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孫祿堂武學思想》彰顯在已齣版的專著和論文中,更隱藏在生活之愛好和讀書寫字中。
孫祿堂終生愛讀《易經》,並融於武學,有孔子“易編三絕”之功夫。
孫祿堂崇尚老子“無為自然”之旨,和儒傢中庸思想,且熟讀孫臏的兵書戰策,並在著作中多處引用。
作者簡介
孫玉奎,1939年生,河北定興人,8歲就和父親孫雨入學拳與器械,以後多年,參與親友和師叔、師伯等先輩聚會求教。14歲以後,曾多次獲得孫存周和孫劍雲兩位大師指教!作者先後在麯陽和定興交通部門任職,主管工程和養護工作,多次獲省市“雙文明建設積極分子”稱號。1998年退休,已齣版的《孫祿堂武學論語》深受武術專業人士和太極拳愛好者的歡迎,現已再版多次;發錶論文30餘篇。—先後3次共收拜師弟子11人,從學者多人。作者一傢上下五代人追隨孫祿堂,現在傢中全員練拳,可謂武術世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捲 原著精要篇
第一篇 孫祿堂論太極拳學
一、太極淵源河洛理
二、太極一氣感而通
三、動靜中和盡元性
四、一氣貫穿水中遊
五、神氣妙用閤太虛
附一:王宗嶽太極拳論
附二:楊澄甫論太極拳十要(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
第二篇 孫祿堂論形意拳學
一、形意拳曆代傳承
二、形意拳演習之要
三、動靜中和盡其性
四、三步功夫與道同
第三篇 孫祿堂論八卦拳學
一、八卦拳探源
二、順逆和化盡己性
三、戒三害精九要
四、簡約齣功夫
第四篇 孫祿堂論八卦劍學
一、八卦劍之理
二、納卦訣六爻理
三、無極太極之理
四、走轉變劍之義
第五篇 精句淺解
一、儒傢詞語淺解
二、道傢詞語淺解
三、佛傢詞語淺解
四、書法詞語淺解
第二捲 愛讀經典篇
第一篇 與《易經》有關
一、《易經》概說
二、八卦圖說
三、六爻簡說
四、十二程序卦簡說
五、《係詞》精要簡錄
六、《周易闡真》簡錄
第二篇 與《黃帝內經》有關
一、法於陰陽
二、陰陽離閤
三、安於髒腑
四、五髒彆論
五、虛實之要
六、經絡靈樞
第三篇 與《德經》有關
第四篇 與倒《子兵兵法》有關
第五篇 與《書論》有關
第三捲 武學思想篇
第一篇 武學強國思想
第二篇 一氣唯物思想
第三篇 文武俱進思想
第四篇 動靜中和思想
一、普遍規律
二、武學靈魂
三、六閤真識
四、中和無不為
第五篇 拳道即天道
第四捲 聯想深悟篇
第一篇 孫祿堂武學特點
第二篇 陰陽之道
一、陰陽以象告
二、陰陽非本體
三、陰陽非二氣
四、武學與陰陽
第三篇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一、明身體
二、曉拳理
三、識天理
四、棄玄秀
五、三拳圭臬
第四篇 順逆和化
一、“四德”之理
二、細胞
三、氣血
四、神經
第五篇 武學內勁
一、肌肉為生命之元
二、肌肉也是器官
三、骨骼肌的屬性
四、如何練肌肉
五、辨暗示
六、辨內景
第六篇 三元之理
第七篇 精氣神
第八篇 有形與無形
一、無形須辯
二、有形求隱
三、無形求真
四、分清虛實
第九篇 先天與後天
一、悟先後天本真
二、先後天閤一之體
三、結構的先天
四、悟先天呼吸
第十篇 開閤與鬆緊
一、開閤
二、鬆緊
三、調息
第十一篇 順自律求中和
第十二篇 三節聯想
第十三篇 太極八法
第十四篇 武學鑒彆
第十五篇 肢體導引
一、多年的進化程序決定
二、藉鑒和體悟
三、試驗
四、五官導引
五、感應導引
六、暗示導引
第十六篇 招熟、懂勁、神明
一、招熟
二、懂勁
三、武學是仿生學
四、藉力的技巧
五、神明
……
第五捲 繼承發展篇
後記
前言/序言
從《封神演義》可以聯想到,有史以來,武學就是強身健體、保傢衛國的必修之術,遺憾的是沒有文字記載。到宋朝雖有《武穆遺書》,隻有理論,而無拳譜;明朝雖有戚繼光著的《紀效新書》,隻有廝殺戰術,而沒有上升到文化層次;到清末,尚見《太極拳論》,但也沒有文字的學練拳譜。到民初,孫祿堂承前啓後,齣版瞭《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和《拳意述真》五部拳學著作。既有拳譜可照圖學練,又有拳學理論和傳承始末,且發現形意、八卦、太極三派理論大方嚮都是一緻的,從而提倡“三派閤一”的大武學思想,成為武學史上劃時代的裏程碑。並把三教文化和醫學、生理、天理等知識融於武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創世紀的貢獻!
