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封:鸟的世界(第一册)

布封:鸟的世界(第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布封 著,[法] 弗朗索瓦-尼古拉·马蒂内 等 绘
图书标签:
  • 鸟类学
  • 动物学
  • 博物学
  • 自然历史
  • 布封
  • 18世纪
  • 法国
  • 科学
  • 鸟类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8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9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18世纪时期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耗费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对后世影响深远。正是在他的主导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由同时代法国著名的雕版绘画师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完成了1008幅精致的雕版手绘插图,其中973幅鸟类插图,35幅其他动物插图(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图和4种珊瑚图)。这套18世纪的鸟类图鉴丛书,自1765年陆续问世以来,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上海九久读书人首次以“布封:鸟的世界”为题,重新整理结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其古典和华丽特色的同时,邀请译者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增加知识性条目介绍,力图将这套丛书打造成融艺术欣赏性与知识普及性于一体,深具收藏价值的博物艺术类图书。

作者简介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纪时期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他耗费毕生心血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完成了36卷的巨制《自然史》。他被后人誉为“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

  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Fran?ois-Nicolas Martinet,1731-1790),18世纪法国设计工程师、雕刻师和博物学家,曾为众多自然史著作平板雕刻绘图,尤其在鸟类学绘制方面成绩斐然。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出版前言
  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1707-1788),18世纪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1707年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父亲曾为州议会法官。他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在少年时期就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1728年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又学了两年医学。1730年,他结识一位年轻的英国公爵,一起游历了法国南方、瑞士和意大利。在这位英国公爵的家庭教师、德国学者辛克曼的影响下,刻苦研究博物学。26岁时,布封进入法国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曾发表过有关森林学的报告,还翻译了英国学者的植物学论著和牛顿的《微积分术》。1739年,布封被任命为皇家花园总管,直到逝世。布封任总管后,除了扩建皇家花园外,还建立了“法国御花园及博物研究室通讯员”的组织,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矿物样品和标本。布封利用这种优越的条件,毕生从事博物学的研究,每天埋头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终于写出36卷的巨著《自然史》。1777年,法国政府在御花园里给他建立了一座铜像,座上用拉丁文写着:“献给和大自然一样伟大的天才”。这是布封生前获得的最高荣誉。
  《自然史》这部自然博物志巨著,包含了《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并因其文笔优美而闻名于世,至今影响深远。他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还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性格,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变得形神兼备、趣味横生。
  正是在布封的主导和推动下,在其合作者E.L.?多邦东和M.?多邦东的协助下,邀请同时代法国著名设计工程师、雕刻师和博物学家弗郎索瓦-尼古拉?马蒂内手工雕刻插图,最初这些插图雕刻在42块手工调色木板上,每块木板上雕刻24幅图,没有任何文字解释。在这1008幅图中,其中973幅是鸟类,35幅是其他动物(包括28种昆虫、3种两栖和爬行类动物和4种珊瑚)。自1765年到1783年间,巴黎出版商庞库克公司(Panckoucke)将这1008幅图以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1765)为书名,分10卷陆续出版,距今已经过去两百多年。
  在中文世界,上海九久读书人以“布封:鸟的世界”为题,首次将这1008幅图整理并结集出版。除了精心修复图片,保持其古典和华丽特色的同时,编者还邀请译者精准翻译鸟类名称,并增加相关的知识性条目介绍,力图将这套鸟类图鉴丛书打造成融艺术欣赏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深具收藏价值的博物艺术类图书,以飨中文世界的读者。


