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年谱

何香凝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姗 著
图书标签:
  • 何香凝
  • 年谱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女性
  • 艺术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094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03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何香凝年谱》为何香凝的年谱。在挖掘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较详细地呈现了何香凝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脉络及相关成就等。《何香凝年谱》资料翔实丰富,呈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叙述准确,客观再现了何香凝的品性与精神,颇具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陈姗,女,画家、策展人、撰稿人。200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史专业,获博士学位。先后于东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2014年入选国家文化部CYAP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2015年当选上海张大千大风堂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委员会委员。著有《崇文堂珍藏手卷集》(合著)、《张大千精品集·续集》、《纪念张大千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张大千书画作品集》等。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策划多次书画联展、邀请展。

目录

1878年(戊寅,清光绪四年)旧金山

1879年(己卯,清光绪五年)旧金山

1880年(庚辰,清光绪六年)1岁,香港

1882年(壬午,清光绪八年)3岁,香港

1883年(癸未,清光绪九年)4岁,香港

1884年(甲申,清光绪十年)5岁,香港

1885年(乙酉,清光绪十一年)6岁,香港

1887年(丁亥,清光绪十三年)8岁,香港

1888年(戊子,清光绪十四年)9岁,香港

1889年(己丑,清光绪十五年)10岁,香港

1893年(癸巳,清光绪十九年)14岁,香港

1894年(甲午,清光绪二十年)15岁,香港、澳门

1895年(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16岁,香港

1896年(丙申,清光绪二十二年)17岁,香港

1897年(丁酉,清光绪二十三年)18岁,香港、广州

1898年(戊戌,清光绪二十四年)19岁,广州

1899年(己亥)20岁,广州

1900年(庚子)21岁,广州

1901年(辛丑)22岁,广州

1902年(壬寅,清光绪二十八年)23岁,广州

1903年(癸卯,清光绪二十九年)24岁,广州、东京

1904年(甲辰,清光绪三十年)25岁,东京、香港

1905年(乙巳,清光绪三十一年)26岁,东京

1906年(丙午,清光绪三十二年)27岁,东京

1907年(丁未,清光绪三十三年)28岁,东京

1908年(戊申,清光绪三十四年)29岁,东京

1909年(己酉,清宣统元年)30岁,东京

1910年(庚戌,清宣统二年)31岁,东京

1911年(辛亥,清宣统三年)32岁,东京、香港、广州

1912年(壬子,中华民国元年)33岁,广州、上海

1913年(癸丑,中华民国二年)34岁,广州、东京

1914年(甲寅,中华民国三年)35岁,东京

1915年(乙卯,中华民国四年)36岁,东京

1916年(丙辰,中华民国五年)37岁,东京、上海

1917年(丁巳,中华民国六年)38岁,上海、东京、南京、广州

1918年(戊午,中华民国七年)39岁,东京、上海、广州

1919年(己未,中华民国八年)40岁,广州、东京

1920年(庚申,中华民国九年)41岁,上海、广州

1921年(辛酉,中华民国十年)42岁,广州

1922年(壬戌,中华民国十一年)43岁,广州、香港、上海、东京

1923年(癸亥,中华民国十二年)44岁,广州、上海

1924年(甲子,中华民国十三年)45岁,上海、广州

1925年(乙丑,中华民国十四年)46岁,广州、北京、上海

1926年(丙寅,中华民国十五年)47岁,广州、南昌、湖北

1927年(丁卯,中华民国十六年)48岁,武汉、庐山、上海、南京、广州

1928年(戊辰,中华民国十七年)49岁,南京、上海、白马湖、杭州

1929年(己巳,中华民国十八年)50岁,上海、马尼拉、新加坡、巴黎

