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 [Soft Errors in Modern Electronic Systems]

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 [Soft Errors in Modern Electronic Syste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郑生 译
图书标签:
  • 软错误
  • 电子系统
  • 可靠性
  • 容错
  • 半导体
  • 辐射效应
  • 测试与验证
  • 设计
  • 电子器件
  • 失效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0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6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
外文名称:Soft Errors in Modern Electronic System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41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用于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可供高可靠抗辐射集成电路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完整描述了软错误产生的复杂物理机制, 涵盖了很多技术领域;

详细介绍了合理成本下的软错误降错方法, 包括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

讨论了其他可靠性威胁,如波动性、 电磁兼容和加速老化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软错误发生的复杂物理过程,全书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软错误研究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单粒子效应发生机制与分类;JEDEC标准;门级建模与仿真;电路级和系统级单粒子效应建模与仿真;硬件故障注入;采用加速测试与错误率预估技术,评估验证面向空间或地面环境的集成电路;电路级软错误抑制技术;软件级软错误抑制技术;高可靠电子系统软错误性能的技术指标与验证方法。全书总结了过去,预测了未来趋势,阐述了单粒子的翻转物理机制、建模、软错误抑制技术以及业界和学界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韩郑生,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从事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电路设计方面的工作,曾任高级工程师,光刻工艺负责人,研究室副主任兼任测试工艺负责人,硅工程中心产品部主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评审专家。 Michael Nicolaidis是软错误研究领域中的**,他曾开展过很多原创性的研发工作,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申请和拥有很多发明专利,并建立了iROC Technologies公司,该公司针对电子系统提供完整的软错误分析和设计服务方案。

