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5
地誌景觀:林瓔和她的藝術世界 [Maya Lin: Topologi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她21歲(大學三年級)就設計瞭美國越戰紀念碑(從27000多位參賽者的1421件應徵作品中勝齣);
她被評為“20世紀*重要的100位美國人”和“50位美國未來的領袖”;
她和希拉裏.剋林頓在2005年一起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
她榮獲2009年度“美國國傢藝術奬章”,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傢的*高榮譽,奧巴馬總統在白宮親自為她頒奬;
反映她事跡成就的紀錄片奪得1995年第六十七屆奧斯卡*佳紀錄長片奬;
她是耶魯大學的校董;
她是《與妻書》作者林覺民的侄孫女;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俞孔堅教授為《地誌景觀:林瓔和她的藝術世界》作序推薦。
以這位備受贊譽的美國華人藝術傢與建築師為主題的綜閤專著,本書豐富的圖片展示瞭林瓔30年來的作品,突顯她創作的廣度。林瓔的草圖和手繪圖是本書亮點,貫穿其中的綫索是林瓔為每一個體在景觀中營造一處地方的理想。
不同尋常的跨界職業生涯中,林瓔創作瞭大量有力且影響深遠的作品,包括基於場地的大型藝術裝置、尺度適宜的工作室作品、建築和紀念碑。
從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進入公眾視綫那一刻開始,林瓔一直提齣各種思考與想象的方式,這些方式抗拒任何類彆、流派與界限。
從《場中摺痕》(2013年)和《風暴國王波場》(2009年)等基於場地的裝置,追溯至劃時代的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1982年),她一直在探索我們體驗景觀並與之發生關聯的方式,建立與曆史、記憶、時間和語言密不可分的係統化大地秩序。她的工作室作品常常在先進的地理信息可視化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引發觀者與自然世界之間更深刻的聯係。而林瓔的建築則聚焦可持續的設計方案、城區重建,以及與環境的強烈聯係。
身為一名堅定的環境主義者,林瓔目前正在創作她期望的最後一座紀念碑――《什麼正在消失?》。作品聚焦目前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危機,她要我們在這個刻不容緩的時刻思考與自然的關係。
林瓔(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於美國,是著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是的侄女。林瓔曾被美國《》雜誌評為“二十世紀ZUI重要的一百位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國各地。她的ZUI新榮譽是獲得2009年度美國國傢藝術奬章,錶彰她作為建築師、藝術傢和環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國總統在白宮親自為她頒奬。這是美國官方給予藝術傢的ZUI高榮譽,而林瓔是此次獲奬者中*一的。
林瓔的拓撲變換
俞孔堅
Topologies原意是地誌學,現在也引申為拓撲學、拓撲結構、拓撲變換。“拓撲”指的是連續變幻的幾何圖形或空間,而這些圖形或空間的某些基本性質保持不變。除瞭“地誌”的含義之外,用“拓撲變換”一詞來形容林瓔的藝術創作,可謂再閤適不過瞭:從綠草在大地上塑造的波浪,到玻璃廢屑堆成的山丘;從大頭針組成的綿延江河,到LED燈點綴的燦爛星空;從漫過大理石的水幕下的歲月刻度,到劃過土地上的黑牆上逝者的名字;從象徵一葉孤舟漂浮於海上的教堂建築,到網絡上跳動的一串串消失的物種的名字和圖像……林瓔用自己的方式,在藝術、建築和紀念物之間,創造瞭不斷變幻的作品。這些變幻的作品盡管看起來似乎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但在我看來,它們都有三個不變的支點:DIYI個是理性和邏輯,第二個是求真嚮善的倫理和價值觀,第三個是美的體驗。
就藝術傢的作品來談科學和理性似乎很荒唐,藝術和科學曆來被當作兩個範疇來看待。但我讀林瓔的作品時,確實看到瞭她左腦想象力之上的右腦邏輯。幾乎每個作品都可以看到其背後科學和理性的基礎,包括對水波的細緻觀察、對水岸變化的分析、對地形的分析,以及對曆史和場地的理性思考;ZUI終能使她將等高綫、地形的模型和水岸綫轉化為藝術的錶達,也使人工的乾預能融入自然的場地。正是這種理性的邏輯,使她的藝術避免瞭荒誕的誇張,而顯得平靜、流暢。其科學思考和藝術錶達的完美結閤,使她能將關於大地、天空、海洋以及人類曆史與故事的科學和理性的錶達,轉化為體驗的景觀:或在其中(如WaveField),或在其下(如WireLandscape,SystematicLandscape),或在其旁(如TopographicLandscape)。
林瓔作品背後的倫理和價值觀,是其能打動人類靈魂的核心力量。她的作品幾乎涵蓋瞭當代美國和國際社會所有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戰爭與和平,種族和女性的人權與平等,土著問題,環境保護,全球氣候變化及物種消失,等等。愛!對大自然的愛,對生命的愛,是所有這些主題作品的核心。在她的作品裏,我們看不到憤怒、看不到憎恨、看不到復仇,甚至看不到譴責,也沒有英雄主義的謳歌——哪怕是關於戰爭和種族主義的紀念碑中,我們所能讀到和感受到的是西方世界的基督精神和東方世界的菩薩心腸。正是這種大愛,使她的作品能直指人心,超過任何恨與暴力的武器。在越戰紀念碑中,當拋光大理石上死者的姓名和生者的麵孔兩相照應的瞬間,其所喚起的正是對人類同伴的生命的愛;她在“WhatisMissing?”作品中所傳遞的是對逝去和即將逝去的非同類生命的愛!
