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年譜

何香凝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姍 著
圖書標籤:
  • 何香凝
  • 年譜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女性
  • 藝術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90946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037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0
字數:4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何香凝年譜》為何香凝的年譜。在挖掘整理曆史文獻的基礎上,以時間為序,較詳細地呈現瞭何香凝的生平經曆、思想發展脈絡及相關成就等。《何香凝年譜》資料翔實豐富,呈現瞭不少鮮為人知的史實,敘述準確,客觀再現瞭何香凝的品性與精神,頗具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陳姍,女,畫傢、策展人、撰稿人。2009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美術史專業,獲博士學位。先後於東南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研究工作,現為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後。2014年入選國傢文化部CYAP青年藝術傢推廣計劃。2015年當選上海張大韆大風堂藝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藝術委員會委員。著有《崇文堂珍藏手捲集》(閤著)、《張大韆精品集·續集》、《紀念張大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張大韆書畫作品集》等。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並策劃多次書畫聯展、邀請展。

目錄

1878年(戊寅,清光緒四年)舊金山

1879年(己卯,清光緒五年)舊金山

1880年(庚辰,清光緒六年)1歲,香港

1882年(壬午,清光緒八年)3歲,香港

1883年(癸未,清光緒九年)4歲,香港

1884年(甲申,清光緒十年)5歲,香港

1885年(乙酉,清光緒十一年)6歲,香港

1887年(丁亥,清光緒十三年)8歲,香港

1888年(戊子,清光緒十四年)9歲,香港

1889年(己醜,清光緒十五年)10歲,香港

1893年(癸巳,清光緒十九年)14歲,香港

1894年(甲午,清光緒二十年)15歲,香港、澳門

1895年(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16歲,香港

1896年(丙申,清光緒二十二年)17歲,香港

1897年(丁酉,清光緒二十三年)18歲,香港、廣州

1898年(戊戌,清光緒二十四年)19歲,廣州

1899年(己亥)20歲,廣州

1900年(庚子)21歲,廣州

1901年(辛醜)22歲,廣州

1902年(壬寅,清光緒二十八年)23歲,廣州

1903年(癸卯,清光緒二十九年)24歲,廣州、東京

1904年(甲辰,清光緒三十年)25歲,東京、香港

1905年(乙巳,清光緒三十一年)26歲,東京

1906年(丙午,清光緒三十二年)27歲,東京

1907年(丁未,清光緒三十三年)28歲,東京

1908年(戊申,清光緒三十四年)29歲,東京

1909年(己酉,清宣統元年)30歲,東京

1910年(庚戌,清宣統二年)31歲,東京

1911年(辛亥,清宣統三年)32歲,東京、香港、廣州

1912年(壬子,中華民國元年)33歲,廣州、上海

1913年(癸醜,中華民國二年)34歲,廣州、東京

1914年(甲寅,中華民國三年)35歲,東京

1915年(乙卯,中華民國四年)36歲,東京

1916年(丙辰,中華民國五年)37歲,東京、上海

1917年(丁巳,中華民國六年)38歲,上海、東京、南京、廣州

1918年(戊午,中華民國七年)39歲,東京、上海、廣州

1919年(己未,中華民國八年)40歲,廣州、東京

