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 [Maya Lin: Topologies]

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 [Maya Lin: Topolog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Maya Lin(林璎) 等 著,陈晓宇 译
图书标签:
  • 林璎
  • 地志景观
  • 艺术
  • 建筑
  • 纪念碑
  • 越南战争纪念碑
  • 大地艺术
  • 雕塑
  • 环境艺术
  • 公共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6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138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Maya Lin: Topologies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08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景观设计师,风景园林专业的在校师生,对林璎作品感兴趣的各类读者和研究者。

  她21岁(大学三年级)就设计了美国越战纪念碑(从27000多位参赛者的1421件应征作品中胜出);

  她被评为“20世纪*重要的100位美国人”和“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她和希拉里.克林顿在2005年一起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

  她荣获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高荣誉,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

  反映她事迹成就的纪录片夺得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佳纪录长片奖;

  她是耶鲁大学的校董;

  她是《与妻书》作者林觉民的侄孙女;

  她是林徽因的侄女。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俞孔坚教授为《地志景观:林璎和她的艺术世界》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以这位备受赞誉的美国华人艺术家与建筑师为主题的综合专著,本书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30年来的作品,突显她创作的广度。林璎的草图和手绘图是本书亮点,贯穿其中的线索是林璎为每一个体在景观中营造一处地方的理想。

  不同寻常的跨界职业生涯中,林璎创作了大量有力且影响深远的作品,包括基于场地的大型艺术装置、尺度适宜的工作室作品、建筑和纪念碑。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进入公众视线那一刻开始,林璎一直提出各种思考与想象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

  从《场中折痕》(2013年)和《风暴国王波场》(2009年)等基于场地的装置,追溯至划时代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1982年),她一直在探索我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关联的方式,建立与历史、记忆、时间和语言密不可分的系统化大地秩序。她的工作室作品常常在先进的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引发观者与自然世界之间更深刻的联系。而林璎的建筑则聚焦可持续的设计方案、城区重建,以及与环境的强烈联系。

  身为一名坚定的环境主义者,林璎目前正在创作她期望的最后一座纪念碑――《什么正在消失?》。作品聚焦目前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危机,她要我们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刻思考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简介

林璎(Maya Ying Lin),1959年10月5日生于美国,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是的侄女。林璎曾被美国《》杂志评为“二十世纪ZUI重要的一百位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ZUI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和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2010年2月25日,美国总统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ZUI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一的。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林璎的拓扑变换

  俞孔坚

  Topologies原意是地志学,现在也引申为拓扑学、拓扑结构、拓扑变换。“拓扑”指的是连续变幻的几何图形或空间,而这些图形或空间的某些基本性质保持不变。除了“地志”的含义之外,用“拓扑变换”一词来形容林璎的艺术创作,可谓再合适不过了:从绿草在大地上塑造的波浪,到玻璃废屑堆成的山丘;从大头针组成的绵延江河,到LED灯点缀的灿烂星空;从漫过大理石的水幕下的岁月刻度,到划过土地上的黑墙上逝者的名字;从象征一叶孤舟漂浮于海上的教堂建筑,到网络上跳动的一串串消失的物种的名字和图像……林璎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建筑和纪念物之间,创造了不断变幻的作品。这些变幻的作品尽管看起来似乎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有三个不变的支点:DIYI个是理性和逻辑,第二个是求真向善的伦理和价值观,第三个是美的体验。

  就艺术家的作品来谈科学和理性似乎很荒唐,艺术和科学历来被当作两个范畴来看待。但我读林璎的作品时,确实看到了她左脑想象力之上的右脑逻辑。几乎每个作品都可以看到其背后科学和理性的基础,包括对水波的细致观察、对水岸变化的分析、对地形的分析,以及对历史和场地的理性思考;ZUI终能使她将等高线、地形的模型和水岸线转化为艺术的表达,也使人工的干预能融入自然的场地。正是这种理性的逻辑,使她的艺术避免了荒诞的夸张,而显得平静、流畅。其科学思考和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使她能将关于大地、天空、海洋以及人类历史与故事的科学和理性的表达,转化为体验的景观:或在其中(如WaveField),或在其下(如WireLandscape,SystematicLandscape),或在其旁(如TopographicLandscape)。

  林璎作品背后的伦理和价值观,是其能打动人类灵魂的核心力量。她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当代美国和国际社会所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战争与和平,种族和女性的人权与平等,土著问题,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及物种消失,等等。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的爱,是所有这些主题作品的核心。在她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愤怒、看不到憎恨、看不到复仇,甚至看不到谴责,也没有英雄主义的讴歌——哪怕是关于战争和种族主义的纪念碑中,我们所能读到和感受到的是西方世界的基督精神和东方世界的菩萨心肠。正是这种大爱,使她的作品能直指人心,超过任何恨与暴力的武器。在越战纪念碑中,当抛光大理石上死者的姓名和生者的面孔两相照应的瞬间,其所唤起的正是对人类同伴的生命的爱;她在“WhatisMissing?”作品中所传递的是对逝去和即将逝去的非同类生命的爱!

