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

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辉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史
  • 消费史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历史
  • 插图本
  • 珍藏版
  • 宋朝
  • 民俗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12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400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从消费与王朝盛衰之关系的角度切入宋代社会各方面的消费状况,特别对于影响消费活动的各种经济性因素和非经济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长篇小说《大宋王朝》系列作者何辉老师扛鼎之作,以学术视角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诸多维度全面展示两宋时期中国的强大和繁荣;
  3、书中100多幅珍贵插图,其中不乏海外博物馆的藏品,由本书作者何辉老师亲自拍摄,首次公开展示;
  4、正文有考证、考辨、考论及所引古籍补正的索引,便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及检索本书内容。

内容简介

  本书专辟研究道路,以消费为枢纽,深度考察了大宋王朝三百二十年间的消费状况与王朝盛衰的关系。作者参考前人义例,同时根据研究目的之需要,以历史进程为研究之“经线”,以消费状况及影响消费的诸因素为“纬线”,经纬相交,对两宋各个发展阶段中的消费状况及影响消费的诸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文笔生动,对史料精选慎用,考证了一些重要史实,对社会消费与国势盛衰的关系提出了不少创见。

作者简介

  何辉,字镠瑞,籍贯浙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语言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述涉及文史政经等多个领域,已发表作品达数百万字。
  文学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大宋王朝·大地棋局》《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大宋王朝·天下布武》及悬疑武侠小说《龙吟记》。
  长篇叙事诗:《长征史诗》(中文版)和长征史诗》日文版。
  经济代表作:《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
  哲学代表作:《关于创造的思考》。
  文集:《镠瑞集》《镠瑞续集甲集》。
  另著动画剧作《柳毅新传》,央视版动画片《三国演义》之《官渡之战》剧本等。



精彩书评

  通过对这幅宋代消费图景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一个大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其消费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一个大国的国民消费心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何种状态;同时,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一个大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努力做到未雨绸缪,进而去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可能发生之社会危机,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捍卫并增进人民的福祉。
  ——何辉

目录

绪 论..................................... 1
一、研究宋代消费史的意义....................... 1
二、研究状况和史料状况......................... 4
第一章 研究框架............................ 9
第一节 重要概念的界定.......................... 9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思路.................... 14
(一)研究之“纬线”:宋代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状况. 14
(二)研究之“经线”:宋代的历史进程............... 19
第二章 北宋时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25
第一节 新王朝的新气象:北宋前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25
(一)影响消费之政治与军事因素..................... 25
(二)影响消费之经济因素........................... 32
(三)影响消费之舆服制度与社会风尚因素............. 76
(四)影响消费之广告因素........................... 82
(五)影响消费之观念因素........................... 83
(六)北宋前期的消费............................... 88
第二节 在复杂多变中前行:北宋中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134
(一)影响消费之政治与军事因素..................... 134
(二)影响消费之经济因素........................... 143
(三)影响消费之舆服制度与社会风尚因素............. 205
(四)影响消费之广告因素........................... 215
(五)影响消费之观念因素........................... 218
(六)北宋中期的消费............................... 223
第三节
奢侈的沉醉与繁华盛世的突然“死亡”:北宋后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279
(一)影响消费之政治与军事因素..................... 279
(二)影响消费之经济因素........................... 281
(三)影响消费之舆服制度与社会风尚因素............. 318
(四)影响消费之广告因素........................... 323
(五)影响消费之观念因素........................... 330
(六)北宋后期的消费............................... 332
第三章 南宋时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365
第一节 煎熬中的复苏:南宋前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365
(一)影响消费之政治与军事因素..................... 365
(二)影响消费之经济因素........................... 372
(三)影响消费之舆服制度与社会风尚因素............. 400
(四)影响消费之广告因素........................... 404
(五)影响消费之观念因素........................... 406
(六)南宋前期的消费............................... 408
第二节
一个有两张消费面孔的国度:
南宋中期影响消费的诸因素及消费状况.............. 421
(一)影响消费之政治与军事因素..................... 421
(二)影响消费之经济因素........................... 424
(三)影响消费之舆服制度与社会风尚因素............. 458
(四)影响消费之广告因素........................... 463
(五)影响消费之观念因素........................... 472
(六)南宋中期的消费............................... 479