1920年(庚申,中華民國九年)41歲,上海、廣州

1921年(辛酉,中華民國十年)42歲,廣州

1922年(壬戌,中華民國十一年)43歲,廣州、香港、上海、東京

1923年(癸亥,中華民國十二年)44歲,廣州、上海

1924年(甲子,中華民國十三年)45歲,上海、廣州

1925年(乙醜,中華民國十四年)46歲,廣州、北京、上海

1926年(丙寅,中華民國十五年)47歲,廣州、南昌、湖北

1927年(丁卯,中華民國十六年)48歲,武漢、廬山、上海、南京、廣州

1928年(戊辰,中華民國十七年)49歲,南京、上海、白馬湖、杭州

1929年(己巳,中華民國十八年)50歲,上海、馬尼拉、新加坡、巴黎

1930年(庚午,中華民國十九年)51歲,英國、巴黎、柏林

1931年(辛未,中華民國二十年)52歲,巴黎、上海

1932年(壬申,中華民國二十一年)53歲,上海

1933年(癸酉,中華民國二十二年)54歲,上海

1934年(甲戌,中華民國二十三年)55歲,上海

1935年(乙亥,中華民國二十四年)56歲,上海、南京

1936年(丙子,中華民國二十五年)57歲,上海

1937年(丁醜,中華民國二十六年)58歲,上海、香港

1938年(戊寅,中華民國二十七年)59歲,香港

1939年(己卯,中華民國二十八年)60歲,香港

1940年(庚辰,中華民國二十九年)61歲,香港

1941年(辛巳,中華民國三十年)62歲,香港

1942年(壬午,中華民國三十一年)63歲,香港、廣西

1943年(癸未,中華民國三十二年)64歲,廣西

1944年(甲申,中華民國三十三年)65歲,廣西

1945年(乙酉,中華民國三十四年)66歲,廣西

1946年(丙戌,中華民國三十五年)67歲,廣州、香港

1947年(丁亥,中華民國三十六年)68歲,香港

1948年(戊子,中華民國三十七年)69歲,香港

1949年(己醜)70歲,香港、北平

1950年(庚寅)71歲,北京

1951年(辛卯)72歲,北京

1952年(壬辰)73歲,北京

1953年(癸巳)74歲,北京

1954年(甲午)75歲,北京、上海、廣州

1955年(乙未)76歲,北京

1956年(丙申)77歲,北京、朝鮮

1957年(丁酉)78歲,北京

1958年(戊戌)79歲,北京、廣州、杭州

1959年(己亥)80歲,北京

1960年(庚子)81歲,北京

1961年(辛醜)82歲,北京

1962年(壬寅)83歲,北京、杭州

1963年(癸卯)84歲,杭州、北京

1964年(甲辰)85歲,北京

1965年(乙巳)86歲,北京

1966年(丙午)87歲,北京

1967年(丁未)88歲,北京

1968年(戊申)89歲,北京

1969年(己酉)90歲,北京

1970年(庚戌)91歲,北京

1971年(辛亥)92歲,北京

1972年(壬子)93歲,北京

附錄:1973—2010年社會各界紀念何香凝生平學術活動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何香凝年譜》:
  1878年(戊寅,清光緒四年)舊金山
  4月23日(農曆三月初十),廖仲愷齣生於舊金山(美國加利福尼亞三藩市)①。廖仲愷原名恩煦,字夷白,筆名屠富、淵實、微塵。
  ①關於廖仲愷和何香凝的生年,有數種說法,就連他們的子女也有不同說法,廖承誌說廖仲愷生於1877年,何香凝生於1878年,但廖夢醒《我的父親廖仲愷》中說廖仲愷齣生於1878年(《中國建設》第13捲第11期,1964年11月齣版,第25頁)。汪精衛寫於1925年11月6日的《廖仲愷先生傳略》(《廖仲愷先生哀思錄》)一文和廖夢醒持同一說法,該文是廖仲愷死後第一篇悼念廖仲愷的傳記。1912年6月5日的上海《民主報》“廣州通信”介紹廖仲愷為:“歸善人,年三十四歲。”是至今可見的極早提及廖仲愷年齡的材料之一。亦證明廖仲愷生於1878年。日本檔案1903年的《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二次報告》記載廖仲愷時年二十五歲(見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學學生題名錄初輯》,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颱北版第42頁),亦可證明廖仲愷是生於1878年。本文經過各方麵考證,將廖仲愷生年定為1878年。主張廖仲愷齣生於1878年的,包括1949年以前在大陸齣版的以及1949年以後在颱灣齣版的大部分論著,主要有程途《廖仲愷》,1936年6月南京正中書店齣版;何伯言《硃執信、廖仲愷》1946年8月南京青年齣版社再版;硃星鶴《黨軍師褓——廖仲愷傳》1983年4月,颱北“近代中國齣版社”齣版;吳組湘《廖仲愷是國民黨人》載颱北《傳記文學》第43捲第2期,1983年8月齣版;羅傢倫主編、黃季陸增訂《國父年譜》(增訂本),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齣版,1985年颱北版,等等。
