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对高等院校设计、心理学、管理、营销等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对各行业内从事品牌建设推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等相关人员都有较实用的参考价值。 1、内容全面,理论与案例相互结合,有很强实践指导意义。
2、所选择的案例均为国际一线品牌的设计经典实战,案例完整,具启发性和套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对日常生活中的交互现象、交互设计基础概念、如何进行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基本程序和实用的方式方法、交互设计师的重要性、交互设计成功与否的可用性测试、交互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交互设计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书中图文并茂,紧跟交互设计流行趋势,对高等院校设计、心理学、管理、营销等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对各行业内从事品牌建设推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等相关人员都有较实用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根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参与《大国重器》项目策划,三星集团产品战略规划项目,三峡二期机柜设计规划项目;曾参与美国通用电气、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NASIDAQ、联合国企业全球协议研究中心、韩国三星、现代、瑞典爱立信、沃尔沃、西门子、奔驰、欧司朗、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家电网、长春一汽等公司的调研与授课。
北京大学特邀授课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专著30多本,涉及技术、设计、经济、科技等领域,现为新浪、网易、搜狐、百度百家、i黑马、钛媒体、福布斯、今日头条等30多家主流媒体的专栏作家。
主要研究方向:新科技与资本、智能产业、移动医疗、4D打印、互联网与实体产业变革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闲”话
交互无处不在/1
不断颠覆的交互方式/1
移动社交/1
交互的本质/3
第1章 交互设计学科 /5
1.1 交互设计的“初心”/6
1.1.1 交互设计的前世/6
1.1.2 交互设计的今生/8
1.2 交互设计的界定/11
1.2.1 Interactive vs Interaction/11
1.2.2 交互设计的专业化/11
1.2.3 网页设计=交互设计?/12
1.2.4 界面设计=交互设计?/13
1.2.5 到底什么是交互设计 /13
1.3 用户体验设计简史/15
1.3.1 公元1430年左右:达·芬奇的“厨房噩梦”/16
1.3.2 20世纪初:Taylorism 和工业革命/17
1.3.3 1948年:丰田人性化的生产系统/17
1.3.4 1955年:Dreyfuss 《为人的设计》/18
1.3.5 1966年:迪士尼和开心效应/18
1.3.6 20世纪70年代:施乐PARC和个人电脑/19
1.3.7 1995年: Don Norman,第一个用户体验专家/19
1.3.8 2007年: iPhone/20
第2章 交互设计的核心概念/21
2.1 affordance——交互设计界最夯的字/22
2.2 与交互设计相关的两个重点因素/25
2.2.1 沟通的艺术/25
2.2.2 心智模型/28
2.3 成功的交互设计要缜密考量五个“W”因子/30
2.3.1 Who:给谁用/30
【案例】 beacons系统让视障人士也能自己搭地铁了/30
2.3.2 Why:为何用/31
【案例】 Fisher Price四合一智能婴儿摇椅 /32
2.3.3 Where:在哪里用/33
2.3.4 When:何时使用/34
【案例】 BMW iDrive电子操控系统/35
2.3.5 What:如何用/37
【案例】 眼盲或视力受损儿童的最佳游戏装置——Smash-a-ball/38
2.4 评估交互设计三个“E”指标/39
2.4.1 Effective/39
2.4.2 Easy/42
2.4.3 Enjoyable/47
【案例】 天猫春夏上新“新风尚”——“大胆爱新欢”/47
【案例】 全球首款真正意义的智能自行车“斑马智能自行车”/49
2.5 让交互产生积极效果的四大模型/51
2.5.1 对谈式/51
2.5.2 操作式/52
2.5.3 指令式/55
2.5.4 浏览式/58
第3章 交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61