《孫祿堂武學思想》彰顯在已齣版的專著和論文中,更隱藏在生活之愛好和讀書寫字中。
孫祿堂終生愛讀《易經》,並融於武學,有孔子“易編三絕”之功夫。
孫祿堂崇尚老子“無為自然”之旨,和儒傢中庸思想,且熟讀孫臏的兵書戰策,並在著作中多處引用。
孫祿堂終生喜愛書法,酷愛讀傳統《書論》。孫婉容、孫寶亨前輩將孫祿堂書法真跡,貢獻齣來刊印麵世,為本書插圖增添瞭光彩,我在此敬誠恭拜,衷心感謝!
為瞭鑒彆筆者所述《孫祿堂武學思想》的正誤或真僞,第一捲《原著精要篇》則是必不可少。
孫祿堂宗師“太極一氣、動靜中和”的思想,是儒傢“太極”和“中庸”文化的繼承和創新。他對“佛道”兩傢有“敬而不辯、述而不作”的認識和態度,所以引用其經典,多沒有解釋。本人大膽“實事求是”地有所淺解,說齣大師書外之言,不當之處,願拜求方傢老師指正。
《聯想深悟篇》和《繼承發展篇》是受孫祿堂武學思想的啓發而作,但還需要伴隨著學習有關傳統文化和生理、醫理等知識,用近代科學“與時俱進”地體悟和提高。
《孫祿堂武學思想》 導言:內聖外王,身心閤一的武學智慧 武術,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不僅是一種技擊之術,更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哲學。它追求的不僅僅是外在的強健,更是內在的和諧統一。孫祿堂,這位民國時期享譽武壇的大傢,以其畢生所學,融匯貫通,創立瞭獨具一格的武學體係,深刻地闡釋瞭武術的真諦。本書《孫祿堂武學思想》並非僅是對孫祿堂所傳拳術、器械的技法羅列,而是深入剖析其武學思想的精髓,探究其形而上的哲學內核,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貫穿於其武學實踐的方方麵麵。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與孫祿堂先生的心靈對話,理解他如何將中華傳統哲學,特彆是道傢、儒傢的思想融入武學,構建一套既符閤人體自然規律,又蘊含深刻人生智慧的武學體係。我們將一同探索,孫祿堂先生是如何在“技”的層麵之上,抵達“道”的境界,並將這種“道”的力量,通過精妙的招式、巧妙的步法、以及渾然一體的身法,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 第一章:源起與傳承——孫祿堂武學思想的文化根基 任何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其産生都離不開深厚的文化土壤。孫祿堂武學思想的形成,亦是如此。本章將追溯孫祿堂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所接受的傳統文化熏陶。 時代浪潮與武術變遷: 孫祿堂先生的時代,正值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傳統武術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麵臨著挑戰與機遇。瞭解這一時期武術的發展脈絡,有助於我們理解孫祿堂先生的創新與發展。我們將探討當時武術界的風氣,以及孫祿堂先生如何在其中獨樹一幟,力挽狂瀾。 儒道閤璧的哲學思想: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思想,深受儒傢與道傢哲學的影響。儒傢強調的“仁、義、禮、智、信”,以及“剋己復禮為仁”,在孫祿堂先生的武學中,體現為對自身德行的修養,以及與人交手時的“尊重”、“禮讓”。而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則在孫祿堂先生的武學中,展現為對人體生理、運動規律的順應,以及以四兩撥韆斤的巧勁剋敵製勝的智慧。本章將詳細解析這些哲學思想如何在孫祿堂先生的武學體係中得到體現和升華。 師承淵源與技藝融通: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成就,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紮實的師承基礎之上。他曾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等多種拳種,並能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本章將梳理孫祿堂先生的師承淵源,探討他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汲取各傢所長,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最終形成一套自成體係的武學理論。我們將重點分析其學習形意拳時的“十二形”與“五行”的領悟,學習八卦掌時的“走轉”與“變化”的精髓,以及學習太極拳時的“圓活”與“靜中生動”的奧秘,並考察孫祿堂先生如何將這些不同的武學理念,有機地結閤在一起。 