目录

第1章 天地间的软错误: 历史回顾、 实验证据和未来趋势
1.1 介绍
1.2 历史
1.3 电子系统中的软错误
1.4 等比例缩小对于软错误的影响
1.4.1 SRAM软错误率的变化趋势
1.4.2 DRAM软错误率的变化趋势
1.4.3 锁存器和触发器的软错误率
1.4.4 组合逻辑电路软错误率
1.4.5 单粒子闩锁变化趋势
1.4.6 未来趋势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单粒子效应: 机理和分类
2.1 介绍
2.2 背景环境、 作用机理及反冲能量损失
2.2.1 自然辐照环境
2.2.2 中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产生高能反冲物
2.2.3 反冲物: 离化和射程
2.2.4 电离
2.2.5 结论
2.3 电子元器件和系统中的单粒子效应
2.3.1 单粒子效应定义
2.3.2 软错误率
2.3.3 临界电荷标准
2.3.4 电路仿真中的电流脉冲描述
2.4 器件敏感度
2.4.1 单粒子瞬态
2.4.2 单粒子翻转
2.4.3 SRAM和DRAM中的多位翻转和多单元翻转
2.4.4 单粒子功能中断
2.4.5 单粒子事件闩锁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JEDEC标准: 用于测试和报告α粒子和地表宇宙射线引起的软错误
3.1 介绍
3.1.1 JESD89系列标准的意义
3.1.2 术语和定义
3.1.3 标准所涵盖的器件
3.1.4 报告要求
3.2 加速α粒子软错误率测试(参见JESD89A第四部分和JESD89?2A)
3.2.1 α粒子能谱和发射率(参见JESD89A 附录D)
3.2.2 α粒子源的选择(参见JESD89A 5.4.1节和JESD89?2A 4.2.2.1节)
3.2.3 封装和制样(参见JESD89A 5.3节和5.4.5节以及JESD89?2A 4.4节)
3.2.4 外推加速失效率至现场使用环境(参见JESD89A 5.6.4节)
3.2.5 加速α粒子测试的优势和局限性
3.3 加速高能中子测试(参见JESD89A第六部分和JESD89?3A)
3.3.1 地球环境高能中子注量与能谱(参见JESD89A 6.6.2.4节)
3.3.2 基于参考谱外推至其他位置和条件(参见JESD89A附录A.3)
3.3.3 测试装置(参见JESD89A 6.2节)
3.3.4 封装、 制样和次级离子效应(参见JESD89?3A 5.4节和附录A)
3.3.5 束流特性(参见JESD89A 6.5节)
3.3.6 单一能量束流下的软错误率(参见JESD89A 6.6节)
3.3.7 基于宽谱中子束流的软错误率(参见JESD89A 6.6.2.4节)
3.3.8 加速高能中子测试的优点和局限性
3.4 加速热中子软错误率测试
3.4.1 背景(参见JESD89A 7.1节)
3.4.2 热中子谱(参见JESD89A附录A.4)
3.4.3 封装和制样(参见JESD89A 7.3节)
3.4.4 热中子源的选择、 校准和屏蔽效应(参见JESD89A 7.4节)
3.4.5 单粒子翻转截面和单粒子翻转率(参见JESD89A 7.6.2节)
3.4.6 加速热中子测试的优势和局限性
3.5 实时(非加速)软错误率测试
3.5.1 测试方法目标
3.5.2 大样本和长时间测试
3.5.3 区分α粒子和中子对于软错误率的影响
3.5.4 高空测试以增加中子对软错误率的影响
3.5.5 建筑物的屏蔽效应(参见JESD89A附录A.5)
3.5.6 最小FIT和置信度(参见JESD89A附录C)
3.5.7 实时测试的优点和局限性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门级建模和仿真
4.1 介绍
4.2 基于核反应的蒙特卡罗选择和器件仿真, 从核交互到瞬态电流计算
4.2.1 中子/物质核反应数据库
4.2.2 次级离子引发的瞬态电流
4.2.3 举例: 高能中子在SRAM中引发的单粒子翻转和多单元翻转
4.3 逻辑门电路SET和SEMT蒙特卡罗仿真
4.3.1 单个粒子引起多个瞬态电流
4.3.2 拓扑描述和工艺描述
4.3.3 核反应实例
4.3.4 瞬态脉冲计算
4.3.5 电流脉冲统计
4.4 时序电路和组合电路的软错误评估SPICE分析方法学
4.4.1 精简的瞬态电流分析
4.4.2 敏感结点列表
4.4.3 自动化多瞬态电流仿真
4.4.4 结果分析
4.4.5 以反相器为例
4.4.6 多瞬态故障注入结果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路级和系统级的单粒子效应建模与仿真
5.1 介绍
5.2 定义目标对象
5.2.1 单粒子效应模型和度量
5.2.2 功能失效
5.2.3 电路表征和抽象级别
5.3 SEE分析方法和概念
5.3.1 定量SEE分析
5.3.2 电学降额
5.3.3 时序降额
5.3.4 逻辑降额
5.3.5 功能降额
5.4 动态SEE分析
5.4.1 综述
5.4.2 门级网表SEE仿真
5.4.3 行为级/RTL/HLS SEE仿真
5.5 静态SEE分析
5.5.1 综述
5.5.2 门级
5.5.3 行为级/RTL级
5.5.4 架构/模块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硬件故障注入
6.1 介绍
6.2 硬件故障注入技术
6.2.1 物理故障注入
6.2.2 逻辑故障注入
6.2.3 基于电路仿真的逻辑故障注入
6.3 故障注入系统
6.3.1 工作负载
6.3.2 故障列表
6.3.3 故障分类
6.3.4 结果分析
6.3.5 通信
6.4 故障注入优化
6.4.1 自动仿真
6.4.2 故障评估进程
6.4.3 状态恢复
6.4.4 早期故障分类
6.4.5 嵌入式存储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用于空间和地面应用的集成电路的鉴定: 加速实验和错误率预测
7.1 介绍
7.2 辐射产生单粒子效应及其对集成电路的影响
7.3 加速实验: 方法和相关的结果
7.3.1 截面的概念
7.3.2 静态和动态的SEU试验方法
7.4 实验设施: 重离子、 中子、 质子加速器和激光
7.4.1 重离子
7.4.2 质子
7.4.3 中子
7.4.4 微束和激光
7.5 需求的实验平台和通用实验平台的描述
7.5.1 介绍
7.5.2 ASTERICS实验平台
7.6 地面辐照实验: 案例研究
7.6.1 SRAM存储器
7.6.2 处理器和微控制器
7.6.3 SRAM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7.7 针对处理器架构的动态截面预测的硬件/软件故障注入方法: 案例研究
7.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电路级软错误抑制技术
8.1 介绍
8.2 存储器中软错误的加固设计
8.2.1 1位纠错2位检错码
8.2.2 消除ECC保护存储器的速度代价
8.2.3 ECC与非标准存储器
8.3 CRC码
8.4 里德所罗门码
8.4.1 编码
8.4.2 校正子计算
8.5 使用内置电流传感器保护存储器
8.6 抑制逻辑电路中的错误
8.6.1 加固存储单元
8.6.2 抑制SET
8.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软件级软错误抑制技术
9.1 介绍
9.2 影响数据的错误
9.2.1 运算复制
9.2.2 进程级复制
9.2.3 程序级复制
9.2.4 可执行的判断
9.3 影响执行流程的故障
9.3.1 背景
9.3.2 ECCA
9.3.3 CFCSS
9.3.4 YACCA
9.3.5 CEDA
9.4 容错
9.4.1 设计多样性
9.4.2 检查点
9.4.3 基于算法的容错
9.4.4 复制
9.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可靠电子系统的软错误性能的规范与验证
10.1 介绍
10.2 系统软错误的规范
10.2.1 互联网核心网络的要求
10.2.2 构建规范
10.3 设计一个满足规范的系统
10.3.1 存储器
10.3.2 触发器
10.3.3 模型的结果
10.4 软错误的性能验证
10.5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译 者 序




