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孙禄堂武学思想》彰显在已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中,更隐藏在生活之爱好和读书写字中。
孙禄堂终生爱读《易经》,并融于武学,有孔子“易编三绝”之功夫。
孙禄堂崇尚老子“无为自然”之旨,和儒家中庸思想,且熟读孙膑的兵书战策,并在著作中多处引用。
作者简介
孙玉奎,1939年生,河北定兴人,8岁就和父亲孙雨入学拳与器械,以后多年,参与亲友和师叔、师伯等先辈聚会求教。14岁以后,曾多次获得孙存周和孙剑云两位大师指教!作者先后在曲阳和定兴交通部门任职,主管工程和养护工作,多次获省市“双文明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98年退休,已出版的《孙禄堂武学论语》深受武术专业人士和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现已再版多次;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3次共收拜师弟子11人,从学者多人。作者一家上下五代人追随孙禄堂,现在家中全员练拳,可谓武术世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原著精要篇
第一篇 孙禄堂论太极拳学
一、太极渊源河洛理
二、太极一气感而通
三、动静中和尽元性
四、一气贯穿水中游
五、神气妙用合太虚
附一:王宗岳太极拳论
附二:杨澄甫论太极拳十要(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第二篇 孙禄堂论形意拳学
一、形意拳历代传承
二、形意拳演习之要
三、动静中和尽其性
四、三步功夫与道同
第三篇 孙禄堂论八卦拳学
一、八卦拳探源
二、顺逆和化尽己性
三、戒三害精九要
四、简约出功夫
第四篇 孙禄堂论八卦剑学
一、八卦剑之理
二、纳卦诀六爻理
三、无极太极之理
四、走转变剑之义
第五篇 精句浅解
一、儒家词语浅解
二、道家词语浅解
三、佛家词语浅解
四、书法词语浅解
第二卷 爱读经典篇
第一篇 与《易经》有关
一、《易经》概说
二、八卦图说
三、六爻简说
四、十二程序卦简说
五、《系词》精要简录
六、《周易阐真》简录
第二篇 与《黄帝内经》有关
一、法于阴阳
二、阴阳离合
三、安于脏腑
四、五脏别论
五、虚实之要
六、经络灵枢
第三篇 与《德经》有关
第四篇 与倒《子兵兵法》有关
第五篇 与《书论》有关
第三卷 武学思想篇
第一篇 武学强国思想
第二篇 一气唯物思想
第三篇 文武俱进思想
第四篇 动静中和思想
一、普遍规律
二、武学灵魂
三、六合真识
四、中和无不为
第五篇 拳道即天道
第四卷 联想深悟篇
第一篇 孙禄堂武学特点
第二篇 阴阳之道
一、阴阳以象告
二、阴阳非本体
三、阴阳非二气
四、武学与阴阳
第三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明身体
二、晓拳理
三、识天理
四、弃玄秀
五、三拳圭臬
第四篇 顺逆和化
一、“四德”之理
二、细胞
三、气血
四、神经
第五篇 武学内劲
一、肌肉为生命之元
二、肌肉也是器官
三、骨骼肌的属性
四、如何练肌肉
五、辨暗示
六、辨内景
第六篇 三元之理
第七篇 精气神
第八篇 有形与无形
一、无形须辩
二、有形求隐
三、无形求真
四、分清虚实
第九篇 先天与后天
一、悟先后天本真
二、先后天合一之体
三、结构的先天
四、悟先天呼吸
第十篇 开合与松紧
一、开合
二、松紧
三、调息
第十一篇 顺自律求中和
第十二篇 三节联想
第十三篇 太极八法
第十四篇 武学鉴别
第十五篇 肢体导引
一、多年的进化程序决定
二、借鉴和体悟
三、试验
四、五官导引
五、感应导引
六、暗示导引
第十六篇 招熟、懂劲、神明
一、招熟
二、懂劲
三、武学是仿生学
四、借力的技巧
五、神明
……
第五卷 继承发展篇
后记
前言/序言
从《封神演义》可以联想到,有史以来,武学就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必修之术,遗憾的是没有文字记载。到宋朝虽有《武穆遗书》,只有理论,而无拳谱;明朝虽有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只有厮杀战术,而没有上升到文化层次;到清末,尚见《太极拳论》,但也没有文字的学练拳谱。到民初,孙禄堂承前启后,出版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和《拳意述真》五部拳学著作。既有拳谱可照图学练,又有拳学理论和传承始末,且发现形意、八卦、太极三派理论大方向都是一致的,从而提倡“三派合一”的大武学思想,成为武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并把三教文化和医学、生理、天理等知识融于武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创世纪的贡献!
