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由绪论和正文六章组成。绪论主要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解读,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理念;第一章至第六章对初中七至九年级数学教材给出教材解读与教学案例。本书每章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节总体说明;第二节教学实践案例,其中也包括说课案例。本书具有浓缩理论、注重实践、便于教学的特点,是快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
内容简介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实践课程的教材。《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数学教材为蓝本,详细阐述该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剖析教材重点、难点,给出教学设计建议,并将精选的教学实践案例呈现给读者。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内容由绪论和正文六章组成。绪论主要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解读,阐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理念;第一章 至第六章 对初中七至九年级数学教材给出教材解读与教学案例。《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每章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节 总体说明;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其中也包括说课案例。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广泛吸收国内数学教育教学优秀实践经验,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以适应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性要求;《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具有浓缩理论、注重实践、便于教学的特点,是快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的良师益友。
《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本、专科大学生教材,或教学实践、教学实习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各类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科研参考书。
作者简介
刘影,1987年本科毕业于四平师范学院数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现为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讲的数学教学论课程自1994年至今一直是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主持或参与完成教育部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高等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在《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数学的教与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概述
一、《全习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
二、数学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数学特点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总体建议
一、数学的特点
二、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三、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总体建议
第三节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一、备课
二、教案的编写
三、作业的布置
四、课外辅导工作
五、说课
六、评课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总体说明
一、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设计建议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 “1.2有理数”说课稿
案例2 “2.2整式的加减”教案
案例3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说课稿
案例4 “4.3角”教案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总体说明
一、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设计建议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 “5.3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案例2 “5.4平移”说课稿
案例3 “6.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教案
案例4 “7.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案例5 “8.2消元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第1课时)
案例6 “10.1统计调查”教案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总体说明
一、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设计建议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 “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
案例2 “12.3.1等腰三角形”教案
案例3 “13.1平方根”说课稿(第1课时)
案例4 “14.2一次函数”教案
案例5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总体说明
一、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设计建议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 “16.2分式的运算”说课稿
案例2 “16.2.3整数指数幂”说课稿
案例3 “17.1反比例函数”教案
案例4 “18.1勾股定理”说课稿(第1课时)
案例5 “19.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稿
案例6 “19.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案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总体说明
一、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设计建议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 “21.3二次根式的加减”说课稿
案例2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案例3 “24.4弧长和扇形面积”教案
案例4 “25.1.2概率”说课稿
案例5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说课稿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总体说明
一、基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设计建议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案例1 “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说课稿
案例2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第2课时)
案例3 “28.2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本章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符号。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符号更与生活密不可分。大街、小巷、剧院、会场、家里、学校……只要人们生活的地方,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符号。例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用“√”来表示正确的,用“×”来表示错误的;道路上各种交通标志;教学楼的安全通道标志;等等,再如,对于不等式某一性质,如果用文字叙述是“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比较烦琐,而用数学符号可以很简洁地表示为“如果a>6,那么a+c>b+f,a-cc>b-c”,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数学、用符号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2)注重探究学习,体验符号应用的便捷性。教师如果在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探究思想,就会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也从中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例如,在进行“幂的运算”教学时,可以设计“旧知迁移——猜想规律——合作探究——验证猜想——集体探讨——总结规律——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猜想出幂的运算规律,然后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再让学生经过举例验证后把自己的猜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规律,并用字母来表示。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这一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符号对于数学学习的优越性。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表示方式。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符号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固定的方式去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及数量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一些运算规律时,有的学生想到运用字母来表示所发现的规律,但也有学生用别的符号来表示,这时只要符合规律,我们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4)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是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摇篮和沃土。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符号来使生活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在河岸边上有两个村庄,现要在河边修建一供水站,这三个地点不在一条线上,供水站修在何处才能使得到两村所用的水管最短?这道题若是单单从字面上理解,求解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数学符号来叙述。如先画图,在图上用A,B表示两个村庄,用一直线表示河流,供水站为C,那么这道题就是求当C在何处时,AC+BC的距离最短。这样学生运用对称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很容易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教学中还要避免一味地用一些陈旧、艰深、抽象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符号感。一方面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很难体会符号感;另一方面因这些问题牵扯学生过多的精力,反而把一些生动、丰富的情境忽略了。
