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访谈录

八十年代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建英 编
图书标签:
  • 八十年代
  • 访谈录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口述历史
  • 记忆
  • 人物
  • 时代
  • 中国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4121
商品编码:1198441149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八十年代访谈录
  • 作者:编者:查建英
  • 定价:45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ISBN号:978710802412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5-01
  • 印刷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印次:1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53
  • 字数:290千字

编辑推荐语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查建英主编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内容提要

查建英主编的《八十年代访谈录》是一本围绕“ 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 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 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 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 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 取相关领域里在**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 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 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 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作者简介

查建英(笔名:扎西多):北京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国,90年代返回美国。2003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已出版英文著作China Pop,杂文集《说东道西》,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等。其中China Pop被美国Village Voice Literary Supplement 杂志评选为“1995年度25本zui佳书籍之一”。

目录

写在前面 查建英
1 阿城
2 北岛
3 陈丹青
4 陈平原
5 崔健
6 甘阳
7 李陀
8 栗宪庭
9 林旭东
10 刘索拉
11 田壮壮
图片摄影:李晓斌


《老照片里的中国:时代脉搏与人文印记》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史诗,通过珍藏的老照片,勾勒出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转型。本书并非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一段鲜活的历史。 内容梗概: 本书分为几个主要板块,力求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国社会的时代脉搏。 第一部分:时代缩影——从供给到需求的经济转型 工业的黎明与变革: 早期照片定格在工厂车间,钢铁洪流滚滚,劳动人民意气风发。随之而来的是乡镇企业的兴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田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工厂的设备更新换代,生产方式的改变,都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度。 商业的复苏与繁荣: 从计划经济下的凭票供应,到个体户的出现,再到大商场的林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集贸市场的喧嚣,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脸上洋溢的满足,都讲述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变化。 农业的现代化之路: 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农村面貌的改变,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现代化农场的崛起,展现了中国农业的巨大进步。 城市的面貌变迁: 从灰扑扑的筒子楼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城市天际线在照片中不断刷新。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交通网络的拓展,都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宏伟蓝图。 第二部分:生活万花筒——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 衣食住行的变迁: 曾经的“蓝灰绿”一统天下,到如今的五彩缤纷,服装的色彩和款式折射出人们观念的开放。餐桌上的变化,从粗茶淡饭到山珍海味,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的改善,从拥挤的公房到宽敞的商品房,是无数家庭几代人的梦想实现。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社会,速度与便捷成为新的追求。 教育与科技的飞跃: 一代又一代学子在教室里求知若渴的场景,与如今先进的教学设施形成鲜明对比。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专注,航天事业的腾飞,互联网的普及,都展现了中国在科技进步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文化娱乐的多元化: 从露天电影到数字影院,从广播体操到各种流行文化,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春节联欢晚会、体育赛事的激情,凝聚着民族的共同记忆。 家庭与社会的变迁: 传统的家庭结构与现代家庭模式的碰撞与融合。社区的形成与发展,邻里关系的演变,都细致地描绘了中国社会肌体的脉动。 第三部分:精神风貌——观念的解放与时代的潮声 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不同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人们开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社会思潮的涌动: 从对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到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传承,中国社会在观念上经历了深刻的革新。 个体价值的凸显: 个人才华与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创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力量的崛起: 从国际舞台上的身影,到中国制造的闪耀,再到中国文化的输出,本书也隐约触及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提升。 本书特色: 视觉冲击力强: 精心挑选的照片,或恢弘大气,或细腻感人,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瞬间将读者带入历史场景。 叙事性强: 每一张照片都配有详实而富有故事性的文字说明,解释照片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情感和社会意义,让照片“说话”。 时代感浓厚: 穿越数十年的时光,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体验时代的脉搏。 人文关怀: 本书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展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影像,传递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故事和情感世界。 史料价值高: 许多照片具有稀有性和珍贵性,是研究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重要视觉资料。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变迁、摄影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希望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读者,以及对怀旧情怀有共鸣的各年龄层人士。本书也适合作为高校历史、社会学、摄影等专业教材的辅助读物,以及家庭珍藏的史料读本。 《老照片里的中国:时代脉搏与人文印记》,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回望。它邀请您一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领略这个伟大国家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八十年代访谈录》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个人对那个年代的经历和记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的岁月,并且以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去理解它们。作者在采访中,展现了极高的采访技巧,能够引导受访者敞开心扉,讲述那些可能已经尘封在心底的往事。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那些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和时代精神。书中的人物,有的是当年风云人物,有的是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也有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但他们的故事,都同样引人入胜,都同样具有价值。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朴实无华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通过这些访谈,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对生活的坚持,以及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适应和成长。这本书勾起了我许多尘封的回忆,也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本书,我断断续续也看了有一阵子了。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访谈录”这三个字,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枯燥,像是流水账一样,只是一问一答,缺乏深度。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进入到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对话之中时,我的感觉彻底改变了。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语,挖掘出背后不平凡的故事。每一位受访者,无论他们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都在作者的引导下,展现出了他们最真实、最鲜活的一面。那些年代的痕迹,那些时代的烙印,就这样一点点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特别喜欢书里对细节的捕捉,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能够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气息,能够听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声音。我常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表情,一段回忆而陷入沉思,去想象那个年代的人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跌跌撞撞,又坚定前行。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心灵的触动,它让我看到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着一群努力生活、追逐梦想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激情的时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八十年代访谈录》时,几乎没有犹豫就买下了。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极其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呈现了那个年代里不同人物的生命轨迹。我读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以及他们在历史巨变中的思考与选择。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也没有美化那些艰难的岁月。相反,它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光明与阴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我在阅读中,仿佛与那些受访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深刻地理解了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我常常会因为某些情节而感到心潮澎湃,也会因为某些遭遇而为书中人物感到惋惜。这本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引发我们对当下,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八十年代访谈录》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可能会充斥着各种史料和数据。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能够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受访者的经历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看到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看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微小的细节,往往能够触动人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读到了一些让我深思的片段,也读到了一些让我感动不已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评分

《八十年代访谈录》这本书,我刚拿到手里的时候,觉得书名挺接地气的,但并没有想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惊喜。说实话,我平时阅读的范围比较广,但是这本书的独特性还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通过对一群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的访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全景图。我感觉书里的每一个受访者,都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眼神,都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她不仅仅记录了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她试图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想。这使得访谈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我读到了一些让我拍案叫绝的观点,也读到了一些让我潸然泪下的经历。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那个看似充满压抑的年代,依然有无数的生命在绽放,有无数的梦想在闪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