《孙禄堂武学思想》彰显在已出版的专著和论文中,更隐藏在生活之爱好和读书写字中。
孙禄堂终生爱读《易经》,并融于武学,有孔子“易编三绝”之功夫。
孙禄堂崇尚老子“无为自然”之旨,和儒家中庸思想,且熟读孙膑的兵书战策,并在著作中多处引用。
孙禄堂终生喜爱书法,酷爱读传统《书论》。孙婉容、孙宝亨前辈将孙禄堂书法真迹,贡献出来刊印面世,为本书插图增添了光彩,我在此敬诚恭拜,衷心感谢!
为了鉴别笔者所述《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正误或真伪,第一卷《原著精要篇》则是必不可少。
孙禄堂宗师“太极一气、动静中和”的思想,是儒家“太极”和“中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他对“佛道”两家有“敬而不辩、述而不作”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引用其经典,多没有解释。本人大胆“实事求是”地有所浅解,说出大师书外之言,不当之处,愿拜求方家老师指正。
《联想深悟篇》和《继承发展篇》是受孙禄堂武学思想的启发而作,但还需要伴随着学习有关传统文化和生理、医理等知识,用近代科学“与时俱进”地体悟和提高。
《孙禄堂武学思想》 导言:内圣外王,身心合一的武学智慧 武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不仅是一种技击之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哲学。它追求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强健,更是内在的和谐统一。孙禄堂,这位民国时期享誉武坛的大家,以其毕生所学,融汇贯通,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武学体系,深刻地阐释了武术的真谛。本书《孙禄堂武学思想》并非仅是对孙禄堂所传拳术、器械的技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其武学思想的精髓,探究其形而上的哲学内核,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贯穿于其武学实践的方方面面。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孙禄堂先生的心灵对话,理解他如何将中华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儒家的思想融入武学,构建一套既符合人体自然规律,又蕴含深刻人生智慧的武学体系。我们将一同探索,孙禄堂先生是如何在“技”的层面之上,抵达“道”的境界,并将这种“道”的力量,通过精妙的招式、巧妙的步法、以及浑然一体的身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一章:源起与传承——孙禄堂武学思想的文化根基 任何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产生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土壤。孙禄堂武学思想的形成,亦是如此。本章将追溯孙禄堂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熏陶。 时代浪潮与武术变迁: 孙禄堂先生的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传统武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了解这一时期武术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理解孙禄堂先生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将探讨当时武术界的风气,以及孙禄堂先生如何在其中独树一帜,力挽狂澜。 儒道合璧的哲学思想: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深受儒家与道家哲学的影响。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克己复礼为仁”,在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中,体现为对自身德行的修养,以及与人交手时的“尊重”、“礼让”。而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则在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中,展现为对人体生理、运动规律的顺应,以及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克敌制胜的智慧。本章将详细解析这些哲学思想如何在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师承渊源与技艺融通: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师承基础之上。他曾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多种拳种,并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本章将梳理孙禄堂先生的师承渊源,探讨他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汲取各家所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最终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武学理论。我们将重点分析其学习形意拳时的“十二形”与“五行”的领悟,学习八卦掌时的“走转”与“变化”的精髓,以及学习太极拳时的“圆活”与“静中生动”的奥秘,并考察孙禄堂先生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武学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二章:形意之本——精气神的修炼与“十二形”的奥义 形意拳,作为孙禄堂先生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的武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与“意”的结合,是形意拳的核心,也是孙禄堂先生武学思想的起点。 精气神的统一与丹田的气息: 孙禄堂先生极其重视“精气神”的修炼。他认为,武术的根基在于精气神的充盈与协调。精,指身体的物质基础;气,指生命能量的流动;神,指精神意识的集中与运用。本章将深入探讨孙禄堂先生如何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达到精气神的统一,并强调丹田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解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内在修炼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呼吸吐纳,调动内气,充盈全身。 “十二形”的象形与寓意: 形意拳的“十二形”,如龙形、虎形、猴形、鸡形、蛇形、鹞形、鹰形、马形、燕形、鸡形、犬形、狸猫形等,不仅仅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更蕴含着深刻的运动规律和哲学寓意。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形”?他如何从中体会到力的生成、运动和转换?本章将详细解读“十二形”的象形特征,分析每一种“形”所代表的力学原理和攻防意图,以及孙禄堂先生如何将这些“形”的精髓,融入到实际的技击之中。例如,龙形的腾挪闪转,虎形的刚猛扑击,蛇形的盘旋缠绕,都蕴含着不同的发力方式和战术思想。 五行相生与十二形的关系: 形意拳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十二形”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的力量属性和运动模式,而“十二形”则是这些属性的具体体现。