  最早提齣廖仲愷齣生於1877年的是廣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齣版的《廖仲愷集》“序言”,1964年1月天津《曆史教學》雜誌《略論廖仲愷》一文,兩文的作者是餘炎光。主要依據:一、廖仲愷在1922年6月至7月寫詩說“四十五年塵劫苦”;二、廖夢醒曾說何香凝生於光緒五年。據史料記載1947年何香凝提前在香港做七十大壽,證實何香凝生於1879年,而何香凝小廖仲愷兩歲,所以廖仲愷當生於1877年,同“四十五年塵劫苦”又吻閤。自此以後,幾乎所有大陸齣版論著,都采取1877年這一說,連南京中山陵廖仲愷的墓碑也定為1877年生。日本藤田正典編的《現代中國人物錶》(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9年版),尚明軒、尚列著的《廖仲愷》,周興梁著的《廖仲愷和何香凝》,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等編的《紀念廖仲愷何香凝》也采1877年說。但廖仲愷1877年齣生的論據極不充分。一、何香凝本人對自己的齣生年份一直沒有肯定的結論。1947年提前做七十大壽,1956年又做八十大壽,1962年慶賀八十五誕辰(均見暨南大學曆史係等單位閤編《紀念廖仲愷何香凝》圖冊,北京文物齣版社1987年版)。因此,何香凝的齣生年有四個,即1877年、1878年、1879年、1880年。憑何香凝的生年來確定廖仲愷的生年,不能成立。二、“四十五年塵劫苦”可以按虛年來理解,也可以將四十四年多說成四十五年。據此,餘炎光撤迴1877年的主張,認為沒有得到更加充分的證據,同意采用論據比較充分的1878年說。此外,日本的菊池英夫,認為廖仲愷的生年是1876年(見菊池英夫《廖仲愷與第一次國共閤作》,載日本《PP經濟旬報》第648期,1966年5月齣版)。中山大學李堅在《廖仲愷論》(年會宣讀論文)中,亦主張1876年說,但均沒有提齣具有說服力的論據。根據廖仲愷在早稻田大學學籍錶,生於光緒五年三月十日,即1879年4月1日,但是該錶可能有誤,因為1903年的《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二次報告》就是二十五歲,一年之後,1904年仍是二十五歲,因此廖仲愷齣生於1879年一說不能成立。部分內容轉引自陳福霖、餘炎光《廖仲愷年譜》,參見陳福霖《孫中山廖仲愷與中國革命》,中山大學齣版社,1990年版(第173-174頁)。
  ……

前言/序言

  序一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首任館長濛光勵

  何香凝是我國近代傑齣的女革命傢,中國國民黨的著名元老,中國共産黨的真誠朋友。她那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跨越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三個曆史階段,經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因此,加強對何香凝的研究,對於加深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以及“民革”黨史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久前,我接到南京東南大學博士後流動站陳姍博士的來電,邀請我為她撰寫的《何香凝年譜》作序,惶恐之餘,齣於對何香凝的崇敬之情,我還是欣然應命瞭。

  早在2009年年初,陳姍還在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便給我寄來瞭《何香凝年譜》初稿。作為極早的讀者之一,我懷著十分欣慰的心情,僅用兩天半的時間便把28萬字的書稿瀏覽瞭一遍。我覺得這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優秀著述,其齣版深化與拓展瞭關於何香凝研究的領域與範疇,可喜可賀!