电子系统的软错误,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搞过电子系统测试和维修的人都有体会,系统的短路或断路这些硬错误比较好找到,也好处理。而对于线路受伤、接触不良等错误,查找起来挑战就比较大。


随着集成电路按照摩尔定律快速发展,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电路规模越来越大、电路速度越来越快、系统功能越来越复杂。由其组成的电子系统出现的软错误更加怪异,对其进行的测试、诊断难度更大,对其预测和采取保护措施的代价越来越大,如以牺牲面积、速度来换取高可靠性。以往在空间等不计成本的特殊领域才用到的冗余技术、容错纠错技术,在使用最新技术的产品中也不得不采用。


本书是为应对这些挑战所编著的,介绍了器件级、电路级、行为级和系统级等不同层次消除或抑制软错误的技术。


本书第1章至第6章由毕津顺翻译,第7章至第10章由韩郑生翻译。由于译者水平所限,译本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韩郑生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序 言




von Neumann在1963年的论文中提出了计算可靠性的想法[1]。在早期阶段,人们认为半导体电路天然具有可靠性,后来发现随着复杂度的增加,半导体电路中出现的错误越来越多。


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来临,基于该技术的电子产品对家庭内的电学噪声具有抵抗能力。当时我们还在幻想着星外来客,却没想到它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电子系统。请允许我引用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的话:“有史以来,人类一直认为天体会影响地球上的生命体,而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属于科学物体,它们的命运由人类掌控。尽管我们清楚这些设备的生产日期,却不能为这些设备进行占卜。后来我们开始注意到,当代电子系统的某些特定行为可以追溯到地外天体”[2]。


Intel公司的研究人员May和Woods报道了α粒子在2107系列16 kB DRAM中引起软错误的现象。实验表明在海平面高度的DRAM和CCD中会发生翻转现象。他们确定,这些错误是由α粒子引起的,而α粒子来自于封装材料中痕量元素铀和钍的放射性衰变。该文首次报道了海平面高度上辐照在电子器件中引起的翻转现象,并将该类错误称为“软错误”[3]。


