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百年人生玉成的善良、智慧和正气将永远开悟与润泽后人,先生的生命将在她的著作中延续。
《听杨绛谈往事》讲述我乐于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传读来淡而无味,只怪我这人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伟大的事迹可记。我感激她愿为一个平常人写一篇平常的传。
全书30万言,兼以图片若干,记叙了杨绛从幼年到98岁的生活,其中的主线是她与钱锺书相识、相知、相爱和互相扶持的故事、是女儿钱瑗成长的故事;不仅再现了钱锺书、杨绛两位先生很多作品诞生时的历史场景与深层契机,更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正直清朗的操守以及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具体描述。作者认为:对待历史,不回避,不粉饰,因为杨绛的“往事”并不只是个人的生命,而是历史的环节。杨绛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并题写了书名。
《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相当于一本杨绛先生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经历,在大量杨先生口述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加入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搜集的材料,史料翔实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叙述清晰生动,与杨先生的语言风格非常近似。书稿完成后,杨先生题签并作序。“序”中明确说明:经传主本人认定的传记只此一本。书中并插有珍贵的照片,其中有从未发表过的钱、杨一家不同时期的图片。《听杨绛谈往事》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关注。
吴学昭,1929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任《中国儿童》主编;《中国少年报》副秘书长,负责编辑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驻外记者;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著名学者、教育家吴宓的女儿。
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杨绛
序(杨绛)
1北京女孩
2阿季回南
3启明小鬼
4振华女生
5东吴高材生
6清华借读生到研究生
7留学牛津
8在巴黎
9振华分校校长
10酷哉此别离
11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12妻子·情人·朋友
13重返母校清华
14我是一个零
15体味人性
16我仍是一个零
17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8剩了我一个
19“逃——逃——逃——”
后记
儿子和儿媳即将远行,钱基博老夫子在两人出发前夕,将一份锺书的“命书”郑重其事地交给阿季。命书称:父猪母鼠,妻小一岁,命中注定。又说命里没有儿子。末尾说:“六旬又八载,一去料不返,夕阳西下数已终。”根据这个说法,锺书寿命的最高限度是六十八岁。
杨先生心想,可能老夫子实诚,被算命的三言两语把自己和老伴的生肖属相等等全给套了去。至于钱先生,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向来不记自己的出生年月日。1979年春,在美国为《围城》英文版译者审阅其所作《后记》,说钱先生生于1911年,他就没看出错来。关于那份“命书”,锺书只模糊记得算命的说他最多活六十八岁。1978那年钱先生刚巧六十八岁,他问杨先生:“我哪年死?”杨先生哄他:“还有几年。”他也不深究,就过去了。待过几年,钱先生已忘记这事。
阿季和锺书拜别钱老夫子夫妇,就由无锡乘火车至上海,在上海逗留几天。阿季住在三姐家,锺书住别处,各有应酬饯别活动,十分忙碌。阿季回启明女校参加校友会,校长礼姆姆要为她介绍同船赴欧的意大利公使,托他照顾,但后来知道不是同船。阿季带了三姐的女儿肇瑜同去,叶崇范小姐看见“瑜头”,便过来跟阿季招呼:“闰康的女儿吗?”阿季笑笑点头。叶小姐穿的旗袍衬裙,开叉处不露腿,有细褶子的半透明白绸,和阿季好友燕华所穿一个式样,所以阿季也一眼认出了叶小姐,觉得她是个大家风度的女人。
阿季和锺书是1935年8月13日乘P&O;公司的邮轮离开上海远航的,那天阿季的三姐闰康送行,只送到岸边。锺书的师友温源宁、邵洵美等来码头送行,坐小船直把他们送上邮轮。
由于当时任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的叶恭绰规定,庚款学生出国留学不得携眷同行;阿季以自费生身份出国,凭教育部发给的留学证书办签证、买船票。她的留学护照上的身份是杨季康小姐。阿季登上轮船,和另两位女伴同舱,与锺书同船而不同舱。这艘邮轮载有许多同届留英学生,大家都知道锺书和阿季是新婚蜜月。
邮轮自上海港南行,在香港遇上台风,阿季小时乘过从天津到上海的海船,锺书从未乘过海船。遇飓风,别人早已躲避,他们贪看风浪,还留在甲板上,后来风大得站不住了,又加暴雨如注,两人手牵着手跌跌撞撞逃离甲板回舱,晕得两天未能进食,肚皮和后背贴在一起了。船进港后,两人上岸,饿得要命。恰逢星期日,带的十先令钞票,无处兑换,香港人不懂英语,他们俩不能粤语,幸好阿季口袋里还有银币一元,便上点心店吃了烧卖、小笼包子,喝了酽茶,开上账单来,恰好一元。
船过新加坡,英国高级专员署招待留英学生参观停在海上的海陆两栖飞机。过锡兰(1972年改称斯里兰卡),在岛国首府、印度洋的主要港口科伦坡小停,阿季和锺书随众上岸,阳光太强,两人只好戴上墨镜。他们参观了印度教的蛇庙。初进蛇庙,庙内黑暗,摘去墨镜,起始一无所见,渐渐眼睛适应了,只见庙内无处不是大大小小的蛇,沿着门、桌、烛台,满处都是蛇,吓得忙逃出去。庙外有个院子,内有大蟒蛇,刚脱了皮,盘做一大堆,蛇总是不好看的东西。他们又参观了一座小乘教神庙。外面阳光刺目,两廊画着羽毛蛇。庙内深处有一盏灯,阴森森的,他们觉得可怕,没进去。
上船以后,天气一直炎热,由苏伊士运河过红海入大西洋以后转为凉爽。船上有人死亡,有关人员将死者包裹后投入海中,这是阿季第一次参加海葬。
邮轮在海上行驶三星期,于1935年9月初抵英国。本家钱临照到车站来接,见了阿季,称“婶婶”,阿季由小姐一跃而为婶母,害羞得不敢应对。
——摘自《留学牛津》
……
我不值得传记作者为我立传,但我也不能阻止别人写我的传记。不相识、不相知的人如有意写我的传,尽管对我的生平一无所知,只要凑足资料,能找到出版社,就能出书。不过,并没有几个人为我写传。这本用“听杨绛谈往事”命题的传记,是征得我同意而写的。
作者吴学昭是我的好友。她笃实忠厚,聪明正直,又待人真挚,常为了过于老实而吃亏。她富有阅历,干练有才,但她不自私,满肚子合己为人的侠义精神,颇有堂吉诃德的傻气。不过她究竟不是疯子,非但不荒谬,还富有理智,凡事务求踏实而且确凿有据,所以她只是傻得可敬可爱而已。
她要求为我写传,我觉得十分荣幸。有她为我写传,胡说乱道之辈就有所避忌了,所以我一口答应。她因此要知道我的往事。我乐于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我的生平十分平常,如果她的传读来淡而无味,只怪我这人是芸芸众生之一,没有任何奇异伟大的事迹可记。我感激她愿为一个平常人写一篇平常的传。
不过我还活着呢。我身后的事,她没法儿问我了,怎么办?我想不要紧,写到九十八岁还忠实,以后的事也不会走样。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是为序。
