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呈 著
图书标签:
  • PWM
  • 电力电子
  • 变换技术
  • 电力驱动
  • 开关电源
  • 电机控制
  • 逆变器
  • 整流器
  • 电路设计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95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6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字数:7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以PWM 模式为先导,展开讨论了VVVF变频调速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无刷直流电动机调速控制、矩阵式变换器、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控制、三相软开关电力变换器、高压大容量逆变器、电压型PWM 整流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光伏发电逆变控制器、风力发电逆变控制器、微电网、智能电网与智能社区等。书中除了基本原理的阐述和推导外,还附有仿真和实验结果,透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本质,根据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尽量从物理意义上分析有关问题的内涵,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内容丰富、新颖。   非常适合于电气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教材,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教师、高年级本科学生作为参考书。

作者简介

  陈国呈,1984-1989年在日本上智大学攻读博士,1999年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上海大学教授、博导。

目录

前言第1章 犘犠犕模式及其优化 11.1 PWM的调制方式与输出电压波形 11.1.1 PWM调制方式 11.1.2 脉宽调制的输出电压波形 21.2 基于等腰三角载波的正弦波PWM的频谱分析 31.2.1 正弦波PWM (SPWM) 31.2.2 正弦波PWM的频谱分析 41.3 准最优PWM 101.4 选择谐波消去法SHEPWM 101.5 基于等腰三角载波的鞍形波PWM 141.5.1 鞍形波的由来及其操作方法 141.5.2 SAPWM的频谱分析 171.6 基于等腰三角载波的开关次数最少调制波的PWM 271.6.1 开关次数最少调制波的生成方法 271.6.2 开关损耗最小PWM 的谐波特性 281.7 基于锯齿载波的SPWM 311.7.1 单相SPWM的频谱分析 311.7.2 三相SPWM的数学分析 351.8 基于锯齿载波的SAPWM 381.8.1 单相SAPWM的数学分析 381.8.2 三相SAPWM的数学分析 401.8.3 结论 421.9 基于锯齿载波的最少开关次数调制波的PWM 421.9.1 最少开关次数调制波的输出线电压 421.9.2 周期函数的双重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431.9.3 最少开关次数调制波的三相PWM频谱特性 441.9.4 频谱归纳与分析 511.9.5 结论 531.10 两相调制PWM模式 541.11 几种PWM模式的统一 561.11.1 μ=0或μ=1 561.11.2 μ=0.5 591.11.3 μ为动态分布 60第2章 犞犞犞犉变频调速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632.1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与控制方式 632.1.1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 632.1.2 变频器的控制方式 682.1.3 风机水泵的节能原理 692.2 主回路的换相过程与输出电流波形失真 712.2.1 PWM模式与换相关系 712.2.2 变频器输出电流波形的失真及其补偿 772.2.3 相位角预测与死区时间补偿 822.3 变频器引发的谐波污染及其抑制对策 862.3.1 分布参数为纯电阻时的相电流数值分析 862.3.2 分布参数含电感时的相电流数值分析 892.3.3 高次谐波干扰及其抑制方法 912.4 交流变频调速中的制动状态 962.4.1 发电机状态下的能量转换问题 962.4.2 异步电动机的能量再生与制动 102第3章 无刷直流电动机调速控制 1173.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1173.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183.2.1 三相半控电路 1183.2.2 三相 联结全控电路 1223.2.3 三相�α�结全控电路 1253.3 多相电动机控制举例 1273.3.1 二三通电方式 1273.3.2 五五通电方式 1283.3.3 五四通电方式 1293.4 无刷直流电动机在变频空调中的应用 1303.4.1 空调器的调温控制原理 1303.4.2 反电动势三次谐波积分检测法 1313.4.3 几种PWM调制模式 1363.4.4 不同PWM 调制模式对电磁转矩影响 1373.4.5 直流电压可调型PWM控制 1423.4.6 漏电流的补偿电路原理 145第4章 矩阵式变换器 1474.1 矩阵式变换器的结构 1474.2 矩阵式变换器的双空间矢量调制原理 1474.3 等效交�仓豹步唤峁沟目占�矢量调制 1514.4 矩阵式变换器的PWM 数字实现方法 1584.5 矩阵式变换器双向开关的实现与四步半软换流 1604.6 四步换流对输出性能的影响及其补偿 1644.7 双向开关的吸收与保护电路 1664.8 矩阵式变换器的输入滤波器设计 167第5章 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 1715.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1715.2 坐标变换与变换矩阵 1775.3 三相异步电动机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1805.4 异步电动机转子磁通定向矢量控制 1875.5 基于动态模型按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 193第6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控制 1996.1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转子结构 1996.