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1905-1949)

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1905-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桃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土地制度
  • 所有权思想
  • 法学史
  • 政治思想史
  • 社会史
  • 近代中国
  • 土地改革
  • 知识分子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696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9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学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字数:3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1905-1949)》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土地公有思想勃兴。此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与梁启超开展了土地国有论战。论战结束后,无政府主义者继续阐发土地公有的思想;革命党人的土地国有思想则出现分化,孙中山晚年*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国民党继承了孙中山土地国有的思想,“第三党”则在继承的同时,还提出由土地“农有”向土地国有过渡的方案。1935年,阎锡山提出士地村公有的主张,引起土地公有与土地私有思想的大讨论,也出现了以土地农有为过渡、终实现土地国有的思想。抗战爆发前后,土地农有思想兴起;此后,国民党的土地问题专家与学者也提出土地农有的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强调实现土地农有,还包含在土地农有基础上或开展合作经营或*终向土地国有过渡的内涵。

作者简介

  李学桃(1984-),男,湖南岳阳人,历史学博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已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公平、发展与政治需要:近代地权思想关注的多歧面相”(项目编号:2015M572180)一项;发表《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浅析》、《土地公有与土地私有:康梁土地所有权思想差异研究》、《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20世纪30年代萧铮对土地国有的诘难》等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四 拟突破的问题和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鸦片战争以来土地公有思想的勃兴
一 旧有土地公有思想的新发展
二 西方土地公有思想的传人
三 土地公有思想兴起综论

第二章 围绕土地国有展开的论战
一 土地国有论的提出及其初遭诘难
二 土地国有论者的反击与梁启超的再次诘难
三 革命党人对土地国有主张的最后申论
四 土地国有论战之评析

第三章 土地公有思想的演变与土地“农有”主张的提出
一 土地公有思想的继续阐发
二 土地国有思想的分化与“耕者有其田”思想的提出
三 土地所有权思想由理想转向现实

第四章 土地国有思想的继承与土地“农有”思想的发展
一 国民党对土地国有思想的继承
二 “第三党”对“耕者有其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 土地国有思想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及影响

第五章 “土地村公有”的提出及其引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讨论
一 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主张
二 鼓吹土地公有的思想
三 捍卫土地私有的主张
四 漆琪生将土地国有与土地农有相结合的思考
五 土地所有权思想在探讨中发展

第六章 土地农有基础上追求土地公有理想及开展合作经营的思想
一 抗战时期土地农有思想的兴起
二 国民党土地农有改革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三 反思土地农有之弊的合作经营思想
四 现实与理想结合下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基本趋向

