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照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呼吸
  • 身体
  • 健康
  • 冥想
  • 放松
  • 疗愈
  • 音乐疗法
  • 正念
  • 身心连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7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4921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28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古典音乐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从音乐家、从时代、从历史去感受音符背后的人生况味,重新发现藏在乐理中的鲜活情感。这样,我们才能听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喜怒哀乐,听出三百年来的社会百态,才能真正听懂古典音乐。

2. 著名作家杨照的音乐沉思录——这不只是一个资深乐迷的古典音乐指南,更是杨照的感悟之书,是他多年来从音乐中体认到的道理。文字真诚细腻,表达清晰流畅,仿佛间,好像真的听见音乐响起。

3. 数十首经典曲目随书聆听——配合阅读内容,挑选出四十多首名家名作,库克音乐免费正版音乐,边读边听。

4. 看理想同名视频节目《呼吸》在线观看——杨照和他的女儿李其叡共同主持的古典音乐栏目,让你在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古典音乐。

5. “没有谁的耳朵真的不能、不够拿来听巴赫”——现代社会吵杂的环境里,我们逐渐变得听力迟钝、懒于思考,以致愈加难以听见身边的美好之声。古典音乐,能让我们抗拒耳朵的退化、智力锈蚀,走出声音的荒野。


  

内容简介

  

音乐就在呼吸里,就在身体里,就在人生里,就在历史里。

古典音乐从来不会拒人于门外。再复杂的音符形式,只要有一些背景的准备,只要对人的某些根本际遇有所共鸣,我们就能进入作品里。在这辑随笔集中,杨照不仅仅是去赏介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要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音乐家的人生,知晓那些让音乐变得如此有魅力的秘密,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乐曲中的动人之处。

这本《呼吸》是一份明确的邀请,请大家来看看这明明广大且自由开放的音乐花园。没有围墙,有无数多条路都通往这座花园,从哪条路都进得来,进来之后,任何一条路又都会将你带往更多藏着惊喜的路。

——杨照


  

作者简介

  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现为“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主要著作有《故事照亮未来》《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想乐》《迷路的诗》《寻路青春》,以及现代经典细读、古代经典选读系列属数十种。

目录

I 以思考听音乐

003 音乐了解我们

007 “必需”与“享受”的交替激荡

010 打开你的耳朵

013 绝对不是背景音乐

017 垃圾车音乐是哪一首?

021 操弄时间的魔法

025 化冗长为神奇

028 读谱的音乐与现场的音乐

032 不靠歌词听音乐

036 一起聆赏音乐

040 现场演奏之必要

042 音乐家细致巧妙的剧场性

046 到底什么时候鼓掌?

050 回头珍惜藏在不完美中的个性

053 听众应该喜爱的歌

055 听众的影响力

058 别只听《欢乐颂》

062 在音乐中加入文字与绘画

065 看见节奏,听出美感

069 在书法中体会时间流动

073 民主的对位与艺术

077 战争、沉船都击不倒音乐

081 台上唯一无声的音乐家

085 合宜的音乐

088 练琴不等于重复演奏

092 如何运用巨人的力量

II 以记忆听音乐

099 Do、Re、Mi的来历

102 音乐秩序的起点

106 巴赫和他的儿子们

110 如何将烟火记录下来

114 重要的是人格,不是地位

118 当音乐远离上帝

122 跃动戏谑的自我

125 从弦乐中突围的双簧管声音

127 从《费加罗的婚礼》感受法国大革命

131 谁赢了莫扎特?

135 新语汇造就新时代

139 将自己献给永恒的爱人

142 贝多芬写了几首歌剧?

146 贝多芬的时间哲学

150 不霸气就不是贝多芬

154 耳聋带来想象与愿景

158 经典之后

III 以感情听音乐

165 钢琴的浪漫解放力量

167 舒曼的彷徨与犹豫

171 让曲式解放吧

175 所有人的所有童年时刻

178 浪漫主义中的孩子气

182 献给克拉拉

185 最珍贵的礼物

189 “大卫同盟”与艺术家的责任

193 狂乱中一只老鹰的羽毛

197 输的不是音乐,是人

201 时代精神与自我坚持

204 幻想、即兴与个性抒发

207 通过技巧,超越世俗

211 表演的本质

215 有谁不是李斯特的弟子?