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2006.2.1 永磁同步电动机在αβ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006.2.2 永磁同步电动机在dq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016.2.3 表面凸出式永磁同步电动机转矩的产生 2036.3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 2046.4 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方式 2066.4.1 滞环比较控制与SVPWM 控制的比较 2066.4.2 定子磁链的计算模型 2096.4.3 预期电压计算模型 2116.4.4 电磁转矩与定子磁链幅值及负载角的关系 2136.5 永磁同步电动机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2176.5.1 有转子位置传感器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2176.5.2 无位置传感器的转子位置检测方法 229第7章 三相软开关电力变换器 2457.1 几种软开关电路 2457.1.1 高效准谐振DC环节逆变器 2457.1.2 并联谐振DC环节逆变器 2467.1.3 辅助准谐振变流器 2497.1.4 准谐振ZVS环节逆变器 2517.2 一个典型的三相软开关PWM变频器 2547.2.1 电路结构与动作分析 2547.2.2 输出特性分析 2567.2.3 软开关变频器主电路的数学解析 2587.3 三相软开关高功率因数PWM变频器 2667.3.1 双PWM变频器电路结构 2667.3.2 软开关动作分析 2677.3.3 双PWM 变频器的控制方法及实验结果 2687.4 一种高效率ZVT三相PWM逆变器 2697.4.1 一种高效率ZVT三相PWM 逆变器拓扑结构 2697.4.2 控制方式 2697.4.3 动作模式分析 2717.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73第8章 高压大容量逆变器 2758.1 IGBT直接串联技术 2758.2 多重化逆变技术 2798.2.1 电压型多重逆变器 2808.2.2 电流型多重逆变器 2988.3 多电平逆变技术 3028.3.1 多电平逆变器原理 3028.3.2 三电平逆变器的PWM控制 3028.3.3 三电平逆变器的空间电压矢量控制 3068.3.4 中点电压波动机理的分析 3128.3.5 电容中点电压平衡控制 318第9章 电压型犘犠犕整流器 3259.1 整流器的PWM调制 3259.2 主电路的工作模式 3269.3 PWM整流器的调相原理 3299.4 主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309.5 相幅调节方式 3329.6 基本特性的数学分析 3379.7 整流器的传输功率及稳定性 3439.8 整流器的实现 347第10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 35110.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35110.2 有源电力滤波器电路 35210.2.1 补偿电流指令值的检测方法 35210.2.2 补偿电流的产生方法 35910.2.3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损耗补偿 362第11章 光伏发电逆变控制器 36411.1 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 36411.1.1 半导体材料的原子结构与晶格结构 36411.1.2 载流子 36611.1.3 半导体的PN结 36711.2 光伏电池的特性和参数 36911.2.1 光伏电池的特性 36911.2.2 光伏电池的主要参数 37211.2.3 典型的光伏电池输出特性 37511.3 蓄电池的充电过程 37611.3.1 铅酸蓄电池 37611.3.2 镉镍蓄电池 37811.3.3 安全性 37911.3.4 储能蓄电池的几个重要参数 38011.3.5 蓄电池充电的控制策略 38111.4 利用导抗变换的光伏发电逆变器 38511.4.1 导抗变换器的理论基础 38611.4.2 单相并网逆变器 38711.4.3 使用裂相逆变的三相并网逆变器 39411.5 一种微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 39811.5.1 系统结构原理 39811.5.2 控制方法 39911.5.3 仿真结果 40111.6 高/低电压穿越测试要求 40411.7 孤岛效应问题 40611.7.1 孤岛效应的发生 40611.7.2 传统孤岛效应检测法 406第12章 风力发电逆变控制器 41412.1 风力发电技术概述 41412.1.1 风力机的类型 41412.1.2 风力机的基本特性 41512.1.3 风力机的功率调节 42012.2 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串级)调速原理 42112.2.1 次同步转速下作电动运行 42312.2.2 反转时作倒拉制动运行 42412.2.3 超同步转速下作回馈制动运行 42412.2.4 超同步转速下作电动运行 42512.2.5 次同步转速下反接回馈制动运行 42512.2.6 转子励磁超同步转速下发电运行 42612.2.7 转子励磁次同步转速下发电运行 42612.3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 42712.3.1 同步发电机发电 42812.3.2 笼型感应发电机发电 43212.4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逆变器并网控制技术 43712.4.1 直驱式永磁同步机风力发电 43712.4.2 双馈感应电机风力发电 44612.4.3 结束语 457第13章 微电网、智能电网与智能社区 45813.1 智能电网 45813.2 智能社区概述 45813.2.1 智能社区 45813.2.2 智能社区架构 45913.3 新能源社会系统与管理 46113.3.1 新一代能源社会系统 46113.3.2 社区能源管理 46213.3.3 用户能源管理 46413.3.4 海外项目的拓展 46513.4 孤岛的微电网系统 46613.4.1 孤岛上的微电网 46613.4.2 孤岛微电网的基本结构 46713.4.3 小规模孤岛的控制功能 46813.4.4 高速频率检测装置 46913.5 微电网的电力电子技术 46913.5.1 并网所需功能 46913.5.2 孤岛运行检测功能 46913.5.3 发电波动及可再生能源波动的应对功能 47013.5.4 微电网上的电力电子技术 47013.5.5 智能电网电力电子的未来 472附录 475参考文献 493