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技击之中?本章将分析五行与十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孙禄堂先生如何通过五行理论,指导形意拳的练习,实现刚柔相济、变化无穷的攻防效果。例如,木行的生长之劲,火行的爆发之劲,水行的渗透之劲,土行的稳固之劲,金行的切割之劲,都与不同的“形”有着内在的契合。 第三章:八卦之妙——身法、步法与“走转”的哲学 八卦掌,以其独特的“走转”步法和圆活的身法,将武术的运动性和变化性推向了极致。孙禄堂先生对八卦掌的理解,更是将其升华为一种“随形而动,随势而变”的哲学境界。 “走转”的哲学意蕴: 八卦掌的“走转”,不仅仅是简单的移动,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无处不在的变化。“转”体现了八卦掌的螺旋发力,而“走”则展现了其在空间中的灵活性。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走转”的真谛?它与道家的“变”有何关联?本章将深入探讨“走转”的动作机制,分析其在攻防中的作用,并解析“走转”所蕴含的“阴阳转化”、“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我们将探讨“走转”如何实现“步随身转,身随掌变”,以及如何在不断的移动中找到最佳的攻击或防御角度。 圆活身法与“以身为轮”: 八卦掌的身法,追求“圆活”。孙禄堂先生强调“以身为轮”,通过腰胯的带动,使身体形成一个整体,能够灵活地进行闪躲、进击和转换。本章将详细解析八卦掌的圆活身法,分析腰胯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练习,达到“身如圆球,意如流水”的境界。我们将探究“身如车轮,足不停地”的步法与身法的配合,以及如何在盘旋走转中,实现“形断意连”的攻防变化。 变化莫测的掌法与“随机应变”: 八卦掌的掌法,变化多端,看似随心所欲,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规律。孙禄堂先生如何将“易经”的智慧融入掌法之中?他如何做到“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做到随机应变?本章将分析八卦掌掌法的特点,探讨其与“易经”八卦符号的关联,以及孙禄堂先生如何通过对“易”的理解,实现掌法的无穷变化。我们将解析“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等卦象所代表的运动态势,以及孙禄堂先生如何将其应用于掌法的变化之中。 第四章:太极之韵——静中生动与“以静制动”的智慧 太极拳,以其“慢”和“柔”而著称,然而在这看似缓慢柔和的背后,却蕴含着无穷的刚劲与变化。孙禄堂先生将太极拳的精髓,融入其武学思想,并将其提升到“静中生动”的哲学高度。 “静中生动”的辩证法: 太极拳的核心在于“静”。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静”?他认为“静”并非毫无动静,而是内在的沉静,是意念的集中,是精神的蓄积。从“静”中如何生发出无穷的“动”?本章将深入探讨“静中生动”的哲学原理,以及它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体现。我们将解析“动静相因,刚柔相济”的太极拳理论,以及孙禄堂先生如何通过“以静制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 “用意不用力”与内在的能量: “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精髓之一。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一原则?他所说的“意”,究竟包含哪些层面?本章将剖析“用意不用力”的深层含义,探究其如何通过意念引导,调动内在的能量,达到刚猛有力的效果。我们将探讨“意念”在武术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练习,培养精微的意念控制能力,使其能够影响身体的整体发力。 松静自然与人体结构的和谐: 太极拳的练习,强调“松静自然”。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松”与“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他如何通过这些原则,实现人体的最佳运动状态?本章将分析“松静自然”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促进人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达到“节节贯穿”的效果。我们将探讨“松”与“紧”的辩证关系,以及在放松中如何积蓄力量。 第五章:内外兼修——武德、养生与人生哲理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不仅仅停留在技击层面,更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养生之道。他认为,真正的武学,是内外兼修,是身心合一。 武德的实践与修养: 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武德”。孙禄堂先生如何理解武德?他如何将其体现在日常的武学实践和为人处世之中?本章将探讨孙禄堂先生所倡导的武德精神,如尊师重道、戒骄戒躁、仁爱为怀等,并分析这些美德如何影响其武学思想和实践。 养生之道与生命力的提升: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养生方法。他如何通过武学练习,提升生命力,延缓衰老?本章将解析孙禄堂先生的养生理念,以及其武学练习如何促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我们将探讨武术练习如何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息吐纳,达到身心宁静、延缓衰老的效果。 “天人合一”的武学观: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最终归结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如何将武术与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本章将探讨孙禄堂先生的“天人合一”观,以及其武学思想如何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我们将分析孙禄堂先生的武学如何与自然界的现象相呼应,例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如何被融入到其武学之中,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结语:超越技击的生命智慧 《孙禄堂武学思想》并非一本简单的武术教程,它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智慧的著作。通过对孙禄堂先生武学思想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其高超的武术技艺,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智慧。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对生命本源的探索与追求。 本书的完成,希望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孙禄堂先生武学世界的大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不仅仅是对一位武学大师的致敬,更是对一种博大精深、身心合一的生命智慧的追寻。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武术的刚劲与柔美,更能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实践中,达到身心和谐,生命圆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