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

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宁永成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波谱学
  • 谱图解析
  • 核磁共振
  • 质谱
  • 红外光谱
  • 紫外可见光谱
  • 结构鉴定
  • 有机化合物
  • 分析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85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246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5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是《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二版)》(宁永成,科学出版社,2000)的姊妹篇。全书共6章,第1~5章分别介绍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质谱、红外光谱解析的基础知识和解析方法,第6章列举了大量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方法,突出了各类谱图解析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读者通过对《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的学习,可加强谱图解析能力。
  《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英文版由威立(wiley)出版公司同步出版。
  《有机波谱学谱图解析》可供高等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涉及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宁永成,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校任教。1971年因两地分居调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始从事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1978年调回清华大学。1981年12月~1984年1月在法国天然物质化学研究所进修。
  1989年,独自编著的《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内地此领域一本著作,1991年该书由欧亚书局有限公司在台湾出繁体字版。同年,该书获国家教委教材二等奖。2000年,《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二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第二版)》入选教育部首批79部研究生教学用书。2005年,第二版的英译加增补版由国际著名的Wiley-VCH出版。
  《科技日报》曾刊登题为《他“书”写了历史》的文章对宁永成及其相关工作进行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Foreword to Interpretation D,Organic Spectra
前言

第1章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1.1 化学位移
1.1.1 化学位移的概念
1.1.2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2 耦合常数
1.2.1 耦合作用和耦合常数
1.2.2 分类讨论耦合常数
1.3 化学等价和磁等价
1.3.1 化学等价
1.3.2 磁等价
1.3.3 核磁共振氢谱的分类
1.4 -些常见官能团的核磁共振氢谱特征
1.4.1 取代苯环
1.4.2 取代的杂芳环
1.4.3 正构烷基
1.4.4 羰基化合物
1.4.5 活泼氢
1.4.6 含有氟或者磷的化合物
1.5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1.5.1 区分杂质峰,注意所使用的溶剂
1.5.2 计算未知物的不饱和度
1.5.3 确定每个峰组所对应的氢原子的数目
1.5.4 确定未知物所含的官能团
1.5.5 分析峰组的耦合裂分
1.5.6 组合可能的结构式
1.5.7 对推导出的结构进行指认
1.5.8 对推导出的结构进行核验
1.6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的例子

第2章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
2.1 核磁共振碳谱的特点和优点
2.2 核磁共振碳谱的主要参数——化学位移
2.3 常见官能团核磁共振碳谱的化学位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3.1 链状烷烃及其衍生物
2.3.2 环烷烃和取代环烷基
2.3.3 取代的烯基
2.3.4 取代苯环
2.3.5 羰基
2.4 碳原子级数的确定
2.5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方法
2.5.1 区分杂质峰,鉴别溶剂峰
2.5.2 计算未知物的不饱和度
2.5.3 碳谱谱峰化学位移数值的考虑
2.5.4 确定碳原子的级数
2.5.5 推测未知物的组成基团

第3章 核磁共振二维谱的解析
3.1 核磁共振二维谱的一般知识
3.2 同核位移相关谱
3.3 异核位移相关谱
3.4 长程异核位移相关谱
3.5 NOESY谱和ROESY谱
3.6 同核总相关谱

第4章 质谱的解析
4.1 有机质谱的基本知识
4.1.1 质谱谱图
4.1.2 有机质谱中的电离方法
4.1.3 有机质谱中的各种离子
4.2 质谱中的同位素离子峰簇
4.3 电子(轰击)电离质谱(EI-MS)的解析
4.3.1 分子离子峰的确定
4.3.2 碎片离子峰的解析
4.3.3 重排离子峰的解析
4.3.4 脂环化合物的复杂断裂
4.3.5 常见官能团的质谱裂解模式
4.3.6 EI质谱解析的方法和例题
4.4 软电离质谱的解析
4.4.1 由电喷雾电离产生的质谱
4.4.2 由化学电离产生的质谱
4.4.3 由FAB产生的质谱
4.4.4 由MALDI产生的质谱
4.4.5 由大气压化学电离产生的质谱
4.4.6 软电离质谱解析例
4.5 高分辨质谱的解析
4.6 串联质谱的解析