3.1 需要灵活应用的七大定律/62
3.1.1 费兹定律/62
3.1.2 席克定律/65
3.1.3 操纵定律/68
3.1.4 泰思勒定律/71
3.1.5 奥卡姆剃刀原理/72
3.1.6 神奇数字 7±2 法则/76
3.1.7 接近法则/76
3.2 完形组织法则的五个概念/76
3.2.1 主体及背景关系/77
3.2.2 邻近定律/79
3.2.3 相似定律/80
3.2.4 延续定律/83
3.2.5 对称定律/86
3.3 John Maeda的十个精简定律/88
3.3.1 缩减/89
3.3.2 组织与安排/89
3.3.3 差异/89
3.3.4 情感/91
3.3.5 信任/92
3.3.6 时间/92
3.3.7 学习/92
3.3.8 失败/94
3.3.9 脉络/94
3.3.10 唯一/94
3.4 交互设计目标群体信息获取的六个方法/95
3.4.1 问卷/95
3.4.2 面谈/97
3.4.3 实地调查/98
3.4.4 焦点团体/99
3.4.5 文化探测/99
3.4.6 量化评估/101
3.5 交互设计的八大策略支柱/102
3.5.1 约制/102
3.5.2 反馈/106
3.5.3 关联对应/114
3.5.4 能见度/115
3.5.5 惯例/117
3.5.6 一致性/118
3.5.7 个性化/120
3.5.8 脆弱环节/123
第4章 交互设计师与创意/125
4.1 交互设计师/127
4.2 交互设计师必备素质/127
4.3 设计记录/130
4.4 交互设计师发挥创意的九把密匙/130
4.4.1 工作流程图/131
4.4.2 用户模型/131
4.4.3 情境剧本/134
4.4.4 故事板/135
4.4.5 必要条件矩阵/137
4.4.6 情绪板/139
4.4.7 网站架构/141
4.4.8 卡片分类法/142
4.4.9 版面线框图/144
【案例】 《韩熙载夜宴图》App创作 “某集体”/145
第5章 用户、可用性和测试/151
5.1 用户/152
5.1.1 用户体验设计/152
【案例】 有一种任性叫“发明咖啡馆”/153
5.1.2 用户行为模式11项/155
5.1.3 “黏性”原则/156
【案例】 万人变男神,博朗“剃”你出手/157
5.2 可用性/159
5.2.1 可用性的概念/159
5.2.2 与可用性有关的理论/159
5.3 可用性测试/160
5.3.1 可用性测试的种类与目的/161
5.3.2 可用性测试的场地/163
5.3.3 受测者的选择及测试前的准备工作/164
第6章 交互技术发展概览/165
6.1 Click时代(点击时代)/167
6.2 Touch时代(触摸时代)/167
6.3 Voice时代(声音时代)/168
6.4 Motion时代(体感时代)/171
第7章 交互设计案例精选/177
7.1 伦敦旧画廊——交互式收藏馆/178
7.2 德意志银行品牌空间展厅交互设计/181
7.3 智能拉杆箱Bluesmart交互设计/184
7.4 Apple Watch交互设计/189
参考文献/200
前言/序言
交互,顾名思义,交流互动的意思,我们生活的社会交互无处不在,离开了交流互动将寸步难行。往大了说,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进交互方式,获取更舒适交互体验,达到更好互动需求的过程。以我们一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休闲、工作为例,清晨被闹钟或手机的铃声叫起,起床洗漱蹲厕所,男人剃须女人化妆,钻进厨房做个简单又营养的早饭,然后拎包坐公交挤地铁或走路或开车,进了公司刷卡上班,打开电脑使用各种应用处理一堆的文件资料,与上司、同事争吵交流工作上的不同观点……使用网站、软件、消费产品、各种服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同它们交互,我们一天当中不知道与多少的产品或服务在发生着这种关系,使用过程中的感觉就是一种交互体验。
随着网络和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新产品和交互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交互的体验。在2015年1月22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5年互联网产业峰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未来智能的基础是交互,所谓真正的智能产品之间的连接应该让产品和产品之间尤其是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能够产生联动和交互,这是未来真正意义上智能的基础。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消费者体验层面,从购买到使用再到产品之间的关联,以及随后产品之间的联动,也有了打造统一链条的基础,这样的体验将来会是无缝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走进人心的交互设计呢?怎么才能做出这样的设计呢?