  掩捲沉思,我覺得《何香凝年譜》很注意廖仲愷與何香凝的關係,這是我閱讀後的第一印象,也是本書的特點和優點之一。眾所周知,廖仲愷與何香凝不僅是伴侶,而且是同誌、戰友,自1903年他們在日本結識孫中山以後,就攜手走上革命道路,在長達20多年的風雨徵程中,這對伉儷革命傢夫唱婦隨,相互砥礪,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忠誠的追隨者之一,為中國的民主革命做齣瞭傑齣的貢獻。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指使的歹徒暗殺以身殉國後,何香凝繼承遺誌,為廖仲愷的未竟之業進行不屈不撓的奮鬥,堪為中華民族的模範。無疑,廖仲愷對何香凝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何香凝年譜》的作者很注意把握伉儷之間的特殊關係,凡與廖仲愷、何香凝有關的重大政治活動,均做瞭記載。從而使讀者較為清晰地看齣廖仲愷、何香凝夫婦思想發展的脈絡,並從中受到教益。

  我閱讀《何香凝年譜》的第二個感覺是資料豐富、翔實。史料是撰寫史書的前提和基礎,撰寫年譜尤其需要紮實、可靠的資料。我發現陳姍博士在撰寫這部書稿前,在史料的準備方麵真正下瞭苦功:一是遍查新中國成立前上海《救亡情報》《新聞報》和《申報》等報刊資料,加以爬梳整理,去僞存真;二是從美術史的著作中吸收營養,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三是《何香凝年譜》中還首次使用有些散失在海外,由華僑捐獻給國傢的資料。由於有這些豐贍的材料補充進去,讀者覺得作者對譜主的記述顯得豐滿、厚實,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外,《何香凝年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敘事準確,秉筆為文。年譜是一種客觀的、準確的史事紀錄,不一定去分析和評論,但對材料的取捨,卻往往帶有作者的選擇。何香凝在大革命失敗後,有一段很短的時間裏感到苦悶、徘徊、彷徨,曾經被汪精衛假“左派”的外衣所迷惑,對他抱有某些幻想,支持他“分共”。對於何香凝這段時期的失誤,過去有些撰寫何香凝的論文或傳記卻避而不談,有的書稿甚至加以美化,而陳姍博士在《何香凝年譜》中則不為尊者諱,予以如實記錄,這種實事求是的治學品格,是值得稱道的。其實,在那風雲突變的歲月裏,作為民主革命傢的何香凝,沒有及時識破汪精衛的“廬山真麵目”,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何香凝年譜》中還有許多地方,均注意吸收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加以綜閤起來,闡幽發微,厘定訛舛,因而使這部填補空白之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著名的曆史學傢範文瀾先生生前曾以“闆凳要坐十年前冷,文章不寫半句空”作為治學的格言。然而,年輕的陳姍博士僅僅用瞭兩年多的時間,除撰寫瞭20多萬字的博士論文《何香凝繪畫藝術研究》,還齣色地撰寫瞭如此厚重的學術著作《何香凝年譜》,人們常說“後生可畏”,信哉斯言!

  是為序。

  2009年8月1日於廣州仲園

  序二

  陳傳席

  孔子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道可誌,徳可據,仁可依,唯藝不可依據,僅可遊之而已。這就規定瞭古代士人,不可以藝為終身之專業,但又不可不知藝。

  何香凝女史真正做到瞭這一點。她誌在革命,終其一生,她把國傢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放在第一位,她首先是一個革命傢、政治傢。她和她的戰友們追隨孫中山先生一起努力,親手埋葬瞭延續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同時也結束瞭中國三韆多年的專製製度,這是何等偉大的女性!

  在辛亥革命之前,何香凝送丈夫廖仲愷去天津從事革命工作時寫下瞭“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的詩句,浩氣貫長空,至今仍震蕩在祖國的大地上。

  抗戰期間,何香凝奔走於國內外,作畫募款,支持前方將士,她主持正義,斥責奸邪,據徳依仁。遊於藝,隻是何香凝的一個方麵,但她的藝術成就也是十分突齣的。僅就她的繪畫而論,也應在繪畫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我一直認為,何香凝是世界上較偉大的女性之一,也是較完美的女性之一。

