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大典: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册 [A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

现代经济学大典: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册 [A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晓西,洪银兴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环境经济学
  • 资源经济学
  • 现代经济学
  • 经济辞典
  • 环境资源
  • 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发展
  • 生态经济学
  • 经济学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71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79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经济学大典丛书
外文名称:A Dictionary of Modern Econom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改革的中国模式、发展的中国道路成为探究中国发展之“谜”。以中国改革和开放的实践为背景,以中国经济学理论进展为线索,编写《现代经济学大典: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册》可以全面解读中国奇迹之“谜”。相应的,《现代经济学大典: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册》定位在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概括。突出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目的就是要把我国的经济学推向世界,让中国道路为世界所知。

作者简介

李晓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市场化理论的先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召集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DO-UNEP)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GIP.CCO)主任;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环境经济学
自然资源核算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自然资源与能源经济学手册
自然资本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自然资源实物量指标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高峰负荷定价
完全成本资源定价法
拥挤不经济
循环经济
生产者责任延伸
两型社会
田园城市
全国土地规划纲要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哈特维克准则
霍特林规则
代际公平原则
影响路径法
能源危机
能源强度
环境保护
北京宣言
布伦特兰报告
21世纪议程
……
现代经济学大典: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册 【内容提要】 《现代经济学大典: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分册》是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权威性专著。本书聚焦于资源稀缺性、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核心议题,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前沿模型以及政策实践。它不仅是对经典经济学原理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与拓展,更是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与发展困境提供经济学视角的深刻洞察。全书内容涵盖面极广,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全面覆盖该领域内最重要的概念、理论流派、计量方法与政策工具,旨在为经济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环境管理人员以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份详尽、可靠的参考指南。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与学科框架 本分册开篇即奠定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首先,详细阐释了资源稀缺性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区分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基本经济学特征,并引入了“霍特林法则”(Hotelling’s Rule)作为分析自然资源开采时间路径的经典基准模型。对“马尔萨斯陷阱”(Malthusian Trap)与“人口经济学”(Population Economics)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在长期内抵消人口增长对资源压力的影响。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体现。重点剖析了“外部性”(Externality),包括负外部性(如污染)和正外部性(如生态系统服务)的界定、衡量与内部化机制。详细介绍了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的理论前提、现实局限性及其在产权界定中的应用。此外,对“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和“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数学推导和案例分析,强调了集体行动在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环境经济学的计量与评估方法 理解环境价值是制定有效政策的前提。本书用专门的章节系统介绍了环境经济学中用于价值评估的各种实证方法。 在“非市场价值评估”(Non-Market Valuation)方面,对“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和“接受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进行了深入比较,并详细阐述了“条件估价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支付卡法”(Payment Card Method)等直接提问技术的操作细节、偏差来源与校准方法。同时,对“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 TCM)和“享乐定价法”(Hedonic Pricing Method)在评估休闲和环境质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在政策评估工具方面,重点分析了“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CBA)在环境项目决策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处理“贴现率”(Discount Rate)的选择在跨代公平性(Intergenerational Equity)问题上的敏感性。此外,引入了“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在模拟环境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三部分 资源管理的动态优化与政策工具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工具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对于能源经济学,本书详述了“能源转型”(Energy Transition)的经济驱动力,分析了化石燃料补贴的扭曲效应以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对“能源安全”的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界定。 在水资源经济学中,探讨了水资源的区域稀缺性、水权交易的机制设计(包括区域间的水权期货市场),以及对灌溉和工业用水效率的激励机制设计。 环境规制是核心议题之一。本书对“命令与控制”(Command-and-Control)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全面评估了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工具”(Incentive-Based Instruments)的有效性。这包括对“排污税”(Pigouvian Tax)、“补贴”(Subsidies)的边际税率分析,以及对“总量管制与交易”(Cap-and-Trade)机制的结构性设计,包括配额分配、市场运行的理论模型与实际经验教训(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演变)。 第四部分 气候变化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部分构成了本书的重量级内容。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了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和时间维度。核心内容围绕“气候敏感性”(Climate Sensitivity)的经济含义展开。 本书详细介绍了用于评估气候变化长期影响和最优减排路径的“整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IAMs),特别是对“社会边际损害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 SCC)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比较,强调了不同模型对未来不确定性和人类偏好(代际贴现率)的敏感性。 在国际合作领域,深入分析了《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机制的激励相容性问题。探讨了“气候金融”(Climate Finance)的结构,包括绿色债券、气候适应基金的有效配置。 最后,本书对“包容性财富”(Inclusive Wealth)和“自然资本核算”(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等超越传统GDP衡量的指标进行了深入评述,强调了将环境因素纳入国家核算体系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全书采用严谨的经济学语言和图表分析,辅以丰富的全球案例研究,展现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的活力与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封面选用的那种哑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作为一部“大典”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留白,让复杂的理论结构得以更直观地呈现。初次翻阅时,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在研究它对于某些经典术语的首次登场时的字体处理——那种微妙的加粗或斜体处理,无疑是编辑团队专业素养的体现。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页的内容,但仅仅是这份扎实的实体质感和精良的制作工艺,就已经让我觉得这是一笔值得的投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精品,那种油墨散发出来的、属于知识沉淀的味道,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这本书拿在手上,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仿佛握住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钥匙。

评分

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深度”的执着追求,丝毫没有为了追求“大而全”而牺牲核心内容的风险。随便翻开任何一个章节,比如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清晰地梳理了该理论从早期帕累托最优到现代契约理论的演变历程。它似乎在向读者证明,每一个经济学术语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迭代。我喜欢它在解释复杂数学模型时,那种克制而精准的笔法——它提供了足够的数学工具,但绝不沉溺于公式的堆砌,而是迅速将焦点拉回到经济直觉的阐释上。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严谨性的要求,又能让那些需要“翻译”才能理解模型的读者感到豁然开朗。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对每一个知识点的透彻挖掘,而非泛泛而谈。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那种“沉浸感”是相当强大的。它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似乎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由浅入深的智力探险。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被某个特定概念的精妙之处所吸引,然后不自觉地被引向相邻的、看似不相关的章节,发现它们之间竟然存在着深刻的逻辑关联。这种“引人入胜”的特质,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更像是一场持续的“顿悟”之旅。比如,当它在讨论“外部性”的界定时,其引用的案例都选取得极其贴切和当代,避免了使用陈旧的、脱离现实的例子,让读者立刻能将书本知识投射到当下的社会经济问题上。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的庄重感与阅读的愉悦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愿意反复咀嚼其中的思想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简直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典范,它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我试着从“宏观基础”部分跳转到“行为决策理论”部分,中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仿佛作者预设了读者的思维路径,每当我们感到理解稍有停滞时,紧随其后的解释或相关条目总能及时提供必要的补充视角。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而言,它则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交叉检索网络。我注意到它在处理跨学科概念时,比如将某些博弈论的概念引入资源分配模型时,所采用的衔接词和过渡句式,都显示出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和行文的艺术性。这种清晰的脉络感,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人有信心一步步剥开经济学复杂的外衣。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其精巧,这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快速文献检索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尝试查找一些相对冷门的交叉概念,例如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关联,通常在一般的参考书中,这种关联需要费力的跨章节搜索,但在这本书里,索引页的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是即时定位。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不同学派的立场区分非常清晰,当某个术语存在多种解释或争议时,它会明确指出“哈耶克学派的观点是……”或“凯恩斯主义的侧重在于……”。这种客观的立场呈现,极大地避免了读者在信息洪流中迷失于单一的意识形态,确保了读者能够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图景,这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