我看到了不同文明的独特光彩。我期待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够看到更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民俗对比,以及作者对这些对比背后深层文化逻辑的深刻阐释。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无论是内容的深度还是篇幅的长度,都显得诚意十足。拿到手中,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便预示着这将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作者的叙述风格相当老练,语言流畅自然,同时又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惊艳。她/他能够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俗现象中,提炼出重要的文化信息,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在进行中西对比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异同”的罗列,而是力求探究这些异同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的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丧葬习俗”的章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中西方在对待死亡、纪念逝者等方面的不同方式,并从中解读出两种文化在生死观、家族观念上的差异。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对比,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阅读这本书,更像是踏上了一段寻根溯源的旅程,通过对民俗的解读,去认识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看到更多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相结合,来解读那些令我着迷的民俗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