1930年(庚午,中华民国十九年)51岁,英国、巴黎、柏林

1931年(辛未,中华民国二十年)52岁,巴黎、上海

1932年(壬申,中华民国二十一年)53岁,上海

1933年(癸酉,中华民国二十二年)54岁,上海

1934年(甲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55岁,上海

1935年(乙亥,中华民国二十四年)56岁,上海、南京

1936年(丙子,中华民国二十五年)57岁,上海

1937年(丁丑,中华民国二十六年)58岁,上海、香港

1938年(戊寅,中华民国二十七年)59岁,香港

1939年(己卯,中华民国二十八年)60岁,香港

1940年(庚辰,中华民国二十九年)61岁,香港

1941年(辛巳,中华民国三十年)62岁,香港

1942年(壬午,中华民国三十一年)63岁,香港、广西

1943年(癸未,中华民国三十二年)64岁,广西

1944年(甲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65岁,广西

1945年(乙酉,中华民国三十四年)66岁,广西

1946年(丙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7岁,广州、香港

1947年(丁亥,中华民国三十六年)68岁,香港

1948年(戊子,中华民国三十七年)69岁,香港

1949年(己丑)70岁,香港、北平

1950年(庚寅)71岁,北京

1951年(辛卯)72岁,北京

1952年(壬辰)73岁,北京

1953年(癸巳)74岁,北京

1954年(甲午)75岁,北京、上海、广州

1955年(乙未)76岁,北京

1956年(丙申)77岁,北京、朝鲜

1957年(丁酉)78岁,北京

1958年(戊戌)79岁,北京、广州、杭州

1959年(己亥)80岁,北京

1960年(庚子)81岁,北京

1961年(辛丑)82岁,北京

1962年(壬寅)83岁,北京、杭州

1963年(癸卯)84岁,杭州、北京

1964年(甲辰)85岁,北京

1965年(乙巳)86岁,北京

1966年(丙午)87岁,北京

1967年(丁未)88岁,北京

1968年(戊申)89岁,北京

1969年(己酉)90岁,北京

1970年(庚戌)91岁,北京

1971年(辛亥)92岁,北京

1972年(壬子)93岁,北京

附录:1973—2010年社会各界纪念何香凝生平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何香凝年谱》:
  1878年(戊寅,清光绪四年)旧金山
  4月23日(农历三月初十),廖仲恺出生于旧金山(美国加利福尼亚三藩市)①。廖仲恺原名恩煦,字夷白,笔名屠富、渊实、微尘。
  ①关于廖仲恺和何香凝的生年,有数种说法,就连他们的子女也有不同说法,廖承志说廖仲恺生于1877年,何香凝生于1878年,但廖梦醒《我的父亲廖仲恺》中说廖仲恺出生于1878年(《中国建设》第13卷第11期,1964年11月出版,第25页)。汪精卫写于1925年11月6日的《廖仲恺先生传略》(《廖仲恺先生哀思录》)一文和廖梦醒持同一说法,该文是廖仲恺死后第一篇悼念廖仲恺的传记。1912年6月5日的上海《民主报》“广州通信”介绍廖仲恺为:“归善人,年三十四岁。”是至今可见的极早提及廖仲恺年龄的材料之一。亦证明廖仲恺生于1878年。日本档案1903年的《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二次报告》记载廖仲恺时年二十五岁(见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台北版第42页),亦可证明廖仲恺是生于1878年。本文经过各方面考证,将廖仲恺生年定为1878年。主张廖仲恺出生于1878年的,包括1949年以前在大陆出版的以及1949年以后在台湾出版的大部分论著,主要有程途《廖仲恺》,1936年6月南京正中书店出版;何伯言《朱执信、廖仲恺》1946年8月南京青年出版社再版;朱星鹤《党军师褓——廖仲恺传》1983年4月,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吴组湘《廖仲恺是国民党人》载台北《传记文学》第43卷第2期,1983年8月出版;罗家伦主编、黄季陆增订《国父年谱》(增订本),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出版,1985年台北版,等等。
