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云圻 等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纳米材料
  • 分子器件
  • 有机电子学
  • 纳米技术
  • 材料科学
  • 物理化学
  • 器件物理
  • 有机半导体
  • 自组装
  • 纳米器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03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060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纳米科学技术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介绍的教学用书,全书共分17章,包括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器件的物理基础和载流子传输理论,分子尺度器件,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化学、材料、物理和信息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共分17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前沿领域的重要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器件的物理基础和载流子传输理论,分子尺度器件,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等分子材料器件。并且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分子器件包括分子(纳米)尺度的器件和分子材料器件两大类别,有机分子材料是其主要材料基础。具有光、电、磁功能的分子材料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是材料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可供高等院校化学,材料,物理和信息等专业这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刘云圻 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1年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被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聘为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包括共轭小分子/高分子,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及相关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包括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分子尺度器件等。发表论文400余篇。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四次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本书总结了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相信本书的编撰出版对把握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均能有所裨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立骏

目录

《纳米科学技术大系》序

前言

第1章 有机功能分子(共轭分子)的设计和合成
1.1 稠环芳烃
1.1.1 一维线型多并苯类化合物
1.1.2 纳米石墨烯分子
1.1.3 曲面稠环芳烃分子
1.2 含有杂原子的共轭体系
1.2.1 含有硫族元素的共轭体系
1.2.2 含有氮族元素的共轭体系
1.3 电子给体一受体功能分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机共轭材料中的载流子传输理论
2.1 引言
2.1.1 有机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理论简介
2.1.2 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2.2 局域跳跃机理下计算预测载流子迁移率
2.2.1 电子转移速率理论:从经典到量子
2.2.2 电荷扩散模拟
2.2.3 分子参数计算
2.2.4 基于经典速率公式和近似扩散系数的研究,
2.2.5 分子尺度以及晶体结构对迁移率的影响
2.2.6 高迁移率的分子设计思路
2.2.7 量子核隧穿效应与超越微扰论
2.3 小极化子机理:基于Holstein—Peierls模型的第一性描述
2.3.1 萘单晶的Holstein-Peierls模型
2.3.2 分子内及分子间振动的贡献
2.3.3 温度和压强效应
2.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3章 有机纳米和分子器件物理与研究方法
3.1 引言
3.2 载流子
3.3 有机纳米和分子器件中的两种物理现象
3.3.1 库仑阻塞与库仑台阶
3.3.2 近藤效应
3.4 分子器件的研究方法
3.4.1 LB膜技术
3.4.2 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
3.4.3 纳米间隙电极
3.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碳纳米管
4.1 碳纳米管简介
4.2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4.2.1 碳纳米管的几何结构
4.2.2 单壁碳纳米管的布里渊区
4.2.3 碳纳米管的性质
4.3 碳纳米管的制备
4.3.1 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4.3.2 阵列多壁碳纳米管制备
4.4 碳纳米管的化学
4.4.1 碳纳米管的共价化学
4.4.2 碳纳米管的非共价化学
4.4.3 碳纳米管的管内填充
4.4.4 碳纳米管的化学组装与自组装
4.5 碳纳米管的应用
4.5.1 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CNTFET)
4.5.2 碳纳米管传感器
4.6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5章 有机单分子器件
5.1 引言
5.2 基于金属电极的单分子器件
5.2.1 金属电极对的制备方法
5.2.2 双电极单分子器件
5.2.3 三电极单分子器件
5.2.4 复合器件
5.3 基于碳纳米管电极的单分子器件
5.3.1 碳纳米管电极对制备法
5.3.2 新一代的单分子晶体管
5.3.3 单分子层晶体管
5.3.4 光响应的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
5.4 单分子逻辑器件
5.4.1 分子开关
5.4.2 单分子处理器
5.4.3 单分子环振荡器
5.5 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第6章 有机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场发射器件
6.1 引言
6.2 有机聚合物场发射阴极材料
6.3 有机共轭小分子场发射阴极材料
6.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有机光电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和器件
7.1 引言
7.2 高密度电信息存储
7.2.1 高密度电信息存储材料研究进展
7.2.2 高密度电信息存储技术研究进展
7.3 高密度光信息存储
7.3.1 高密度光信息存储材料
7.3.2 高密度光存储技术
7.4 多功能存储
7.4.1 多位信息存储
7.4.2 多模式存储
7.5 光电高密度信息存储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第8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
8.1 前言
8.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知识
8.2.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
8.2.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
8.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应用简介
8.2.4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8.2.5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物理
8.2.6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指标
8.3 有机发光二极管在材料和器件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8.3.1 红光材料
8.3.2 绿光材料
8.3.3 蓝光材料
8.3.4 白光材料
8.3.5 紫外光和红外光材料
8.3.6 载流子传输、阻挡材料
8.3.7 荧光和磷光主体材料
8.3.8 白光器件
8.3.9 改善载流子的注入
8.3.10 改善载流子的传输
8.3.11 增加出射光的外耦合效率
8.3.1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颜色调节
8.3.13 改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对比度
8.3.14 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寿命
8.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
9.1 引言
9.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9.2.1 基本原理
9.2.2 性能参数
9.2.3 分类
9.2.4 纳米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9.3 染料敏化纳晶太阳能电池
9.3.1 染料敏化电池研究起源
第10章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第11章 有机微/纳场效应晶体管
第12章 有机光导体及其应用
第13章 分子磁性材料与器件
第14章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
第15章 生物分子纳米机器
第16章 有机纳米材料与分子传感体系
第17章 有机半导体激光
附录 缩略语

