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我力图记述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音乐。所采用的时间界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武断性——基本上接近这个世纪本身的起止时间。然而,本书的时间上限大约设定在1800年之前十年,由此关照到某些似乎更多地属于十九世纪而非十八世纪的作品,由正在走向成熟的贝多芬及其更具前瞻性的同时代人写于1790年代。时间下限设定于1900年,这似乎显得犹为古怪异常;例如,这一时间节点将马勒的创作生涯半途切断,又生硬地将里夏德?施特劳斯的音诗与其随后创作的歌剧杰作分割开来。但倘若追随浪漫主义音乐进入二十世纪的轨迹,我们便会踏上一条没有任何自然终点的征程,令人望而却步:圣-桑一直活到1921年,普契尼活到1924年,拉赫玛尼诺夫活到1943年,里夏德?施特劳斯和普菲茨纳都活到了1949年。而且倘若旧的风格及其各种美学信念尚未随着世纪的变化更替而消亡,新的风格却已明确出现。音乐印象主义的语言在法国成型,极端激进的实验在维也纳风生水起,这些现象都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由于它们所具有的力量和影响,任何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十五年里欧洲音乐的较为全面的历史叙述都会囊括这些内容。这些新的观念和风格如何与旧的观念风格彼此相适,似乎是一个属于二十世纪音乐史的主题内容。
本书将讨论的范围局限于欧洲,这并非表示其他地方的艺术实践在质量甚至种类上与欧洲音乐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这样做不过是承认在一个专门化日益增强的时代,我有自己的局限性。仅仅是十九世纪的美洲音乐就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值得单独著书研究——并且Z好由精通这一课题的学者来进行。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中寻宝,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以时间线为主干,而是以一种更加碎片化、主题化的方式,将十九世纪欧洲音乐的各个侧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音乐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探讨,例如,工业革命对音乐创作和传播方式带来的影响,以及民族主义思潮如何在音乐中得到体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瓦格纳“总体艺术”理念的解读,那不仅仅是对歌剧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和文化的反思,将音乐、戏剧、诗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我也看到了,在这个时期,音乐的听众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少数贵族精英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音乐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这又反过来促进了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专题演讲,每一个主题都足够深入,又能够与其他主题相互关联,构成一幅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是很高,以为又是一本充斥着晦涩乐理和枯燥历史年份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却惊喜地发现,它是一扇通往十九世纪欧洲音乐灵魂的窗户,而且这扇窗户极其明亮透明。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远而陌生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仿佛看到了勃拉姆斯在汉堡的咖啡馆里,手指在琴键上跳跃,那些饱含深情的旋律,是对生命中错失的爱情的追忆,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我也能感受到舒曼音乐中那份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将文学的意境与音乐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创作出许多如诗如画的作品,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书里对李斯特的描述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家,更是一位具有时代前瞻性的音乐改革者,他将音乐的舞台从室内延伸到音乐厅,用他华丽而富有表现力的演奏,征服了整个欧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解释音乐,而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作曲家生活经历的描绘,让我能够从心底去理解和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也让我对那个时代音乐的多元化和创新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当我翻开它时,仿佛能闻到旧书特有的纸张与墨香,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瞬间将我包裹。它并未直接给我铺陈枯燥的年代划分,而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引领我走进十九世纪欧洲那片音乐的星辰大海。仿佛置身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斯特劳斯圆舞曲的旋律在耳边回荡,那些轻快、灵动,又带着一丝忧伤的音符,勾勒出那个时代贵族沙龙的精致与浮华。又或者,我被带到了巴黎的歌剧院,随着瓦格纳宏大的歌剧,体验着英雄主义的磅礴与情感的极致张力,那交织的旋律如同史诗般在我心中铺展开来,让我为之震撼,为之沉醉。作者没有罗列太多的技术性术语,而是更侧重于音乐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背景的勾连,比如肖邦那些浸润着乡愁的钢琴曲,如何成为波兰人民精神的寄托;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种挣扎于命运的呐喊与最终的超脱,又如何折射出那个动荡时代的个体思考。整本书的语言就像一首优美的乐章,起伏有致,时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时而又如磅礴的交响曲般激昂,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仿佛亲历了音乐家们的创作心路,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脉动。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是它似乎与我平日里涉猎的音乐领域有些距离。然而,当我翻到后面章节,看到对于晚期浪漫主义以及更具实验性音乐探索的描绘时,我的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那些耳熟能详的“浪漫巨匠”身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在十九世纪末期,为音乐的未来埋下伏笔的先驱者们。我了解到,在那个看似繁盛的时代,音乐的边界正在被不断地拓展,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的调性束缚,探索更复杂、更具表现力的和声与旋律。特别是书中对德彪西早期作品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印象派音乐的萌芽,那种对色彩和氛围的追求,与同时期绘画和文学的潮流遥相呼应,展现了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的魅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边缘”音乐流派的关注,比如那些在民间流传,但却对学院派音乐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这种不拘泥于主流的视角,让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让我看到了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更加丰富和复杂的全貌,它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的堆叠,更是无数个体探索和创新的集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音乐史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与时代精神的读物。作者在描述音乐风格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作曲家个人的人生际遇和内心世界。我仿佛能看到李斯特作为一位明星级的钢琴家,在舞台上挥洒自如,但他内心深处,却也有着对艺术更深层次的追求,他晚年创作的那些带有哲学思考的音乐,让我看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成长与蜕变。我也对书中对肖邦的描绘感同身受,他那种对祖国深沉的爱,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都通过他那些充满诗意的钢琴曲得以展现,让人动容。作者在讲解音乐时,很少使用艰涩的术语,而是更多地运用比喻和意象,将抽象的音乐变得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产生共鸣。例如,他用“雨丝”来形容某个作曲家的旋律,用“火山爆发”来形容音乐的某个高潮部分,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音乐并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每一个伟大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凝聚着作曲家的人生智慧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诺顿音乐断代史,是西方很著名的音乐史。《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权威性最新音乐断代史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
评分甫一出版即关注,历经多次活动拿下,此书也经历过几次重印了。一部断代音乐通史,除标举标题彰示的重心外,难免要省略掉很多饶有兴味的同代大师的阐述,而较通俗地勾画“海莫贝”这一广泛认可的古典音乐区间中世俗上、技术上、心理呈现上的时代面貌,也是难能可贵了。大量谱例与乐式分析并不太阻碍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乐趣。
评分有其他的断代史吗?有一部讲音乐的《古典时代》可以借鉴。
评分非常好,值得推荐认真拜读!
评分甫一出版即关注,历经多次活动拿下,此书也经历过几次重印了。一部断代音乐通史,除标举标题彰示的重心外,难免要省略掉很多饶有兴味的同代大师的阐述,而较通俗地勾画“海莫贝”这一广泛认可的古典音乐区间中世俗上、技术上、心理呈现上的时代面貌,也是难能可贵了。大量谱例与乐式分析并不太阻碍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乐趣。
评分目前国内已翻译并引进了《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的音乐风格史》以及《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
评分诺顿音乐史之一种,用心。
评分权威著作,虽然双11购入,但还是贵。
评分750页慢慢看。深入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历史,贴近音乐家的思想与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