自20世纪40年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电磁脉冲(EMP)会导致电子系统发生暂时失效甚至是永久性损伤。EMP指的是高能电磁辐照,通常由闪电或者上层大气中带电粒子与γ射线/X射线间的相互作用产生。Carl E.Baum是EMP领域最重要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追溯了EMP现象的相关历史,调研了大量的文献,并进行了综述[4]。除了提供辐照加固、屏蔽和容错技术,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用于开发EMP仿真器硬件。我特别提到这些,是因为我认为软错误研究领域和EMP研究领域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对双方都有益。


本书的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本书第一作者Michael Nicolaidis是软错误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他曾开展过很多原创性的研发工作,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申请和拥有很多发明专利,并且建立了iROC Technologies公司。该公司针对电子系统提供完整的软错误分析和设计服务方案。


Michael Nicolaidis汇聚其他著名学者,从深度和广度出发,共为本书撰写了10章内容,几乎涵盖了软错误研究的所有方面。本书介绍了软错误的研究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单粒子翻转的物理机制,工业标准和实用化模型,降错技术,以及学界和业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本书是目前介绍软错误研究最全面的著作。


本书填补了技术文献所存在的空白。正如我指导的刚毕业的研究生Fan Wang所说,“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我尝试去理解关于软错误的不同议题,这一过程很痛苦。我阅读了两百多篇文献,VLSI可靠性、硅基技术、VLSI缺陷和测试等都有涉及软错误,然而却没有关于软错误的专著。有时文献中报道的实验结果差异很大,甚至相互矛盾。我相信本书对于学界研究非常有帮助,也可以为工业界提供参考。”


书中有些章节非常有趣,软错误研究的早期历史就像是一部侦探小说。


第1章介绍了Intel 2107系列16 kB DRAM中的软错误,结果发现罪魁祸首是α粒子,而α粒子来自于封装材料中痕量元素铀和钍的放射性衰变。而Sun公司服务器软错误问题的曝光,导致了在服务器中应用编码理论和新的设计技术。


第2章中给出了相应的术语和定义。


第3章阐述了相关的标准。


第4章和第5章讨论了门级、电路级和系统级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第6章给出了故障注入技术。


第7章讨论了加速测试的方法。


第8章和第9章从硬件和软件层级提出软错误降错技术。


第10章讨论了系统软错误性能的评估技术。


在软错误对我们构成威胁之前,让我们先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吧。




Vishwani D.Agrawal


参考文献




前 言




早期的计算机中有很多不可靠的电子元器件,所以必须采用容错设计。当半导体技术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仅对关键应用和恶劣环境下的电路采用容错设计。然而,随着硅基CMOS技术逐渐走向极限时,这些趋势却反了过来。过去人们认为,集成电路软错误仅发生在空间应用环境中。而近几年来,软错误已成为地面高度电子产品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应用领域都需要采用软错误降错技术,例如网络、服务器、航空、医疗和汽车电子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芯片和系统的设计工程师参考了军工和航天等领域软错误研究的相关成果。然而地面高度集成电路的出货量非常大,对成本控制和功耗要求非常严格。军工和航天领域采用的工艺加固方法和冗余加固方法并不适合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来,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参考过去的基础知识和工程解决方案,同时针对地面应用的约束条件,开发新的方法与工具。然而解决软错误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可能会付出面积和功耗的代价。因此,需要一些方法在满足产品可靠性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小面积和功耗的开销。这些方法包括:


● 地表环境下最终产品和电路原型的软错误率(SER)表征的测试标准。该标准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便于比较不同厂商器件的软错误率(单位是失效时间FIT)。


