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姗,女,画家、策展人、撰稿人。200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于东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2014年入选国家文化部CYAP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2015年当选上海张大千大风堂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委员会委员。著有《崇文堂珍藏手卷集》(合著)、《张大千精品集·续集》、《纪念张大千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张大千书画作品集》等。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策划多次书画联展、邀请展。
1878年(戊寅,清光绪四年)旧金山
1879年(己卯,清光绪五年)旧金山
1880年(庚辰,清光绪六年)1岁,香港
1882年(壬午,清光绪八年)3岁,香港
1883年(癸未,清光绪九年)4岁,香港
1884年(甲申,清光绪十年)5岁,香港
1885年(乙酉,清光绪十一年)6岁,香港
1887年(丁亥,清光绪十三年)8岁,香港
1888年(戊子,清光绪十四年)9岁,香港
1889年(己丑,清光绪十五年)10岁,香港
1893年(癸巳,清光绪十九年)14岁,香港
1894年(甲午,清光绪二十年)15岁,香港、澳门
1895年(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16岁,香港
1896年(丙申,清光绪二十二年)17岁,香港
1897年(丁酉,清光绪二十三年)18岁,香港、广州
1898年(戊戌,清光绪二十四年)19岁,广州
1899年(己亥)20岁,广州
1900年(庚子)21岁,广州
1901年(辛丑)22岁,广州
1902年(壬寅,清光绪二十八年)23岁,广州
1903年(癸卯,清光绪二十九年)24岁,广州、东京
1904年(甲辰,清光绪三十年)25岁,东京、香港
1905年(乙巳,清光绪三十一年)26岁,东京
1906年(丙午,清光绪三十二年)27岁,东京
1907年(丁未,清光绪三十三年)28岁,东京
1908年(戊申,清光绪三十四年)29岁,东京
1909年(己酉,清宣统元年)30岁,东京
1910年(庚戌,清宣统二年)31岁,东京
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东京、香港、广州
1912年(壬子,中华民国元年)33岁,广州、上海
1913年(癸丑,中华民国二年)34岁,广州、东京
1914年(甲寅,中华民国三年)35岁,东京
1915年(乙卯,中华民国四年)36岁,东京
1916年(丙辰,中华民国五年)37岁,东京、上海
1917年(丁巳,中华民国六年)38岁,上海、东京、南京、广州
1918年(戊午,中华民国七年)39岁,东京、上海、广州
1919年(己未,中华民国八年)40岁,广州、东京
1920年(庚申,中华民国九年)41岁,上海、广州
1921年(辛酉,中华民国十年)42岁,广州
1922年(壬戌,中华民国十一年)43岁,广州、香港、上海、东京
1923年(癸亥,中华民国十二年)44岁,广州、上海
1924年(甲子,中华民国十三年)45岁,上海、广州
1925年(乙丑,中华民国十四年)46岁,广州、北京、上海
1926年(丙寅,中华民国十五年)47岁,广州、南昌、湖北
1927年(丁卯,中华民国十六年)48岁,武汉、庐山、上海、南京、广州
1928年(戊辰,中华民国十七年)49岁,南京、上海、白马湖、杭州
1929年(己巳,中华民国十八年)50岁,上海、马尼拉、新加坡、巴黎
1930年(庚午,中华民国十九年)51岁,英国、巴黎、柏林
1931年(辛未,中华民国二十年)52岁,巴黎、上海
1932年(壬申,中华民国二十一年)53岁,上海
1933年(癸酉,中华民国二十二年)54岁,上海
1934年(甲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55岁,上海
1935年(乙亥,中华民国二十四年)56岁,上海、南京
1936年(丙子,中华民国二十五年)57岁,上海
1937年(丁丑,中华民国二十六年)58岁,上海、香港
1938年(戊寅,中华民国二十七年)59岁,香港
1939年(己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60岁,香港
1940年(庚辰,中华民国二十九年)61岁,香港
1941年(辛巳,中华民国三十年)62岁,香港
1942年(壬午,中华民国三十一年)63岁,香港、广西
1943年(癸未,中华民国三十二年)64岁,广西
1944年(甲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65岁,广西
1945年(乙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66岁,广西
1946年(丙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7岁,广州、香港
1947年(丁亥,中华民国三十六年)68岁,香港
1948年(戊子,中华民国三十七年)69岁,香港
1949年(己丑)70岁,香港、北平
1950年(庚寅)71岁,北京
1951年(辛卯)72岁,北京
1952年(壬辰)73岁,北京
1953年(癸巳)74岁,北京
1954年(甲午)75岁,北京、上海、广州
1955年(乙未)76岁,北京
1956年(丙申)77岁,北京、朝鲜
1957年(丁酉)78岁,北京
1958年(戊戌)79岁,北京、广州、杭州
1959年(己亥)80岁,北京
1960年(庚子)81岁,北京
1961年(辛丑)82岁,北京
1962年(壬寅)83岁,北京、杭州
1963年(癸卯)84岁,杭州、北京
1964年(甲辰)85岁,北京
1965年(乙巳)86岁,北京
1966年(丙午)87岁,北京
1967年(丁未)88岁,北京
1968年(戊申)89岁,北京
1969年(己酉)90岁,北京
1970年(庚戌)91岁,北京
1971年(辛亥)92岁,北京
1972年(壬子)93岁,北京
附录:1973—2010年社会各界纪念何香凝生平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一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首任馆长蒙光励
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的著名元老,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加强对何香凝的研究,对于加深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以及“民革”党史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我接到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陈姗博士的来电,邀请我为她撰写的《何香凝年谱》作序,惶恐之余,出于对何香凝的崇敬之情,我还是欣然应命了。
早在2009年年初,陈姗还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便给我寄来了《何香凝年谱》初稿。作为极早的读者之一,我怀着十分欣慰的心情,仅用两天半的时间便把28万字的书稿浏览了一遍。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著述,其出版深化与拓展了关于何香凝研究的领域与范畴,可喜可贺!