  最早提出廖仲恺出生于1877年的是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廖仲恺集》“序言”,1964年1月天津《历史教学》杂志《略论廖仲恺》一文,两文的作者是余炎光。主要依据:一、廖仲恺在1922年6月至7月写诗说“四十五年尘劫苦”;二、廖梦醒曾说何香凝生于光绪五年。据史料记载1947年何香凝提前在香港做七十大寿,证实何香凝生于1879年,而何香凝小廖仲恺两岁,所以廖仲恺当生于1877年,同“四十五年尘劫苦”又吻合。自此以后,几乎所有大陆出版论著,都采取1877年这一说,连南京中山陵廖仲恺的墓碑也定为1877年生。日本藤田正典编的《现代中国人物表》(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9年版),尚明轩、尚列著的《廖仲恺》,周兴梁著的《廖仲恺和何香凝》,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编的《纪念廖仲恺何香凝》也采1877年说。但廖仲恺1877年出生的论据极不充分。一、何香凝本人对自己的出生年份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1947年提前做七十大寿,1956年又做八十大寿,1962年庆贺八十五诞辰(均见暨南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合编《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图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因此,何香凝的出生年有四个,即1877年、1878年、1879年、1880年。凭何香凝的生年来确定廖仲恺的生年,不能成立。二、“四十五年尘劫苦”可以按虚年来理解,也可以将四十四年多说成四十五年。据此,余炎光撤回1877年的主张,认为没有得到更加充分的证据,同意采用论据比较充分的1878年说。此外,日本的菊池英夫,认为廖仲恺的生年是1876年(见菊池英夫《廖仲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载日本《PP经济旬报》第648期,1966年5月出版)。中山大学李坚在《廖仲恺论》(年会宣读论文)中,亦主张1876年说,但均没有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根据廖仲恺在早稻田大学学籍表,生于光绪五年三月十日,即1879年4月1日,但是该表可能有误,因为1903年的《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二次报告》就是二十五岁,一年之后,1904年仍是二十五岁,因此廖仲恺出生于1879年一说不能成立。部分内容转引自陈福霖、余炎光《廖仲恺年谱》,参见陈福霖《孙中山廖仲恺与中国革命》,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74页)。
  ……

前言/序言

  序一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首任馆长蒙光励

  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的著名元老,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历史阶段,经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加强对何香凝的研究,对于加深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以及“民革”党史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久前,我接到南京东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陈姗博士的来电,邀请我为她撰写的《何香凝年谱》作序,惶恐之余,出于对何香凝的崇敬之情,我还是欣然应命了。

  早在2009年年初,陈姗还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便给我寄来了《何香凝年谱》初稿。作为极早的读者之一,我怀着十分欣慰的心情,仅用两天半的时间便把28万字的书稿浏览了一遍。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优秀著述,其出版深化与拓展了关于何香凝研究的领域与范畴,可喜可贺!

  掩卷沉思,我觉得《何香凝年谱》很注意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关系,这是我阅读后的第一印象,也是本书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众所周知,廖仲恺与何香凝不仅是伴侣,而且是同志、战友,自1903年他们在日本结识孙中山以后,就携手走上革命道路,在长达2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这对伉俪革命家夫唱妇随,相互砥砺,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忠诚的追随者之一,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歹徒暗杀以身殉国后,何香凝继承遗志,为廖仲恺的未竟之业进行不屈不挠的奋斗,堪为中华民族的模范。无疑,廖仲恺对何香凝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何香凝年谱》的作者很注意把握伉俪之间的特殊关系,凡与廖仲恺、何香凝有关的重大政治活动,均做了记载。从而使读者较为清晰地看出廖仲恺、何香凝夫妇思想发展的脉络,并从中受到教益。