第5章 红外光谱的解析
5.1 红外谱图的基本知识
5.1.1 红外光谱谱图
5.1.2 红外光谱的两大分区
5.2 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
5.2.1 红外光谱的基本公式
5.2.2 影响官能团红外吸收频率的因素
5.2.3 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5.3 红外光谱分区讨论
5.3.1 官能团区
5.3.2 指纹区
5.4 红外谱图逐段解析
5.5 红外光谱解析的要点和步骤
5.5.1 解析红外吸收谱的要点
5.5.2 红外光谱解析的步骤
5.5.3 从谱图集或者网络查找标准红外谱图
5.5.4 红外光谱解析例题

第6章 谱图的综合解析
6.1 常用的方法和步骤
6.2 推导未知物结构或确认化合物结构的例题

附录常见官能团红外吸收特征频率表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 引言 19世纪,一个被历史学家称为“变革的世纪”,见证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变。蒸汽机的轰鸣、钢铁的熔炉、工厂的烟囱,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鲜明底色。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和北美,深刻地重塑了经济结构、社会阶层、城市面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场革命的起源、核心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潮变迁。 工业革命的引擎:技术革新与能源转型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能源的根本性转换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此前,人类社会主要依赖人力、畜力和水力,生产力的提升空间有限。然而,随着煤炭的广泛应用和蒸汽机的改良,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蒸汽机的普及与动力革命: 詹姆斯·瓦特对纽科门蒸汽机的改进,使其效率大大提高,使其不再局限于矿井抽水,而成为工厂、纺织厂和交通运输的通用动力源。蒸汽机的应用解放了地理的束缚,工厂可以远离河流,集中在靠近煤源或市场的城市。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冶金学的进步与钢铁的崛起: 焦炭炼铁技术的成熟,使得大规模生产廉价且质量稳定的生铁成为可能。随后,亨利·科特等人发展了“搅炼法”,用于将生铁转化为熟铁,为机械制造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到了19世纪下半叶,贝塞麦转炉炼钢法的出现,标志着钢铁时代的到来。钢铁不仅用于制造更精密的机器,也成为了铁路、桥梁、摩天大楼等宏伟工程的骨架。 交通运输的革命: 铁路是19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技术成就之一。斯蒂芬森的“旅行者号”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启。铁路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了偏远的地区,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原材料和成品的流通,形成了全国乃至跨国的大市场。同时,蒸汽轮船的出现也革新了海运,使得远洋贸易更加可靠和快速。 经济结构的重塑:从农业社会到工业资本主义 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工厂制度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的建立: 工厂将生产资料(机器、厂房)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时间管理。这种高度集中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产出。工人不再是拥有工具的匠人,而是出卖劳动力以换取工资的雇佣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深化: 工业革命极大地积累了财富,但这些财富大多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的理论)在这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极少。这种经济形态被称为工业资本主义,其特征是私人资本的自由竞争和对利润的无止境追求。金融业也随之发展壮大,银行和股票市场的角色日益重要。 全球市场的形成: 工业化国家对原材料(如棉花、橡胶)和制成品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被整合,主要为工业中心提供资源和倾销市场,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 社会结构的剧变与城市化浪潮 工业革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变化,最显著的是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新的阶级体系的形成。 城市化的阵痛: 大批失去土地或被机器淘汰的农民涌入工业中心寻求工作。城市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了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拥挤不堪的贫民窟、缺乏卫生设施、水源污染和传染病(如霍乱、肺结核)肆虐,成为工业城市最黑暗的一面。 新阶级的诞生与冲突: 传统的贵族和农民阶层的重要性相对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两大核心阶级:工业资产阶级(Bourgeoisie) 和 产业无产阶级(Proletariat)。 工业资产阶级: 他们是工厂主、银行家和商业巨头,掌握了生产资料和大量财富,政治影响力也日益增强。 产业无产阶级: 城市工人阶级,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他们在工厂中面临着极度恶劣的工作条件:每日工作时间长达十二到十六小时,工作环境危险,且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工资水平长期维持在勉强糊口的水平。 这种尖锐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成为19世纪社会动荡的根源。 思想与文化的回响:对工业时代的反应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与社会弊病,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流派,它们试图解释、辩护或批判这个新世界。 自由主义的巩固: 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在政治上与个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的诉求相结合。资产阶级要求更大的政治权利,限制君权和贵族特权。 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针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出现了强烈的批判声音。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和傅立叶,提出了建立理想社区的方案。随着阶级矛盾的加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预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工人运动的兴起: 为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早期的破坏性运动(如英国的卢德分子运动)逐渐演变为有组织的工会运动。工人通过罢工、请愿等手段,争取更合理的工资、更短的工作时间和更安全的劳动环境。这些运动最终促使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保护立法。 对环境与人性的反思: 工业化的阴影也投射到了文化领域。浪漫主义运动虽然起源稍早,但在19世纪依然是对工业文明过度理性化和对自然破坏的一种审美反抗。人们开始怀念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强调情感、想象力和对自然的敬畏。 结论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它以科技进步为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生产力,将人类带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然而,这种进步的代价是巨大的社会动荡、阶级对立和严酷的贫困。城市、工厂和铁路重塑了地理和时间的概念,也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世纪奠定的工业基础和意识形态冲突,深刻地影响了随后的20世纪历史走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似乎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和厚重。封面上那个带有科技感的字体,以及背后那若隐若现的条形码似的图案,都给我一种专业、严谨的印象。我虽然不是专业的化学研究者,但对科学知识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很多突破都离不开精密的仪器和数据分析之后,我便对手上的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定然会涉及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可能会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示,但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突破自己认知的边界,学习一些更深奥、更前沿的知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让我不再被那些抽象的理论所困扰,而是能够通过具体的“谱图”来理解那些微观的化学世界。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种可能,或许里面会有关于不同有机化合物的“指纹”,也或许会有分析不同物质成分的“秘籍”,总之,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点缀着几条若隐若现的光带,让我第一眼就觉得它蕴含着某种科学的奥秘。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翻阅起来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我一直对化学世界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肉眼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分子结构。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感觉像是通往分子王国的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一直以来模糊的认知。我脑海中关于有机化学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枯燥的课本和抽象的公式中获得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直观的联系,少了点能够“看见”化学反应发生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这方面的空白,让我能够通过某种“谱图”的方式,真正理解那些抽象的化学概念,感受有机分子独特的“语言”。我想象着,这本书里大概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图表和数据,它们就像是化学家们留下的“密码”,而这本书的任务,就是教会我如何去解读这些密码,从而揭示有机分子背后隐藏的秘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颇具设计感的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抽象的光影线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专业的氛围。我一直觉得,有机化学就像是一门关于“分子语言”的艺术,而书名中的“谱图解析”则恰恰点出了这种艺术的精髓所在。在我过去的学习经历中,总是感觉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有些“悬空”,很难将其与实际的分子结构和反应过程建立起清晰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座桥梁,连接起抽象的理论和具象的分子世界,通过那些“谱图”,让我能够“看见”分子的形态,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变化万千的。我非常好奇,书中究竟会展示多少种不同的“谱图”,又会如何详细地解读它们所蕴含的信息。我设想着,也许里面会有关于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等的详尽介绍,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教会我如何从这些谱图中识别出有机物的结构,推断出反应的机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但也充满魅力的学习旅程。

