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熊孩子出没怎么破?无厘头哭闹怎么解?教你判断儿童性格类型,读懂怪小孩的行为模式。
正确解读儿童行为密码,建立亲子间的亲密沟通,让孩子不做受气包、小皇帝、熊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刘颖,心理家教图书作者,提倡“走心”的教育,给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念,帮助无数家长走出教育难题。曾供职北京知名心理研究所,有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还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教育》等杂志社。
本书剖析了孩子常见的行为习惯,反复扔东西、不爱说实话、频频撒娇、越来越不爱学习、睡觉必须开着灯……遇到这些问题时,你是否心里感到生气和不解?
其实,这些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爸爸妈妈只有读懂他们行为背后的“小秘密”,才能真正读懂孩子,帮助他们化解内心的不满情绪,培养正确的心态和世界观。
刘颖,心理家教图书作者,提倡“走心”的教育,给诸多教育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理念,帮助无数家长走出教育难题。曾供职北京知名心理研究所,有近10年的心理学研究经验,还就职于《中国早教网》《现代教育》等杂志社。
已出版的作品有《0~3岁宝宝完美早教方案》《80后新爸妈育儿经(0~7岁)》《与爸爸一起成长》《三代同堂育儿经》《好人格决定孩子的一生》《正能量的孩子——找准心理时机教育孩子》《我的青春怎么了——男孩心理解读》《我的青春怎么了——女孩心理解读》等十余部畅销图书。
第1节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兴趣心理”
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杜威曾在他的《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一书中提出:努力是基础的学习的结果,和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说,关于对“兴趣”心理的研究,主要是由兴趣的环境和生理的影响因素、兴趣与智力关系以及孩子的学科兴趣等。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的带有积极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以无形地促进人们去学习与进取。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去努力,虽然可以得到不错的学习结果,但其过程往往是被动的或是感觉很辛苦的;而如果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则往往是主动的或感觉兴奋、快乐与轻松的。他说,这就是“兴趣”与“非兴趣”的差别。
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持续而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它,从中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如果不感兴趣,就很难持续努力地学下去,自然也不会取得好成绩。
对此,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兴趣”是孩子的一种个性倾向,也是孩子心理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兴趣心理”与其他心理现象之间也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
因此,“兴趣”虽然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但由于它与其他的心理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它对孩子的其他心理现象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孩子对写作文很感兴趣,那么,他的这种兴趣就是在长期与文字或写作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一看到关于作文类的资料,就会表现出一副爱不释手的喜欢神情,而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孩子对这件事物的兴趣反映。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从学习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它既是孩子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还能促进知识的长期积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因为它可以激发个体的*大能量,从而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因此,兴趣可以产生学习的动力,而学习又可以产生新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所以说,孩子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是他的“兴趣”能不能早一些被发现,被大人所注意到,并且是否能够引导发展。
小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还可以,就是作文写得很不好,每次都被老师批评,为此爸爸妈妈辅导了她好多次,也不见起作用。
但是,小英有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小动物,比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只要是与动物有关的她都感兴趣,特别是对家里饲养的小白兔非常喜爱,总是炫耀地说:“看我的小兔子长得多漂亮,长长的耳朵、红宝石般的眼睛,洁白的长毛像白雪公主似的……”
“哦,原来小英这么喜欢动物啊!”爸爸发现了女儿的兴趣,便买了许多与动物相关的故事书给女儿阅读,并且有时间还陪她一起看,引导她讲一讲动物的有趣故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当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一篇与动物相关的作文时,小英的作文竟然破天荒地得了全班第*,受到老师的夸奖。
当小英高兴地将这个消息告诉爸爸时,爸爸终于欣慰地笑了。并且,此后又给小英买了几本小学生作文故事书,并引导她多阅读。渐渐地,小英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记忆起来就比较快,而对不感兴趣东西,不管多简单都不一定记得住。如果小英对小动物不感兴趣,她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记忆与小动物相关的故事,更写不出与小动物相关的作文来。
可以看出,孩子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就会集中注意力,孩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就会特别专注。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不会做出成绩。比如,让一个对音乐毫无兴趣的孩子报考“乐学”专业,让一个喜欢绘画的孩子去考体育专业,那么,结果只能是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而不会有任何良好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通过慢慢引导,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杜威认为:“家长只有通过对儿童不断地予以细心观察,才能进入儿童的生活,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知道什么样的教材能使孩子学起来*起劲、*有成效。”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或特长,这往往就是他的“兴趣点”,而这个兴趣点,就是孩子的*佳才能区。如果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佳才能区,并有针对性地合理培养,就有可能助孩子尽快走向成功。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
作为父母,我们除了要教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礼貌的高素质人才之外,还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兴趣与爱好。
其实,要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不难,因为孩子往往*专注他所喜欢的事情,也*喜欢做他擅长的事情,平时多留心观察孩子对各种事物喜恶的表现,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只有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才能鼓励他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
这就需要我们养成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与爱好的习惯,比如:多观察孩子在反反复复地做哪些事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平时多问问孩子喜欢做什么;孩子听到音乐身体就想扭动,他可能比较擅长音律或肢体类的活动。
只要我们用心一些,就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而且,不管你是否喜欢孩子的兴趣,都要以*大的热情去支持,这样会使孩子的人生充满乐趣和期待,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与孩子玩各种游戏来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非常专注,表现得特别好,那家长就应该有意地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在孩子选择兴趣爱好时,父母要引导与鼓励,绝不能盲目地去代替,要鼓励他将自己的才能优势发挥到极。