  我阅读《何香凝年谱》的第二个感觉是资料丰富、翔实。史料是撰写史书的前提和基础,撰写年谱尤其需要扎实、可靠的资料。我发现陈姗博士在撰写这部书稿前,在史料的准备方面真正下了苦功:一是遍查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救亡情报》《新闻报》和《申报》等报刊资料,加以爬梳整理,去伪存真;二是从美术史的著作中吸收营养,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三是《何香凝年谱》中还首次使用有些散失在海外,由华侨捐献给国家的资料。由于有这些丰赡的材料补充进去,读者觉得作者对谱主的记述显得丰满、厚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何香凝年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叙事准确,秉笔为文。年谱是一种客观的、准确的史事纪录,不一定去分析和评论,但对材料的取舍,却往往带有作者的选择。何香凝在大革命失败后,有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感到苦闷、徘徊、彷徨,曾经被汪精卫假“左派”的外衣所迷惑,对他抱有某些幻想,支持他“分共”。对于何香凝这段时期的失误,过去有些撰写何香凝的论文或传记却避而不谈,有的书稿甚至加以美化,而陈姗博士在《何香凝年谱》中则不为尊者讳,予以如实记录,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是值得称道的。其实,在那风云突变的岁月里,作为民主革命家的何香凝,没有及时识破汪精卫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何香凝年谱》中还有许多地方,均注意吸收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起来,阐幽发微,厘定讹舛,因而使这部填补空白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生前曾以“板凳要坐十年前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治学的格言。然而,年轻的陈姗博士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除撰写了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何香凝绘画艺术研究》,还出色地撰写了如此厚重的学术著作《何香凝年谱》,人们常说“后生可畏”,信哉斯言!

  是为序。

  2009年8月1日于广州仲园

  序二

  陈传席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可志,徳可据,仁可依,唯艺不可依据,仅可游之而已。这就规定了古代士人,不可以艺为终身之专业,但又不可不知艺。

  何香凝女史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她志在革命,终其一生,她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第一位,她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政治家。她和她的战友们追随孙中山先生一起努力,亲手埋葬了延续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专制制度,这是何等伟大的女性!

  在辛亥革命之前,何香凝送丈夫廖仲恺去天津从事革命工作时写下了“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的诗句,浩气贯长空,至今仍震荡在祖国的大地上。

  抗战期间,何香凝奔走于国内外,作画募款,支持前方将士,她主持正义,斥责奸邪,据徳依仁。游于艺,只是何香凝的一个方面,但她的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仅就她的绘画而论,也应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我一直认为,何香凝是世界上较伟大的女性之一,也是较完美的女性之一。

  陈姗是才女,勤敏好学,细心认真,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绘画艺术,但她不是那种只知道学习绘画技术的学生。她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引经用典,谈吐如云。可以说,在女生当中,她的知识面和文学修养都是非常广博和出色的,尤其在艺术系的学生当中,更属凤毛麟角。此外,她还是一个非常大度的人,心胸比较宽广,从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考虑事情也比较有远见,这些优点如果用在研究学术上,一定留名于凤池龙阁。

  我曾经讲过,我招收博士研究生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够看书,二是能够写文章,三是能够在美术界打响。第一点和第二点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关键是看书怎么看能够深入文章的精髓,文章怎么写能够表现自己的思想。能够自己看书和写文章是一种能力、基本的研究能力,而能够在美术界崭露头角则需要天赋和苦功。现在看来,看书著文对才女陈姗而言当然是不在话下,而她的素质和潜质也决定她必非等闲之辈。她的许多观点和文章都是能够经得起推敲的,其文辞尤其典雅华丽,部分应能够传世。

  陈姗的画也清丽有格,她多绘工笔。一般来说,工笔容易入俗,但陈姗的画却很雅致温文,而且意境出尘,绘画语言和作品风貌别致不群。这和她读书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画人不可无文,很多时候画作是画者的精神写照,人粗则画俗,人雅则画清,陈姗的画是清雅温文的,还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耐人寻味。她画画很有自己的见解,比如表现轮回、人性,她的画充满禅意,又有女性绘画的温情和柔和,还表现出佛教徒的自在与慈悲。陈姗和我讲,她学佛发的愿是自身修清净相,令众生见她生欢喜心,我看她的画格也是如此,画面有一股清气、雅气、静气,让人见到生欢喜心。