精彩书摘

  计算机芯片中元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现在已经达到10个/cm。纳米分子器件的集成度将会超过10个/cm,其元件的尺寸小于10nm。这已经达到了传统器件的尺寸极限。因为在如此小的器件中,量子和统计效应将占优势,电子波函数将扩展到相邻的元件,器件和电路的运行将会出现严重失真。据此,电子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对于传统器件,有机纳米和分子器件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真空电子器件利用的是真空中电子束的单向导电和束流来控制实现非线性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利用pn结和肖特基势垒来实现整流和放大。而纳米和分子器件将以氧化一还原过程,电子、空穴甚至是离子、激子、孤子、极化子的可控性来实现。
  有机纳米和分子器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研究人员的梦想是能够将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纳米线及其他器件准确地结合在一起构成集成电路。自组装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无机分子,有机分子可以通过化学修饰而引入合适的官能团,进而可以借助于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将器件放到合适的位置。近几年来,有机纳米和分子电子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通过调控,构筑得到具有一定组成和一定形状的纳米粒子。纳米材料的制备已逐渐由随机合成过渡到可控合成,器件研究也由随机探索发展到按照应用的需要来合成和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和器件。
  目前来看,有机纳米和分子器件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例如,纳米尺度的精确调控;定向、定点、多维、大尺寸组装;有机纳米分子材料的组装动力学过程、机理与模型研究等,这些问题都还处在一个初步的探索阶段。有机纳米和分子学的发展壮大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持。有机纳米和分子器件的物理过程和传统电子学有相似的地方,可以借鉴无机电子学的成熟理论。但其中又有新的物理现象,因而理论创新显得更有必要。本章将主要介绍纳米和分子器件的一些基础知识。