精彩书摘

  中国古代并没有“消费”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消”和“费”这两个字一般是单独使用的。在古汉语中,“消”和“费”都有多种字意。其中,“消”字是动词,有“消耗、浪费、减削”之意,如范晔《后汉书·庞参传》:“农功消于转运,资财竭于征发。”“费”的本义是消耗的钱财。“费”作动词,有“损耗、耗费”之意,如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老师费财,亦无益也。”“费”作名词有“费用”
  之意,如范晔《后汉书·张皓传》:“惜费重人,故家给人足。”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句,就句子本身看,都不是什么特别的例子,在《古代汉语字典》中都能查到。但是,本书之所以在此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不论是“消”和“费”,当它们作动词时,其行为主体(施动者)可以是物,可以是个人和家庭,也可以是军队和国家,甚至可以是某种抽象的概念。当“费”作名词时,它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物。这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况的。实际上,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物资除了直接使用外,常常可以折成钱用来纳税或进行物物交易。
  在现代,“消费”这个词一方面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同时也是一个大众用语。在经济学中,消费是国民总收入(国民总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一个与“储蓄”相对应的概念。消费是“家庭用于食物、衣着、汽车、医药和住房等物品和劳务上的开支”。[1](根据习惯,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用于新住房的支出是划归投资的家庭支出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消费”。[2])政府在物品和劳务上的开支被视为是国家集体消费或政府消费。[3]消费(C)加上投资(I)——包括国内投资和净出口——加上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开支(G)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4]“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开支”也常被表述为“政府购买”。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将“政府购买”定义为“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和劳务的开支”,[5]并补充说明政府向官员支付的薪水是政府购买的一部分,但社会保障津贴等转移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森《经济学》(第12版)(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第204页。
  [2]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
  [3]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森《经济学》(第12版)(上册),第184—185页。
  [4]保罗·A·萨缨尔森、威廉·D·诺德豪森《经济学》(第12版)(上册),第188页。
  [5]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第108页。
  ……