219 李斯特的学生无一相似

223 当作曲者不等于演奏者

227 自由且孤独

231 致友谊

235 旧形式透出来的新光荣

239 无法登台演唱的茶花女

243 捕捉片段的灵光

246 敲击与吟唱的拉锯

IV 以人生听音乐

251 理性严谨与感性抒情的混合

255 拒绝的智慧

259 用技巧来制造风格

263 无法冷静平衡的莫扎特音乐

267 音乐的主观与客观标准

270 音乐怪杰古尔德

274 音乐流动、流荡的方式

276 古典音乐急不来

280 中国大陆制造,音乐重镇转移?




精彩书摘

音乐了解我们

舒伯特曾经在日记里记录过他做的一个梦。

在一个派对聚会上,所有的人都玩得很高兴,唯独他一直快乐不起来。看到他那张阴云满布的脸,爸爸生气了,大发脾气将他赶走,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他因而离家流浪,在外面晃荡了好久好久,才鼓足勇气回家。爸爸和气地接纳了他,还带他看新布置好的花园。爸爸对新花园很满意,热切地替他介绍说明。他其实一点也不喜欢花园的模样,觉得品位低劣,让人难以长待,但他不敢跟爸爸说。然而过了一会儿,爸爸逼问他喜不喜欢那座花园,他实在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喜欢”两个字,于是爸爸又生气了,他再度被逐出。

不知道过了多久,漫游中他发现前方有一群人围绕着,靠近着,原来那是一群参加葬礼的人,一圈圈将墓地围着。他突然生出想要进去参与葬礼、向棺木致敬的冲动,他没有理由加入送葬行列,人家更没有理由让他进去,然而无论如何他就是一步步走过去,奇迹般地,人群让出空间来,他发现自己站到了最内圈,棺木就在面前,而且发现父亲也在送葬的行列里,父亲温柔地牵起了他的手,父亲泪流满面,他自己哭得更厉害。

这个梦,一定反映了舒伯特和父亲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他渴望被父亲接受、肯定,却又无法放弃自我,勉强自己变成父亲期待、喜爱的那种儿子。他受不了父亲的品位,但他也无法因此弃绝对于父亲权威的崇拜与追求。

这样的父子关系,也一定对舒伯特的创作产生影响。他那种鲜明却又缺乏自信的自我风格,经常游移于伸张与畏缩、夸耀与取消的矛盾手法, 与他的梦境紧密呼应,读着他的梦,我们对他的音乐,有了深一层的理解与感受。

换个不同角度看,舒伯特的梦,也可以被看做对于我们一般听者与音乐关系的某种隐喻诉说。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写过一大本聆听贝多芬的随手札记,其中最早的一则如此写着:

我们不了解音乐—是音乐了解我们。在音乐家与外行人皆然。我们自以为与它最亲的时候,它对我们说话,带着伤心的眼神等我们回答。

大部分时候,许多复杂的古典音乐就像是远方别人参与的葬礼,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毕竟生命的共同经验很快会将那种哀戚与肃穆的气氛感染到我们身上,然而我们却也不能说这与我们有关。我们不认识那死者,没有对于死者的记忆、感情,哀戚与肃穆只有普遍普通的意义,一点也不具体。

然而在那梦幻般神秘的时刻,我们会不知其来由,无法清楚对自己说明交代地,对于应该不干我们的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甚至超越了好奇, 而有了强烈的切身性,吸引我们不能不靠近过去。

我们自己设想着:这音乐、这事怎么可能跟我有关呢?我们担心:我终究只是个不相干的外人,别人怎么会接纳我?我们认定,从这里到音乐核心那里,应该会有层层阻碍,把我这个外人挡在外面吧?

很多时候,这些自己内心的猜疑,真的就让我们却步了,宁可停留在一段“适当”距离之外。那就是我们和大部分音乐间保持的距离。只有更少数更宝贵的瞬间,我们才像舒伯特梦中发生的那样,抑制了自己所有的怀疑与犹豫,仿佛被某个单一意念占满,麻木了,坚持前进。就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只是距离逐渐缩小消失了,连原先明明应该存在的障碍,也自然而然地推排开来,为我们让出一条路。

让我们一直走到最内里的所在。在那里,我们撞见的不是什么陌生的死者,而是我们最在意的人,或我们最在意的感情。即使我们还是无法指认那位死者的名姓,描绘他生前的脸容,记起他的美德或罪行,但我们瞬间明白,那葬礼正是为了让我们和自己内在最深刻情感重逢而进行的。我, 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甚至不是死者,就是那场葬礼真正的主角。