美的體驗讓林瓔的作品具有不可抵禦的誘惑。美學傢將美分為壯美和優美兩種,前者與生存相關的恐怖和危險聯係在一起,而後者與人類的愛聯係在一起。所以,紀念碑,尤其是關於戰爭和鬥爭的紀念碑,往往與前者聯係在一起。而在林瓔的作品中,似乎隻有優雅的美、寜靜的美,其所散發的芳馨如空榖之幽蘭,其給予人的體驗如沐春風之清新。她可以把史詩般的悲壯,通過水一般的語言,變為親切宜人的體驗;哪怕ZUI嚴峻的主題,在她的手下也變得如禪院樹下的偈語。欣賞其作品,猶如隔牆聽到一位優雅的東方女性,獨自於靜謐庭院中的吟誦。盡管林瓔並不覺得這是其近乎占據半部晚清和早期民國史書的傢族基因所緻,但不可否認,正是其骨子裏所具有的東方禪意與詩性,讓她的作品如此高雅而優美!正是大愛,讓她能融咆哮為潺湲,化鏗鏘成委婉。
俞孔堅
2016年2月14日星期日於燕園
——————————————————
俞孔堅,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院長,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自 序 2
林瓔的拓撲變換 4
俞孔堅
序 言 11
約翰.麥剋菲
內部、外部和中間 15
林瓔
記憶之作 Ⅰ 18
齣自大地 31
波場 32
邁剋爾.布蘭森
閱讀大地 83
扭轉潮流 85
莉薩.菲利普斯
繪製地圖 141
林瓔的時間 143
達娃.索貝爾
記憶之作 Ⅱ 211
語言花園 225
界限之間 227
菲利普.硃迪狄歐
設計空間 285
勇於省略 287
保羅.戈德伯格
記憶之作 Ⅲ 355
林瓔的尾跡 357
威廉.L.福剋斯
什麼正在消失? 388
譯後記 405
內部、外部和中間
林瓔
過去的30年,我在創作藝術品、建築和紀念碑三者之間不斷往返。或許我作為建築師的一麵更願意劃齣界限,獨立地看待每一件作品,然而上述每一個領域對另外兩個領域都有啓發和影響。我將自己的作品看作一個連接這三個領域的三角支架;如果把其中一個從中剔除,那我也將不再完整。
我創作藝術品和建築的過程截然不同:前者如同寫詩,而建築設計的過程更像寫小說。藝術創作中,我努力保持簡單的姿態或盡可能純粹的想法;設計建築則需要在秉持根本理念的同時構建功能與規劃的層次。紀念碑,是真正意義上的混閤——融閤建築的功能性,這裏的功能具有純粹的象徵意義。
貫穿我所有作品的一條綫索是對自然世界的愛與敬仰。同時我發現自己對事物之間的領域很感興趣,對立的事物在這裏相遇:科學/藝術,東方/西方,理性的/直覺的,藝術/建築,公共/私人。
每一個領域我都創作瞭室內和室外空間作品。藝術創作中,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大型沉浸式環境作品上。這些作品是改變人與大地的關係的試驗,雕塑地形和打上微妙的係統化印記是主要手段。與此同時,我也關注小型工作室作品,它們時常成為大型作品的靈感來源。小型作品的創作也是測繪過程,是對自然世界更科學化的研究,將科學方法收集的數據和錶現對數據的自覺感知的手繪融入實際作品。
我對設計的興趣指嚮建築和戶外公共花園兩個方麵。建築設計中,建築融入景觀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曾通過塑造圍護結構來試驗建築與景觀的融閤,營造給人圍閤感的室外空間。它既不是建築,也不是景觀,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在這個重疊的空間裏能體驗兩者的特性。這些作品框住瞭景觀,同時嚮景觀開放,讓人重新感受與戶外的聯係。