● 针对SRAM、DRAM、TCAM、FPGA、处理器、SoC等不同器件和完整系统的软错误加速测试平台、方法和算法。


● 针对单元库的软错误加速测试平台、方法和算法。


● 在设计阶段,评估软错误率的软件/硬件方法学和工具。这些工具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设计阶段表征软错误率是避免电路原型或最终产品出错的唯一途径。如果电路原型和最终产品出现问题,则必须重新设计和制备,这将失去市场中的机会。设计周期中的交互式软错误率评估,可以对电路进行必要的折中,可以确定电路中的关键部分,选择最有效的降错方法,满足可靠性的要求,尽可能减小功耗、速度和面积的代价。不同层级需要的软/硬件工具介绍如下:


- TCAD工具用来表征α粒子和次级粒子引起的瞬态电流脉冲。


- 单元FIT评估工具指导设计人员对存储器单元和单元库进行优化,使之满足软错误率目标,且代价尽可能低,将单元FIT信息提供给高一层级的软错误率评估工具。


- SPICE级FIT工具用来评估时序单元和组合逻辑中瞬态脉冲的影响。


- 门级FIT评估工具用来表征IP模块:基于提取、统计或概率方法; 针对逻辑降额计算,仅考虑逻辑功能; 针对逻辑和时序降额计算,同时考虑逻辑功能和SDF文件。


- RTL级FIT评估。


- SoC FIT评估,考虑了SoC级的功能降额。


- 基于硬件平台的故障注入,用于在IP级和SoC级加快运行FIT评估任务。


● 硬件级软错误降错方法:错误与纠错码、加固单元、自检测电路、双采样技术和指令重试。


● 软件级和系统级的软错误降错方法:设计检测点和还原恢复。




Michael Nicolaidis


格勒诺布尔 法国


2010年2月


本 书 目 的




本书完整地描述了软错误产生的复杂物理机制,涵盖了很多的技术领域,包括:宇宙射线和大气层的核反应(地表高度产生的中子和质子); 大气中子/质子与芯片中原子发生的核反应(次级粒子产生); 库仑作用(电离); 器件物理(电荷收集); 电学仿真(SEU产生和SET传输); 事件驱动仿真(用于组合逻辑和时序降额评估); 逻辑域仿真(用于逻辑降额评估); RTL仿真和硬件模拟。这些领域的研究极具挑战性,很难在精度和仿真速度间折中与平衡。本书报道了这些领域中过去和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书也完整地描述了合理成本下的软错误降错方法,包括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该领域也很有挑战性,因为系统工作时的失效随机发生,通常需要大量的冗余。本书也报道了相关研究方法的近期进展。


最后,其他可靠性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例如波动性、电磁兼容和加速老化等。本书也会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书共设置了10章。其中,第1章为“天地间的软错误:历史回顾、实验证据和未来趋势”; 第10章为“可靠电子系统的软错误性能评估与验证”;中间8章如下:


● 单粒子效应:机理和分类。


● JEDEC标准:用于测试和报告α粒子和地表宇宙射线引起的软错误。


● 门级建模和仿真。


● 电路级和系统级的单粒子效应建模与仿真。


● 硬件故障注入。


● 用于空间和地面应用的集成电路的鉴定:加速实验和错误率预测。


● 电路级软错误抑制技术。


● 软件级软错误抑制技术。


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学习软错误基础知识的参考书。本书介绍了软错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开放性的研究话题。针对电路设计者、系统设计者和研发经理,本书详述了软错误相关的议题和挑战,阐述了解决方案,供上述人员参考。




Michael Nicolaidis


格勒诺布尔 法国


2010年3月


致 谢




本书各章节作者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激情,以简明、易懂、精确和完整的方式对复杂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本书各章节作者包括Tino, Remi, Charles,Nadine,