  美的体验让林璎的作品具有不可抵御的诱惑。美学家将美分为壮美和优美两种,前者与生存相关的恐怖和危险联系在一起,而后者与人类的爱联系在一起。所以,纪念碑,尤其是关于战争和斗争的纪念碑,往往与前者联系在一起。而在林璎的作品中,似乎只有优雅的美、宁静的美,其所散发的芳馨如空谷之幽兰,其给予人的体验如沐春风之清新。她可以把史诗般的悲壮,通过水一般的语言,变为亲切宜人的体验;哪怕ZUI严峻的主题,在她的手下也变得如禅院树下的偈语。欣赏其作品,犹如隔墙听到一位优雅的东方女性,独自于静谧庭院中的吟诵。尽管林璎并不觉得这是其近乎占据半部晚清和早期民国史书的家族基因所致,但不可否认,正是其骨子里所具有的东方禅意与诗性,让她的作品如此高雅而优美!正是大爱,让她能融咆哮为潺湲,化铿锵成委婉。

  俞孔坚

  2016年2月14日星期日于燕园

  ——————————————————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目录

自 序 2


林璎的拓扑变换 4
俞孔坚


序 言 11
约翰.麦克菲


内部、外部和中间 15
林璎


记忆之作 Ⅰ 18


出自大地 31
波场 32
迈克尔.布兰森


阅读大地 83
扭转潮流 85
莉萨.菲利普斯


绘制地图 141
林璎的时间 143
达娃.索贝尔
记忆之作 Ⅱ 211


语言花园 225
界限之间 227
菲利普.朱迪狄欧


设计空间 285
勇于省略 287
保罗.戈德伯格


记忆之作 Ⅲ 355
林璎的尾迹 357
威廉.L.福克斯


什么正在消失? 388


译后记 405

精彩书摘

内部、外部和中间

林璎

过去的30年,我在创作艺术品、建筑和纪念碑三者之间不断往返。或许我作为建筑师的一面更愿意划出界限,独立地看待每一件作品,然而上述每一个领域对另外两个领域都有启发和影响。我将自己的作品看作一个连接这三个领域的三角支架;如果把其中一个从中剔除,那我也将不再完整。

我创作艺术品和建筑的过程截然不同:前者如同写诗,而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像写小说。艺术创作中,我努力保持简单的姿态或尽可能纯粹的想法;设计建筑则需要在秉持根本理念的同时构建功能与规划的层次。纪念碑,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合——融合建筑的功能性,这里的功能具有纯粹的象征意义。

贯穿我所有作品的一条线索是对自然世界的爱与敬仰。同时我发现自己对事物之间的领域很感兴趣,对立的事物在这里相遇:科学/艺术,东方/西方,理性的/直觉的,艺术/建筑,公共/私人。

每一个领域我都创作了室内和室外空间作品。艺术创作中,我的精力主要放在大型沉浸式环境作品上。这些作品是改变人与大地的关系的试验,雕塑地形和打上微妙的系统化印记是主要手段。与此同时,我也关注小型工作室作品,它们时常成为大型作品的灵感来源。小型作品的创作也是测绘过程,是对自然世界更科学化的研究,将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表现对数据的自觉感知的手绘融入实际作品。

我对设计的兴趣指向建筑和户外公共花园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中,建筑融入景观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曾通过塑造围护结构来试验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营造给人围合感的室外空间。它既不是建筑,也不是景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个重叠的空间里能体验两者的特性。这些作品框住了景观,同时向景观开放,让人重新感受与户外的联系。

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灵活的居住空间中设置更小更亲密的区域,将场地的冲击降至最低。可持续性设计完全融入我的工作中,能耗和材料都是如此。我选择一种材料的时候,都会考虑它如何能增进使用者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联系。我的很多景观项目都是重建城市中被忽略或者没有充分利用的场地,最终让这些城市空间重现活力。这些景观设计也和纪念碑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而我也无法自拔地挖掘每一个场地更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每个领域,我都以3、5或7的作品数量组成系列,由此传递理念。这让我得以通过不同尺度的变化对一种形式和概念展开历时研究。纪念碑也是一个5件作品系列的一部分,我目前正在进行最后两座纪念碑的工作:一座聚焦太平洋西北地区北美原住民的历史和问题,即汇流项目;另一座是已经开始的《什么正在消失?》,关注环境问题。

