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

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强,陆奇斌 著
图书标签:
  • 公益金融
  • 金融创新
  • 社会创新
  • 公益
  • 案例研究
  • 中国公益
  • 金融
  • 社会责任
  • 发展
  • 2014-201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4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88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字数:16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推动了整个社会创新的步伐,“公益金融”在这场浪潮中强势来袭,成为成熟的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标准资产配置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虽然相关产品与服务蓬勃发展,但现有讨论不足以将整个领域版图描绘清晰,而世界范围内对公益金融市场的研究也与国内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难以准确指导中国当前阶段的实践。
  本书基于三大部门互动的社会创新视角,从概念界定、历史与现状、动力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公益金融市场运行的状况和规律,并结合中国公益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实证分析案例,展现各领域的机遇、挑战和启示。对于初学者而言,本书不失为一本知识普及与思维拓展的佳作;同时对于领域内的实践者、研究者而言,也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张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UNDP/UNV咨询专家、中国公益金融创新计划秘书长。曾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1—2012年)。研究领域有公共政策、灾害治理、社会金融与基金会发展战略、社会创新与志愿服务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SSCI、CSSCI文章数十篇,出版英文著作1部、中文著作多部,获第十一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陆奇斌,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创新研究,涉及的领域有社会责任投资、社会金融、社会企业与社会营销等。曾经获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届博士论坛优秀论文奖。在《中国工业经济》《心理学报》《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应急管理》和InternationalManagementReview等期刊发表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参与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社区基金会——多元参与社区的推动者
第二章 影响力投资——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的有机融合
第三章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金融“绿色化”——展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第四章 社会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普惠——解析宜信普惠金融之道
第五章 公益创投如何杠杆社会绩效?——LGT的中国实践
第六章 公益信托纾解财富传承之困——引领潮流的老牛基金会
第七章 母基金助力公益发展——以敦和基金会为例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书名: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 简介 中国公益金融在2014-2015年度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本书汇集了这一时期内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中国公益金融创新实践,旨在梳理、总结和推广优秀的公益金融模式,为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时代背景与发展现状 2014-2015年,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慈善模式面临着效率、透明度和可持续性的挑战,而公益金融的兴起,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在政策层面,国家对社会组织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公益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成熟,也为公益金融的传播和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此背景下,中国公益金融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新型公益金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例如: 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 旨在通过商业化运作,在获取财务回报的同时,产生可衡量的社会或环境效益。这标志着公益不再仅仅是捐赠,而是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实现。 众筹(Crowdfunding): 互联网众筹平台涌现,让公众能够以小额资金支持公益项目,极大地拓展了公益资源的募集渠道,并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 社会影响力债券(Social Impact Bonds, SIBs): 一种创新的融资工具,由第三方投资者为社会服务项目提供资金,如果项目能够达到预设的社会成效指标,则由政府或其他支付方按成效付费。 慈善信托(Charitable Trusts): 慈善信托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为大额捐赠的专业化管理和长期保值增值提供了平台,也为公益机构提供了更灵活的运作方式。 公益保险(Philanthropic Insurance): 将保险机制引入公益领域,为公益项目提供风险保障,或通过保险产品设计引导公众参与公益。 公益基金的创新运作: 传统的公益基金会也在不断探索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例如通过股权投资、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实现资金的增值和公益效益的最大化。 案例选择与内容亮点 本书精选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模式的典型案例,力求全面反映2014-2015年度中国公益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每个案例都经过深入调研和严谨分析,不仅呈现了项目的内容和模式,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其创新点、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效以及可复制性。 本书的亮点包括: 1. 模式多样性: 涵盖了影响力投资、众筹、社会影响力债券、慈善信托、公益微贷、公益创投等多种公益金融模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野。 2. 行业代表性: 案例涉及扶贫济困、教育助学、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公益领域,展现了公益金融在不同社会议题中的应用。 3. 实践探索性: 许多案例都属于国内公益金融的早期探索,具有开创性和实验性,它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后续的创新积累了教训。 4. 数据量化与成效评估: 许多案例注重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估,力求证明公益金融的有效性和投资回报,这对于提升公众对公益金融的信任度至关重要。 5. 合作与联动: 许多创新项目都体现了政府、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金融机构和公众之间的紧密合作,展示了跨界合作在推动公益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不仅仅是一本案例汇编,更是一部记录中国公益金融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 对于从业者而言: 本书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可借鉴的经验,帮助公益组织、金融机构和社会企业等从业者理解和应用公益金融工具,设计更有效的公益项目,提升运作效率和可持续性。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 本书呈现了基层创新的实践成果,有助于理解当前公益金融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为制定更具指导性和支持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对于投资者而言: 本书展示了通过投资创造社会价值的可能,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公益领域,引导理性投资,实现社会效益与财务效益的双赢。 对于公众而言: 本书揭示了公益金融如何让慈善变得更高效、更透明、更具影响力,鼓励更多公众参与到公益金融的实践中来,共同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展望 2014-2015年是中国公益金融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书所记录的案例,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生动体现。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案例的成功实践,无疑为中国公益金融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公益金融的创新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书的出版,希望能激发更多关于公益金融的思考和实践,推动中国公益事业迈向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化的新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启发”和“震撼”来形容。它让我对“公益”的理解,从传统的慈善捐赠,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更具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金融领域。《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中,我看到了无数充满智慧的创新设计,它们将金融的效率与公益的目的完美结合,为社会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例如,一些案例通过设计创新的担保机制或损失分担机制,有效降低了社会投资的风险,吸引了更多资本进入社会领域。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金融创新的力量,更彰显了中国社会在追求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贫困、教育、环保等一系列紧迫的社会问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它让我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捐赠模式,往往难以应对规模庞大且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而公益金融的出现,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通过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和金融的逻辑,公益事业能够获得更充裕的资金,更专业化的管理,以及更可衡量的成果。书中的一些案例,如利用影响力投资基金来支持社会企业发展,通过社会影响力债券来为特定公益项目融资,都让我看到了公益事业的无限潜力,以及金融创新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翻阅此书,我深切感受到,公益金融的创新浪潮正在席卷而来,并且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以其详实的内容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的案例,从扶贫到教育,从环保到健康,涵盖了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展现了公益金融在解决各种社会挑战上的多样化应用。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普惠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案例,它们如何通过金融工具,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公益事业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专业人士。对于任何一位关心社会进步、希望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的读者来说,它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打破了公益与金融之间的壁垒,让我们看到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书中的案例,充满了人性关怀和智慧闪光,展现了中国社会在解决自身问题上的决心与创造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个案例背后“人”的关注,那些为公益金融创新付出努力的探索者、实践者,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极具感染力,激励着我去思考,去行动,去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所呈现的,远不止于金融的“术”,更在于公益的“道”。书中大量的案例都指向了一个核心议题:如何让有限的社会资本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这其中,对社会风险的精准评估、对社会价值的量化衡量、以及对合作共赢模式的构建,都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我看到了许多案例是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汇聚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公益组织乃至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攻克社会难题。这种多方参与、协同运作的模式,为解决复杂、系统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同时,书中对失败案例的坦诚分析,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最近有幸翻阅了《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中国公益金融领域在那个两年间的蓬勃发展与深度探索,以详实而生动的案例形式呈现出来。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读者,我深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其对未来方向的启示。书中,我看到了许多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它们打破了传统公益的局限,巧妙地将金融工具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例如,有些案例通过设计创新的金融产品,如影响力债券、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等,为公益组织提供了更可持续、更灵活的资金来源,摆脱了对传统捐赠模式的过度依赖。这不仅提升了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也赋予了公益事业更强的生命力。