本书共包括交互设计学科,交互设计的核心概念,交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交互设计师与创意,用户,可用性和测试,交互技术发展概览和交互设计案例精选7大篇章。由“闲”话说开,对日常生活中的交互现象、交互设计基础概念的掌握、如何进行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基本程序和实用的方式方法、交互设计师的重要性、交互设计成功与否的可用性测试、交互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交互设计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拓展阐述。
书中图文并茂,紧跟交互设计流行趋势,案例极具代表性和实用性,对企业在研究交互思维、动机和行为、如何产生打动人心的交互设计、如何修炼成为一名出色的交互设计师等各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积极的解决思路。
本书读者可包含:
1.高等院校设计、心理学、管理、营销等专业的老师和学生;
2.各行业内从事品牌建设推广、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等相关方面的人员;
3.想要进入设计、营销、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人员及喜爱设计及研究心理学的普通读者。
本书由陈根编著。陈道双、陈道利、林恩许、陈小琴、陈银开、卢德建、张五妹、林道娒、李子慧、朱芋锭、周美丽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及时间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及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穿越迷雾,触及本真——一本关于“人”与“物”对话的思索笔记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信息和工具包围的时代。从清晨唤醒你的手机闹钟,到指尖滑动的智能屏幕,再到出行依赖的导航系统,我们与“物”的交互几乎无处不在。然而,在这日益频繁的“对话”中,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彼此?是否感受到了顺畅的理解和愉悦的体验?本书并非一本教授具体工具或技巧的教科书,也不是对某个特定产品进行评测的报告。相反,它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思索,一次对“人”与“物”之间微妙关系的探寻,一次对那些隐藏在每一次交互背后的本质的追问。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你不会找到冰冷的技术参数,也不会看到枯燥的理论模型。我希望带领你进入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一个关于“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的探索。我们将一起审视那些看似平常的交互行为,挖掘其深层的原因和动机;我们将剖析那些成功或失败的“对话”,理解其中的微妙之处和关键要素。这是一次关于理解、关于共情、关于创造的旅程。 第一章:凝视“人”——理解使用者的心灵图景 在一切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先凝视“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需要深入的洞察和不懈的追问。使用者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的恐惧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探索的航向。 需求的层次与隐喻: 我们常常听到“满足用户需求”的说法,但需求本身却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不仅仅是表层的“想要”,更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需要”。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里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引子,让我们思考,在使用一个工具时,我们是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还是在寻求归属感、尊重感,甚至自我实现的可能?而这些需求,又是如何通过产品的交互方式,以隐喻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例如,一个简洁的界面,是否在传递一种“专业”和“高效”的隐喻,从而满足用户对专业性的追求?一个游戏化的积分系统,是否在隐喻一种“进步”和“奖励”,从而满足用户对成就感的渴望? 心智模型与认知负荷: 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而使用者在面对一个新工具时,会在心中构建一个关于这个工具如何运作的“心智模型”。这个模型越贴近工具的实际运作方式,使用者就会越觉得“顺手”。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去引导和塑造一个积极的、易于理解的心智模型。我们将深入分析“认知负荷”的概念,即使用者在理解和操作过程中需要付出的精神努力。高认知负荷往往是导致挫败感和放弃的罪魁祸首。那么,如何在减少认知负荷的同时,不牺牲产品的深度和功能性?这其中的平衡之道,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情感的触角与共鸣: 交互不仅仅是理性的操作,更是情感的连接。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会产生喜悦、沮丧、好奇、信任等一系列情绪。一个好的设计,能够触动用户的情感,建立情感的共鸣。我们将探讨,情感是如何被设计元素所唤起,又如何在交互过程中得到延续。例如,一个微妙的动画效果,一个恰到好处的反馈信息,都能在无形中影响用户的情绪。如何捕捉用户的情感信号,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的动力?如何通过设计,传递温暖、可靠、甚至惊喜的情感体验? 文化与语境的交织: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的。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本书将强调,设计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文化土壤。我们将审视,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者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偏好,并将其融入设计之中。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语境”的重要性,即使用者所处的具体环境(物理环境、社交环境、时间环境等)如何影响他们的交互行为。一个在通勤路上使用的App,其交互逻辑可能需要与在家中使用的有所不同。 第二章:塑造“物”——交互的语言与形式 当我们理解了“人”,我们便有了设计的基础。