《飞羽之歌:珍稀鸟类的生存智慧》 导言:在时间的洪流中,与生命共舞 当我们仰望星空,追问宇宙的浩瀚时,我们常常忽略了脚下这片土地上最轻盈、最灵动的生命——鸟类。它们是天空的信使,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其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绚丽的生命姿态,书写着一部部关于生存、迁徙与繁衍的史诗。本书《飞羽之歌:珍稀鸟类的生存智慧》并非一部简单的鸟类图鉴,它是一次深入生命肌理的探索,旨在揭示那些处于生存边缘的珍稀鸟类,是如何凭借其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在人类活动日益扩张的世界中,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的。 本书汇集了全球范围内,那些因栖息地丧失、气候变迁或偷猎威胁而岌岌可危的鸟类物种的深度研究。我们聚焦的不是大众所熟知的常见物种,而是那些在生态链条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常常被忽略的“沉默的守护者”。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分子生物学分析以及长达数十年的追踪记录,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认知框架,理解这些物种的生态位、社会结构、行为模式,以及它们面临的独特困境。 第一部分:失落的家园与不屈的迁徙者 第一章:雨林深处的幽灵——新大陆的孔雀雉 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腹地,生活着一种令人惊叹的鸟类——华丽孔雀雉。它们不擅长远距离飞行,主要依靠在茂密灌木丛中穿梭觅食。本书详细描绘了其求偶时雄鸟如何利用其尾羽展示复杂的“眼斑”图案,以及这种求偶仪式如何受到森林光照和密度的制约。我们深入分析了过去三十年间,非法采伐如何将它们赖以生存的特定灌木群落切割成孤立的“生态孤岛”,以及这种破碎化如何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基因交流和繁殖成功率。我们记录了当地社区利用传统知识辅助监测个体存活率的创新方法,并探讨了建立“生物走廊”以连接这些孤岛的可能性。 第二章:高海拔的寂静守望者——喜马拉雅蓝腹鹇的冰雪生存术 喜马拉雅山脉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严酷的环境之一。蓝腹鹇(Himalayan Monal)的生存策略令人着迷。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羽毛结构以抵抗严寒,并在雪季来临时,展现出惊人的地质知识,能够准确找到被积雪覆盖的特定植物根茎。本书的重点在于剖析其对微气候的敏感性。气候变暖导致雪线上移,改变了传统觅食区域的植被构成,迫使蓝腹鹇向更高海拔迁移,但高海拔的氧气稀薄和捕食者压力加剧了它们的生存危机。我们首次公开了一批利用微型GPS追踪器收集的迁徙热点数据,揭示了它们在应对极端气候变化时的“生态退让线”。 第二部分:沉默的呼唤:繁殖、亲代投资与群体动力学 第三章:珊瑚礁边缘的色彩——海燕家族的育雏悖论 一些鸟类采取“机会主义繁殖”策略,只在环境条件最优越时才生育后代。我们在太平洋中部一个偏远群岛,对一种濒临灭绝的短尾海燕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它们的繁殖周期与特定的海洋浮游生物高峰期紧密相关。然而,海洋酸化和水温升高正在打乱这一微妙的平衡。本书深入探讨了亲代鸟类在资源极度匮乏时所做的艰难抉择——是放弃本次繁殖,还是强行哺育,最终导致幼鸟存活率极低?我们引入了“生态记忆负荷”的概念,解释了连续几年繁殖失败对种群未来繁殖意愿的长期影响。 第四章:社会性合作的瓦解——非洲沃氏鵟的“家庭”困境 沃氏鵟(African Crowned Eagle)是效率极高的顶级掠食者,但其繁殖成功率与家庭合作息息相关。通常,一对成年鸟外加一到两只“帮手”(通常是前几年的未离巢幼鸟)共同抚养新一代。然而,由于栖息地边缘化,成年鸟更容易遭受猎杀或意外。本书记录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案例:当其中一只成年鸟消失后,留下的另一只与“帮手”合作抚养幼鸟,其效率远低于完整的家庭单位。我们利用行为生态学模型分析了这种“社会性折损”对种群补充的致命打击,并讨论了如何通过保护栖息地边缘的植被,来缓冲成年鸟的生存风险。 第三部分:人类的印记与跨物种的未来 第五章:电线与光污染:城市边缘的空中迷航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鸟类面临的致命陷阱日益增多,其中电线和灯光污染是隐形的杀手。本书聚焦于夜间迁徙的鸣禽,如某些莺类和鹟类。我们展示了城市天际线的强光如何扰乱它们依赖地磁场和星空定位的导航系统,导致它们偏离航线,最终筋疲力尽或撞击建筑物。通过分析不同波长光线的实验数据,我们提出了低影响照明改造的科学建议,并记录了地方政府成功实施这些措施后,夜间迁徙鸟类的撞击率下降情况。 第六章:传统知识的复兴与保护生物学的交汇 保护珍稀物种绝非仅靠现代科技。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转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与特定鸟类共存的土著社区。例如,在澳大利亚内陆,某个原住民部落对“尖嘴吸蜜鸟”的繁殖地点和迁徙路径有着代代相传的精确理解。本书记录了如何将这些非量化的、基于经验的知识(TEK)与现代种群动态模型相结合,形成了更具韧性和文化尊重的保护策略。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保护工作的精准度,也重新赋予了当地社区在生态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结语:倾听羽翼下的世界脉搏 《飞羽之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这些珍稀鸟类的每一次振翅,每一次筑巢,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无声宣言。它们的存在不仅仅关乎物种本身,更关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阅读本书,是开启一段重新认识地球生命复杂性的旅程,也是一次对未来负责任的呼唤:我们能否学会与这些飞行的精灵和谐共处,确保它们的歌声,永远不会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