前言/序言

  前  言   随着微电子、电力电子器件的迅速发展,以及化石能源危机、气候恶化、雾霾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国际社会对节能与环保的重视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行业对电力电子产品设备的要求更加严苛,比如变换效率高、电气污染小、功率因数高、无功功率任意可调、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快。另一方面,为了减少设备故障率和提高性价比,一种隐性的设计思想就是尽量减少电子器件数目,特别是少用或免用一些价格昂贵的精密传感器。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光靠提高变换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源节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地热、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量,包括能量回馈。我国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它的开发利用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这需要西电东输,才能得以消纳,其间存在着功率潮流问题,需要严加管控。此外,基于上述新能源的光伏电站,即便其容量达数百千瓦乃至数兆瓦之大,但相对于传统的电网来说,也只能算是微电网。光伏电站的此起彼立,无形中形成了微电网,其间的协调、管理与控制也是一大挑战。   上述诸多问题,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专业角度来看,涉及主电路拓扑结构、控制电路结构等硬件问题,还有是软件的控制方法问题,它包括脉宽调制模式、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最优控制、智能控制等。本书以PWM 模式为先导,展开讨论了VVVF变频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无刷直流电动机驱动控制、矩阵式变换器、异步电动机驱动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控制、三相软开关电力变换器、高压大容量逆变器、电压型PWM 整流器、有源电力滤波器、光伏并网发电逆变控制器、风力并网发电逆变控制器、微电网/智能电网/智能社区等。   本书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有电工学、电机学、电力电子学、数学、微机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书中除了基本原理的阐述和推导外,还附有仿真和实验结果。透过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本质,根据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尽量从物理意义上分析有关问题的内涵,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反映了当前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新成果和新方向。许多内容是作者和作者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成果与心得积累。   本书内容有一定深度,可作为电气自动化、特别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及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教师、高年级本科学生的参考书。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能有效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工作能力。   本书第5.4节由上海大学宋文祥教授执笔,其余由陈国呈教授执笔并负责全书统稿和校对工作。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张琛教授,浙江大学贺益康、徐德鸿、赵荣祥、甘德强四位教授,南通大学吴国祥教授,湖南大学黄科元副教授,石油大学赵仁德副教授等的大力协助及常州钜特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周勤利工程师,顾红兵高级工程师,上海吉亿电机有限公司王得利工程师,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马�遂抗こ淌Φ拇罅χС帧W髡呓鹘璐嘶�会向以上各位同行表示衷心感谢。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前辈及同行专家、学者的有关内容,除了在书中相应处作标注外,也在此向所有相关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最后,作为收官之作,本人借此机会向曾经指导和教诲过本人的恩师日本上智大学金东海教授、大阪工业大学谷口胜则教授、已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钟俊院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导师的渊博知识和严谨学术风范不仅为作者指明了学术方向,更熏陶了作者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地追求学术真谛的思想和品格,并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事业奋斗一生。   限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和精力,书中可能存在疏忽和谬误之处,恳请读者发现后及时指出,帮助改正,作者不胜感谢。联系地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上海大学自动化系14信箱。   上海大学 陈国呈
《电子变换器的设计与应用》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各类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工作机制、拓扑结构、控制策略以及性能优化方法。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回顾了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其在能源转换、效率提升和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当前电力电子变换器在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智能电网、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如高频化、高功率密度、智能化和集成化。 第二章 基本电力电子器件 详细介绍了构成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核心器件,包括二极管、晶闸管(SCR)、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等。重点分析了这些器件的导通和关断特性、损耗机理、热管理要求以及驱动电路设计。同时,讨论了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电力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其带来的性能优势。 