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取舍之道:科学史的意义
1.成年人的责任
2.科学史有什么用?
3.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史
4.有所偏向的编史学视角
5.辉格史观
6.科学史家的自由追求
推荐书目
第二讲 科学前史:从原始人到文明古国
1.什么是科学?
2.人类的进化
3.缺陷与技术
4.语言的出现
5.驯化与定居
6.城市和国家的兴起
7.关索不达米亚与埃及文明
推荐书目
第三讲 发现自然:希腊科学的兴起
1.古老的希腊文明
2.独特的城邦文化
3.好斗的希腊人
4.从体育馆到学园
5.无用的学问
6.“自然”的发现
7.自由的悖谬
推荐书目
第四讲 拯救现象: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1.数理天文学的兴起
2.宇宙论的两球模型
3.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4.亚里士多德及其宇宙论
5.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6.托勒密天文学
7.希腊化时期的其他科学成就
推荐书目
第五讲 薪火相传:罗马和阿拉伯科学
I.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2.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典学术的衰落
3.阿拉伯人的崛起
4.古典学术的翻译与保存
5.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6.光学、医学、炼金术等
7.阿拉伯科学的衰落
推荐书目
第六讲 独树一帜:中国科学史专题
1.李约瑟问题
2.独特的史官文化
3.皇家天文学
4.天文推算的代数方法
5.数学与数术
6.运算和证明
7.其他实用科学
推荐书目
第七讲 万事俱备:中世纪与基督教科学
1.中世纪科学史的意义
2.中世纪早期
3.大学的兴起
4.“经院论辩”
5.机械自然观的逻辑前提
6.经验研究的合法性
7.运动学的量化
推荐书目
第八讲 只欠东风: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1.“媒介即讯息”
2.科学方法的兴起
3.经验记录的保存
4.知识的公共化
5.从文本秩序到自然秩序
6.寻找文本之间的标准
7.人与自然的间距
推荐书目
第九讲 复古开新:哥白尼革命
1.何谓科学革命
2.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比较
3.《天球运行论》的出版
4.实在论与工具主义
5.哥白尼的局限
6.
第谷和开普勒
7.伽利略的望远镜
推荐书目
第十讲 偷梁换柱:力学革命
1.哥白尼留下的问题
2.伽利略的落体实验
3.牛顿的整合
4.“力学”的上位
5.“力”的“偷渡”
6.在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
7.“原因”的消逝
推荐书目
第十一讲 抽象抽象:数学革命
1.反辉格的数学史何以可能
2.数学的起源
3.数与量的区分
4.几何学的兴起
5.希腊化时期的三位数学家
6.缩写符号在欧洲的发展
7.符号代数或“抽象的抽象”
推荐书目
第十二讲 人工自然:炼金术与科学革命
1.炼金术的兴起
2.自然vs.人工
3.赫尔墨斯主义的兴起
4.赫尔墨斯主义的影响
5.帕拉塞尔苏斯及其化学论哲学
6.赫尔蒙特及其柳树实验
7.作为炼金术士的波义耳和牛顿
推荐书目
第十三讲 流行时尚:启蒙时代的科学
1.启蒙与科学传播
2.学会、杂志的兴起与大学改革
3.牛顿力学的传播和发展
4.热衷表演的实验物理学
5.时尚的电学
6.逐渐成熟的定量研究
7.拉瓦锡和化学的兴起
推荐书目
第十四讲 互相激励:科学与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
2.蒸汽机的发明
3.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4.培根科学的理论化
5.法拉
第:实验传统的巅峰
6.科学与工业的结盟
7.达尔文与进化论
推荐书目
第十五讲 相对测量:20世纪物理学革命
1.还有哪些没讲 到的?
2.“两朵乌云”
3.迈克尔逊实验
4.狭义相对论
5.广义相对论
6.量子力学
7.放弃“上帝视角”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总)
图片说明
读完这本《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文化哲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并非一本简单堆砌史料的枯燥读物,而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如何点亮文明进程的宏大叙事。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了从远古到近现代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将这些事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让我们得以窥见科学与人类思想、信仰、艺术甚至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工具”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物质的延伸,更是人类改造世界、理解自然的载体,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结晶与经验传承。从最初的石斧到如今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次工具的革新都伴随着思维方式的转变,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审视周遭。这种历史的厚度,让我对身边的科技产品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开始反思,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因此失去了某些探索的本能和对事物本源的追问。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智慧”的定义。我们常常将智慧等同于知识的积累,但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现了智慧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包含着洞察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以及最重要的,在面对未知时那份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作者没有回避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弯路、误区甚至是欺骗,而是坦诚地呈现了科学的“不完美”,这恰恰让我感受到人类智慧的真实与可贵。 书中对不同文明科学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们习惯于将西方科学视为主流,但作者却细致地梳理了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科学发展上的独特贡献和局限性,这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壁垒,让我看到了科学“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这种宏观的视角,不仅提升了我对历史的理解,也让我对当下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科学史的理解都停留在某个具体的科学家、某个具体的理论上,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有些遥远。但《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文化哲思》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宏大的科学史进程与我们 everyday life 中的一些常识、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其方方面面,从城市规划到信息传播,从医疗健康到休闲娱乐,无不深深烙印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痕迹。 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误解与进步”的章节,它没有将科学描述成一条笔直上升的康庄大道,而是展现了科学家们如何在一个充满了未知和猜想的世界里,通过不断的试错、辩论,甚至是不为人知的努力,才最终触及真理的边缘。这种对科学探索过程的真实描绘,让我觉得既励志又谦逊。它告诉我,真正的智慧,往往孕育在质疑和反思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与古老智者们的精神对话。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娓娓道来,引导读者一同走进那些充满智慧的时代。我惊叹于古代先贤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如何在没有精密仪器和高等数学的辅助下,就能够洞察宇宙的奥秘,设计出精巧的机械。这份“过时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科学家的困境”的探讨,它让我了解到,科学家的工作并非仅仅是埋头苦干,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甚至需要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这种人性化的视角,让科学家的形象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这让我对科学研究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
评分读完这本《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文化哲思》,我最大的收获是,它让我对“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科学是独立于文化而存在的,是客观的真理。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土壤,文化思潮、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都会深刻地影响科学的走向,甚至决定了哪些科学问题会被关注,哪些研究方向会被探索。 书中对科学传播方式的演变分析,也让我很有共鸣。从口耳相传的书生论文,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的生态,也影响着普通民众对科学的认知。这种历史的维度,让我对当下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辨别科学与伪科学,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快递真给力 第二天就到了 赞一个, 京东正品有保证,正品,物美价廉!
评分快递真给力 第二天就到了 赞一个, 京东正品有保证,正品,物美价廉!
评分快速,好!
评分专业的书
评分书名起的有趣
评分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快递速度很快 书的内容也很棒 !
评分书名起的有趣
评分物流很快,质量比较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