前言/序言

  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携带着祖先的基因;每一个国家,穿越时间的隧道,经过漫长的跋涉走到今天,历史的风风雨雨也早已经将某些特性深深植入它那特殊的“肌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漫长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1]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发展阶段。《宋史纪事本末》的作者明代人陈邦瞻早已洞察到宋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说明著书理由时,他这样写道:“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善因者鉴其所以得与其所以失,有微,有明,有成,有萌,有先,有后,则是编者,夫亦足以观矣。”[2]正如陈邦瞻所言,宋代对后世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影响。这是因为,两宋那风云多变的三百二十年间(960—1279),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都表现出许多新的面貌,而最终在历史进程中发展成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特殊力量。政治上,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使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经济上,宋代出现了新的繁荣,在社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上,市场规模扩大,商品生产增加,物资流通活跃,商人资本实力剧增,国内外贸易都非常发达,而且各种经济制度也有了新发展。文化与科技方面,宋代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景象。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和指南针并付诸实际应用,为推销商品还开始制作雕版印刷广告。宋代文化方面之成就,泽被至今,以至于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3]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使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比以前更加丰裕,城市消费更远远超过前代,城市商业的繁荣景象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透过时间的滚滚浪涛放射着眩目的光芒。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甚至说:“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4](宋代发生商业革命之说最初由几位日本学者提出,后为许多欧美学者、中国学者所认同。关于“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一说法,笔者将在本书中予以探讨。)同时,宋朝外患不断,宋初未能收复边陲,北宋末年又失去了半壁江山。在宋朝三百二十年内,政治、经济以至人民的社会生活、消费活动与消费内容都或多或少受到军事的影响。政治统一,经济道路曲折,文化空前繁荣,不时面临被侵略的危险,种种因素并存于宋代这个丰富绚丽而又积贫积弱的朝代。因此,在宋代,影响消费的因素非常复杂。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绝非孤立地对人们的生活消费产生影响,分门别类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绝不可能对消费问题做专门的讨论。而在宋代,影响消费的诸
  [1]我在这里提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是为了与“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加以区别。因为,“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在东西方存在差别;即使是中国学者,对“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至于宋代的社会形态是否属于封建社会,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解释。我主张将周代至秦代之前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为“封邑制封建社会”,而将秦代至清末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这种提法,主要是为了强调:秦代之前和秦代之后的中国社会在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制度方面,既有差异,也存在共性(稍后我将说明在我的概念中,“封邑制”与“封建”这两个似乎重复的概念是如何区分的)。周代至秦代之前的中国社会形态,与西方学者所称的“封建社会”非常相似,在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时,都采用封邑制,故我称这段时间为“封邑制封建社会”。秦代建立以后直到清末,中国在国家制度上采取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仍然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但并非采用封邑制度(不过依然有形式上的残余),而是在中央集权制度下走向土地私有制,故我将秦代之后的中国社会称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我的这种提法,主要受到瞿同祖先生的启发(尚钺、吴海若、束世激、柯昌基、王方中、吉敦谕、邓广铭、漆侠、范文澜、朱瑞熙、傅筑夫、郭正忠等前辈学者有关宋代是否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与争论,也不断为我思考中国社会形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推动力)。瞿同祖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书(该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有新版)中,借鉴西方学者对“封建社会”的定义,考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直至崩溃,深入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他研究了西方学者亨利·梅因(HenrySumnerMarine)、维纳格鲁道夫(PaulVinogradoff)、亚当斯(G.B.Adams)、莱韦特(A.E.Levett)、柯慈士克(RudolfKtzchke)、马克·布洛赫(MarcBlock)等人的观点,认为这些学者的看法虽各有差异,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从两点来分析一个社会的形态是否属于封建社会:(一)土地所有权的有无。(二)主人与农民的相互关系。而封建社会只是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阶级社会而已,其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方式是封邑(封建)。借鉴西方学者的分析方法,瞿同祖先生认为,采取大规模封邑制(封建)的周代是封建社会的完成时期,而封建的崩溃是逐渐发展的,在春秋时代已经呈现出崩溃的现象,到秦统一天下的时候,封建被全盘否定。在他的概念里,“封邑”这一概念与“封建”几乎是相同的,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制度形式。瞿同祖先生在结论中写道:“秦国若不如此,迟早总有一国会这样地结束了封建制度,而代以中央集权的国家。”由此可见,瞿同祖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代建立以后,已经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采用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一来,其实无疑将“封建”与“中央集权”都作为一种政治与土地组织制度。但是,其实秦代建立直到清朝灭亡之前,尽管土地私有制逐步发展起来,但是中国社会中的土地主人与农民的阶级关系,依然与周朝至秦代之前中国社会中土地主人与农民的阶级关系相仿,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比如借助长期沿袭的土贡制度确立的阶级关系)。我的主张是,仍可将“封邑”这一概念作为政治与土地组织制度,从而仍然以“中央集权”这一概念与它对应,而同时可将“封邑”这一概念与“封建”加以区别,可以将后者视为一种以土地为中心形成的阶级关系特征。这样一来,在“封邑制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这两个概念中,“封邑制”与“中央集权制”被用来界定以土地组织为中心而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方式、制度;“封建”被用来说明社会中的各阶层在权利义务关系基础上形成的阶级特征。所以,在本书中,我将宋代视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一个有特色的阶段。这一问题,并非本书论述的重点,但是若不做说明,则不利于本书对宋代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阶级关系做出界定。而若简单地将宋代社会称为阶级社会或封建社会,一方面可能回避不了关于社会形态的争论,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对社会形态的认识显得含糊不清,因此,在此不厌其烦地将我这不成熟的见解赘文说明。在本书中,我将宋代社会视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同时,如无特殊说明,本书提到“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时,即包含了“封邑制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2]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第1191—1192页。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45页。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0页。