……
前言/序言
数学教学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必修实践课程。北京、天津、吉林、安徽、福建、陕西、黑龙江、辽宁、云南、河北、河南、四川、贵州、山西、山东、重庆、内蒙古、广西、青海等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余所高等师范院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全国有代表性的十余所中学一线教师参与了编写本书的全过程。本书广泛吸收全国各地数学教育教学优秀实践经验,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精神,适应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要求;把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融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精神。本书是快速全面掌握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良师益友,是师范生数学教学实践、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和正文六章,绪论主要阐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理论,正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数学教科书为蓝本,按各分册章节详细阐述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剖析教学重点、难点,给出教学设计建议和具体教学实践案例。本书的特色在于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师范生的实践性要求;浓缩理论、注重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关于中学数学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教学设计建议。
2.数学的特点;中学数学总体教学要求;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总体建议。
3.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备课、教案编写、说课、评课、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理论内容。
4.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总体建议。
5.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和教学设计建议。
6.初中数学说课案例。
7.初中数学教案案例。
全书的编写框架结构由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刘影、程晓亮确定,编写、审稿分工如下:绪论由刘影、程晓亮编写并审阅;第一章由喇雪燕、程晓亮编写并审阅;第二章由刘兴华、刘影编写并审阅;第三章由郭凤秀、程晓亮编写并审阅;第四章由刘兴华、程晓亮编写并审阅;第五章由潘瑞、刘影编写并审阅;第六章由李光海编写,刘影、程晓亮审阅。参加编写、审阅修改工作的还有张运林、陈海俊、马云、武江红、郑雪静、龚剑钧、范兴亚、王莹。最后全书由刘影、程晓亮统稿并经讨论、修改后定稿。第二章、第四章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以数学史渗入教学为依托,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数学教学实践(初中分册)》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穿越时空的古老文明——《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的兴衰与智慧》 聚焦古埃及文明的深度探索与文化重构 《尼罗河的馈赠:古埃及的兴衰与智慧》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微的文化剖析的合集,旨在带领读者深入古埃及这片神秘而辉煌的土地,探究其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那些塑造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独特结构、信仰体系与科技成就。本书摒弃了传统教科书式的线性叙述,转而采用主题式、跨学科的视角,力求重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法老国度。 第一编:尼罗河的恩赐与地理宿命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考察古埃及文明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尼罗河。尼罗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是古埃及的生命线,是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乃至宗教观念的物理基础。 第一章:河流的韵律与时间的周期 本章细致描绘了尼罗河定期的泛滥与退却如何塑造了埃及人对时间和永恒的理解。通过对古埃及历法(包括太阴历和太阳历的演变)的深入研究,我们揭示了农业周期与神学概念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们将考察早期象形文字中对“洪水季”、“播种季”和“收获季”的记录,并分析这些自然现象如何催生了古埃及“玛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哲学核心。 第二章:从石器时代到统一王朝的地理格局 我们追溯了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地理屏障(如沙漠和瀑布)在地区差异中扮演的角色。重点分析了“蝎子王”纳尔迈(Narmer)统一埃及的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动因,并详尽描绘了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年起)国家机器的初步构建,包括早期官僚体系和王室祭祀仪式的雏形。 第二编:王权与神性:法老的绝对统治 古埃及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政治权力与神性完美结合的君主制度。法老不仅仅是统治者,他是现世的神祇,是人与神沟通的唯一桥梁。 第三章:神化君权的构建与维持 本章深入剖析了“法老”称号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神学基础。我们详细考察了荷鲁斯神(Horus)身份的继承,以及在《金字塔铭文》中法老与太阳神拉(Ra)的融合过程。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王室艺术风格,如古王国时期的雄伟庄严与中王国时期的内省务实,展示了王权形象的动态调整。 第四章:古王国时期的建筑奇迹与劳动力组织 聚焦吉萨大金字塔群的建造,本书摒弃了许多流行的阴谋论,转而专注于现有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我们详细梳理了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下的资源调配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以及支撑金字塔建造的庞大劳动力网络,解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反映了法老对物质世界和来世的绝对掌控。 第五章:中王国与第二中间期的挑战与复苏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第一次中间期中央权力瓦解后的社会重组。中王国的君主们如何通过“牧人君主”的形象重塑自身,以及文学作品(如《一个埃及人对其他人的对话》)如何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对理想统治模式的探讨。对喜克索斯人(Hyksos)的入侵与驱逐,则被视为埃及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技术与文化交流的转折点。 第三编:信仰、来世与日常生活 古埃及人对死亡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极致肯定。他们的信仰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六章:多元神祇体系的图谱与演变 我们将解构埃及庞大而复杂的万神殿。从本土神祇如奥西里斯(Osiris)、伊西斯(Isis)到阿蒙(Amun)的崛起,本章探讨了不同地区神祇地位的变化,以及在底比斯“阿蒙-拉”时代,神权如何反噬王权,形成影响新王国的强大祭司阶层。 第七章:通往永恒的旅程:《亡灵书》的解读 本书对《亡灵书》的解析不再停留在咒语的罗列上,而是将其视为一份详尽的来世生存指南与道德宣言。我们将重点分析“称量心脏”的审判场景,以及个体如何在来世的“二元真实”中寻求不朽,揭示了古埃及人对伦理责任的深刻认知。 第八章:社会阶层、法律与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 通过对代尔麦地那(Deir el-Medina)工匠村遗址的发掘成果,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微观视角。我们得以了解普通民众的婚姻、诉讼、薪酬和娱乐活动。通过分析古代的法律文书和私人信件,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比想象中更具人性化和世俗色彩的古埃及社会。 第四编:技术、艺术与对世界的辐射 古埃及对后世文明的贡献是深远且常常被低估的。 第九章:书吏的艺术与知识的传承 本书详细介绍了莎草纸的制作工艺、墨水的配方,以及抄写员(书吏)在维护国家机构运转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考察从早期象形文字到僧侣体、世俗体的演变,以及这些书写系统如何支撑了跨越千年的信息传递与行政管理。 第十章:医学与建筑学的辉煌成就 我们审视了《埃伯斯纸草文稿》和《史密斯纸草文稿》所记录的外科手术、伤口处理和草药知识,评估其在当时世界医学领域的先进性。同时,对神庙和陵墓的精密测量技术,特别是其对几何学基础的应用,展现了古埃及人卓越的工程智慧。 结语:最后的余晖与历史的回响 最后,本书简要概述了托勒密王朝的终结、罗马的征服,以及古埃及文明的深刻遗产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希腊化世界,并最终融入了后世地中海文明的血液之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古埃及画卷,使读者不仅了解“发生了什么”,更理解“为何如此发生”。 --- 读者定位: 本书适合对世界古代史、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及古代信仰体系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希望获得深入研究资料的专业学生。本书的叙述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旨在激发读者对人类早期文明深层智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