前言/序言

  在新兴前沿领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及时整理、归纳、出版前沿科学的系统性专著,一直是发达国家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保持科学技术的领先权和引领作用的重要策略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知识的传播: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得到了“数据”(论文),这只是“信息”。将相关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体系并实践,才变成“知识”。信息和知识如果不能交流,就没有用处,所以需要“传播”(出版),这样才能被更多的人“应用”,被更有效地应用,被更准确地应用,知识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国家才能在越来越高的水平上发展。所以,数据一信息一知识一传播一应用一效益一发展,这是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流程。其中,知识的传播,无疑具有桥梁的作用。
  整个20世纪,我国在及时地编辑、归纳、出版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前沿的系列专著方面,已经大大地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其中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更主要的是缘于科学文化的习惯不同:中国科学家不习惯去花时间整理和梳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知识,将其变成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所以,很多学科领域的第一本原创性“教科书”,大都来自欧美国家。当然;真正优秀的著作不仅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对这个学科领域的充分把握和高度概括的学术能力。
  纳米科技已经成为21世纪前沿科学技术的代表领域之一。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会刊在2006年12月评论:“现在的发达国家如果不发展纳米科技,今后必将沦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科技强国都将发展纳米科技作为国家战略。
  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纳米科技,给我国提供了与科技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良好机遇。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出版纳米科技领域的教材、专著以及科普读物。在我国,纳米科技领域尚没有一套能够系统、科学地展现纳米科学技术各个方面前沿进展的系统性专著。因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科学出版社共同发起并组织出版《纳米科学技术大系》,力求体现本领域出版读物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全面科学地阐述纳米科学技术前沿、基础和应用。本套丛书的出版以高质量、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实用性为目标,将涵盖纳米科学技术的所有领域,全面介绍国内外纳米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并长期组织专家撰写、编辑出版下去。
《星辰的低语:宇宙文明的起源与未来》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宇宙叙事史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空,探索宇宙中生命起源的奥秘,追溯智慧文明在浩瀚星海中的孕育、发展与演化。我们并非孤例,宇宙中是否早已存在着璀璨的文明之光?他们的起源又是如何?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星辰的低语》将以严谨的科学推演和引人入胜的想象,为你一一揭晓。 第一卷:宇宙的摇篮——生命萌发的星海 生命的化学:从星尘到细胞。 我们将深入宇宙深处,探寻构成生命的元素如何在超新星爆发的烈焰中淬炼,又如何在星云中汇聚,最终在行星年轻的表面播下生命的种子。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的氨基酸到复杂的核酸,生命的化学本质将在这里得到深刻的剖析。我们将审视地球生命的诞生是否是宇宙普遍规律的必然,还是偶然中的奇迹。 行星的宜居性:宇宙中的绿洲。 哪些行星拥有孕育生命的潜力?本书将详细介绍“宜居带”的理论,分析恒星的类型、行星的轨道、大气层的构成、液态水的存在等关键因素,为读者描绘出宇宙中潜在的生命绿洲的图景。我们将一同探索系外行星探测的最新进展,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寻找地球之外的“第二个家”。 生物多样性的演化:从单细胞到智慧。 生命一旦出现,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演化史诗。我们将回顾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从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再到能够操控环境的智慧物种。每一次物种大灭绝,都孕育着新的生机;每一次基因的变异,都可能开启新的篇章。我们将探讨演化是否在宇宙中遵循着相似的路径,是否存在普遍的“演化定律”。 第二卷:文明的火种——智慧的星际足迹 文明的萌芽:信息传递与社会结构。 什么是文明?本书将超越狭义的“高科技”,从更广阔的视角定义文明——包括其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文化价值观以及对宇宙的认知能力。我们将分析不同文明形态可能存在的迹象,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内部的交流和协作,不断提升自身的复杂度和适应性。 技术的光芒:工具、能源与改造。 智慧生命通常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将追溯文明发展中关键的技术里程碑,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农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直至今天的信息时代。本书将大胆推测,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文明,他们的技术发展路径可能会有哪些不同?他们会如何利用能源?又会如何改造他们的母星乃至更广阔的宇宙? 交流的信号:SETI与地外信息。 我们并非宇宙中的独行者,那么我们能否找到彼此?本书将详细介绍搜寻地外文明(SETI)项目的历史、方法与成果。我们将探讨可能的地外文明信号的特征,以及我们应如何解读和回应可能接收到的宇宙信息。同时,也将审视历史上关于UFO的种种猜测,尝试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现象。 第三卷:未来的回响——星际移民与宇宙的终极命运 星际旅行的挑战:跨越星辰的距离。 浩瀚的星辰之间,距离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本书将深入探讨当前和未来星际旅行的可能性。我们将解析光速限制下的物理难题,以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的曲速引擎、虫洞旅行等科幻设想。如果一个文明决定走向星际,他们将面临怎样的能源消耗、生命维持和时间跨度上的巨大挑战? 文明的存续:自我毁灭与永恒轮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明的命运却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审视导致文明衰落甚至灭亡的种种因素,从环境灾难、资源枯竭到内部冲突、技术失控。我们将反思人类文明自身存在的潜在危机,并探讨是否存在能够确保文明长久存续的普遍策略。宇宙是否会经历文明的兴衰更替,形成一种“大涅槃”式的轮回? 宇宙的终极命运:终结与新生。 宇宙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它的终点将是怎样的?本书将介绍目前主流的宇宙学模型,包括宇宙的加速膨胀、热寂、大撕裂等终极命运的猜想。在宇宙走向终结的背景下,智慧文明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能否将文明的火种传递到新的宇宙?或者,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 《星辰的低语》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通过对宇宙生命和文明的宏大探索,我们将重新审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激发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并激励我们以更长远的眼光去规划人类文明的未来。翻开本书,让你的思绪翱翔于星辰大海,聆听那来自宇宙深处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瞬间点燃了。我总觉得,科学的魅力在于不断突破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边界,而分子与纳米这个尺度,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设想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微观世界的奇幻之旅,带领我探索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精妙结构,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无限能量与可能。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详尽地介绍,究竟是哪些“有机”材料被选中,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是如何被巧妙地利用来构建这些“纳米器件”的。 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阐述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比如HOMO和LUMO能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载流子注入和传输的效率。 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解释,有机分子是如何通过设计和合成,赋予器件特定的功能,例如,如何通过引入供电子或吸电子基团来调控材料的电学和光学性质,或者如何利用分子间的π-π堆积来增强电荷传输。 