第二章:形意之本——精氣神的修煉與“十二形”的奧義 形意拳,作為孫祿堂先生武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他的武學思想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形”與“意”的結閤,是形意拳的核心,也是孫祿堂先生武學思想的起點。 精氣神的統一與丹田的氣息: 孫祿堂先生極其重視“精氣神”的修煉。他認為,武術的根基在於精氣神的充盈與協調。精,指身體的物質基礎;氣,指生命能量的流動;神,指精神意識的集中與運用。本章將深入探討孫祿堂先生如何通過特定的練習方法,達到精氣神的統一,並強調丹田在這一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解析“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內在修煉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呼吸吐納,調動內氣,充盈全身。 “十二形”的象形與寓意: 形意拳的“十二形”,如龍形、虎形、猴形、雞形、蛇形、鷂形、鷹形、馬形、燕形、雞形、犬形、狸貓形等,不僅僅是模仿動物的動作,更蘊含著深刻的運動規律和哲學寓意。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和運用這些“形”?他如何從中體會到力的生成、運動和轉換?本章將詳細解讀“十二形”的象形特徵,分析每一種“形”所代錶的力學原理和攻防意圖,以及孫祿堂先生如何將這些“形”的精髓,融入到實際的技擊之中。例如,龍形的騰挪閃轉,虎形的剛猛撲擊,蛇形的盤鏇纏繞,都蘊含著不同的發力方式和戰術思想。 五行相生與十二形的關係: 形意拳的“五行”(金、木、水、火、土)與“十二形”有著密切的聯係。“五行”代錶瞭五種基本的力量屬性和運動模式,而“十二形”則是這些屬性的具體體現。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並將其應用於技擊之中?本章將分析五行與十二形之間的內在聯係,探討孫祿堂先生如何通過五行理論,指導形意拳的練習,實現剛柔相濟、變化無窮的攻防效果。例如,木行的生長之勁,火行的爆發之勁,水行的滲透之勁,土行的穩固之勁,金行的切割之勁,都與不同的“形”有著內在的契閤。 第三章:八卦之妙——身法、步法與“走轉”的哲學 八卦掌,以其獨特的“走轉”步法和圓活的身法,將武術的運動性和變化性推嚮瞭極緻。孫祿堂先生對八卦掌的理解,更是將其升華為一種“隨形而動,隨勢而變”的哲學境界。 “走轉”的哲學意蘊: 八卦掌的“走轉”,不僅僅是簡單的移動,它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無處不在的變化。“轉”體現瞭八卦掌的螺鏇發力,而“走”則展現瞭其在空間中的靈活性。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走轉”的真諦?它與道傢的“變”有何關聯?本章將深入探討“走轉”的動作機製,分析其在攻防中的作用,並解析“走轉”所蘊含的“陰陽轉化”、“剛柔並濟”的哲學思想。我們將探討“走轉”如何實現“步隨身轉,身隨掌變”,以及如何在不斷的移動中找到最佳的攻擊或防禦角度。 圓活身法與“以身為輪”: 八卦掌的身法,追求“圓活”。孫祿堂先生強調“以身為輪”,通過腰胯的帶動,使身體形成一個整體,能夠靈活地進行閃躲、進擊和轉換。本章將詳細解析八卦掌的圓活身法,分析腰胯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練習,達到“身如圓球,意如流水”的境界。我們將探究“身如車輪,足不停地”的步法與身法的配閤,以及如何在盤鏇走轉中,實現“形斷意連”的攻防變化。 變化莫測的掌法與“隨機應變”: 八卦掌的掌法,變化多端,看似隨心所欲,實則蘊含著深刻的規律。孫祿堂先生如何將“易經”的智慧融入掌法之中?他如何做到“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做到隨機應變?本章將分析八卦掌掌法的特點,探討其與“易經”八卦符號的關聯,以及孫祿堂先生如何通過對“易”的理解,實現掌法的無窮變化。我們將解析“乾坤”、“坎離”、“震巽”、“艮兌”等卦象所代錶的運動態勢,以及孫祿堂先生如何將其應用於掌法的變化之中。 第四章:太極之韻——靜中生動與“以靜製動”的智慧 太極拳,以其“慢”和“柔”而著稱,然而在這看似緩慢柔和的背後,卻蘊含著無窮的剛勁與變化。孫祿堂先生將太極拳的精髓,融入其武學思想,並將其提升到“靜中生動”的哲學高度。 “靜中生動”的辯證法: 太極拳的核心在於“靜”。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靜”?他認為“靜”並非毫無動靜,而是內在的沉靜,是意念的集中,是精神的蓄積。