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靈活的居住空間中設置更小更親密的區域,將場地的衝擊降至最低。可持續性設計完全融入我的工作中,能耗和材料都是如此。我選擇一種材料的時候,都會考慮它如何能增進使用者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聯係。我的很多景觀項目都是重建城市中被忽略或者沒有充分利用的場地,最終讓這些城市空間重現活力。這些景觀設計也和紀念碑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聯係,而我也無法自拔地挖掘每一個場地更深層次的曆史與文化內涵。
每個領域,我都以3、5或7的作品數量組成係列,由此傳遞理念。這讓我得以通過不同尺度的變化對一種形式和概念展開曆時研究。紀念碑也是一個5件作品係列的一部分,我目前正在進行最後兩座紀念碑的工作:一座聚焦太平洋西北地區北美原住民的曆史和問題,即匯流項目;另一座是已經開始的《什麼正在消失?》,關注環境問題。
創作個人第一件作品——越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的時候,將以何種方式找到自己的聲音,對地形、語言、時間和曆史的興趣會陪伴我多久,我一無所知。那時我沒有意識到我的作品竟如此深入大地。
自 序
Topologies(英文原版書名)一詞由topos(地方)和–ology(研究……的學科)構成,因此被定義為研究某一地方的學科,具體說來,研究的是一地的地形。
選擇這個書名,是因為我所有的作品——地形雕塑、博物館展示作品、建築和紀念碑——都包含瞭我對所見並且描述我們所在之地這一行為的癡迷;我關注的不僅僅是物理空間,還有一地的文化背景如何為每一場地注入意義,以及我的作品如何錶達和迴應這種更寬廣的場地理念。
我的作品平衡瞭對立的兩極——在科學與藝術、藝術與建築、東方與西方之間搭建橋梁。我齣生在美國,父母在我齣生前不久剛從中國遷移過來。傢的概念時常是模糊的。並不是說有種迴傢的渴望,更像是一種追問:哪裏是傢?我父母童年時的國傢——他們離開的那個中國——變化如此之大,以至於傢更多的是自身迴憶的一部分,而不屬於如今這個政治時代。我認為身兼教授和管理者的父母,都有一種錯置感——他們並沒有完全融入新的傢——這確實影響瞭我。但我直到20多歲乃至30歲纔意識到這一點。成長過程中,我將自己看作徹底的美國人,生活在俄亥俄州雅典市中西部。父母的文化背景——即我本人的東西方雙重身份——深刻影響瞭我的作品,意識到這一點我花瞭很長時間。
但是我沒有融入。吸引我的是事物之間的場地,這貫穿我的職業生涯並包含在作品中。甚至於我如何分配時間進行藝術創作與建築設計,也成為這種二分法的例證。我喜歡兩極相遇的場所——事物之間的界限。我認為是東西方雙重身份幫助我形成這一特質。
或許是藝術和建築的區彆,我常常用寫小說與寫詩的差異做類比。一個圍繞著功能問題設計,另一個是完全自由且個人化的,更依賴於一個被我拆解到最低限度的純粹概念。又或者,在我的藝術創作中,大地藝術作品有最純粹的姿態和憑直覺感知的質感;而藝術創作的另一麵更多基於科學的分析和研究,接著一步跳躍,親手創作並繪製形式,這形式卻受到科學信息的極大啓發。
還有紀念碑,是真正的混閤之作——一種功能性藝術——其功能是純粹的象徵和概念化理想。
這本書的創作,我用瞭30年。自從選擇同等追求三個領域開始,我花費更多時間在每一個領域;這樣的時間花費是必需的,如此纔能讓不同領域在我的創作中並存。
地誌景觀:林瓔和她的藝術世界 [Maya Lin: Topologie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