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首都北京的长安街两侧何以有这些建筑物?这些建筑又是以何种观念为基础设计建造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长安街的建筑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在长安街的发展与北京城的改造过程中,政治显然担当了主角。但是,政府制定的文化方针又不得不通过建筑师和工程师们得以物化实现。想对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全面而平衡的理解,就有必要将政治议程纳入建筑的大叙事之中。
作者简介
于水山,1971年生于中国山东招远。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建筑学学士;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建筑史硕士;2006年毕业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获艺术史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和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现执教于美国东北大学建筑学院,讲授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史,旁及日本建筑史、现代建筑理论的文化转译、佛教建筑和文人艺术。出版有关中国建筑、北京城市史、中国建筑史学史、西藏建筑、前卫艺术理论、文人园林和文人艺术的文章和专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长安街在城市文脉中的历史
第二章 民族的与现代的:20世纪50年代
第三章 集体创作:1964年长安街规划
第四章 在后现代世界中的现代化:70年代与80年代
第五章 无计划的拼贴:迈向新千年
第六章 长安街与北京城的轴线
结论全球语境下的长安街
中文版跋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术语表
精彩书摘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长安街从来没有发生过结构性整合与扩展。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时,他所俯望的空间与明清时代的景象并没有太大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他视线内由人群与旗帜形成的海洋。阅兵编队沿长安街行进时,要穿过几座门殿的拱洞,会暂时消失在他的视野中,旗帜也不得不倾倒以适应门洞内的空间。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成为了新中国主要的政治公共空间,国家庆典与革命性的仪式越来越频繁地在长安街上举行,因此对这条大街的改造势在必行。
如前所述,历史上长安街的四个部分——历史西长安街、府前街、东三座门大街以及历史东长安街——并没有形成一条直线。甚至相邻的两条街道都不能连成一条理想的直线。历史西长安街、府前街、东三座门大街之间仅仅存在些许弯路,但是历史东长安街却比其他三条街道在纬度上偏南约100米。1950年新中国成立二周年之际,为了给国庆游行编队提供便利,政府努力将长安街打通拉直。在历史东长安街的北侧添加了一条15米宽的平行路,它与东三座门大街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在东三座门大街的南侧建造了一条同样宽度的街道,它与历史东长安街在同一直线上相接。由此,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长安街上有两条平行路,新旧道路之间的隔离带上行驶有轨电车,并沿路种植四排行道树,形成规模可观的绿化带,当时被人们称为“林荫大道”。在1950年的长安街重建过程中,东三座门、西三座门与附属的两座牌楼一起被拆除了。
1952年8月,为了进一步发展长安街的公共交通,并为新中国成立三周年庆典提供游行场所,天安门东侧的长安左门与西侧的长安右门也被拆除了。在1954年,阻隔长安街贯通的最后两个明清时代的建筑物——东长安牌楼与西长安牌楼——被迁建至陶然亭公园。1东西长安街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全线贯通了。
此后,长安街的宽度与街面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部分改造是为了筹备历次国庆庆典。在1955年,西长安街的宽度拓宽到了32米-50米。在此之前,长安街最宽的地段——东单与中南海之间长约2.4公里的路段——也不过仅仅15米宽。街上原来的沥青碎石路面换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政府又决定将东长安街的两幅路合并为一条44米-50米宽的单幅路,拆除夹在中间的铁轨与隔离带。
1956年7月,西长安街延长到了复兴门,而东长安街在1958年也延长到了建国门。在此之前,连接西单与复兴门之间的道路仅仅是两条5米宽的胡同,而东单与建国门之间的道路也是许多条相似宽度的小巷。为了建设出35米宽笔直的长安街延长线,并与原来的路面宽度相匹配,4在1956年,约有两千五百间5西城的四合院被拆除,到了1958年,东城有超过三千间的四合院消失了,总共拆了有两千多座建筑物。6更加复杂的变化发生在1958年,这次是为了迎接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东长安街中间的有轨电车被拆除了,绿化带也被铺成了路面。原先的两幅路被合并为一条宽阔、开放的单幅路。作为长安街的核心路段,南池子与南长街之间部分(约1公里长)的路面宽度被扩展到了80米,当时称作“游行大道”。7其实,政府原来的计划更加雄心勃勃,本打算将这部分的路面拓宽到120米-140米。
……
长安街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