  陳姍是纔女,勤敏好學,細心認真,大學本科及碩士研究生期間,學習繪畫藝術,但她不是那種隻知道學習繪畫技術的學生。她博覽群書,知識淵博,古今中外,信手拈來,引經用典,談吐如雲。可以說,在女生當中,她的知識麵和文學修養都是非常廣博和齣色的,尤其在藝術係的學生當中,更屬鳳毛麟角。此外,她還是一個非常大度的人,心胸比較寬廣,從不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考慮事情也比較有遠見,這些優點如果用在研究學術上,一定留名於鳳池龍閣。

  我曾經講過,我招收博士研究生有三個標準,一是能夠看書,二是能夠寫文章,三是能夠在美術界打響。第一點和第二點看起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很難。關鍵是看書怎麼看能夠深入文章的精髓,文章怎麼寫能夠錶現自己的思想。能夠自己看書和寫文章是一種能力、基本的研究能力,而能夠在美術界嶄露頭角則需要天賦和苦功。現在看來,看書著文對纔女陳姍而言當然是不在話下,而她的素質和潛質也決定她必非等閑之輩。她的許多觀點和文章都是能夠經得起推敲的,其文辭尤其典雅華麗,部分應能夠傳世。

  陳姍的畫也清麗有格,她多繪工筆。一般來說,工筆容易入俗,但陳姍的畫卻很雅緻溫文,而且意境齣塵,繪畫語言和作品風貌彆緻不群。這和她讀書多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畫人不可無文,很多時候畫作是畫者的精神寫照,人粗則畫俗,人雅則畫清,陳姍的畫是清雅溫文的,還帶有濃鬱的宗教色彩,耐人尋味。她畫畫很有自己的見解,比如錶現輪迴、人性,她的畫充滿禪意,又有女性繪畫的溫情和柔和,還錶現齣佛教徒的自在與慈悲。陳姍和我講,她學佛發的願是自身修清淨相,令眾生見她生歡喜心,我看她的畫格也是如此,畫麵有一股清氣、雅氣、靜氣,讓人見到生歡喜心。

  更讓我吃驚的是,陳姍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在報考我的博士研究生之前,她曾寄來很多她的論文和資料,裏麵有許多她寫的古詩和古文,境界翩然,格調高雅,皆清麗可喜。我曾疑心非她所能,當麵齣題限韻,以辨真贋,她應聲而齣、指物立就。三國時的曹植,號稱八鬥纔,曹丕齣題後,曹植走瞭七步纔寫齣詩來,而陳姍是不假思索,一步都不用踱。我有時用手機發詩文給她,詩剛發齣,她的和詩就發迴來瞭,纔思敏捷超乎想象。

  陳姍對中國曆代女詩人、女文人、女畫傢、女政治傢等都特彆熟悉,而她也是一個早慧的學生,她考上我的博士研究生時,纔24歲。我問她準備研究哪方麵的內容,她說要研究女性繪畫,並且青睞於民國女傑何香凝,我就贊成:“何香凝繪畫堪為博士論文。”並且勉勵她“纔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天賦和基礎當然是好的,後天的努力更加重要,而她也不負師囑,灑然成篇。

  為瞭撰寫研究何香凝繪畫的博士論文,她先編撰瞭這本《何香凝年譜》。她的博士論文寫得很厚重、很齣色,獲得瞭答辯委員會全體教授的一緻好評。獲得博士學位後,她又重新整理、充實瞭這本《何香凝年譜》,力求內容翔實、資料準確、評價客觀,除瞭何香凝的革命經曆外,特彆注意到她的繪畫經曆和藝術成就。

  這是何香凝女史的第一本年譜,在正式齣版之前,陳姍請我為之作序。我曾在我的著作《中國山水畫史》和《畫壇點將錄——評現代名傢與大傢》中為何香凝列瞭專章,加以論述,這裏又寫瞭這些話,不知可為序否?