第三章 DC-DC变换器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尽讲解了各种DC-D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从最基础的升压(Boost)、降压(Buck)、升降压(Buck-Boost)变换器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SEPIC、Cuk、反激(Flyback)、正激(Forward)、推挽(Push-Pull)、半桥(Half-Bridge)和全桥(Full-Bridge)等DC-DC变换器。针对每种拓扑,详细分析了其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状态方程、电压电流关系、功率流向以及关键参数的设计计算。此外,还探讨了非隔离型与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选择依据、瞬态响应分析、效率提升技术,以及软开关技术(如零电压开关ZVS和零电流开关ZCS)在降低开关损耗和提高功率密度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DC-AC变换器(逆变器) 本章聚焦于DC-AC变换器,即逆变器的设计与分析。从单相逆变器开始,介绍其基本工作原理、调制策略(如SPWM、PAM)和谐波抑制方法。随后,深入讲解三相逆变器,包括其拓扑结构、六步换相控制、SPWM调制技术在三相系统中的实现,以及多电平逆变器(如NPC、H桥级联、飞跨电容)的优势,如减小电压应力、降低谐波含量、提升输出质量。本章还强调了逆变器在电机驱动、不间断电源(UPS)、光伏发电并网等领域的关键作用,并讨论了与电网同步、无功功率补偿等高级控制问题。 第五章 AC-AC变换器(交流变流器) 本章探讨了AC-AC变换器,也称为交流变流器。主要包括频率变换器(如Cycloconverter,直接将工频交流电转换为低频交流电)和交流电压控制器(如AC-AC矩阵变换器,可实现电压、频率的直接变换)。详细分析了直接变频器的拓扑结构、控制方法和应用限制,以及交流变压器(AC-AC矩阵变换器)的优势,如无直流环节、高效率、可实现四象限运行等,并展望了其在新能源车辆、工业传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 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类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方法。从基础的电压模式控制、电流模式控制,到更高级的滞环控制、PID控制、滑模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深入分析了各种控制策略的原理、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特别强调了开关频率、负载变化、器件参数不确定性等因素对控制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来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稳态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第七章 变换器的保护与可靠性 针对电力电子变换器在实际运行中可能遇到的过压、过流、过温等故障,本章详细阐述了各种保护措施的设计与实现,包括过流保护、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温保护、短路保护等。同时,深入探讨了提高变换器可靠性的重要性,包括元器件的选择与选型、PCB布局设计、散热设计、绝缘设计以及系统级的冗余设计等,旨在确保电力电子设备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八章 变换器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电磁兼容性是电力电子设备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章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电子变换器产生的电磁干扰(EMI)源,以及抑制EMI的常用方法,包括滤波技术(输入滤波、输出滤波、共模滤波)、屏蔽技术、接地技术以及PCB布局布线优化等。同时,也阐述了变换器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抗扰性设计,以确保设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第九章 变换器的高级应用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前几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详细分析了变换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如光伏逆变器、风力发电机变流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如车载充电器、电机控制器)、智能电网(如柔性直流输电、微电网管理)、高功率密度电源、LED照明驱动等领域的具体设计要求和技术挑战。最后,对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模块化设计、集成化技术、智能化控制、通信与能量管理的融合,以及在新能源、电动交通、工业升级等领域的新机遇。 本书特点: 系统性强: 从基础器件到复杂拓扑,从控制原理到应用实例,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 深度分析: 对各类变换器的数学模型、工作模式、参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推导和计算。 实践导向: 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强调了设计、保护、EMC等关键环节。 前沿技术: 引入了新型半导体材料、软开关技术、先进控制策略等最新研究成果。 语言严谨: 采用规范的术语和清晰的表述,适合专业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助力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设计、研发和创新工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说实话,它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觉得电力电子这个领域,就像是一门精密的手艺,需要对各种元器件的特性了如指掌,更需要对控制策略的深刻理解。而PWM,无疑是这门手艺中最核心的技法之一。这本书的书名就直击了我学习的痛点,我希望它能为我系统地梳理PWM在不同电力电子变换器中的应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PWM模式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比如,在需要高效率的场合,哪种PWM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关损耗?在需要低谐波失真的场合,又该如何选择?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各种PWM调制技术的实现细节,例如如何生成不同占空比的PWM信号,以及如何处理死区时间等问题?我还希望书中能对一些常见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比如DC-DC变换器(Buck、Boost、Buck-Boost)、DC-AC变换器(单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以及AC-DC变换器(整流器)。在解释这些变换器的同时,如何巧妙地引入PWM控制,从而实现电压、电流的调节,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电路设计案例,例如如何根据给定的输入输出要求,设计一个具有特定PWM控制策略的DC-DC变换器。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对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的实际项目开发中。