创作个人第一件作品——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将以何种方式找到自己的声音,对地形、语言、时间和历史的兴趣会陪伴我多久,我一无所知。那时我没有意识到我的作品竟如此深入大地。


前言/序言

自 序






Topologies(英文原版书名)一词由topos(地方)和–ology(研究……的学科)构成,因此被定义为研究某一地方的学科,具体说来,研究的是一地的地形。


选择这个书名,是因为我所有的作品——地形雕塑、博物馆展示作品、建筑和纪念碑——都包含了我对所见并且描述我们所在之地这一行为的痴迷;我关注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一地的文化背景如何为每一场地注入意义,以及我的作品如何表达和回应这种更宽广的场地理念。


我的作品平衡了对立的两极——在科学与艺术、艺术与建筑、东方与西方之间搭建桥梁。我出生在美国,父母在我出生前不久刚从中国迁移过来。家的概念时常是模糊的。并不是说有种回家的渴望,更像是一种追问:哪里是家?我父母童年时的国家——他们离开的那个中国——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家更多的是自身回忆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如今这个政治时代。我认为身兼教授和管理者的父母,都有一种错置感——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入新的家——这确实影响了我。但我直到20多岁乃至30岁才意识到这一点。成长过程中,我将自己看作彻底的美国人,生活在俄亥俄州雅典市中西部。父母的文化背景——即我本人的东西方双重身份——深刻影响了我的作品,意识到这一点我花了很长时间。


但是我没有融入。吸引我的是事物之间的场地,这贯穿我的职业生涯并包含在作品中。甚至于我如何分配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也成为这种二分法的例证。我喜欢两极相遇的场所——事物之间的界限。我认为是东西方双重身份帮助我形成这一特质。


或许是艺术和建筑的区别,我常常用写小说与写诗的差异做类比。一个围绕着功能问题设计,另一个是完全自由且个人化的,更依赖于一个被我拆解到最低限度的纯粹概念。又或者,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大地艺术作品有最纯粹的姿态和凭直觉感知的质感;而艺术创作的另一面更多基于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接着一步跳跃,亲手创作并绘制形式,这形式却受到科学信息的极大启发。


