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衡测试方法及报告书模式

水平衡测试方法及报告书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玉川 著
图书标签:
  • 水平衡
  • 测试方法
  • 报告书
  • 水资源
  • 水量平衡
  • 工程水文
  • 水文地质
  • 水利工程
  • 环境工程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34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9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27
字数:1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各大用水单位的动力部门、管水科室、城市节水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水平衡测试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其他与水管理有关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
水平衡测试是合理用水、科学节水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技术,其报告书是该项工作全面系统的文字总结性表述。进行水平衡测试的方法及报告书的内容层次均较为复杂繁琐,系统交叉多,局部和整体的制约性强。本书对企业水平衡测试的要点、方法和报告书的内容组成及编写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简要阐述。还具体列出了“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这两类用水单位的水平衡测试报告书的编制模式,以供使用借鉴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对企业水平衡测试的方法、要点进行了简要、系统、深入的阐述,提出了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水平衡测试报告书模式。内容包括用水部门类别和水平衡测试意义、水平衡测试的要点、水平衡测试的方法、水平衡测试报告书编制模式。本书可供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各大用水单位的动力部门、管水科室、城市节水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水平衡测试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城市与工业节水培训班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崔玉川 教授,曾任太原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系主任、全国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理事、太原智林节水技术研究所所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城市与工业节水技术与管理。主持或参加完成了14个科研项目,已主编出版专业著作21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2000年被建设部科技司及全国给排水学会确认为“中国水工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在我国城市与工业节水方面,较早出版城市节水专著(1986.1)、成立城市节水研究所(1988.6)、为大学本科生开讲城市节水选修课(1989.6)、招收培养节水研究生(1993.8),并主编出版城市与工业节水手册(2002.2)。荣获山西省和太原市节水先进工作者称号8次。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用水部门类别和水平衡测试意义 / 001
1.1用水部门的类别001
1.1.1我国产业的划分001
1.1.2城镇用水部门的分类002
1.1.3非工业企业用水单位的范围界定002
1.1.4非工业企业用水单位的水系统特点003
1.2水平衡测试的意义和目的003
1.2.1水平衡测试的意义003
1.2.2水平衡测试的目的005

第2章水平衡测试的要点 / 006
2.1企业用水分类006
2.2水量参数及其关系007
2.2.1实测水量参数007
2.2.2各实测水量间的关系007
2.2.3水量及其他参数的计算公式009
2.3水平衡测试的范围和系统级别011
2.3.1测试范围011
2.3.2系统与级别011
2.4水平衡测试的方式014
2.4.1一次平衡测试015
2.4.2逐级平衡测试015
2.4.3综合平衡测试015
2.5水平衡测试的周期和时段016
2.5.1测试周期和时段的含义016
2.5.2影响测试周期和时段的因素016
2.6水平衡测试对水计量设施的要求017
2.6.1系统计量的范围017
2.6.2系统计量的要求017
2.7水量测定的方法018
2.7.1仪表计量法019
2.7.2堰测法020
2.7.3容积法021
2.7.4其他方法021
2.8特殊水量的测试021
2.8.1漏失水量021
2.8.2耗水量022
2.8.3冷却循环系统排污水量024
2.8.4冷却循环系统耗水量024
2.8.5锅炉排污水量024
2.9水平衡测试的测点及测法确定024
2.10水平衡测试获得水量数值的方法025
2.10.1实测法025
2.10.2统计分析法025
2.10.3用水定额法025
2.10.4计算法025

第3章水平衡测试的方法 / 026
3.1企业水平衡测试的原则026
3.2企业水平衡测试的工作程序026
3.2.1建立专门机构027
3.2.2进行测试准备027
3.2.3制定测试方案028
3.2.4确定测试内容028
3.2.5安装测试仪表装置028
3.2.6检测漏失水量028
3.2.7进行实测028
3.2.8测试结果分析评估029
3.2.9制定改进措施029
3.2.10编制水平衡测试报告书029
3.3企业水平衡测试方案的制订030
3.3.1水平衡测试方式选择030
3.3.2用水单元系统级别划分和测点选择031
3.3.3测试周期和时段选择031
3.3.4用水单元的水平衡测试031
3.4水平衡测试的内容032
3.4.1测试参数032
3.4.2用水设备水量参数测定032
3.5测试结果分析评估032
3.5.1水平衡计算要求032
3.5.2用水考核指标计算033
3.5.3进行测试评估033
3.6制定改进措施033
3.6.1用水计量与统计033
3.6.2节水项目033
3.6.3节水潜力034
3.6.4用水技术档案034
3.6.5整改措施034

第4章水平衡测试报告书模式 / 035
4.1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报告书模式035
4.1.1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的特点035
4.1.2报告书的内容组成035
4.2非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报告书模式081
4.2.1非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的特点081
4.2.2报告书的内容组成081