《量子计算的革命:解锁全新计算范式》 引言 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的核心是量子计算。不同于我们当前赖以生存的经典计算,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奇特的规律,如叠加和纠缠,来执行计算。这种根本性的转变预示着计算能力的飞跃,将能够解决那些对最强大的经典超级计算机而言也遥不可及的复杂问题。从药物研发到材料科学,从金融建模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潜力是无限的,其影响将是深远的。本书将深入探讨量子计算的方方面面,为您揭示这一革命性技术的奥秘,并展望其光明的未来。 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石:理解量子世界的法则 在踏上量子计算的探索之旅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支撑其运作的量子力学原理。本章将为您梳理量子力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它们是理解量子比特、叠加、纠缠等量子计算基本单元的关键。 量子叠加(Quantum Superposition): 经典比特只能处于0或1两种状态之一,而量子比特(qubit)则可以同时处于0和1的任意组合状态。这种“既是0又是1”的叠加特性,使得量子计算机能够同时探索大量的可能性,从而在某些计算任务中获得指数级的加速。我们将通过生动的类比和简化的数学模型,让您直观地理解叠加态的概念,以及它如何为量子计算的强大能力奠定基础。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令人费解但又至关重要的现象之一。当两个或多个量子比特处于纠缠态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关联,无论它们相距多远,一个量子比特的状态变化会瞬时影响到其他纠缠的量子比特。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是量子计算实现并行计算和信息传输的关键。本章将深入剖析纠缠的本质,并解释它在量子算法中的核心作用。 量子测量(Quantum Measurement): 量子叠加态的奇妙之处在于,一旦我们试图测量它,叠加态就会“坍缩”成一个确定的经典状态。理解量子测量的过程和其概率性是掌握量子算法运作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测量如何将量子信息转化为经典信息,以及在设计量子算法时如何处理测量带来的不确定性。 其他基本概念: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简要介绍量子力学中的其他重要概念,如量子态、量子相位、量子算符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量子计算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量子比特与量子门:构建量子计算的基本单元 有了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认识,我们便可以开始关注量子计算的具体构建模块——量子比特和量子门。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组成量子计算机的“积木”。 量子比特的实现: 量子比特是量子信息的基本载体。它们可以通过多种物理系统来实现,每种系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我们将介绍几种主流的量子比特实现方案,包括: 超导量子比特: 利用超导电路中的约瑟夫森结来实现量子比特,目前是许多领先量子计算公司采用的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和较快的门操作速度。 离子阱量子比特: 利用电磁场囚禁离子,并通过激光控制离子的量子态,具有很高的相干性和较长的量子比特寿命。 光量子比特: 利用光子的偏振或路径等性质作为量子比特,具有传输方便的优点,适合构建量子网络。 拓扑量子比特: 一种理论上对环境噪声更具鲁棒性的量子比特形式,但实现难度较大。 我们将探讨这些实现方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当前量子计算发展中的地位。 量子门(Quantum Gates): 量子门是操作量子比特的逻辑单元,类似于经典计算中的逻辑门。它们能够对量子比特的状态进行变换,实现量子信息的处理。本章将详细介绍几种基本的量子门: 单量子比特门: 如Pauli-X门(相当于经典NOT门)、Hadamard门(实现叠加态)、Z门、S门、T门等,它们作用于单个量子比特,可以改变其量子态。 多量子比特门: 如CNOT门(受控非门),它作用于两个量子比特,是实现量子纠缠和构建更复杂量子电路的关键。 我们将解释这些量子门的作用原理,以及它们如何组合起来构成更复杂的量子算法。 量子电路模型: 量子计算通常以量子电路的形式进行表示和执行。量子电路由一系列量子比特和作用于这些量子比特的量子门组成。本章将介绍量子电路的构成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量子门的序列来描述和执行一个量子算法。 第三章:量子算法的威力:解锁解决经典难题的新方法 量子算法是量子计算机能够发挥其巨大潜力的关键。它们巧妙地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能够在特定问题上超越经典算法。本章将深入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量子算法,并揭示它们解决经典难题的强大能力。 Shor算法: 这是量子算法领域最著名的算法之一,它能在多项式时间内分解大整数,从而对当前的公钥加密体系(如RSA)构成威胁。我们将详细讲解Shor算法的原理,包括其核心的量子傅里叶变换(QFT)的作用,并讨论其对信息安全领域的深远影响。 Grover算法: 这是一个用于搜索无序数据库的量子算法。与经典搜索算法需要平均O(N)次操作才能找到目标项不同,Grover算法可以在O(√N)次操作内完成搜索,实现二次方的加速。本章将解析Grover算法的工作机制,并探讨其在数据检索、优化问题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HHL算法: 这是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指数级的加速。对于科学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大规模线性代数问题,HHL算法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我们将阐述HHL算法的原理,并讨论其在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 变分量子算法(Variational Quantum Algorithms, VQAs): 这是一类混合了经典计算和量子计算的算法,适用于当前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设备。VQAs通过优化量子电路参数来解决问题,在量子化学模拟、材料发现、优化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们将介绍VQAs的设计思路和典型代表,如QAOA(量子近似优化算法)和VQE(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 其他重要算法: 除了上述算法,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其他一些重要的量子算法,如量子模拟算法、量子机器学习算法等,让您对量子算法的广阔图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四章:量子计算机的构建:硬件与软件的挑战 建造一台实用的量子计算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涉及跨学科的顶尖技术。