  更让我吃惊的是,陈姗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在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之前,她曾寄来很多她的论文和资料,里面有许多她写的古诗和古文,境界翩然,格调高雅,皆清丽可喜。我曾疑心非她所能,当面出题限韵,以辨真赝,她应声而出、指物立就。三国时的曹植,号称八斗才,曹丕出题后,曹植走了七步才写出诗来,而陈姗是不假思索,一步都不用踱。我有时用手机发诗文给她,诗刚发出,她的和诗就发回来了,才思敏捷超乎想象。

  陈姗对中国历代女诗人、女文人、女画家、女政治家等都特别熟悉,而她也是一个早慧的学生,她考上我的博士研究生时,才24岁。我问她准备研究哪方面的内容,她说要研究女性绘画,并且青睐于民国女杰何香凝,我就赞成:“何香凝绘画堪为博士论文。”并且勉励她“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天赋和基础当然是好的,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而她也不负师嘱,洒然成篇。

  为了撰写研究何香凝绘画的博士论文,她先编撰了这本《何香凝年谱》。她的博士论文写得很厚重、很出色,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全体教授的一致好评。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又重新整理、充实了这本《何香凝年谱》,力求内容翔实、资料准确、评价客观,除了何香凝的革命经历外,特别注意到她的绘画经历和艺术成就。

  这是何香凝女史的第一本年谱,在正式出版之前,陈姗请我为之作序。我曾在我的著作《中国山水画史》和《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中为何香凝列了专章,加以论述,这里又写了这些话,不知可为序否?