结论
一 1905-1949年土地所有权思想发展演变的两条线索
二 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三 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的特色与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1905-1949) 图书简介 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演进:土地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塑 1905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风云激荡、深刻变革的时期。在这四十四年间,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在内部革命思潮的涌动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政治体制的颠覆,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阶层的变迁,无不与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及其所有权问题紧密相连。本书《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1905-1949)》正是聚焦于此,深入剖析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家、社会改革者以及普通民众,对于土地所有权这一核心议题所形成的多元、复杂且不断演进的思想图谱。 本书的研究范围,从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已经孕育着变革的曙光,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结构和所有制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刻。这段时间跨度,恰好涵盖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土地所有权思想发生深刻变动的催化剂。 思想的源头与分流:传统与西说的碰撞与融合 在1905年前,中国的土地所有权思想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土地被视为家族和国家赖以维系的基础,强调“耕者有其田”的朴素愿望,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随着近代西学的传入,尤其是西方关于私有财产、土地制度(如地主制、小农经济、大地主制等)以及经济学理论的传播,中国知识界开始接触到全新的土地所有权观念。 本书追溯了这一思想转变的早期迹象。在清末新政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土地制度,并尝试引入西方的土地测量、登记制度,以及对土地价值进行评估的初步概念。他们试图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决社会矛盾,富国强兵,这其中包含了对土地所有权的重新思考,尽管这种思考往往是初步的、零散的,并夹杂着对西方制度的片面理解。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土地所有权思想的激进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革命党人,尤其是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思想中,明确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成为近代中国土地所有权思想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口号之一。孙中山的“涨价归公”理论,旨在通过核定地价,由政府在土地增值时征收一部分税费,从而达到抑制土地投机、防止地主阶级坐享其成、最终实现土地社会化的目标。本书将深入解读“平均地权”思想的内涵、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它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政治派别和思想流派也对土地所有权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例如,以改良派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更倾向于渐进式的土地改革,强调保护现有地主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农业生产和发展。而后期兴起的共产主义思想,则将土地问题视为阶级斗争的核心,主张彻底的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或按劳分配。本书将对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进行梳理和比较,揭示它们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的异同、争论与互动。 实践的探索与困境:从理论到现实的距离 思想的演进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在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各届政府和政治力量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从清末的某些地方性土地改革尝试,到北洋政府时期对一些传统制度的修补,再到国民政府时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政策,以及后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每一项实践都试图回应社会对土地问题的关切。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政策的制定背景、具体内容、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效果。我们会看到,这些改革在理论上可能颇具吸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着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政府执行能力的不足等诸多难题。 例如,国民政府时期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虽然在理论上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地方势力的掣肘以及地主阶级的强大阻挠,其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未能真正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本书将通过史料分析,揭示这些政策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障碍,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所面临的深刻困境。 多元视角的呈现:知识分子、农民与社会变迁 本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政治理论层面,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我们关注在这一时期,不同阶层和群体对土地所有权的看法。 知识分子的声音: 本书将详细考察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报刊、著作、学术会议等场合,围绕土地所有权展开的密集讨论。他们吸收西方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既有激进的革命论,也有温和的改良说。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政治走向。 农民的视角: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本书将尝试从有限的史料中,捕捉农民对于土地所有权的朴素愿望、抗争以及对改革的期盼。农民的土地诉求,既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也是推动土地变革的重要力量。 社会结构的变化: 土地所有权的变化,必然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本书将分析土地兼并、土地流转、土地纠纷等现象,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农村的社会关系、阶级结构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 法律与制度的演变: 土地所有权的界定,也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本书将考察近代中国在土地登记、产权保护、土地征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以及这些制度在实践中的效力与不足。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1905-1949)》旨在为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土地所有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通过对这一时期土地所有权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 中国近代化的艰辛历程: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症结,如何处理好土地所有权,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 不同思潮的交锋与融合: 近代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在土地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种西方思潮与中国传统观念在此碰撞、激荡,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 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土地所有权的演变,折射出中国社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和变革动力,以及各种社会力量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历史经验的借鉴: 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反思,有助于我们总结中国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历史镜鉴。 本书的研究,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史料运用,多元的分析视角,立体地呈现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复杂图景。它不仅是对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思想史梳理,更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一个根本性问题的深刻探究。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是如何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进行着痛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探索与重塑,并最终走向新的历史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纯粹的理论分析集,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甚至带有一丝戏剧性的张力。作者很懂得如何利用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来串联起思想的演变。例如,在描述某个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后,知识界对既有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时,笔锋骤然一转,从冷静的学术分析过渡到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情感的张弛有度,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年这些思想家们是如何在绝望与希望之间挣扎、辩论的场景。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章节,既可以独立阅读,又能感受到整体的宏大叙事。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吸引着深入其中,去理解那些深埋在文字背后的时代心声。它成功地让“思想史”这件事变得鲜活起来了。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流畅,但绝非肤浅的口语化叙述,而是高密度的逻辑推演和论证。作者在处理复杂思想流派的交锋时,展现了惊人的梳理能力,他能清晰地界定出不同流派的核心差异点,避免了将所有“进步思想”一概而论的倾向。比如,在探讨某个关键时期知识界对“私有制”的修正性意见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激进或保守,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经济土壤和现实考量。这种精微之处的辨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愉悦感。我记得有几处关于理论如何转化为实际政策的讨论,作者的论述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一个环节都无可挑剔。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笔记本上画思维导图,以确保自己完全吸收了其中的复杂关系。对于那些对历史思想发展脉络有深度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高阶的分析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内敛的光芒,立刻就让人感觉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才小心翼翼地翻开了第一页。作者的引言部分就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耐心地勾勒出研究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些知识分子在迷茫中探索出路的艰辛。这本书的史料挖掘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无论是官方档案、私人信件还是当时的报刊杂志,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叙事空间。这不仅仅是一部梳理思想脉络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带着温度的历史切片,让人在阅读专业论述的同时,也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焦虑与抱负。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文献的精准引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问功底,读起来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揭示出的那种思想的“未竟性”和“螺旋式上升”的本质。作者并未给出任何“标准答案”或终极结论,相反,他通过详尽的史料展示,迫使读者去面对那些在当时看似无解的矛盾。这种诚实的学术态度非常难得。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某些理论在特定历史阶段看似占据了主流,但很快又被新的思潮所取代,而作者的分析恰恰揭示了这种取代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非简单的“谁赢了谁输了”的表象。这种对“不确定性”的直面,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宣扬某种既定结论的书,而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加入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正确道路”的永恒追问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被拉伸、拓展了不少,受益匪浅。

评分

从装帧和纸质的精良程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学术精品。拿到书本时,我就留意到作者在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的用心程度。那些详尽的注释,不仅是对原始文献的尊重,更是对读者进一步研究的贴心指引。我随手翻阅了几处注释,发现它们本身就是一系列微型的研究成果,补充了正文无法详述的细节和学界争议。这体现了作者将“严肃研究”与“阅读便利性”完美结合的努力。此外,全书的排版设计也极具专业性,字体选择、行距控制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厚重的学术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体验加分项。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深度、逻辑严谨性以及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无论是作为专业人士的案头参考,还是作为历史爱好者深入了解特定议题的阶梯读物,都是绝佳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