本章将带您了解量子计算机的硬件实现和软件开发中所面临的挑战。 量子硬件的挑战: 相干性(Coherence): 量子比特极其脆弱,容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而失去其量子特性(退相干)。如何延长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是量子计算机实现的关键挑战。 可扩展性(Scalability): 构建能够执行复杂计算的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是终极目标。如何高效地增加量子比特的数量,并保持其性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 保真度(Fidelity): 量子门操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低保真度的门操作会导致计算错误累积,从而影响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连接性(Connectivity): 量子比特之间的连接方式会影响量子算法的执行效率。理想情况下,量子比特之间应具备灵活的连接能力。 量子软件与编程: 量子编程语言和框架: 为了方便开发者编写和执行量子程序,各种量子编程语言(如Qiskit, Cirq, PennyLane)和开发框架应运而生。我们将介绍这些工具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量子编译与优化: 将高层次的量子算法转化为能在特定量子硬件上执行的低层次指令,需要复杂的编译和优化技术。 量子纠错(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量子计算机固有的噪声特性使得量子纠错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我们将介绍量子纠错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冗余的量子比特来保护信息免受错误的影响。 NISQ时代与未来展望: 目前我们正处于“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时代,即拥有几十到几百个量子比特,但仍存在噪声干扰的量子设备。本章将探讨NISQ设备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它们在当前阶段的应用前景,并展望未来容错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量子计算的应用前景:改变世界的力量 量子计算的颠覆性潜力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本章将深入探讨量子计算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它将如何重塑我们的未来。 药物研发与材料科学: 量子计算机能够精确模拟分子的行为,为新药的设计和开发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加速新材料的发现,例如更高效的催化剂、更轻更强的材料等。 金融建模与风险分析: 通过更精确的金融模型,量子计算可以优化投资组合、更准确地评估风险、检测欺诈,甚至可能彻底改变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量子算法可以加速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发现更复杂的模式,从而催生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突破。 优化问题: 许多现实世界的问题,如物流配送、交通流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本质上都是优化问题。量子计算能够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 密码学: 如前文所述,Shor算法对现有加密体系构成威胁,但也催生了“后量子密码学”的研究,即开发能够抵抗量子计算机攻击的新型加密算法。同时,量子通信技术(如量子密钥分发)也将提供更安全的通信方式。 科学研究: 从基础物理学到宇宙学,量子计算将成为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理解更复杂的物理现象。 结论 量子计算不仅仅是一项技术进步,它更是一场革命。虽然量子计算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展现出的强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已不容忽视。本书致力于为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量子计算入门指南,帮助您理解其基本原理、核心技术、算法模型以及未来的应用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量子计算必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世界,开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纪元。让我们一起拥抱这场量子革命,共同塑造一个更智能、更高效、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这个主题,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嵌入式系统开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难以复现、难以诊断的BUG,有时候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和测试,却依然无法找到根源。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猜测是硬件层面的问题,而软错误便是其中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潜在因素。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点出了问题所在,这让我对它寄予厚望。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软错误的发生机理,包括在不同工艺节点下的器件特性变化,以及各种外部诱因(如高能粒子流、电磁辐射)如何影响存储器和逻辑电路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应对和缓解软错误带来的挑战。这可能包括对现有设计进行软错误敏感性分析,提出有效的纠错码(ECC)技术、冗余设计方案,以及在软件层面如何通过编程技巧来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如果有关于如何进行软错误注入测试、失效分析,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的介绍,那更是锦上添花了。这本书能否成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利器”,我拭目以待。