评分

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封面上简洁而富有设计感的图案,也传递出一种专业和精致。我一直对科学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物质世界的工具和方法。书名中的“谱图解析”几个字,就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到,这大概是一本关于如何解读那些看不见的分子世界的“密码”的书。我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各种各样抽象的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但总感觉缺少一个将它们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空白,让我能够通过“谱图”这种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有机分子的特性,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各种条件下发生变化的。我推测,这本书里一定会有大量与各种光谱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而作者则会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地学会分析这些图谱,从中挖掘出有机物质的秘密,最终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探索有机化学的广阔天地。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它那略显低调却又充满质感的封面设计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上那种冷静的色调和一丝不苟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一直觉得,有机化学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语言”和“工具”,而书名中的“谱图解析”无疑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我看来,谱图就像是描述有机分子“个性”的身份证,通过解读这些“身份证”,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一个有机分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微观分子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透过那些看似复杂的图表,洞察有机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奇妙的相互作用。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像一位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的谱图数据中,还原出分子的真相,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有机化学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评分

一直想买,正赶上优惠,京东推动阅读功不可没。

评分

书很全面,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讲解很详细,内容很全,做工具书都行

评分

不错

评分

为了配齐套书,真不容易,书印刷不错,虽然为研究生教材,本科生也能用

评分

我的发票呢?

评分

感觉里面题有些难,本科的可以不用这个

评分

我的发票呢?

评分

东西不错,讲解很详细,内容很全,做工具书都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