掩卷沉思,我觉得《何香凝年谱》很注意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关系,这是我阅读后的第一印象,也是本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众所周知,廖仲恺与何香凝不仅是伴侣,而且是同志、战友,自1903年他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以后,就携手走上革命道路,在长达2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这对伉俪革命家夫唱妇随,相互砥砺,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忠诚的追随者之一,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歹徒暗杀以身殉国后,何香凝继承遗志,为廖仲恺的未竟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堪为中华民族的模范。无疑,廖仲恺对何香凝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何香凝年谱》的作者很注意把握伉俪之间的特殊关系,凡与廖仲恺、何香凝有关的重大政治活动,均做了记载。从而使读者较为清晰地看出廖仲恺、何香凝夫妇思想发展的脉络,并从中受到教益。
我阅读《何香凝年谱》的第二个感觉是资料丰富、翔实。史料是撰写史书的前提和基础,撰写年谱尤其需要扎实、可靠的资料。我发现陈姗博士在撰写这部书稿前,在史料的准备方面真正下了苦功:一是遍查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救亡情报》《新闻报》和《申报》等报刊资料,加以爬梳整理,去伪存真;二是从美术史的著作中吸收营养,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三是《何香凝年谱》中还首次使用有些散失在海外,由华侨捐献给国家的资料。由于有这些丰赡的材料补充进去,读者觉得作者对谱主的记述显得丰满、厚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何香凝年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叙事准确,秉笔为文。年谱是一种客观的、准确的史事纪录,不一定去分析和评论,但对材料的取舍,却往往带有作者的选择。何香凝在大革命失败后,有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感到苦闷、徘徊、彷徨,曾经被汪精卫假“左派”的外衣所迷惑,对他抱有某些幻想,支持他“分共”。对于何香凝这段时期的失误,过去有些撰写何香凝的论文或传记却避而不谈,有的书稿甚至加以美化,而陈姗博士在《何香凝年谱》中则不为尊者讳,予以如实记录,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是值得称道的。其实,在那风云突变的岁月里,作为民主革命家的何香凝,没有及时识破汪精卫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何香凝年谱》中还有许多地方,均注意吸收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起来,阐幽发微,厘定讹舛,因而使这部填补空白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生前曾以“板凳要坐十年前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治学的格言。然而,年轻的陈姗博士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除撰写了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何香凝绘画艺术研究》,还出色地撰写了如此厚重的学术著作《何香凝年谱》,人们常说“后生可畏”,信哉斯言!
是为序。
2009年8月1日于广州仲园
序二
陈传席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可志,徳可据,仁可依,唯艺不可依据,仅可游之而已。这就规定了古代士人,不可以艺为终身之专业,但又不可不知艺。
何香凝女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她志在革命,终其一生,她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第一位,她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她和她的战友们追随孙中山先生一起努力,亲手埋葬了延续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专制制度,这是何等伟大的女性!