评分

作为一个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科技爱好者,《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们生活在一个电子设备无处不在的时代,从智能手机到人工智能,再到物联网,电子系统的复杂性和密度都在不断攀升。而在这背后,隐藏的软错误问题,我总觉得是一个被低估但至关重要的挑战。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底层但又极其关键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软错误的“另一面”。比如,它是否会讲述一些历史上因为软错误而导致重大事故的案例,例如航天器失控、核电站误操作等,以此来强调软错误研究的紧迫性。同时,我也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最先进的软错误防护技术,以及未来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软错误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又将如何应对。如果这本书能激发我对于下一代电子系统可靠性研究的思考,并让我对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有更深的认识,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书。

评分

坦白说,初次看到《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这个书名,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是否过于技术化了?”。我不是电子工程领域的专家,平时更多的是接触和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脑、智能家居设备等。然而,近些年来,我确实也经历过一些莫名其妙的设备故障,比如程序突然崩溃、数据丢失,或者设备无故重启,虽然事后我不太清楚具体原因,但隐约觉得可能和某些“不稳定因素”有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解释,让我理解为何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电子设备有时会“不听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软错误这一概念,并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联系起来。比如,它是否会解释为什么有时候玩游戏会出现卡顿、死机,或者使用某个APP时数据无缘无故就丢失了,这些是否都可能与软错误有关?此外,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提高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建议,或者告知读者在日常使用中如何规避潜在的软错误风险,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了解电子系统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的窗口。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的物理现象如何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子世界感到着迷。《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这个书名,恰好戳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高科技产品,但很少去思考它们内部的脆弱性。软错误,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概念,让我很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会带来哪些实际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微观的电子世界,去了解那些微小的粒子、能量波动,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电子元件的状态。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类型的软错误,比如它们是如何在存储单元中发生的,又会对逻辑电路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想知道,随着电子元件的不断小型化和集成度的提高,软错误的问题是否会变得更加严峻。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探测、预测和缓解软错误的方法,例如在设计阶段的考量,或者在系统运行时的监测和纠错机制,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对现代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并理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了确保这些系统稳定运行所做的努力。

评分

这本《现代电子系统软错误》的名字听起来就让我想深入了解,毕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科技产品背后,却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的“隐形杀手”充满好奇。软错误,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丝神秘和挑战,它不像硬件故障那样直观可见,而是潜伏在电子器件内部,可能由宇宙射线、电磁干扰甚至是随机热噪声引起。想到这些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因素,我便开始想象这本书会如何揭开它们的面纱。我会期待它能系统地阐述软错误的起源,比如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器件的制造工艺,以及不同类型软错误(如单粒子翻转、瞬时故障)的发生机制。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些软错误在现代电子系统,特别是那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领域,例如航空航航天、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所带来的具体影响和潜在风险。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软错误是如何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那将更加令人兴奋。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如此复杂的技术问题,以一种既专业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像我这样对底层技术有兴趣但非专业人士也能有所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