音乐,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当然不是为我们而写的,这样简单明了的事实却无碍于我们成为贝多芬或舒伯特音乐的主角。借由单纯的聆听, 有些音乐,突然对我们说话,用贝多芬或舒伯特的语言说,但那诉说的内容, 却可能是我逃避的一段痛苦、我无从掌握的一段爱情,甚至是我自己不知道结局的一段故事。

这应该就是阿多诺说“是音乐了解我们”的真诚意思吧!音乐在叫唤我们,“带着伤心的眼神等我们回答”。那眼神为何是“伤心的”?因为我们通常不懂得回答,我们固执坚持那是别人的、陌生的葬礼,坚持不走过去。

不走过去,那音乐就永远都是别人的,我们可以远远地观察,巨细靡遗地记录所有参加葬礼的人的模样,精确计算葬礼进行的长度,目睹每一个仪式中的细节,但我们不会发现自己的父亲在那墓穴旁边,更不会潸然泪下,乃至痛哭流涕。

换句话说,用那种有距离的态度,顶多我们只是自信地宣称自己了解音乐,而到不了阿多诺提示的那种“被音乐了解”的境界。最美好的经验, 不是了解音乐,而是被音乐了解。

要被音乐了解,需要敏感,更需要勇气。生命必须伸出够多够广的触须, 敏锐地接近音乐,与音乐亲和,并且捕捉到音乐对我们不断发散的感官讯息。而就在阿多诺描写的那种关键片刻,我们还要能体会、明白音乐“伤心眼神”的期待,勇敢地抛开作为陌生人的身份与矜持,勇敢、心无旁骛地, 就是向前走去,以勇气令比你早到的人群让出一条路来,一直走到音乐讯息最深最深的领域,在那里找着自己最爱最怕又最愧疚的人,在那里流下升华、赎罪的热泪来。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书籍信息: 书名: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 主题方向: 探讨音乐与生理、心理、文化之间深刻的交织与联系。 目标读者: 对音乐心理学、生理声学、人体与声音互动、以及文化人类学感兴趣的读者、音乐家、健康从业者。 --- 导言:超越耳膜的共振场域 我们习惯于将音乐视为一种纯粹的听觉体验——音符的排列,旋律的流动,通过空气振动进入我们的耳蜗,继而被大脑解读为情感与美。然而,《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试图拆解这一传统认知,它将音乐的感知场域从听觉的狭窄通道,扩展至整个生命体的物理结构和内在律动之中。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音乐并非外在于我们的声音信号,而是我们身体内部固有节奏与外部声波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最基础的细胞振动,到宏观的呼吸节奏,再到复杂的情绪神经网络,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随时都在演奏的乐器。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微观的生物学基础,深入到宏大的文化与历史维度,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度的音乐人类学图景。 第一部分:生物声学基础——身体的固有频率 本部分着眼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前沿交叉点,阐明“身体如何成为接收器和发生器”。 1. 骨传导与内在听觉: 我们首先摒弃“只有耳朵听见声音”的简单观念。深入解析骨传导机制,探讨颅骨、内耳淋巴液以及胸腔如何充当共鸣箱,将低频振动直接转化为神经信号。作者展示了在水下或极端寂静环境中,我们如何依靠内源性振动来感知环境。讨论了心跳、肠胃蠕动等内部“噪音”在特定生理状态下如何被大脑重构为具有音乐性的感知。 2. 细胞的韵律与分子振动: 将视角缩小至细胞层面。研究发现,DNA螺旋的扭曲、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能量交换,都遵循着特定的周期性律动。这部分探讨了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节拍器”——线粒体的能量转换节奏。这些微观的、亚听觉的振动频率,是否构成了我们对“和谐”或“不和谐”的原始倾向?我们触及了声波频率与生物分子结构稳定性之间的潜在关联。 3. 呼吸作为时间艺术的框架: 呼吸,这一生命最持续、最不自觉的生理活动,被定位为音乐时间感的终极基石。作者详细分析了吸气与呼气在不同情感状态(如焦虑、冥想、剧烈运动)下的长度变化、深浅不一,并将其与乐曲的呼吸标记(Fermata, Tenuto)进行对照。探讨了古代瑜伽呼吸法(Pranayama)和西方早期音乐记谱法中,对人类肺活量与乐句长度的隐含制约。 第二部分:情感的调音器——神经化学与音乐体验 身体如何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一部分聚焦于神经科学和心理声学。 1. 迷走神经的调控作用: 迷走神经,这条连接大脑与内脏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情绪调节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缓慢、规律的音乐(特别是低于60次/分钟的节奏,与平静心率相符)如何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诱导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从而产生放松感。这不仅仅是“听起来放松”,而是身体层面的化学反应:血清素、内啡肽的释放路径被音乐节奏所“引导”。 2. 预期的共鸣:恐惧与快感回路: 音乐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预期”——我们期待下一个音符的出现。本书解释了大脑如何利用听觉信息,提前激活多巴胺奖赏回路。当预期被满足(或以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被打破)时,即产生快感。这部分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案例,展示了听到令人“起鸡皮疙瘩”的音乐时,杏仁核(恐惧与情绪中心)和伏隔核(奖赏中心)的同步激活模式。 3. 声音与本体感觉的错位: 探讨了音乐如何干扰甚至重塑我们的本体感觉(Proprioception,即对自身身体位置和运动的感知)。例如,在高速运动或失重环境下播放特定节奏的音乐,如何影响平衡感。书中收录了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节奏性听觉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RAS)”的成功案例,证明节奏能有效“接管”受损的运动皮层信号,帮助患者重新获得稳定的步态。 第三部分:文化共振与社会构造——节奏的社会学 音乐的“身体性”不仅仅是个体经验,更是群体认同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1. 