评分

当我拿到《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厚重和内容丰富。作为一名在电力电子领域深耕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PWM技术在现代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核心作用。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命中了我的学习需求。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PWM调制策略的原理、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电力电子变换器中的应用。例如,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讲解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原理,以及它在三相逆变器控制中的优势。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比分析不同PWM模式在效率、谐波含量、动态响应等方面的性能差异,以便我能更好地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数学推导,清晰地展现PWM信号与变换器输出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辅以大量的波形图、电路图和仿真结果,帮助我理解复杂的理论。此外,我希望书中能涵盖PWM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模拟和数字控制器,以及死区时间控制、软启动等关键技术的实现细节。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份能够指导我提升设计能力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封面就散发着一种专业的气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电力电子领域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如何通过巧妙的控制,将电能进行高效的转换。而PWM,无疑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PWM世界的大门,让我系统地了解它的各种模式和应用。我对书中关于不同PWM调制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非常感兴趣,例如,载波型PWM和无载波PWM在原理上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各有何优势和局限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解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原理,以及它在三相逆变器控制中的重要性。此外,我还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PWM模式,并对其参数进行优化。例如,在设计一个高效率的开关电源时,应该如何选择PWM模式?在设计一个低谐波的逆变器时,又该如何进行PWM控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设计案例和仿真分析,通过具体的电路和波形图,来展示PWM技术在电力电子变换器中的应用效果。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深入学习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特别是PWM控制的绝佳机会。

评分

哇,拿到这本《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给震撼了。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手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在上面留下些许笔记。我平时对电子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电力电子这个领域像是隐藏在迷雾中的宝藏,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而PWM(脉冲宽度调制)又是这个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技术,它就像是电力电子的“灵魂”,控制着能量的流动,决定着变换器的性能。这本书的标题精准地抓住了我的痛点,感觉它一定能为我揭开PWM的神秘面纱,让我对各种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有一个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不同PWM控制策略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是如何选择和实现的。例如,传统的SVPWM(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和DPWM(动态脉宽调制)在驱动三相逆变器时,各自有什么样的优势和适用场景?会不会涉及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比如模型预测控制(MPC)在PWM应用中的潜力?书中能否通过大量的图示和详细的公式推导,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非理论出身的工程师也能轻松理解?我渴望能从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指导我实际设计和调试的宝贵经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这本厚重的书籍,在我看来,似乎承载着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我甚至在畅想,书中会不会有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优化PWM参数来提高变换器的效率、降低谐波失真,甚至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成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的得力助手。

评分

翻开《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它传递给我一种严谨与专业的信号。我一直对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怀有极大的热情,尤其对PWM(脉冲宽度调制)这种控制技术充满了好奇。本书的标题,直击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核心——PWM模式及其在电力电子变换中的应用。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PWM调制技术的原理,如载波型PWM(三角波、锯齿波)以及无载波PWM(如SVPWM)。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PWM模式在不同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中的具体应用,例如DC-DC变换器(Buck, Boost, Buck-Boost)、DC-AC逆变器(单相, 三相)以及AC-DC变换器。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优化PWM参数以提高变换器效率、降低谐波失真、改善动态响应的指导。例如,如何通过调整PWM的占空比、频率以及死区时间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书中是否会包含实际的设计案例和仿真分析,通过图示和数据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PWM控制知识体系,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电力电子设备,并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时候,内心是怀揣着一丝忐忑的。毕竟,“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深奥的物理原理,我担心自己难以驾驭。但是,当我翻开书页,看到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时,我的信心又被点燃了。我一直觉得,学习电力电子的关键在于理解能量如何在不同拓扑结构之间进行转换,而PWM技术则是实现这种转换的“魔术师”。这本书如果能把我从各种变换器(比如Buck、Boost、Buck-Boost、Flyback、Forward、Half-bridge、Full-bridge等)的基本工作原理讲透,并且解释清楚PWM信号是如何精确控制这些变换器中的开关器件(MOSFET、IGBT等)导通和关断的,那将对我帮助巨大。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各种PWM调制技术,如载波型PWM(如三角波载波PWM、锯齿波载波PWM)和无载波PWM(如SVPWM)的详细对比和分析。它们在实现方式、性能指标(如谐波含量、开关损耗、动态响应)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哪种PWM模式会更具优势?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直观的波形图和仿真结果,来辅助说明这些理论。另外,对于如何设计合适的PWM控制器,比如数字PWM控制器和模拟PWM控制器,书中是否会有相关的设计指南或注意事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从而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加得心应手,避免走弯路。