参考文献 / 127

前言/序言

我国是水资源较缺乏的国家,为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展节约用水势在必行。水平衡测试是合理用水、科学节水的一项基础性综合技术,其报告书是该项工作全面系统的文字总结性表述。
进行水平衡测试的方法及报告书的内容层次均较为复杂烦琐,系统交叉多,局部和整体的制约性强。鉴于目前我国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组织和人员较少,对这项综合性技术工作较熟知者也为数不多,同时近些年来,这方面的适用性专著新作也较稀缺鲜见。因此,编写一部内容简要、层次分明、系统科学、图表规范、实用性好、可操作性强的有关专业技术应用性书籍是较为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量大面广的非工业企业来说,更需要有一个能符合其特点的水平衡测试的表述,以方便使用。这本《水平衡测试方法及报告书模式》就是在上述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粗浅尝试,也是这些年来我们的实践体会和研究成果的简要总结。
在本书编著时, 我们尽力与国家颁布的《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GB/T 12452—2008)的内容、要求、提法和表述方式等方面相一致,剔除了一些以往的不合适的词语及内容要求。
本书对企业水平衡测试的要点(测试系统与级别、测试方式、测试周期与时段、水计量的要求、获取水量数据的方法、水平衡图等)、方法(测试原则、工作程序、方案制定、测点测法、结果评估、改进措施等)和报告书的内容组成及编写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深入简要的阐述,还提出了“非工业企业”的新概念,对其含义界定、用水特点、测试系统的级别划分,以及报告书的表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诠释说明。同时,在后一章还具体列出了“工业企业”和“非工业企业”这两类用水单位的水平衡测试报告书的编制模式,以供读者借鉴参考。
在水平衡测试报告书模式的研编过程中,孔繁荣、谷太华、张敏、关鸿滨和杨天忠等同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协助,此后又在王晨光同志的参与下,使之成为山西省的地方标准发布。另外,李辰旻同志进行了全书的打印和绘图等工作。对于上述各位的劳动付出和诚恳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书中的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指教!