翻开《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斑驳陆离的岁月,是杨绛先生那深邃而宁静的目光。我之所以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并非源于书中描写的轰轰烈烈的事迹,而是她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沉智慧。她的文字,没有一丝张扬,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她只是平静地站在那里,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她所经历的时代变迁,讲述着她与钱钟书先生那份相濡以沫的爱情,讲述着她在漫长人生中的观察与感悟。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对人生、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试图从中汲取那种历经风雨后的淡定与从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堂关于人生哲学的课,一堂用生命践行的课。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却引导我思考,在复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坚守内心的原则,如何在喧嚣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
评分读《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别样的心灵体验。我常常觉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淹没,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够滋养灵魂的东西。杨绛先生的文字,恰恰是一种“慢”的艺术,她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她的人生轨迹,以及她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我被她那种不卑不亢、淡泊名利的态度所折服。她的人生,看似平凡,却充满了深刻的意义。她不追求外界的赞誉,只专注于内心的充实与平静。这种境界,是很多人一生都在追寻的。书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但正是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反思,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精神的成长?在浮躁的世界里,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耳边轻轻地诉说,指引我走向更成熟、更豁达的人生。
评分《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独立与坚韧。杨绛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她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人生哲理。她的爱情,她的事业,她的家庭,都充满了生命的痕迹,而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而达观的态度。我常常在阅读她的文字时,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她就在我身边,用她的人生智慧,为我指点迷津。这本书,没有教条式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她真实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种生命的智慧。她教会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也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尘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一种更加宁静、更加充实的生活。
评分《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阅读作品,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当下快节奏、强刺激的生活方式的参照。杨绛先生的文字,如同她的人一样,内敛而有力量。她从不刻意渲染悲伤,也从不炫耀成就,只是平静地诉说着过往,字句之间却透露出一种洞穿世事的达观与超然。阅读她的文字,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可能觉得微涩,但细细回味,却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甘甜的韵味。她的人生,经历了战乱、动荡,经历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这种韧性与豁达,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解决现实生活难题的“秘方”,但它教会我一种心态,一种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好的能力。她的智慧,不是说教式的,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初识杨绛先生,是在某个寻常午后,偶然翻到一本泛黄的旧书,书页间散落着她笔下轻描淡写的时光。那一刻,仿佛有一缕清风拂过心田,拂去了平日里的浮躁与喧嚣。我对她名字的印记,便是从那时起,深深烙在了心底。后来,辗转得知了《听杨绛谈往事》这本书,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画面:在冬日暖阳下,围炉而坐,听一位温婉的长者,娓娓道来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一种源自生命本身的沉静与力量,像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初尝无味,细品之下却能涤荡灵魂。她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一种看透世事的达观,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每每读到她的句子,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慰藉,仿佛她就在眼前,用她平和的语调,诉说着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在这一切中,她如何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清醒,如何在困境中寻找一丝希望,如何在人生的长河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评分先生的书,每一版都值得读,多读两遍,看看大师走过的路
评分作者是吴宓大师的女儿,文笔也是棒棒哒
评分给老人家的
评分速度一如既往的快,包装也很好,以后还从京东上买。
评分作者是吴宓大师的女儿,文笔也是棒棒哒
评分速度一如既往的快,包装也很好,以后还从京东上买。
评分给老人家的
评分不错
评分先生的书,每一版都值得读,多读两遍,看看大师走过的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