  2010年4月25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岭南画坛风云录:从晚清至民国的中坚力量》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美术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与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群体。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位特定艺术家的编年史,而是对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艺术思潮、教育实践以及地域风格形成过程的系统性梳理与描绘。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的孕育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晚清至民国初年,一个传统面临巨大冲击、西方思潮涌入的动荡时期。详细考察了广州、香港乃至澳门地区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前沿所具备的独特地理与人文优势。分析了传统岭南画派(如“岭南三家”的深远影响)在面对新兴的写实主义和印象派时的内在张力与适应性。 社会结构的转型与艺术家的自我定位: 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如何迫使传统文人画士寻找新的生存之道,以及他们如何从“士大夫”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艺术家”或“美术教育家”。 海外影响的传入路径: 重点研究了留日学生群体、香港早期西画教育机构以及经由南洋归来的华侨对岭南画坛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素描基础、色彩理论的引入。 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的推动: 考察了在这一时期,地方士绅、实业家以及新兴的教会学校在资助艺术活动和创办早期美术展览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艺术教育体系的重塑与探索 本书的核心篇章之一,详细记录了岭南地区美术教育体系如何从传统的私塾、家庭私授,逐步过渡到现代学科化、体系化的教育模式。 “教会学校”与“私立美术院”的早期实践: 深入对比了不同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它们在培养早期现代艺术家方面的贡献与局限。例如,早期引入的“静物写生”和“人体解剖学”如何与传统“勾、皴、点、染”技法产生碰撞与融合。 “美专”的建立与专业化: 详尽描述了在广州、香港等地相继成立的专业美术学校的发展历程,这些学校如何确立了以素描为基础,融合传统笔墨的教学方针,并形成了初步的“岭南画派”的教育范式。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校长、教务主任在确立教学方向中的关键作用。 从“摹古”到“写生”的观念转变: 收集并分析了大量早期教学大纲、教师手札,展示了艺术家们如何逐步将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提升到核心地位,并开始探索将西方透视法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相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风格的演进与流派的构建 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流派划分,着重分析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岭南画家在题材选择、笔墨语言和色彩运用上所展现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 题材的拓宽与“入世”的表达: 考察了艺术家们如何将关注点从传统的花鸟、山水转向更具时代意义的题材,如写实的人物风俗画、表现工业景象和城市面貌的作品,以及在抗战时期涌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题创作。 笔墨语言的革新与“折衷”之道: 细腻地剖析了数代画家在处理传统笔墨时所采取的策略。一些画家在保留水墨的韵味基础上,大胆借鉴西画的光影和体积感;另一些则致力于强化水墨的写意精神,但用色更加明快、大胆,反映了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特征和对色彩的偏爱。 “新国画”思潮下的地域回应: 对比了岭南画坛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新国画思潮的异同。阐明了岭南画家如何在保持其独特的“写生精神”和“中西调和”路线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全国性的艺术论战中去。 第四部分:艺术家的群体互动与学术网络 本书强调了这一时期艺术家的群体性而非孤立性。通过梳理大量的书信、回忆录、早期画展目录以及友人的赠言,重建了那个时期活跃于岭南及海外的艺术家社群。 画会与展览的组织: 详细记录了多个重要的艺术社团的成立、活动宗旨、成员构成以及它们在推动现代艺术交流中的作用。分析了这些画会如何成为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相互批评与支持的平台。 私人圈子的影响力: 揭示了在官方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几位极具影响力的前辈画家如何通过其私人画室和弟子网络,维系并传承了艺术的血脉。这些私下交流往往比公开展览更能体现艺术思想的深度和发展方向。 南北交流与信息流动: 梳理了岭南艺术家与内地(尤其是上海、北平)重要艺术家的往来记录,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交换作品、互相观摩和参与全国性美展来确立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在全国艺术版图中的位置。 结论:现代岭南画派的奠基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代艺术家的历史功绩:他们不仅成功地将中国画引入了现代语境,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后来的岭南画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流派——打下了坚实而复杂的文化基础。他们的探索是渐进的、实践性的,充满了对本土文化和时代需求的深刻关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结构化的视角,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岭南美术发展背后的复杂动因与群体努力。 特色与研究价值: 本书的资料多来源于鲜为人知的地方档案、早期印行的纪念册以及私人收藏的书画题跋,力求避免重复已有的单一艺术家传记的叙事框架,着重于宏观的、群体的、教育层面的分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地域性案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挖掘和呈现能力。很多我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片段,通过这本书中的新材料和新的解读,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侧面。这种对历史的“去魅”过程,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更接近真实的复杂性。比如,书中对某一时期政治斗争的描写,没有采用脸谱化的处理,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其中各方人物微妙的心理动机和环境压力,这种精细入微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厚度和可信度。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人物的决策往往是在重重限制和权衡中做出的艰难选择,而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这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传记类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兼具了古典的沉稳和现代的犀利。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有力,很多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富含哲理,值得反复咀嚼。比如,在描述一些时代转折点时所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张力。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章节会根据所述内容调整语调,时而如雄浑的交响乐般气势磅礴,时而又像私密的独白般细腻感人,这种声音的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总而言之,它不只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部展现了高超文字驾驭技巧的文学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作者在穿插史料和个人回忆时,拿捏的火候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了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描述,作者采用了多方视角进行交叉印证,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大增强,这种求真的态度令人非常敬佩。整体行文风格流畅自然,即便是对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也相对较低,但内涵的深度又足以吸引专业人士反复咀悦。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那个时代脉络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和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冰冷的史料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人物的理解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以往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而一些固有的认知也受到了有益的挑战。它迫使读者跳出既定的框架去重新审视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这种启发性和思辨性,是任何一本浅尝辄止的作品都无法比拟的,无疑是该领域近年来重量级的一部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搭配,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挑得很有讲究,墨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照片的印刷质量,细节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照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装帧上的小细节,比如烫金的字体和精致的书签设计,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和读者的尊重。可以说,从物理层面来看,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捧在手里细细品味,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用心,文字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让人在阅读复杂历史资料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