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
前言5
编辑寄语7
常用符号说明11
第1章半导体基础知识
科技前沿——PN结在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的应用
1.1电子信息系统
1.1.1电信号
1.1.2模拟信号的概念
1.1.3电子信息系统组成
1.2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2.1半导体材料分类
1.2.2本征半导体
1.2.3杂质半导体
1.3PN结
1.3.1PN结形成过程
1.3.2PN结及其特性
1.3.3PN结的电容效应
1.3.4PN结的击穿特性
1.3.5PN结的应用
1.4太阳能发电系统简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半导体晶体管及其基本电路
科技前沿——3D晶体三极管制造技术延伸摩尔定律
2.1半导体二极管
2.1.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和类型
2.1.2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2.1.3温度对二极管伏安特性的影响
2.1.4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与型号
2.1.5二极管电路的分析方法
2.1.6半导体二极管的应用
2.1.7特殊二极管
2.2晶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2.2.1晶体三极管的结构、类型与三种连接方式
2.2.2晶体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及电流放大作用、伏安特性曲线
2.2.3晶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以及温度对晶体三极管参数的影响
2.2.4晶体三极管的型号与选用原则
2.3放大的概念及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2.3.1放大的基本概念与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2.3.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3.3放大电路的直交流通路与图解分析法
2.4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4.1晶体三极管的低频小信号微变等效模型
2.4.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
2.5分压式稳定静态工作点电路
2.5.1温度对静态工作点的影响
2.5.2分压式射极偏置稳定电路
2.5.3带旁路电容的射极偏置稳定电路
2.6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6.1基本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分析
2.6.2自举式射极输出器
2.7共基极放大电路
2.7.1共基极放大电路分析
2.7.2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的比较
2.7.3共射放大器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场效应管与特殊三极管基本应用电路
科技前沿——功率模块与功率集成电路
3.1结型场效应管
3.1.1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及类型
3.1.2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3.1.3结型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
3.2绝缘栅场效应管
3.2.1增强型MOS管
3.2.2耗尽型MOS管
3.2.3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
3.2.4场效应管与晶体三极管的性能比较
3.2.5MOS场效应晶体管使用注意事项
3.3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3.3.1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直流偏置与静态分析
3.3.2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3.4特殊场效应三极管与应用电路
3.4.1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3.4.2光电三极管及其应用电路
3.4.3单结晶体管及其应用电路
3.4.4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科技前沿——集成电路高新制造技术领域焦点
4.1多级放大电路
4.1.1多级放大电路级间耦合方式
4.1.2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4.1.3组合多级放大电路
4.2集成运放中的电流源
4.2.1镜像电流源
4.2.2微电流源
4.2.3多路输出电流源
4.2.4电流源用作有源负载
4.3差动放大电路
4.3.1差分式放大电路基本概念
4.3.2基本差分式放大电路
4.3.3射极耦合差动放大电路分析
4.3.4差分式放大电路的传输特性
4.4集成运算放大器原理与应用分析
4.4.1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4.4.2IOA典型结构的内部电路
4.4.3IOA使用注意事项
4.5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仿真分析
4.5.1静态工作点仿真
4.5.2动态性能仿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科技前沿——窗函数频响法设计FIR滤波器
5.1频率特性概述
5.1.1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5.1.2单时间常数RC电路的频率特性
5.2三极管的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5.2.1三极管混合П型等效电路与其参数
5.2.2三极管混合П型等效电路的简化
5.2.3三极管混合П型的简化电路
5.2.4三极管频率特性
5.3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5.3.1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中频响应
5.3.2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
5.3.3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
5.3.4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全频域响应
5.3.5放大电路的增益带宽积
5.4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体积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封面上“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几个大字,以及“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的副标题,无不透露出它这是一本面向专业学习的、内容扎实的著作。翻开目录,更是细致地划分了模拟电路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基础的二极管、三极管模型,到复杂的运放应用、滤波器设计,再到电源和信号的产生与处理,几乎涵盖了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模拟电路是理解数字电路、通信系统乃至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所以对于这样一本“全家桶”式的教材,我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能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抽象的电路概念转化为工程师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分析过程,例如各种工作状态下的晶体管等效电路分析,或者运放的频率响应分析,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推导步骤和直观的理解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同时,作为一本“设计”导向的书籍,我更看重它在实际电路设计方面的指导意义。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经典的设计案例,并剖析其设计思路、元器件选择的依据、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些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从“分析”走向“设计”的关键。