我对“分子器件”这个概念尤其着迷。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单个或少数几个分子当作基本的功能单元,来构建更复杂的计算或传感系统? 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诸如分子开关、分子记忆元件、分子逻辑门等概念,并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例如,通过外部刺激(如电场、光照、化学信号)来改变分子的构象或电子状态,从而实现信号的切换或存储。 我还想知道,这些微小的器件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书中是否会涉及诸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诱导的分子操控技术,或者利用自组装技术来精确地将分子排列成所需的器件结构? 并且,这些器件的性能如何评估?例如,它们的工作速度、功耗、可靠性如何?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更轻薄、更节能、更灵活的电子产品? 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的精准输送,或者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组成部分,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它不仅仅是关于材料的科学,更是一种对物质世界极致探索的宣言。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那些在分子尺度上精心编织的复杂结构,它们如何通过精确的化学键合和空间排布,实现我们目前难以想象的功能。 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如何阐述“有机”这个概念的。它指的是碳基化合物的广泛应用,还是特指那些具有特定电子或光学特性的有机分子? 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这些有机分子在纳米尺度下的电子和光学性质,例如,是否会详细讨论共轭聚合物的光致发光机理,或者有机小分子在场效应晶体管中的载流子传输特性? 我对“纳米”这个尺度下的“器件”也充满了疑问。它们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是微小的颗粒,还是线性的链状结构,亦或是二维的薄膜?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例如,基于有机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甚至可能涉及更前沿的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等。 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器件的工作原理,它们是如何与外界进行能量或信息的交互的? 例如,有机半导体器件中的激子产生、扩散和分离过程,或者有机分子开关的电学或光学响应机制。 同时,我也对这些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充满好奇。制备过程是否需要高度精密的设备和技术?书中会介绍哪些先进的制备方法,如旋涂、打印、自组装等? 性能表征方面,又有哪些关键的参数需要关注?比如载流子迁移率、发光效率、稳定性等。 我还非常关注这些器件的实际应用潜力。它们能否在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生物传感器、高效能源转换等领域带来突破? 能够想象的是,如果能够将这些精巧的分子器件集成到日常用品中,那将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以及未来科技的可能性。我一直对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它们与分子层面上的精密操控结合时,那种挑战现有认知、开创全新可能性的感觉,简直令人着迷。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深入探索有机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独特行为,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设计和合成,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功能。比如,它是否会详细阐述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以及在光电转换中的应用?又或者,书中会深入探讨有机分子如何在自组装过程中形成具有特定拓扑结构的纳米器件,从而实现高效的能量存储或信息传输? 我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器件”更是充满了好奇,它们是怎样的微小存在,又承载着怎样的功能?它们会是比现有电子元件更小、更高效、更节能的革命性产物吗? 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解析这些器件的设计原理,例如,通过调控分子的电子云分布来实现特定信号的识别,或者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同时,我也想知道,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的制备过程是怎样的?是否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合成、精密的微加工技术,还是巧妙的自组装策略? 这个过程的挑战又在哪里? 是否会涉及到环境友好型的制备方法,以及如何克服批量生产的难题? 我还希望书中能触及到这些器件的应用前景,它们会颠覆哪些现有技术,又会催生出哪些全新的应用领域? 比如,在生物医学领域,是否可以利用这些器件实现超灵敏的疾病诊断,或者靶向药物的精准递送? 在能源领域,它们能否提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或者开发出新型的储能设备? 在信息技术领域,它们又将如何推动下一代计算和存储技术的发展? 整个阅读过程,我希望能够感受到一种前沿科学的脉搏,一种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激动人心的氛围。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物质世界最深层次的探索欲望。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微小的、由有机分子精心构建的“零件”,在纳米尺度上协同工作,完成着我们目前难以想象的任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通往这个奇妙世界的指南。 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究竟是哪些“有机”材料,因为其独特的电子、光学或机械性能,被认为是构建“纳米器件”的理想选择。 我渴望了解,这些有机分子的微观结构是如何与宏观的器件性能直接关联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共轭聚合物链的长度和取代基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或者讨论有机小分子中芳香环的堆叠方式如何影响电荷传输的效率。 我对“器件”这个词汇下的具体内容充满了好奇。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材料堆叠,而是一种精密的工程学体现。 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如何工作的。比如,它们是否能够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或者能够作为信号的开关和放大器?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基于有机材料的传感器,它们如何能够精确地检测特定的化学物质或生物标志物,甚至实现单分子级别的灵敏度。 此外,我对于这些器件的制备过程也充满了疑问。是否需要使用复杂的纳米制造技术,还是依赖于分子自身的“智能”行为,如自组装?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制备方法的介绍,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溶液处理技术(如旋涂、喷墨打印),或者纳米压印等。 并且,这些器件的稳定性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是否能够承受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氧气等?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充满了憧憬。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比如更明亮、更节能、更柔性的OLED屏幕? 它们在能源领域的革新,比如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或者更具潜力的有机电池,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书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前沿科技的大门,里面充满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我一直对材料科学的进步充满关注,尤其是在纳米尺度上实现的功能性材料和器件,更是让我着迷。 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有机”在这其中的角色的。它是否仅仅是碳基材料的广泛应用,还是特指那些具有特定功能团、能够通过化学修饰来调控其性质的分子?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这些有机分子在纳米尺度下所展现出的奇妙特性。例如,它们是如何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或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化学结构来响应外部信号? 我对“器件”这个词汇下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在纳米尺度上,这些器件会是怎样的形态?它们是否能够实现比传统器件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效率?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机理,或者有机分子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分子记忆”的概念,即利用单个分子来存储信息。 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和自组装技术,将这些分子精确地排列和连接,以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 此外,我对于这些器件的制备过程也充满了疑问。