《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图书简介 一卷斑斓的市井风情,一幅细致的物质画卷——探寻宋代社会肌理的物质密码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器物罗列,亦非枯燥的经济数据堆砌,而是一部以“消费”为切入点,立体呈现宋代社会生活、文化变迁与经济活力的精妙之作。它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空,潜入那个被誉为“近世的曙光”的时代,亲历从士大夫的精致雅好到平民的日常所需,乃至宫廷的奢靡排场中的点滴变迁。 宋代,一个在政治上略显积弱,却在经济、文化和城市生活上达到前所未有繁荣的时代。这种繁荣的底色,正是由其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和日益成熟的市民阶层所共同铸就的。本书的核心,便在于深入剖析“消费”这一行为如何成为理解宋代社会结构、阶层流动、审美取向乃至国家治理的关键钥匙。 一、 物质生活的全景扫描:从日常到奢靡的消费谱系 本书的叙事结构,遵循着从基础物质需求到精神文化消费的递进逻辑,构建了一张详尽的宋代物质生活地图: 1. 饮食的革命与风雅: 宋代的饮食文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是向着精细、多样和地域化发展。本书细致考察了“食”的消费:从北宋汴京的“夜市”中琳琅满目的街头小吃——炙烤、蒸煮、汤羹的品类,到南宋临安城中酒楼、茶肆的兴盛。我们看到了茶如何从药用饮品,一跃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交仪式和文化符号,斗茶之风盛极一时。同时,书中也探讨了酒的酿造技术进步与消费场所的演变,以及对精致米粮、南北货物的需求,如何推动了漕运和商业网络的扩张。这种消费的升级,深刻反映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相对充裕。 2. 居住的空间与审美: 宋人的“居”不再是简单的庇护所。本书深入探讨了中产阶级和富裕商人对居住环境的“品味消费”。家具的成熟、室内陈设的讲究,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我们观察到宋人对木器的偏爱,从实用型家具到兼具艺术价值的精美器物,其设计理念开始注重人体的舒适度和空间的意境营造。对日用瓷器的依赖与热爱,则直接催生了定窑、哥窑、官窑等名窑的繁荣,不同窑口的风格差异,反映了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偏好。 3. 衣着的符号与阶层: 在宋代,服饰的消费严格遵循礼制,但同时又充满了“越制”的冲动与创新。本书解析了丝绸、麻布等纺织品的生产与贸易,以及“褙子”等新型服饰的流行,这些服饰的样式、色彩和材质,是区分士、农、商、工阶层的直观标签。更进一步,本书关注了配饰的消费,如头面、首饰的精巧制作,反映出女性在家庭消费决策中的影响力悄然提升。 二、 精神文化的精品化与仪式化:超越生存的消费 宋代的消费,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满足,渗透进了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展现出高度的“仪式化”和“精品化”倾向: 1. 文玩的兴起与士人的消费圈层: 这是本书极为精彩的部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带来了对“文玩”的狂热追逐。本书细致描摹了“四般闲事”(点茶、焚香、插花、挂画)的消费场景。香道的精致化,需要高质量的沉香、龙涎香以及配套的香炉、香具;插花艺术的兴盛,催生了对奇石、名贵花卉的购买需求;而书画收藏,则成为身份和学识的终极象征。这种对“雅”的追求,带动了周边手工业者进行更高水平的工艺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士绅文化消费市场。 2. 印刷术的普及与知识的消费: 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极大地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本书探讨了书籍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的流通。不再是贵族垄断的孤本,而是面向士人阶层和富裕商人的“平价”读物。从经史子集到小说、医书、农书,知识的消费化,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城市文化的活力。 3. 商业娱乐的繁荣与市民的消费: 瓦子、勾栏的兴盛,标志着城市娱乐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听说书、看杂剧、观看百戏,都是市民阶层重要的休闲方式和消费支出。这种对“娱乐服务”的消费,是宋代城市经济活力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精神愉悦的强烈渴求。 三、 消费背后的社会动力与机制 本书的深度,在于揭示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经济与制度逻辑: 1. 货币与信用体系的支撑: 宋代“交子”、“会子”等早期纸币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大宗商品的流通和高频的日常交易。本书分析了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如何刺激了消费,以及商业信用在远距离贸易中的作用。 2. 市场管理与政府的介入: 消费的繁荣也离不开稳定的市场环境。书中考察了宋代对“禁榷”制度(如盐、酒的专卖)的调整,以及对市场价格的调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特定商品的消费成本和可获得性。 3. 消费与社会流动: 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仍存的背景下,新的富裕商人阶层如何通过“消费炫耀”和“文化投资”(如资助寺庙、参与科举、购置名家字画)来提升社会地位,是本书着重探讨的社会流动机制。他们的消费行为,既是对既有社会结构的挑战,也是对新生活方式的塑造。 结语:宋代的“生活美学” 《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通过对海量出土文物、传世画作(如《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地方志和笔记小说的细致梳理,辅以精美的插图,将一个“有温度”、“可触摸”的宋代呈现在读者面前。它告诉我们,宋代的繁荣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由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选择、购买行为和品味追求所共同堆砌起来的,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与市场经济萌芽的生动教科书。阅读本书,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在探寻我们今日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深远根源。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历史的理解都倾向于从宏观的国家大事入手,比如朝代更迭、政治斗争、对外战争等等。但是,我渐渐发现,真正的历史,或者说更有温度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细微的生活细节之中。这本书的名字——《宋代消费史》,恰恰触及到了我一直渴望探索的领域。我深信,一个时代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对商品种类和价格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消费行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意义。比如,为什么宋代会出现如此蓬勃的商业景象?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究竟如何?奢侈品的消费是否就已经出现?女性在消费领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观点,让我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辉煌的时代。这本书的插图形式,也让我对内容的呈现充满了好奇,我希望那些插图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当时的消费场景,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史情有独钟,尤其是宋代,那个被誉为“古代中国的商业革命”的时代,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兴趣。这本书的名字——《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简直是击中了我的“心巴”。我一直认为,消费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人们的精神追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剖析宋代社会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消费状况。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史料,而是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以及极具价值的插图,将那个时代的消费图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我特别好奇当时宋代百姓的“购物车”里会放些什么?他们是如何进行购物和交易的?有没有一些我们现在认为很普遍的消费行为,在宋代就已经萌芽?这本书的“插图珍藏版”的定位,更让我对它的内容呈现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那些插图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繁华的宋朝。我之前对宋代历史一直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生活也充满了别样的韵味。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插图的版本,因为文字的描述再生动,也比不上亲眼看到当时的场景来得震撼。想象一下,书中描绘的街头巷尾,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熙熙攘攘的景象,即使是隔着千年的时光,也能感受到那份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关于宋代服饰、饮食、甚至是一些日常用品的插图,这无疑能极大地丰富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触手可及的画面。这本书的装帧也显得非常精美,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种有质感的手感,以及清晰细腻的印刷,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消费的书,更是一扇通往宋代生活美学的窗口,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璀璨文明。