群体同步化与社会粘合剂: 群体性音乐活动,如合唱、舞蹈、战鼓、宗教仪式,其核心功能在于“同步化”参与者的生理节奏。书中分析了群体同步化如何通过共同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降低个体间的冲突感,增强社会信任度(社会黏合度)。探讨了集体仪式中,重复的、高强度的节奏如何引导参与者进入一种“集体心流”状态。 2. 乐器的物化与延伸: 乐器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身体的延伸和强化的器官。分析了不同文化中,特定乐器(如长号、筚篥、西塔尔琴)的设计如何模仿或放大人体器官的声学特征——如喉咙的共鸣、肺部的扩张、手指的精细动作。乐器成为了人类生理潜能的雕塑。 3. 沉默的意义与身体的空缺: 在探讨了声音的充盈之后,本书转向“沉默”——音乐中的停顿、留白,以及不同文化中对“绝对寂静”的追求。沉默并非声音的缺失,而是身体内部振动和外部环境噪音的重新平衡。分析了东方哲学中对“虚空”的强调,如何映射到音乐的结构中,迫使听者更加专注于自身内在的生理感知。 结语:倾听未被听见的交响乐 《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旨在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它挑战了将音乐视为纯粹娱乐或艺术欣赏的局限性,而是将其视为理解生命运作、情感调控以及社会互动的基础语法。 真正的音乐,并非从扬声器或琴弦发出,它从胸腔深处开始,与骨骼共振,与血液流速对话,并通过每一次呼吸的起伏,构建了我们对时间、空间和自我的认知框架。 了解音乐的身体机制,就是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下一次当你被一段旋律打动时,请记住,你所感受到的,是宇宙中最古老、最亲密的振动在你的身体中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觉得“呼吸”这个主题听起来还算有趣。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浸润着我的心田,也彻底改变了我对生命和健康的理解。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韵律”的阐述。他不仅仅是在谈论呼吸的物理过程,更是将它上升到一种宇宙法则的高度。从细胞的振动,到星辰的运行,都遵循着某种看不见的韵律。而我们的呼吸,就是与这种宇宙韵律最直接的连接方式。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 书中关于“连接”的论述,也让我深思。作者认为,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与外界的能量交换,也是一次与生命的交流。我们通过呼吸,汲取着来自大地的养分,也释放着身体的废物。这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伟大。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他能够将如此深奥的哲学和科学概念,用如此平实、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在文字中流露出一种深刻的智慧和力量。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内省”。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更加珍视每一次呼吸。我意识到,生命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日常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启示,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起初让我觉得有些抽象,但我一旦开始阅读,就被作者那严谨而又富有诗意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直接向我灌输任何“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探索身体内部的广阔天地。 我被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力所折服。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难以察觉的微妙之处,比如呼吸的细微变化如何反映情绪的波动,又比如身体内部能量的流动如何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他将这些观察到的现象,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故事串联起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 书中关于“能量”的探讨,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能量只是物理学上的概念,但作者却将其与生命和意识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认为,我们的呼吸,就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而这种能量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这种观点,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尤其欣赏作者的逻辑清晰和论证严谨。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将复杂的原理化繁为简,让读者能够信服。他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亲自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这种开放的态度,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身体地图”的绘制。我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也更加懂得如何去关爱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呼吸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生命智慧的传承。它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评分