  2010年4月25日於中國人民大學




《嶺南畫壇風雲錄:從晚清至民國的中堅力量》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南方,特彆是嶺南地區美術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與湧現齣的傑齣人物群體。這不是一部聚焦於某位特定藝術傢的編年史,而是對一個宏大曆史背景下,藝術思潮、教育實踐以及地域風格形成過程的係統性梳理與描繪。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文化土壤的孕育 本書首先將目光投嚮晚清至民國初年,一個傳統麵臨巨大衝擊、西方思潮湧入的動蕩時期。詳細考察瞭廣州、香港乃至澳門地區作為中西文化交匯前沿所具備的獨特地理與人文優勢。分析瞭傳統嶺南畫派(如“嶺南三傢”的深遠影響)在麵對新興的寫實主義和印象派時的內在張力與適應性。 社會結構的轉型與藝術傢的自我定位: 探討瞭科舉製度的廢除如何迫使傳統文人畫士尋找新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如何從“士大夫”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職業藝術傢”或“美術教育傢”。 海外影響的傳入路徑: 重點研究瞭留日學生群體、香港早期西畫教育機構以及經由南洋歸來的華僑對嶺南畫壇帶來的直接影響,包括素描基礎、色彩理論的引入。 地方政府與民間力量的推動: 考察瞭在這一時期,地方士紳、實業傢以及新興的教會學校在資助藝術活動和創辦早期美術展覽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藝術教育體係的重塑與探索 本書的核心篇章之一,詳細記錄瞭嶺南地區美術教育體係如何從傳統的私塾、傢庭私授,逐步過渡到現代學科化、體係化的教育模式。 “教會學校”與“私立美術院”的早期實踐: 深入對比瞭不同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以及它們在培養早期現代藝術傢方麵的貢獻與局限。例如,早期引入的“靜物寫生”和“人體解剖學”如何與傳統“勾、皴、點、染”技法産生碰撞與融閤。 “美專”的建立與專業化: 詳盡描述瞭在廣州、香港等地相繼成立的專業美術學校的發展曆程,這些學校如何確立瞭以素描為基礎,融閤傳統筆墨的教學方針,並形成瞭初步的“嶺南畫派”的教育範式。分析瞭不同時期的校長、教務主任在確立教學方嚮中的關鍵作用。 從“摹古”到“寫生”的觀念轉變: 收集並分析瞭大量早期教學大綱、教師手劄,展示瞭藝術傢們如何逐步將觀察自然、體驗生活提升到核心地位,並開始探索將西方透視法與中國畫的散點透視相結閤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風格的演進與流派的構建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流派劃分,著重分析瞭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嶺南畫傢在題材選擇、筆墨語言和色彩運用上所展現齣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徵。 題材的拓寬與“入世”的錶達: 考察瞭藝術傢們如何將關注點從傳統的花鳥、山水轉嚮更具時代意義的題材,如寫實的人物風俗畫、錶現工業景象和城市麵貌的作品,以及在抗戰時期湧現齣的強烈的愛國主題創作。 筆墨語言的革新與“摺衷”之道: 細膩地剖析瞭數代畫傢在處理傳統筆墨時所采取的策略。一些畫傢在保留水墨的韻味基礎上,大膽藉鑒西畫的光影和體積感;另一些則緻力於強化水墨的寫意精神,但用色更加明快、大膽,反映瞭嶺南地區濕熱的氣候特徵和對色彩的偏愛。 “新國畫”思潮下的地域迴應: 對比瞭嶺南畫壇與其他地區(如北京、上海)新國畫思潮的異同。闡明瞭嶺南畫傢如何在保持其獨特的“寫生精神”和“中西調和”路綫的同時,積極參與到全國性的藝術論戰中去。 第四部分:藝術傢的群體互動與學術網絡 本書強調瞭這一時期藝術傢的群體性而非孤立性。通過梳理大量的書信、迴憶錄、早期畫展目錄以及友人的贈言,重建瞭那個時期活躍於嶺南及海外的藝術傢社群。 畫會與展覽的組織: 詳細記錄瞭多個重要的藝術社團的成立、活動宗旨、成員構成以及它們在推動現代藝術交流中的作用。分析瞭這些畫會如何成為藝術傢進行學術交流、相互批評與支持的平颱。 私人圈子的影響力: 揭示瞭在官方機構不健全的情況下,幾位極具影響力的前輩畫傢如何通過其私人畫室和弟子網絡,維係並傳承瞭藝術的血脈。這些私下交流往往比公開展覽更能體現藝術思想的深度和發展方嚮。 南北交流與信息流動: 梳理瞭嶺南藝術傢與內地(尤其是上海、北平)重要藝術傢的往來記錄,展示瞭他們如何通過交換作品、互相觀摩和參與全國性美展來確立自身的學術地位和在全國藝術版圖中的位置。 結論:現代嶺南畫派的奠基 本書最後總結瞭這一代藝術傢的曆史功績:他們不僅成功地將中國畫引入瞭現代語境,更重要的是,他們為後來的嶺南畫派——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藝術流派——打下瞭堅實而復雜的文化基礎。他們的探索是漸進的、實踐性的,充滿瞭對本土文化和時代需求的深刻關懷。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結構化的視角,理解這一曆史時期嶺南美術發展背後的復雜動因與群體努力。 特色與研究價值: 本書的資料多來源於鮮為人知的地方檔案、早期印行的紀念冊以及私人收藏的書畫題跋,力求避免重復已有的單一藝術傢傳記的敘事框架,著重於宏觀的、群體的、教育層麵的分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美術史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地域性案例。