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纳米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对分子结构的精确控制? 并且,这些器件的性能如何评估?例如,它们的开关速度、能耗、可靠性等关键参数,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介绍?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电子产品? 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作为微型传感器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或者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用于靶向治疗,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书名,就像一个邀请函,邀请我深入探索物质世界的最前沿。我一直坚信,科技的突破往往源于对微观世界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操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有机”在这其中的核心作用的。是其独特的电子结构,还是其丰富的化学官能团,使其成为构建功能性器件的理想选择?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这些有机分子在纳米尺度下是如何展现出协同效应的。例如,它们是否能够通过有序排列,形成高效的导电通路,或者实现精密的信号识别? 我对“器件”这个词汇下的内容充满了想象。在纳米尺度上,这些器件会是怎样的形态?它们是否能够实现比传统器件更低的功耗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子动力学,或者有机分子在光伏器件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分子逻辑门”的概念,即利用单个分子来实现基本的逻辑运算。 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和纳米加工技术,将这些分子精确地排列和连接,以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 并且,这些器件的稳定性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是否能够承受长时间的使用和各种环境的挑战?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比如更轻薄、更节能、更柔性的OLED屏幕? 它们在能源领域的革新,比如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或者更具潜力的有机电池,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四个字,在我脑海中激荡起了一连串关于微观世界奇迹的联想。我总觉得,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原子和分子的尺度,并赋予它们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时,科技的边界便会被无限拓展。我期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和探索这个领域的敲门砖。 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有机”在这个概念中的重要性。是仅仅指代其碳骨架,还是强调其在分子层面的可设计性和功能多样性?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这些有机材料在纳米尺度下所展现出的独特性质。比如,它们是如何实现高效的电荷传输,或者如何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特定的纳米结构? 我对“器件”这个词汇下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在纳米尺度上,这些器件会是怎样的形态?它们是否能够实现比传统器件更小的尺寸和更高的效率?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机理,或者有机分子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分子电子学”的概念,即利用单个分子来构建电子器件,如分子开关、分子导线等。 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和自组装技术,将这些分子精确地排列和连接,以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 此外,我对于这些器件的制备工艺也充满了疑问。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纳米制造技术,可以实现对分子结构的精确控制? 并且,这些器件的性能如何评估?例如,它们的开关速度、能耗、可靠性等关键参数,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介绍?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电子产品? 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作为微型传感器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或者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用于靶向治疗,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咒语,瞬间激发了我对未知科学的强烈好奇。我总觉得,在那个微观的、由分子构成的世界里,蕴藏着改变我们未来的巨大能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切。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有机”在这其中的独特优势的。是其易于化学修饰和功能化的特性,还是其在电子和光学上的特殊表现?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这些有机分子在纳米尺度下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它们是否能够通过自组装形成有序的纳米结构,从而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或信息处理? 我对“器件”这个词汇下的具体内容充满了想象。在纳米尺度上,这些器件会是怎样的形态?它们是否能够实现比传统器件更低的功耗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机制,或者有机分子在光电转换中的应用?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分子开关”的概念,即利用单个分子来控制电流或光信号的通断。 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合成和纳米加工技术,将这些分子精确地排列和连接,以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 此外,我对于这些器件的制备过程也充满了疑问。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溶液处理技术,如喷墨打印或卷对卷印刷,可以实现低成本、大面积的器件制备? 并且,这些器件的稳定性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是否能够承受长时间的使用和各种环境的挑战?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比如更轻薄、更节能、更柔性的OLED屏幕? 它们在能源领域的革新,比如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或者更具潜力的有机电池,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书名,在我听来,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里面隐藏着无尽的奥秘和无限的可能。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理解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如何在纳米尺度上被赋予生命般的“智能”,并最终转化为我们能够使用的“器件”。 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有机”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是仅仅指代其化学组成,还是更深层次地揭示其独特的电子和光学性质,使其区别于传统的无机材料?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这些有机分子在纳米尺度下所展现出的奇妙特性。比如,它们是如何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或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化学结构来响应外部信号? 我对“器件”的定义充满想象。在纳米尺度下,这些器件会是怎样的形态?它们是否能够实现更小巧、更高效、更节能的电子元件?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传输机制,或者光敏有机材料的光电转换过程? 我特别想知道,那些被称作“分子器件”的部分。它们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单个或少数几个分子,构建出具有复杂功能的逻辑门、存储单元,甚至是模拟生物神经元? 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化学合成和自组装技术,将这些分子精确地排列组合成有用的器件。 此外,我对于这些器件的制备过程也充满了疑问。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化学合成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分子的尺寸和形貌? 并且,这些器件的稳定性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是否能够承受长时间的使用和各种环境的挑战?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前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新一代的显示技术,比如更轻薄、更节能、更柔性的OLED屏幕? 它们在能源领域的革新,比如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或者更具潜力的有机电池,又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评分