從“靜”中如何生發齣無窮的“動”?本章將深入探討“靜中生動”的哲學原理,以及它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體現。我們將解析“動靜相因,剛柔相濟”的太極拳理論,以及孫祿堂先生如何通過“以靜製動”,達到“四兩撥韆斤”的技擊效果。 “用意不用力”與內在的能量: “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的精髓之一。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和實踐這一原則?他所說的“意”,究竟包含哪些層麵?本章將剖析“用意不用力”的深層含義,探究其如何通過意念引導,調動內在的能量,達到剛猛有力的效果。我們將探討“意念”在武術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練習,培養精微的意念控製能力,使其能夠影響身體的整體發力。 鬆靜自然與人體結構的和諧: 太極拳的練習,強調“鬆靜自然”。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鬆”與“靜”對人體結構的影響?他如何通過這些原則,實現人體的最佳運動狀態?本章將分析“鬆靜自然”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促進人體各部分的協調配閤,達到“節節貫穿”的效果。我們將探討“鬆”與“緊”的辯證關係,以及在放鬆中如何積蓄力量。 第五章:內外兼修——武德、養生與人生哲理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思想,不僅僅停留在技擊層麵,更融入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養生之道。他認為,真正的武學,是內外兼修,是身心閤一。 武德的實踐與修養: 武術的最高境界,在於“武德”。孫祿堂先生如何理解武德?他如何將其體現在日常的武學實踐和為人處世之中?本章將探討孫祿堂先生所倡導的武德精神,如尊師重道、戒驕戒躁、仁愛為懷等,並分析這些美德如何影響其武學思想和實踐。 養生之道與生命力的提升: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本身就是一種極佳的養生方法。他如何通過武學練習,提升生命力,延緩衰老?本章將解析孫祿堂先生的養生理念,以及其武學練習如何促進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我們將探討武術練習如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以及如何通過調息吐納,達到身心寜靜、延緩衰老的效果。 “天人閤一”的武學觀: 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思想,最終歸結於“天人閤一”的境界。他如何將武術與自然、與宇宙融為一體?本章將探討孫祿堂先生的“天人閤一”觀,以及其武學思想如何體現瞭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和遵循。我們將分析孫祿堂先生的武學如何與自然界的現象相呼應,例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如何被融入到其武學之中,從而達到“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結語:超越技擊的生命智慧 《孫祿堂武學思想》並非一本簡單的武術教程,它是一部蘊含著深刻哲學智慧的著作。通過對孫祿堂先生武學思想的深入剖析,我們不僅能夠理解其高超的武術技藝,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人生智慧。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對生命本源的探索與追求。 本書的完成,希望能夠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孫祿堂先生武學世界的大門,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傳承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不僅僅是對一位武學大師的緻敬,更是對一種博大精深、身心閤一的生命智慧的追尋。願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僅領略到武術的剛勁與柔美,更能體悟到其中所蘊含的生命哲理,將其運用到自身的生活實踐中,達到身心和諧,生命圓滿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