我特别希望看到章节中能穿插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导,比如如何根据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运放,或者在滤波器设计中如何权衡通带纹波、阻带衰减和阶数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一些高阶的模拟电路概念,例如噪声分析、寄生参数的影响等,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解释,为我们今后深入学习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封面和目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内容上的充实程度和讲解上的深度,将是决定它能否成为我学习道路上重要伙伴的关键。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技术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具备引导读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电源电路”章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基础的整流滤波电路,到稳压电路(线性稳压和开关稳压),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讲解。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开关稳压器时,不仅仅停留在原理图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工作模式(如Boost、Buck、Buck-Boost),以及各个关键参数(如电感值、电容值、占空比)的选取依据。书中还讨论了开关电源的效率、纹波、电磁干扰(EMI)等实际工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些抑制和减小这些问题的设计方法。例如,书中关于电感值选取的部分,就详细阐述了如何平衡电流纹波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参考电压源”的部分,书中对各种精密基准电压源进行了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精度指标以及适用场合。这一点对于需要设计高精度模拟系统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价值。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不仅理解了电源电路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在实际工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源解决方案,并考虑其性能和成本。这本书在电源部分的讲解,为我今后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对模拟电路设计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书籍。《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高频模拟电路”的章节,因为在高频领域,寄生参数、传输线效应等问题会变得尤为突出,对电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它讲解了如何使用史密斯圆图来分析阻抗匹配和传输线特性,如何设计高频放大器(如单级共射、共源放大器)并分析其在高频下的频率响应。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稳定性分析”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负反馈放大器在高频下的稳定性问题,并介绍了Nyquist判据和Bode图判据来判断放大器的稳定性。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在高频设计中常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减小寄生电容和电感的效应,如何进行接地和布线以降低噪声和串扰。此外,书中对一些高频电路的应用,如混频器、鉴频器等,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虽然高频模拟电路的设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高频电路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信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工具书”,而且是非常好用的那种。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觉得“哇,我好像什么都知道了”但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的书,而是那种你遇到实际问题时,翻开目录,就能迅速找到相关章节,并且获得清晰解决方案的书。尤其是在“功率放大器”那一章,我印象深刻。书中对于甲类、乙类、甲乙类、丙类放大器的原理、优缺点、效率以及失真分析都讲得非常透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实际电路的设计考量,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输出级器件,如何进行偏置设置以获得最佳的线性度,以及如何设计输出耦合电路来匹配负载。当我在进行毕业设计涉及到音频功率放大器模块时,这本书就成了我的“圣经”。我反复查阅了关于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和失真分析部分,并结合书中给出的设计流程,成功地设计出了一个性能稳定的功率放大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考虑,比如散热问题、电源纹波抑制等,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论教材中容易忽略的,但对于实际的工程设计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附带的一些思考题和习题,它们设计得非常贴合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能够促使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设计问题,而不是仅仅套用公式。例如,其中一道习题是要求设计一个满足特定输出功率和失真要求的功放电路,这让我不得不综合考虑各种器件参数和电路结构。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如何分析电路,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设计电路的信心和方法。
评分读到这本书关于“传感器接口电路”的章节,我感到耳目一新。在很多模拟电路教材中,传感器接口电路往往只是一个附属章节,讲解得比较简略。而这本书,则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它首先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学式、温度式等)的输出特性,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信号处理挑战,例如信号的非线性、微弱信号放大、共模干扰抑制等。随后,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模拟信号调理电路,包括放大器(仪表放大器、跨阻放大器)、滤波器、隔离器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传感器接口电路中的具体应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为几种典型的传感器(如热电偶、应变片、光敏电阻)提供了详细的接口电路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元器件选择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例如,在设计热电偶信号采集电路时,书中不仅讲解了冷端补偿的原理,还推荐了专用的冷端补偿IC。此外,书中还对数字接口的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ADC的选择和采样率的确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弥补了许多教材在传感器接口电路方面的不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于从事物联网、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工程师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在我接触到的众多模拟电路书籍中,《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在“信号产生电路”章节的处理方式,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传统教材往往会将振荡器和波形发生器放在一起,或者简单罗列几种电路。而这本书,则将信号产生电路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并对每种电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在振荡器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LC振荡器、R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以及压控振荡器(VCO)和压控晶体振荡器(VCXO)等。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分析LC振荡器时,不仅给出了Hartley和Colpitts等经典电路的原理图,还分析了它们的频率稳定性、起振条件以及噪声特性。在波形发生器部分,书中详细讲解了方波、三角波、锯齿波的产生原理,以及利用运放和比较器等构建的集成式波形发生器。让我觉得尤为实用的是,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特殊信号的产生方法,例如脉冲发生器和信号叠加电路。我曾经根据书中关于差分信号产生电路的讲解,成功设计了一个能够输出高质量差分信号的电路,用于驱动高性能的ADC。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介绍,更是对这些电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让读者能够理解这些电路是如何在实际系统中发挥作用的,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优化和改进。