“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前沿的、极具吸引力的科学氛围。它暗示着对物质世界的精细操控,以及由此可能催生的革命性技术。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一窥这个令人神往的领域。 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有机”在这其中的角色的。它是否仅仅是碳基材料的广泛应用,还是特指那些具有特定功能团、能够通过化学修饰来调控其性质的分子?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这些有机分子在纳米尺度下所展现出的独特电子和光学性质,例如,激子的形成与湮灭过程,或者分子间电荷转移的机理。 我对“纳米器件”的形态和功能充满了想象。它们是单个的分子,还是由成千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复杂结构? 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器件是如何被设计和构建的。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分子设计来控制器件的能级排布,从而实现高效的电荷注入和传输? 我还特别想了解,那些被称为“分子器件”的部分。它们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单个分子作为逻辑门、开关或存储单元? 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外部电场、光照或者化学信号来操控这些分子的状态,从而实现信息的处理和存储。 此外,我对于这些器件的制备工艺也充满了疑问。是否需要高度精密的纳米制造设备,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更经济、更环保的制备方法? 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相关的制备技术,如微流控技术、纳米压印,或者利用DNA折纸等生物分子支架进行自组装。 并且,这些器件的性能如何进行评估?例如,它们的开关速度、能耗、稳定性等关键参数,书中是否会有详细的介绍? 我对这本书的应用场景也抱有极大的期待。这些有机纳米与分子器件是否能够为我们带来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电子产品? 它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例如,作为微型机器人用于体内诊断和治疗,或者作为生物传感器用于疾病的早期检测,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评分

内容比较好。经典之作。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内容比较详尽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内容比较详尽

评分

书还不错,熟悉一下有机光电方面的知识还是可以的。

评分

工具书。还是不错的,正在阅读中

评分

书还没看,也就那样啦,想买的就买,内容无非那些

评分

科学进展书籍!值得阅读!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内容比较详尽

评分

书还没看,也就那样啦,想买的就买,内容无非那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