家长要多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与潜质,并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机会,创造条件。
具体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兴趣转移法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唱歌,那么可以多教孩子唱儿歌、诗歌或是唐诗宋词等,这样能增加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可以把孩子对娱乐方面的兴趣,巧妙地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
二、探索研究法
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和同学、伙伴进行一些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探讨,这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因为在研究、探讨中,*能展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孩子的思想向深刻性、灵敏性和批判性发展,从而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
三、联想激发法
家长平时要赋予孩子多元化的生活,帮助孩子多接触和参与进去,让孩子在各种生活体验中展开联想,强化人生体验。这种多姿的生活,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学习要求,使孩子在联想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兴趣。
四、兴趣讨论法
可以说,“讨论”是*能调动人的情感,让人出现激情的,所以平时要多与孩子展开一些有趣的话题讨论。特别是激烈的讨论,不但有利于孩子获得真知,利于群体互动式学习,还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五、自我突破法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前,家长要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并找准孩子喜欢的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使孩子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严肃的学术论文腔调,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一种成熟的幽默感。阅读过程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大姐在喝下午茶,她会时不时地打趣一下自己过去的“惨痛教训”,然后引出正确的做法。这种亲切感,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抵触心理。我最欣赏它对“正面管教”核心精神的诠释——即“和善而坚定”。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和善”很容易,因为人天性都爱孩子,但要做到“坚定”,尤其是在孩子使用“不良行为”来寻求关注或权力斗争时,往往是最大的难关。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应对策略,教你如何在坚定说“不”的同时,确保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意。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你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独立个体。我感觉,这套书不仅仅是在教育我的孩子,更是在重塑我作为父母的自我认知,让我从一个被动应对压力的“救火队员”,转变成一个主动设计家庭环境的“设计师”。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的育儿书汗牛充栋,很多都是故作高深或者空泛无物。但接触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感觉完全变了。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语气温和的长辈在跟你聊家常,分享那些真正行之有效的“小窍门”。比如,书中对孩子情绪爆发的处理,那种描述细致入微,让我这个经常被熊孩子气得抓狂的家长,找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情绪疏导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强调的“理解先于纠正”,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服从”。这种转变,让我开始真正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不听话。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脾气,我按照书里的建议,没有急着去责备或安抚,而是蹲下来,认真地描述和接纳了他的“愤怒”,然后引导他一起思考解决方案。效果立竿见影,那种因为被理解而产生的平静,远比任何惩罚都更有力量。这套书,真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将那些智慧内化成自己的育儿本能。
评分作为一位常年混迹于各种教育论坛的老母亲,我深知“好妈妈”这个标签背后的焦虑与重负。这套书给我最大的安慰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务实且不压抑人性的教育路径。它承认父母也是人,也会有失误,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如何优雅地“修复关系”的方法。很多育儿书总强调父母必须完美,这只会让人越学越焦虑,最后干脆放弃。而这本书,它用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拆解成了家庭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使用的对话脚本和场景模拟。我特别喜欢它对“界限感”的强调,很多家长怕孩子不开心,所以不敢设立规矩,导致孩子在规则模糊的环境里迷失。这本书细致地阐述了如何设立清晰、一致且充满尊重的界限,让孩子明白规则是为了保护他,而不是限制他。这种平衡把握得极好,既维护了权威,又不损害亲密感。每次我读完其中的一个小章节,都会忍不住想马上找孩子进行一次“实践演练”,那种把理论瞬间转化为实践的成就感,是阅读其他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对于“错误”在成长中的定位。在传统的观念里,错误是需要被惩罚的污点,而在书中的理念里,错误是学习的黄金机会。这种视角的转换,对家长的心态调整至关重要。我过去总是因为孩子犯错而感到羞愧或愤怒,现在我能更冷静地对待那些“意外”。书中关于“如何跟孩子一起回顾错误”的步骤非常实用,它引导孩子从事件中提炼经验教训,而不是沉溺于自责或指责。这种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教育方式,我相信是能受益终生的。此外,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常见挑战的分析也极其到位,比如青春期前后的沟通障碍,它给出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信心——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基于科学理解和实践经验所建立起来的,面对任何育儿难题都不再心慌的底气。它让我真正理解了,教育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一场双向成长的旅程。
评分我得承认,我过去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常常陷入一种“唯分数论”的怪圈,总觉得孩子要听话、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接触到这本书的理念后,我的世界观被颠覆了。它非常深入地探讨了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这一点非常难得。作者没有回避教育中的那些灰色地带和矛盾冲突,而是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大量的真实案例,剖析了“惩罚”与“管教”之间的本质区别。书中关于“建立连接”的章节,对我冲击最大。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我在“教育”孩子,实际上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权威压制他。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放下家长的架子,用一种更平等、更尊重的姿态去和孩子沟通。举个例子,它建议用“自然的结果”和“逻辑的结果”来替代吼叫,这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我尝试用“你把牛奶洒了,所以你需要自己去拿抹布擦干净”来代替:“看你干的好事!快去给我弄干净!”孩子虽然开始有些不适应,但渐渐地,他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责任感的培养,远比我过去每一次的强迫要深刻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给我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工具。
评分听人推荐的,还没看,先屯着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当妈的,给自己买来学习的~
评分什么幌子
评分不错,做爸爸的人值得学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还没看过,希望有所启发
评分当妈的,给自己买来学习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