评分对于一本被冠以“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称号的书籍,我对其严谨性和科学性有着很高的要求。翻阅《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的过程中,我对其公式推导的严谨性、概念阐述的清晰性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关于“滤波器设计”的章节,我一直觉得是模拟电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书中对此的处理非常出色,它不仅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滤波器(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贝塞尔等),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滤波器的幅度响应、相位响应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书中提供的设计流程清晰明了,从确定滤波器类型、阶数,到选择归一化系数,再到转换为实际电路参数,每一步都有详细的公式和说明。我曾根据书中给出的设计案例,尝试着设计了一个特定截止频率和衰减斜率的低通滤波器,并且通过仿真软件验证了其性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的设计方法和实际仿真结果非常吻合,这大大增强了我对模拟电路设计理论的信心。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实际工程中常见的滤波器问题,如寄生参数的影响、元件容差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参考书。
评分坦白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关心的就是它在“噪声分析”和“失真分析”这两部分内容的处理。在很多初级的模拟电路教材中,这两部分往往被一带而过,或者讲解得过于简单。而这本书,在噪声分析部分,我看到了详细的关于热噪声、散粒噪声、闪烁噪声等各种噪声源的介绍,以及如何计算电路的总输出噪声功率谱密度。书中甚至还提到了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原则,比如如何选择低噪声器件,如何进行阻抗匹配以减小噪声引入。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它触及到了高性能模拟电路设计的关键点。在失真分析部分,书中也对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且分析了不同电路结构(如功率放大器、调制器)的失真来源。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失真补偿”的章节,它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失真补偿技术,比如非线性补偿、前馈补偿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工程中非常实用的技巧。这本书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体现了其专业性和深度,让我觉得它是一本真正能够指导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停留在表面功夫的教科书。我希望通过对书中关于噪声和失真部分的深入学习,能够提高我分析和设计低噪声、低失真模拟电路的能力,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本教材,《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反馈”部分的讲解。反馈是模拟电路设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几乎所有的模拟集成电路都离不开反馈的应用。书中对负反馈和正反馈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阐述,并且深入分析了负反馈在提高电路稳定性、减小失真、改变输入输出阻抗等方面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四种基本负反馈组态(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电流并联)的分析,它不仅给出了每种组态的等效电路模型,还详细推导了它们对电路性能参数的影响,并辅以丰富的实例。例如,在讲解运放的闭环增益时,书中就结合了不同反馈组态的特点,给出了清晰的计算公式和设计思路。此外,书中对于正反馈在振荡器设计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从LC振荡器到RC振荡器,再到晶体管振荡器,都给出了详细的原理分析和电路图。我曾尝试根据书中的方法设计一个简单的RC振荡器,虽然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最终通过反复调试和理解书中的反馈机制,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振荡频率。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介绍,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公式推导、电路图例和应用实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模拟电路设计体系的完整认知。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的,当时正是我在大学阶段对模拟电路学习感到困惑的时候。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既能深入讲解原理,又能指导实际操作的完美平衡点。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一片迷雾中看到了灯塔。它的标题就点明了核心——“分析与设计”,这正是我最需要的能力。翻阅其中关于运算放大器部分的章节,我被其条理清晰的讲解所打动。从理想运放的基本原理,到差分放大器、同相放大器、反相放大器的详细分析,再到更复杂的积分器、微分器、比较器等应用电路,书中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每一个应用电路时,都会从输入输出关系、增益、输入输出阻抗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会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具体的分析过程。比如,在讲解滤波器时,书中不仅区分了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时域和频域的表现,并且提供了Butterworth、Chebyshev等几种经典滤波器设计的详细步骤和设计公式。这一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实际的课程设计和实验中,我经常需要根据项目需求来设计特定功能的滤波器,而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着手。此外,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带宽、阻尼系数、相移等,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对于书中提供的计算公式,我还会尝试着手动推导一遍,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这本教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做什么”,更在于它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
评分OK
评分内容很丰富,板式很新,作为电子类的教材很不错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可以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可以
评分还可以,设计方面突出并没有很明显,其他的都还可以,最主要的特点是厚
评分很好
评分内容很丰富,板式很新,作为电子类的教材很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