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塑造”这个“物”,让它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与人对话。这涉及到交互的语言、形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设计哲学。 直觉与必然性的和谐: 最好的交互,往往是“无感”的。使用者在操作时,感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应该”如此。这种“直觉”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所赋予的。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清晰的信息架构、合理的流程设计以及一致的视觉语言,来构建这种直觉。我们将审视那些“一眼就能懂”的设计,分析它们为何如此自然,为何能够让使用者感到“必然”。 反馈的艺术与有效性: 交互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使用者发出指令,产品需要给予反馈。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清晰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本书将深入探讨反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不同形式的反馈(视觉、听觉、触觉)来引导用户、告知状态、确认操作。一个恰到好处的反馈,能够让使用者安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操作被理解和接受。而一个糟糕的反馈,则可能让他们感到困惑、沮丧,甚至怀疑产品的可靠性。 约束与自由的边界: 任何设计都存在边界,这些边界既是约束,也是一种引导。合理的约束能够帮助使用者聚焦,避免迷失;而适度的自由,则能赋予使用者掌控感和创造力。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划定清晰的边界,同时为使用者留出探索的空间。例如,一个复杂的设置菜单,如何通过分组、层级和明确的标签,来有效地约束用户的选择,但又不至于让他们感到束手束脚。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 产品与其说是工具,不如说是我们对世界理解的延伸。通过隐喻和象征,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功能变得易于理解。本书将探讨,如何巧妙地运用隐喻和象征,来构建一个直观、富有意义的交互体验。例如,购物车这个隐喻,已经成为在线购物的标配,极大地简化了用户的理解。然而,如何避免陈旧的隐喻,或者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贴切性的隐喻,是需要持续探索的。 演进与迭代的生命力: 交互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演进和迭代的过程。好的设计,应该具备生命力,能够随着时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反馈而不断优化。本书将强调,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前的表现,更在于其未来的潜力。我们将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灵活适应变化的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观察和分析,来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章:对话的温度——超越功能的深度体验 当“人”的需求被理解,“物”的设计得以实现,我们便进入了“对话”的阶段。然而,真正的对话,并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更包含着温度、情感和深度。 惊喜与愉悦的瞬间: 在日复一日的机械操作中,总有一些瞬间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愉悦。这些瞬间,往往源于设计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微小的设计元素,来创造这些“惊喜”。它可能是一个隐藏的彩蛋,一个充满善意的提示,或者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动画。这些“非功能性”的设计,却能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情感连接。 学习与成长的路径: 优秀的产品,不仅是工具,更是学习的伙伴。它们能够引导使用者逐渐掌握更复杂的功能,实现自我提升。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出能够促进用户学习和成长的路径。这可能涉及到循序渐进的教程,清晰的提示,或者鼓励用户探索的机制。当使用者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他们的粘性也会随之增强。 信任与可靠性的基石: 在数字世界中,信任是弥足珍贵的。一次糟糕的交互,一次意外的错误,都可能让用户对产品产生质疑。本书将强调,信任的建立需要点滴的积累。从稳定流畅的性能,到清晰透明的隐私政策,再到恰当的错误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在构建用户的信任感。而一旦信任建立,用户便会更加放心地投入,更加忠诚地使用。 叙事的力量与情感的烙印: 每一个产品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关于品牌的愿景,关于产品的初衷,或者是关于用户的使用经历。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叙事的力量,来赋予产品更深的情感内涵。一个好的故事,能够让产品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能够触动人心的存在,在用户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超越预期的价值: 最终,一个成功的交互设计,能够为用户提供超越预期的价值。它不仅仅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更在情感、认知和体验上,为用户带来了额外的惊喜和收获。本书的终极目标,便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创造那些能够真正打动人心,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设计。 结语: 本书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希望能够激发你对“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培养你对每一个交互细节的敏感度,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愿你在阅读之后,能够以更加敏锐的目光去审视你所使用的工具,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去创造那些能够连接心灵、传递温度的设计。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中,愿你我都能成为那个发现、理解和创造的行者。