评分

拿到这本书,光是它的分量和精美的包装就足以让人感到惊喜。我一直认为,要真正了解一个朝代,除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需要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消费,无疑是连接历史与现实最生动的桥梁。我对宋代的好奇,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辉煌成就,而《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这个书名,恰好点燃了我对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细节的探索欲。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宋代人的“购物车”里都装着些什么?他们是如何满足日常需求的?书籍的插图版本,更让我眼前一亮,我希望那些精美的插画能够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市场集市、店铺陈列,甚至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物品,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情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解答一些关于宋代生活方式的疑问,比如,当时的奢侈品消费有多普遍?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如何?有没有一些现在仍然流行的消费习惯,在宋代就已经初现端倪?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宋代社会肌理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对宋代日常生活的好奇心。我总觉得,要了解一个时代,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消费的。这本书的名字就点明了主题,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宋代市场的繁荣景象,比如当时有哪些主要的集市,商人们是如何交易的,商品的种类有多丰富。我希望书中能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展现出宋代社会经济的活力,以及普通百姓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我个人对宋代的食品和饮品非常感兴趣,比如当时人们的餐桌上会有哪些菜肴,他们是如何烹饪的,有没有一些现在依然流行的食物起源于宋代。另外,我对宋代的娱乐消费也很好奇,比如当时人们有哪些消遣方式,有哪些娱乐场所,他们的娱乐活动又会花费多少钱。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侧重,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宋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评分

一直感兴趣宋代历史和经济发展,正好上周这书作者来做讲座 期待能对宋代经济有更深入认识

评分

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

本书专辟研究道路,以消费为枢纽,深度考察了大宋王朝三百二十年间的消费状况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评分

物流很快,书质量很好,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

宋代消费史(插图珍藏版)

评分

本书专辟研究道路,以消费为枢纽,深度考察了大宋王朝三百二十年间的消费状况与王朝盛衰的关系。

评分

书挺好,但没有时间看。

评分

评分

多次购买,性价比高,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