评分

《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不仅仅是一本案例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报告。它记录了中国社会在探索利用金融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我注意到书中一些案例,是如何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设计,来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本,实现规模化的社会效益。例如,一些案例通过风险共担的机制,吸引了更多非营利组织和创业者投身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列。这让我看到了公益金融在推动社会创新、激发社会活力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鲜活的实践,它们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公益金融发展的脉络。

评分

《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世界。我曾以为公益仅仅是奉献与付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公益背后更深层的逻辑和更广阔的维度。通过书中对2014-2015年度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的梳理与分析,我得以窥见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创造模式:它以金融为杠杆,以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社会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看到了许多案例是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惠及更多弱势群体。这些案例让我对中国的社会创新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手中的资源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能将其转化为更大的社会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没有流于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具体的案例之中,剖析了每一个项目的缘起、设计思路、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成效。这种“手术刀”式的解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公益金融创新的每一个脉络。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普惠金融与公益结合的案例,它们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金融科技的巨大潜力,更体现了其在服务社会、促进公平方面的巨大价值。读完这些故事,我仿佛亲历了那些创新项目的诞生与成长,感受到了创新者们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

评分

读完《中国公益金融创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充满活力的画面。我看到了资金如何被巧妙地引导,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解决最棘手的社会问题。我看到了创新如何被鼓励,金融工具如何被赋予温度,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书中对不同类型公益金融创新的分类与梳理,如社会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公益彩票、众筹等,都非常有条理,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在2014-2015年这个充满变革的时期,中国在公益金融领域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涌现出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