还有纪念碑,是真正的混合之作——一种功能性艺术——其功能是纯粹的象征和概念化理想。


这本书的创作,我用了30年。自从选择同等追求三个领域开始,我花费更多时间在每一个领域;这样的时间花费是必需的,如此才能让不同领域在我的创作中并存。




《林璎:地理景观》 穿越时空的对话,雕塑与地貌的诗意交织 导言 在现代艺术的 vast landscape 中,鲜少有艺术家能够像林璎(Maya Lin)那样,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将人类的情感、历史的重量与自然的宏伟力量融为一体。她的作品,与其说是在创作,不如说是在回应,是在与大地对话,是在倾听历史的回响。本书《林璎:地理景观》并非简单地罗列她过往的成就,而是试图深入探寻她艺术创作的核心脉络,理解她如何通过雕塑、地景艺术、纪念碑式作品,以及跨越不同媒介的实验,构建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关于空间、时间、记忆与身份的独特艺术世界。 “地理景观”:超越物理的维度 “地理景观”这个词汇,在本书的语境下,远非仅仅指代地理上的地貌特征。它更是一种概念的延伸,一种对事物存在形态、构成逻辑以及与周围环境互动关系的哲学思考。林璎的作品,无论大小,都深刻地体现了这种“地理景观”的特质。她不仅仅是在塑造看得见的物质形态,更是在雕刻我们对空间的感知,在重塑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在唤起我们与自然界之间早已被遗忘的联系。 从早期震古烁今的《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到后来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地景艺术项目,林璎的作品总是以一种沉静而强大的方式,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模式。她惯于采用极简的语言,摒弃繁复的装饰,将最纯粹的物质形态与最深刻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这种“减法”式的创作,反而带来了更加“加法”式的观照,让观者在简洁的线条和开阔的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出口。 林璎的艺术语言:物质、空间与情感的张力 林璎的艺术语言具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普适性。她对材料的选择,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论是粗粝的石头、光滑的金属、温润的木材,还是现代科技催生的创新材料,她都能赋予它们独特的生命力。这些材料本身所承载的质感、温度和历史,与她所要表达的意念相互辉映,共同构建起作品的张力。 例如,在她的“底片”系列(”Earthworks”)中,她通过对泥土、砂石等自然材料的巧妙运用,将大地本身的纹理和形态直接转化为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仿佛是从大地内部生长出来的,它们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概念,将艺术的边界无限拓展。观者面对这些作品,与其说是欣赏一件雕塑,不如说是直接感受大地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络。 在空间的处理上,林璎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她善于利用环境的现有条件,将作品与周围的空间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整体感。《女人森林》(”Women's Forest”)和《男性森林》(”Men’s Forest”)项目,便是她如何将艺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绝佳范例。她并非要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对话,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注入人类的思考和情感。 而情感,则是贯穿林璎所有作品的灵魂。她的作品,无论是否具有明确的叙事性,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力量。这种情感,可以是历史创伤的哀悼,可以是生命无常的感悟,也可以是对自然之美的敬畏,或是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追问。她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观者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 从纪念碑到地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 林璎的艺术生涯,可以被视为一条连接“纪念碑”与“地景”的脉络。她的早期作品,如《越战纪念碑》,以其颠覆性的形式,重新定义了纪念碑的意义。它没有高高在上的雕塑,也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面静默的黑色花岗岩墙,以及上面镌刻着的阵亡将士的名字。这面墙,如同一道伤疤,直接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引发了无数观者深切的哀悼和反思。它不是一个歌颂英雄的符号,而是一个承载痛苦、寻求疗愈的空间。 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林璎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她的地景艺术作品,如《Broken Kilometer》和《A Fold in the Field》,更是将艺术的维度延伸到了大地本身。她并非在土地上添加人工的雕塑,而是通过对现有地貌的微调和改造,揭示出大地本身蕴含的诗意和力量。这些作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时间同呼吸,它们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周遭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展现出一种生命力和动态的美。 这种从纪念碑到地景的转变,并非简单的媒介转换,而是艺术理念的深化和拓展。它意味着林璎对“存在”的理解,从凝固的历史瞬间,扩展到了流动的生命过程。她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长久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与这颗星球共存。 跨越媒介的探索:语言的边界与拓展 林璎的艺术探索,从未局限于单一的媒介。除了雕塑和地景艺术,她还涉足装置、影像、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这种跨越媒介的实践,不仅丰富了她的艺术表达,也为我们理解她的创作理念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例如,她在动物保护项目上的投入,通过将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转化为艺术装置,引发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注。这些作品,将艺术的社会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让艺术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在建筑设计领域,林璎同样展现出她对空间和功能的深刻理解。她设计的博物馆、研究中心等建筑,往往充满了简洁的线条和开阔的空间,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既满足了实用功能,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启迪人心的氛围。 这种跨越媒介的探索,体现了林璎对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她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达,而表达的方式是无限的。无论是通过雕塑触碰人心,还是通过地景与自然对话,亦或是通过影像引发社会思考,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触及人类的内心,唤起我们对世界更深刻的感知。 林璎的艺术哲学:谦逊、回应与连接 理解林璎的艺术,离不开对她创作哲学的探究。她的作品,始终弥散着一种谦逊的气质。她不像许多艺术家那样,试图用作品来宣示个人的存在,而是以一种“隐匿”的方式,将焦点引向作品本身,引向观者。她的作品,往往是一种“回应”,是对历史的回应,是对自然的呼唤,也是对人类情感的倾听。 她对“连接”的强调,更是她艺术的核心。无论是连接历史与当下,连接人与人,还是连接人与自然,林璎的作品都在努力搭建桥梁。她通过艺术,打破了隔阂,消弭了距离,让观者在她的作品中,找到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 《林璎:地理景观》这本书,正是试图通过对林璎艺术作品的深入解读,以及对其创作历程的梳理,来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林璎艺术世界。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一种独特艺术理念的探讨,一种关于如何感知世界、如何与世界共存的思考。 结语 林璎的艺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深处,也映射出我们所处的世界。她用她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理解自然、感受生命的方式。在《林璎:地理景观》中,我们将在字里行间,与林璎的艺术世界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感受那份宁静而强大的力量,体验那份超越时空的诗意。这本书,将带领我们一同穿越林璎的艺术景观,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关于人类情感、历史记忆以及我们与这颗星球之间,那永恒而动人的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宁静而深远的。它不是那种快节奏、追求即时满足感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传达一种更宏大、更本质的关于存在和连接的思考。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将那些纷扰的杂念暂时放下,专注于更纯粹的感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隐藏在平凡之下的不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书页的翻阅感很舒服,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艺术品的氛围。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封面的凹凸纹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设计师的匠心。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我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对美学的高度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像是精心设计的一场旅程,每章节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流畅。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多样性,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这种节奏的变化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好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中去的。这种层次丰富的叙事结构,无疑是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的体现,让人对后续内容的展开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被其中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带着我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由线条、光影和空间构筑的独特维度。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文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直接触及读者的内心深处。我仿佛能听见那些无声的叙述,感受着那些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过程。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让人不禁想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的深意。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非专业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并从中获得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事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精准和诗意并存的特质,这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论述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书籍,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思想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