在辛亥革命之前,何香凝送丈夫廖仲恺去天津从事革命工作时写下了“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的诗句,浩气贯长空,至今仍震荡在祖国的大地上。
抗战期间,何香凝奔走于国内外,作画募款,支持前方将士,她主持正义,斥责奸邪,据徳依仁。游于艺,只是何香凝的一个方面,但她的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仅就她的绘画而论,也应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我一直认为,何香凝是世界上较伟大的女性之一,也是较完美的女性之一。
陈姗是才女,勤敏好学,细心认真,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绘画艺术,但她不是那种只知道学习绘画技术的学生。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引经用典,谈吐如云。可以说,在女生当中,她的知识面和文学修养都是非常广博和出色的,尤其在艺术系的学生当中,更属凤毛麟角。此外,她还是一个非常大度的人,心胸比较宽广,从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考虑事情也比较有远见,这些优点如果用在研究学术上,一定留名于凤池龙阁。
我曾经讲过,我招收博士研究生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够看书,二是能够写文章,三是能够在美术界打响。第一点和第二点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关键是看书怎么看能够深入文章的精髓,文章怎么写能够表现自己的思想。能够自己看书和写文章是一种能力、基本的研究能力,而能够在美术界崭露头角则需要天赋和苦功。现在看来,看书著文对才女陈姗而言当然是不在话下,而她的素质和潜质也决定她必非等闲之辈。她的许多观点和文章都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其文辞尤其典雅华丽,部分应能够传世。
陈姗的画也清丽有格,她多绘工笔。一般来说,工笔容易入俗,但陈姗的画却很雅致温文,而且意境出尘,绘画语言和作品风貌别致不群。这和她读书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画人不可无文,很多时候画作是画者的精神写照,人粗则画俗,人雅则画清,陈姗的画是清雅温文的,还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耐人寻味。她画画很有自己的见解,比如表现轮回、人性,她的画充满禅意,又有女性绘画的温情和柔和,还表现出佛教徒的自在与慈悲。陈姗和我讲,她学佛发的愿是自身修清净相,令众生见她生欢喜心,我看她的画格也是如此,画面有一股清气、雅气、静气,让人见到生欢喜心。
更让我吃惊的是,陈姗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在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之前,她曾寄来很多她的论文和资料,里面有许多她写的古诗和古文,境界翩然,格调高雅,皆清丽可喜。我曾疑心非她所能,当面出题限韵,以辨真赝,她应声而出、指物立就。三国时的曹植,号称八斗才,曹丕出题后,曹植走了七步才写出诗来,而陈姗是不假思索,一步都不用踱。我有时用手机发诗文给她,诗刚发出,她的和诗就发回来了,才思敏捷超乎想象。
陈姗对中国历代女诗人、女文人、女画家、女政治家等都特别熟悉,而她也是一个早慧的学生,她考上我的博士研究生时,才24岁。我问她准备研究哪方面的内容,她说要研究女性绘画,并且青睐于民国女杰何香凝,我就赞成:“何香凝绘画堪为博士论文。”并且勉励她“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天赋和基础当然是好的,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而她也不负师嘱,洒然成篇。
为了撰写研究何香凝绘画的博士论文,她先编撰了这本《何香凝年谱》。她的博士论文写得很厚重、很出色,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全体教授的一致好评。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又重新整理、充实了这本《何香凝年谱》,力求内容翔实、资料准确、评价客观,除了何香凝的革命经历外,特别注意到她的绘画经历和艺术成就。
这是何香凝女史的第一本年谱,在正式出版之前,陈姗请我为之作序。我曾在我的著作《中国山水画史》和《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中为何香凝列了专章,加以论述,这里又写了这些话,不知可为序否?
2010年4月25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挖掘和呈现能力。很多我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片段,通过这本书中的新材料和新的解读,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侧面。这种对历史的“去魅”过程,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更接近真实的复杂性。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政治斗争的描写,没有采用脸谱化的处理,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其中各方人物微妙的心理动机和环境压力,这种精细入微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厚度和可信度。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人物的决策往往是在重重限制和权衡中做出的艰难选择,而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传记类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兼具了古典的沉稳和现代的犀利。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有力,很多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富含哲理,值得反复咀嚼。比如,在描述一些时代转折点时所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张力。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章节会根据所述内容调整语调,时而如雄浑的交响乐般气势磅礴,时而又像私密的独白般细腻感人,这种声音的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总而言之,它不只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展现了高超文字驾驭技巧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作者在穿插史料和个人回忆时,拿捏的火候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了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描述,作者采用了多方视角进行交叉印证,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大增强,这种求真的态度令人非常敬佩。整体行文风格流畅自然,即便是对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也相对较低,但内涵的深度又足以吸引专业人士反复咀悦。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那个时代脉络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和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冰冷的史料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人物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以往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而一些固有的认知也受到了有益的挑战。它迫使读者跳出既定的框架去重新审视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这种启发性和思辨性,是任何一本浅尝辄止的作品都无法比拟的,无疑是该领域近年来重量级的一部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搭配,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挑得很有讲究,墨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的印刷质量,细节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照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装帧上的小细节,比如烫金的字体和精致的书签设计,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和读者的尊重。可以说,从物理层面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捧在手里细细品味,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用心,文字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让人在阅读复杂历史资料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