编著者
2016年4月
深入解析现代水资源管理中的关键技术与理论:一本面向实践的综合性指南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与应用》 是一本全面探讨水体化学性质、循环过程及其在环境、工程和生态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水利工程师、环境科学家、地球化学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深度、广度兼具的知识框架,使其能够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现代水资源挑战。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水圈的物理化学基础到复杂的水-岩石相互作用,再到污染物迁移和水质风险评估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梳理,更是对前沿研究方法和实际工程应用的深入剖析。 --- 第一部分:水圈的物理化学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水作为溶剂的独特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如何驱动地球上的所有水文和化学过程。 第一章:水的结构与热力学 详细阐述了水的分子结构、氢键网络、异常的密度变化以及高比热容等特性。引入了溶液理论的基本概念,如活度、离子强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解气体的平衡(如氧气、二氧化碳)在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本章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模型分析,展示了热力学参数如何决定水化学的演变方向。 第二章:酸碱平衡与缓冲系统 本章是理解水体化学反应的核心。它深入探讨了水中的常见酸碱对,特别是碳酸盐体系($ ext{CO}_2/ ext{H}_2 ext{CO}_3/ ext{HCO}_3^-/ ext{CO}_3^{2-}$)的复杂平衡。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和测定水的 $ ext{pH}$ 值,以及滴定曲线在确定水体酸碱缓冲能力中的作用。此外,还分析了腐殖酸、氨氮等其他重要酸碱物质对水体 $ ext{pH}$ 稳定性的贡献。 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 氧化还原电位 ($ ext{Eh}$) 是控制水环境中许多元素形态(如铁、锰、硫、氮)的关键参数。本章系统介绍了电化学基础,阐释了能斯特方程在水化学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溶解氧、硫化物、硝酸盐等关键氧化还原物质的转化路径及其速率限制因素。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地下水或沉积物中厌氧环境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 第二部分:水-岩石相互作用与水文地球化学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地质环境,探讨水体在流动过程中如何与固体介质发生物质交换。 第四章:矿物溶解与沉淀动力学 矿物溶解速率是控制地表水和地下水化学特征的长期因素。本章详细介绍了矿物反应的表面动力学模型,包括渗透模型、反应层模型等。重点讨论了硅酸盐矿物(如长石、粘土)、碳酸盐矿物和氧化物/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与饱和指数 ($Omega$) 计算。通过反应路径分析,预测了不同气候和地质背景下水化学类型的形成过程。 第五章:吸附、离子交换与络合作用 水体污染物和痕量元素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其在固体表面(如土壤颗粒、沉积物、生物膜)的分配。本章深入研究了土壤和沉积物表面电荷的产生机制,并详细对比了电双层模型(DLVO理论)、齐性表面络合模型(HSC)等描述吸附过程的理论。离子交换容量的测定及其在硬水软化和重金属去除中的应用被重点阐述。 第六章: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水文示踪中的应用 稳定同位素(如 $delta^{18} ext{O}$、$delta ext{D}$)和放射性同位素(如氡、氚)是揭示水循环过程和水岩作用的有力工具。本章讲解了同位素分馏的物理化学机制,并提供了如何利用这些示踪剂来确定补给区、水龄、蒸发损失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混合比例的实用方法。 --- 第三部分:水质污染与环境修复中的地球化学原理 本部分将地球化学原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水质问题,侧重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风险控制。 第七章:有机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行为 探讨了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氯代烃)在水相、气相和有机质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详细分析了光解、生物降解和吸附过程对有机污染物迁移速率的共同控制作用。特别关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潜力与地球化学风险评估。 第八章:重金属的形态转化与毒性 重金属(如砷、铬、镉)的毒性与其化学形态(价态、络合态)直接相关。本章深入研究了在不同 $ ext{pH}$ 和 $ ext{Eh}$ 条件下,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 ext{Cr}( ext{VI})$ 到 $ ext{Cr}( ext{III})$ 的还原)和络合反应(如与氯离子、有机酸的结合)。通过实例分析了这些转化过程如何影响其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有效性。 第九章:水处理中的化学过程工程 本章连接了基础理论与水处理技术。详细介绍了混凝与絮凝过程的化学机理,包括电荷中和、吸附架桥和卷扫作用。针对饮用水深度处理,系统阐述了高级氧化技术(AOPs,如臭氧氧化、芬顿反应)的反应网络、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以及如何优化操作条件以有效去除微量污染物。 第十章:水资源可持续性与地球化学模型 最后,本章侧重于宏观管理和预测。介绍了使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如 $ ext{PHREEQC}$、$ ext{MINTEQA2}$)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反演和前向模拟的原理与技巧。通过对特定流域的水化学平衡进行建模,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农业径流、矿山排水)对水资源长期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强调了地球化学评估在制定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策略中的不可替代性。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每章均配有大量的实际水样分析数据和案例研究,帮助读者将抽象的化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解决方案。 强调计算工具的应用: 引入现代地球化学建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数据解释方法,提升读者的定量分析能力。 跨学科视角: 内容横跨水文学、环境工程、地质学和化学工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目标读者: 水资源工程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及教师、环境监测和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从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行业专业人士。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与应用》 将是您理解和掌控复杂水系统化学行为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强烈的工具属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总结了现有的标准和流程,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书中关于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数据传输的章节,虽然描述的是当前可用的技术,但其背后的逻辑和趋势分析,明显指向了行业未来标准化的方向。对于像我这样不仅要处理日常事务,还要为未来技术升级做准备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野是极具价值的。它不是一本“死”的参考书,而是一本能激发你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活”的指南,让读者在掌握当前技能的同时,也能对行业脉搏保持敏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接地气、直击痛点的叙事方式。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现场手把手教导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实战经验”的厚重感。例如,在描述设备校准的环节,作者不止是给出标准步骤,还会穿插一些“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陷阱”和“如何应对非标情况”的经验之谈。这些细节的补充,使得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标准操作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避坑指南”。对于那些在现场遇到问题急需解决方案的人来说,这种直白且实用的表达方式,比任何理论说教都来得及时和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环保纸张,触感温润而又不失专业性。配色上选择了沉稳的深蓝色与清新的水绿色交织,很直观地传达出内容与水资源管理的主题。内页的纸张厚度适中,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图表的排版布局极其考究,那些复杂的流程图和数据表格被精心组织在版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使得原本枯燥的技术信息变得易于消化。装订部分也十分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形态,可见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对于需要经常参考技术手册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和使用的愉悦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具书。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我就被其严谨的逻辑框架所深深吸引。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内容的组织结构上,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操作细节,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得像是潺潺流水,毫无生硬的转折。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比如在前一章介绍了某种仪器的原理后,紧接着的下一章便会立即应用该原理进行实地测量的步骤解析,这种教科书式的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复杂概念时所采取的“类比”手法,他们似乎总能找到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那些高深的工程术语,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瞬间变得清晰明了,这种教学上的智慧,是很多纯粹的技术文献所欠缺的。

评分

从整体内容的深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广博与精准。它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的采样技术到高端的数据分析模型的全光谱。不同于市面上一些侧重于单一技术流派的书籍,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包容性,它平衡地介绍了多种主流方法论的优劣,而非固执地推崇某一种。这种客观、多维度的分析视角,对于从业者建立全面的技术认知体系至关重要。尤其在数据解释和报告撰写的章节中,它提供了一套极具可操作性的框架,教会读者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具有说服力和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件,这种对报告规范性的强调,体现了作者对行业标准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