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音乐”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音乐就是那些旋律、和弦、节奏的组合,是用来愉悦耳朵的艺术。但《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新的世界观。作者以一种近乎先知的姿态,将我们日常最容易忽视的“呼吸”抽离出来,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 起初,我被书名所吸引,觉得有些新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作者的逻辑和论证深深折服。他没有使用那些艰涩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优美、流畅的语言,将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甚至哲学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去考证、去思考,去寻找那些隐藏在生命深处的“旋律”。 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呼吸对身体各个系统影响的部分。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说“呼吸很重要”,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次吸气、呼气背后所蕴含的能量交换,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率、脑电波、甚至是细胞的活动。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身体内部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交响乐团,每一部分都在按照特定的“乐章”演奏,而“呼吸”就是那个总指挥,控制着整个乐团的节奏和和谐。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将这种“内在音乐”与我们日常的情绪、思维紧密联系起来。他认为,不良的呼吸方式会扰乱身体的“音律”,导致情绪波动、思维混乱。而学习如何“正确地呼吸”,就像是学会了一首新的“乐曲”,能够帮助我们调整身心状态,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种将生理和心理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的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冲击。 读完这本书,我再也不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呼吸了。它不再是单纯的生理行为,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生命艺术。我开始尝试书中所提到的呼吸练习,惊喜地发现,我的身体和情绪真的在发生积极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身体使用手册”和“心灵疗愈指南”,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渴望更深层次了解自己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简洁的文字搭配一抹淡淡的、渐变的色彩,仿佛真的能从中感受到某种流动和气息。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描绘的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所震撼。他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开场,将读者带入一个关于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之中。我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将如此抽象的概念,用如此具象的语言去阐述的。 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谷,耳边回荡着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也像是感受着自己的心跳,那是最原始、最纯粹的生命律动。作者在文字中构建了一个宏伟的生态系统,从最微观的细胞到最宏观的宇宙,都在以某种看不见的联系交织着。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共鸣”现象,那种跨越界限、超越时空的连接感,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与周围的世界,以及与彼此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深刻的纽带。 书中关于“节奏”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穿。我从未想过,我们每天无意识的呼吸,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生物节律。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想象力,将这些原本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甚至开始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感受自己的每一次呼吸,试图捕捉那种细微的变化,以及它所传递的信息。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引导着我,去倾听身体深处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信号。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发现。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感受,尝试用一种更平和、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不同文化和时代对“生命之息”的理解,从古老的哲学智慧到现代的科学探索,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万物皆有其内在的韵律和能量。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拓宽了我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敬畏和感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原本只是想了解一些关于呼吸的健康知识,但它给我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作者并非一个单纯的科普作家,更像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险家,带领我们深入生命肌理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与其说是知识的堆砌,不如说是思想的碰撞,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我被作者那种极具穿透力的洞察力所震撼。他能够从最平凡的呼吸现象中,挖掘出最深刻的生命哲学。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怎么呼吸”,更是在探讨“为何呼吸”,以及呼吸背后所承载的生命意义。这种将微观的生理现象与宏观的人生哲学融会贯通的写法,在我看来是极其难得的。 书中对于“自由”的解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外在的束缚解除,而是内在的通达与和谐。而呼吸,恰恰是实现这种内在自由的关键。他用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案例,展示了那些通过调整呼吸而获得心灵解放的人们,他们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我自我改变的决心。 我还很欣赏作者对待科学的态度。他虽然引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但却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事中,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相反,这些科学依据让他的观点更加坚实,也让读者更容易信服。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发我们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之旅。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展了我对生命的认知边界。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呼吸的知识,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生活、如何与世界连接的全新视角。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并尝试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活。

评分

爱好古典音乐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爱好古典音乐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

活动不错,再来一波。

评分

古典音乐从来不会拒人于门外。再复杂的音符形式,只要有一些背景的准备,只要对人的某些根本际遇有所共鸣,我们就能进入作品里。在这辑随笔集中,杨照不仅仅是去赏介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要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音乐家的人生,知晓那些让音乐变得如此有魅力的秘密,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乐曲中的动人之处。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一直想买这夲书,用券后值

评分

敲棒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挺好的。

评分

给女儿买的书,她喜欢,快递小哥幸苦了晚上8点多还送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