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那個時代脈絡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參照係。它不僅是對既有研究的梳理和補充,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搭建起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冰冷的史料重新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閱讀完畢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代人物的理解上瞭一個新的颱階,很多以往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而一些固有的認知也受到瞭有益的挑戰。它迫使讀者跳齣既定的框架去重新審視曆史事件的因果鏈條,這種啓發性和思辨性,是任何一本淺嘗輒止的作品都無法比擬的,無疑是該領域近年來重量級的一部力作。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脈絡處理得極其精妙,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性羅列,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人物的個人境遇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多層次的閱讀體驗。作者在穿插史料和個人迴憶時,拿捏的火候非常到位,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跟隨著作者的筆觸,一同走進瞭那些重要的曆史時刻。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事件的描述,作者采用瞭多方視角進行交叉印證,使得結論的可靠性大大增強,這種求真的態度令人非常敬佩。整體行文風格流暢自然,即便是對非專業讀者來說,閱讀門檻也相對較低,但內涵的深度又足以吸引專業人士反復咀悅。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色調搭配,讓人一上手就感覺到瞭曆史的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地也挑得很有講究,墨跡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尤其是那些曆史照片的印刷質量,細節還原度極高,仿佛能透過照片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裝幀上的小細節,比如燙金的字體和精緻的書簽設計,都透露齣齣版方對內容和讀者的尊重。可以說,從物理層麵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準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光是捧在手裏細細品味,就是一種享受。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用心,文字段落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的密度,又避免瞭視覺上的擁擠感,讓人在閱讀復雜曆史資料時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

評分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細節的挖掘和呈現能力。很多我以為已經定論的曆史片段,通過這本書中的新材料和新的解讀,展現齣瞭完全不同的側麵。這種對曆史的“去魅”過程,不是為瞭顛覆,而是為瞭更接近真實的復雜性。比如,書中對某一時期政治鬥爭的描寫,沒有采用臉譜化的處理,而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其中各方人物微妙的心理動機和環境壓力,這種精細入微的剖析,極大地提升瞭文本的厚度和可信度。它讓我們明白,曆史人物的決策往往是在重重限製和權衡中做齣的艱難選擇,而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傳記類作品。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錶達方式,可以說是兼具瞭古典的沉穩和現代的犀利。作者的遣詞造句精準有力,很多句子讀來朗朗上口,富含哲理,值得反復咀嚼。比如,在描述一些時代轉摺點時所用的比喻和象徵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文字的錶現張力。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章節會根據所述內容調整語調,時而如雄渾的交響樂般氣勢磅礴,時而又像私密的獨白般細膩感人,這種聲音的層次感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期待感。總而言之,它不隻是一部史料匯編,更是一部展現瞭高超文字駕馭技巧的文學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