用户评价

评分

《鸟的世界(第一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鸟类的刻板印象。我以前总觉得鸟类就是些在天上飞来飞去的、没什么特别的生物。但布封用他严谨的观察和充满诗意的笔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对不同种类鸟类的分类和描述,细致到羽毛的颜色、叫声的频率、飞行的方式,甚至是它们的“性格”特点。我特别喜欢他写到一些大型猛禽的部分,那种力量感和智慧感扑面而来,让我对这些“天空的王者”肃然起敬。同时,他也描绘了那些不起眼的小鸟,通过他的文字,我才了解到它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存的智慧。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沉浸”的书。我不是那种会把书一目十行读完的人,尤其是遇到像《鸟的世界》这样内容翔实、思辨深刻的书。我更倾向于一句一句地品味,甚至反复阅读。布封的语言,初看可能觉得有些古老,但细细体会,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他笔下的鸟类,不再是冰冷的科学分类,而是鲜活的生命。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对照着自己脑海中对这些鸟儿的印象,发现布封的观察是如此入微,他的洞察力是如此深刻。他不仅关注鸟儿的捕食、迁徙、繁殖等基本行为,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他对于“自然法则”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在观察中体悟到这些法则,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对“观察”这个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看,更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这本《布封:鸟的世界(第一册)》真的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自然界有一定的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布封对于鸟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洞察,真的是让我叹为观止。他不仅仅是用眼睛在看,更是用心在感受。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鸟类迁徙的描写,那种跨越千山万水的决心和毅力,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意。而且,他不仅仅是描绘鸟类的行为,更是在探讨它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哲思,读起来既增长知识,又能引发思考。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这个美丽的世界。

评分

布封的《鸟的世界(第一册)》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找个机会来拜读一下。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纸张和精美的插图就给我一种庄重感。虽然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鸟类学家,但对大自然和其中的生灵总怀有浓厚的兴趣。翻开书页,布封那流畅又富有哲理的文字,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鸟类王国。他不仅仅是在描绘鸟儿的外形和习性,更是在探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之道,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常见鸟类的细致观察,比如那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通过布封的笔触,我才发现它们身上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和生命力。他对每一只鸟的描述都充满了敬意,让我觉得这些小生灵不仅仅是羽毛和骨骼的集合,而是拥有独特个性和生命故事的独立个体。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充满智慧的自然观察者一同探索自然的奥秘。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起《鸟的世界(第一册)》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看看写了什么”的心态。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着迷。布封的写作风格非常有特点,他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哲学家的深度。他对鸟类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思考。我特别欣赏他对“自然选择”和“物竞天择”这些概念的探讨,虽然他可能没有直接使用现代科学的术语,但他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描述,已经非常接近了。读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了解鸟类,更是在思考生命本身,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他的一些比喻和类比,非常精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很多之前难以理解的概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