评分

当我拿到《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编排和丰富的目录所吸引。作为一个在电力电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PWM技术在现代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切中了我的需求,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将我零散的知识体系化,形成一个更加牢固的理论基础。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对不同类型的PWM调制技术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例如,传统的三角波载波PWM、正弦波PWM,以及更先进的空间矢量PWM(SVPWM)和滞环控制PWM。每种技术在实现方式、控制精度、谐波特性以及开关损耗方面有哪些优劣势?在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比如电动汽车驱动、新能源发电并网、开关电源设计时,如何选择最合适的PWM策略?我期待书中能提供详实的数学推导,清晰地展现PWM信号与变换器输出之间严谨的数学关系,并辅以大量的波形图和示意图,让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此外,我还希望书中能涵盖PWM在各种典型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中的应用,如Buck、Boost、Buck-Boost、Flyback、Forward、Half-Bridge、Full-Bridge逆变器等,并且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调整PWM参数来优化变换器的性能,例如提高效率、降低EMI、改善动态响应。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不断提升设计能力的“宝典”。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作为一个对电力电子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阐述PWM技术以及其在各种变换器中应用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标题,正是我所期盼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介绍PWM的基本原理,包括其产生方式、占空比的控制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占空比来实现对输出电压或电流的精确调节。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先进的PWM调制技术,例如,载波型PWM、空间矢量PWM(SVPWM)、滞环PWM以及模型预测控制(MPC)在PWM实现中的应用。每种技术在效率、谐波抑制、动态响应等方面有哪些优劣势?在不同的电力电子拓扑结构中,例如DC-DC变换器(Buck, Boost, Buck-Boost)、DC-AC逆变器(单相, 三相)以及AC-DC变换器(整流器)中,PWM技术是如何被应用的?我渴望从中获得详尽的数学推导和直观的图形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指南和案例分析,例如如何根据具体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PWM模式,以及如何进行PWM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优化,从而提高变换器的整体性能。

评分

这本书《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电力电子方面的资料,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尤其是在PWM控制方面,各种术语和技术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我,它精准地指出了我想要学习的核心内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PWM的基本原理,包括其产生方式、占空比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占空比来实现对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控制。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PWM调制技术,比如载波调制、空间矢量调制等,并分析它们在不同电力电子变换器中的适用性。例如,在三相逆变器中,SVPWM相比于传统的PWM有哪些优势?在DC-DC变换器中,如何选择最适合的PWM模式以提高效率和减小纹波?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例和仿真分析,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清晰地展示PWM信号是如何影响变换器的输出特性的。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设计和实现PWM控制电路,包括数字PWM控制器和模拟PWM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死区时间控制、软启动等关键技术的实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有力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设计各种电力电子设备。

评分

这本书《PWM模式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一直对电力电子的转化机制感到着迷,尤其是PWM技术,它就像是控制电能流动的“神经中枢”。我期望这本书能为我系统地梳理PWM在各种电力电子变换器中的应用,并且提供一些深入的理论分析。我特别想了解,不同PWM调制方式,比如传统的三角波载波PWM,以及更先进的空间矢量PWM(SVPWM),它们在原理和性能上究竟有何区别?在实际的电机驱动、电源设计中,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PWM模式?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公式推导,让我能够理解PWM信号是如何影响变换器的输出波形,以及如何通过调整PWM参数来优化输出电压、电流的精度和稳定性?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图示,比如各种PWM信号的波形,以及它们在变换器中的作用示意图,这样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另外,我还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设计PWM控制器,包括模拟和数字PWM控制器,以及如何进行死区时间控制、软启动等关键技术的实现。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实际操作的“秘籍”。

评分

好书,专业,准备仔细研究研究。

评分

内容适合我,适合适合最重要

评分

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东西不错,信赖京东,紫薯布丁

评分

挺好的书 挺专业的

评分

不错,质量挺好,活动也挺好

评分

很好的专业书,正在学习。京东优惠期间买的。

评分

专业,值得认真阅读

评分

挺好的书 挺专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